社會政策|走出家庭主義的想像舒適圈

2020-12-06 澎湃新聞

過去幾十年,家庭議題在公共世界的熱度不斷上升,從社會分層、生活方式,到福利政策、公共治理甚至政黨輪替,都無法繞過這個議題。家庭正在從現代社會的幕後走向前臺,成為連接私人與公共領域的一個獨特路徑,也成為學者們觀察與評判社會變遷的一個重要窗口和依據。

然而,這一研究路徑並不順暢。起初,社會學家引進了西方一整套的家庭現代化理論,探討中國的城鄉家庭也出現了與工業化和城市化相適應的家庭規模小型化、結構核心化、功能社會化、關係平等化的趨勢,他們相信家庭變遷與社會變遷一樣,遵循著從傳統到現代的二元進路。之後,新世紀的人口學家則看到了伴隨全球化席捲而來的第二次人口轉型,正與幾十年獨生子女政策的後果相互疊加,給中國家庭和社會帶來更多意想不到、應接不暇的新變化。這些變化是如此紛繁複雜,大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態勢,以致於依靠來自西方的某種單一理論框架很難完全解釋清楚。因此回到中國傳統文化尋找理論資源和答案,就成為一種新的時尚。

迷霧重重的家庭變革

家庭議題火爆的背後,是大眾對於無處不在的家庭變革的措手不及,以及對於林林總總變革現象的矛盾感受:不乏驚喜和歡呼,也夾雜著困惑和焦慮。

家不再是原先意義上的家庭,即使依然以血緣和親緣關係為紐帶,但是除了老齡化和少子化的結構形態之外,家庭中的親密關係也發生了悄然變化:流動和離散成為許多家庭的常態,同居共財不再是必然的,春節的團聚日益退化為一種儀式,而家庭成員之間的陪伴幾乎成為一種奢侈;長輩在家中權威和權力的式微顯而易見,而子輩的中心地位和話語權似乎從誕生之日起就已然確立,家庭內部資源的向下傾斜為全社會所支持和接納,所以即使主幹家庭這種形式依然在核心家庭之外頑固生長,但其方向已經發生了逆轉;關於女性家庭地位的爭論一直以來撲朔迷離,一面是女性經濟獨立和自主自由空間的擴展,另一面是在家全職主婦比例的上升以及密集母職帶給職業女性的空前壓力,使得「不婚不育保平安」成為年輕一代白領女性揶揄的口頭禪。更有學者指出,家庭中年輕女性有限的自由和權力獲得並非來自男性的讓渡,而是依賴於長輩的權力讓渡和責任分擔,沈奕斐稱之為「後父權制社會」的特徵之一。

由此不難看到家庭變革悖論:一方面,家庭成員對自主和獨立的追求,使得「逼婚」這種傳統意義上的父母義務和家庭安排,變成了一種父權制壓迫的代名詞;同居不再是一種禁忌,而是親密關係的一種日常呈現;婚姻中個體感受的優先性,使得「穩定壓倒一切」的婚姻價值觀轟然倒塌……這些現象都在表明,具有集體主義性質的家庭凝聚力作為體現這個組織核心競爭力的品質正在遭遇釜底抽薪似的瓦解,媒體和現實中從未間斷的各種家庭衝突、手足算計、親情撕裂的案例似乎也在佐證這一點。這在閻雲翔的研究中曾被概括為「無公德的個人」。在許多前輩學者眼裡,中國的「家本位」傳統經由市場經濟的衝擊,到年輕一代手裡已經徹底被「個人本位」所替代,繼而導致代際關係的失衡和逆轉、孝道的衰落等等。家庭從價值倫理到實踐邏輯似乎都遭到了解構,成為一個最具風險和不確定性的脆弱所在。

然而另一方面,人們也看到了家庭成員之間前所未有的親密程度和日益緊密的日常合作與互助,年輕人不僅僅在結婚、買房、養育孩子等人生的幾個重要階段或多或少依賴甚至綁架父母,甚而願意在昔日極其個人化的電視相親節目中帶著父母集體亮相。擇偶中門當戶對觀念的復甦成為跨代的共識,所謂核心家庭的邊界並非人們想像的那麼一成不變,而是彈性十足,隨時可以依照日常生活所需進行調整和拓展。無論學者們將之概括為「協商式的親密關係」還是「個體家庭」,「啃老」不再是一種道德意義上簡單的負面評價,而是被解讀為家庭內部代際之間的一種理性「共謀」,是家庭成員面對風險共同承擔的一種機制體現。以致於對個體化理論情有獨鐘的閻雲翔,近年來也調整更新了原來的解釋框架,提出了中國特色的「新家庭主義」。

面對家庭變革中的悖論,一些學者看到了家庭傳統的衰退或危機,另一些學者則看到了家庭傳統的回歸甚至復興;前者強調家庭自身作為風險來源的脆弱性,後者強調家庭作為抵禦風險的共同體的堅硬基礎。而事實上,這正是家庭本身所具有的一體兩面,它既可以為個人提供躲避風雨的臨時港灣,但也一不小心就可以成為狂風暴雨的加速器。這一點不僅處在現代社會中的個體需要清醒面對,而且作為社會政策制定者的政府更需要心知肚明。

「把國家帶回到家庭」意味著什麼

某種意義上說,福利體制建立的初衷,就是為了讓個人在遭遇不確定性風險和面對千瘡百孔的家庭變革時不再飄搖。因而社會政策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把國家帶回到家庭中,擔當起遮風擋雨的責任。這一點在不同學派和思潮中並不存在齟齬,分歧只在於允許政府介入私人生活多少、如何介入,以及究竟個人願意讓渡出多少自由和空間、寧願讓渡給家庭還是政府、或者各自如何分派勢力範圍,以換取個體最終的這份安全保障。

因此,起初艾斯平·安德森(Esping-Andersen)關於西方社會福利三大體系的著名劃分,是以去商品化程度作為核心指標的,探討的是自由與福利這對冤家的獲得所倚仗的國家與市場的角色和資源分配問題,家庭作為公私二重性的中介位置在其中呈現的面貌是模糊的,因為去商品化程度並不能決定一種政策是家庭友好還是個人友好——而這套體系可能壓根沒有考慮到二者之間有何異同,或者根本就把二者當成了一回事。

固執地想要在二者之間做出區分的努力,仰仗於眾多女性或者女權主義者的獨特視角。家庭無論作為一個中介亦或主體,其在福利擔當中的定位被認為是不可小覷的,因而作為一個嶄新的要素被引入了社會政策的分類體系中。按照家庭與國家的責任分擔排序差異,艾斯平·安德森重新創建了家庭主義和去家庭化的福利體系框架,後來的學者在此基礎上不斷細化和調整,給出了更加精緻的社會政策分類體系。例如,希格裡德·萊特納 ( Sigrid Leitner)將對家庭照顧的功能性支持和社會替代性程度作為指標納入之後,瞬間將家庭主義擴展為四種理想類型:隱性家庭主義、顯性家庭主義、自主的家庭主義以及去家庭化政策。

可以看出,這種社會政策的分類體系儘管並非一成不變的固化結構,而是存在不同階段的交叉性與動態性,但其要義在於將社會政策的受益目標在家庭與個體/女性之間進行了劃分。與此同時,這種政策分類體系還進一步拓展了福利的邊界,除了經濟支持之外,也將情感照料納入其中,探討了比金錢更加稀缺的時間成本在保障中的不可或缺,從而在某種程度上也重新定義了家庭照顧的價值,並將傳統上往往歸屬於家庭內部特別是女性的照顧責任提供了另一種選擇的方向,即社會化的公共照顧路徑。

因此,

把「國家帶回到家庭」,既非讓政府掌控或侵犯每個人的私人生活世界,以國家替代一切家庭功能,讓個體完全擺脫家庭的束縛,走向徹底去家庭化的結果——這也是許多保守主義者擔心政府介入家庭過多而導致失去個人空間和自由的地方;但也絕非讓政府只擔當幕後大佬或甩手掌柜的角色,僅僅以意識形態傳播和價值觀販賣的名義,將古老的家庭主義傳統激活上線,從而讓家庭在人們無法拒絕的「政治正確」讚美聲中擔當起它業已無法承受的兜底保障責任

。因為如上所述,家早已在變革中失去了原來的底色,所以即使國家在行使福利責任時無法讓家庭完全置之度外,那麼至少也需要先在制度上建立起家庭友好的支持體系,使之能夠先獲得自我存活和生長的能力,才能最終引為福利分擔的小夥伴。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照顧的提出和納入福利責任核心領域,堪稱給福利理念和社會政策領域注入了一股清流。

走出家庭主義的想像舒適圈

相比之下,中國是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滑向老齡化和少子化、繼而面臨「照顧赤字」危機的國家。這種照顧資源的匱乏以及供需矛盾,隨著家庭變遷和人口流動的加劇、勞動力價格的上升和消費社會的興起而愈演愈烈,因而也成為社會政策難以迴避的一個話題。

儘管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福利混合主義或稱多元主義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社會政策領域的最新共識,聯合國發展研究所的研究項目「照顧的政治經濟學」多年以前就提出了所謂「照顧四邊形」的理論,倡導多元化的福利提供者而非政府大包幹,即由國家、市場、非營利組織/社區、以及家庭這四方來共同合作與分擔照顧的責任,然而不同國家和地區通常還會結合自身的文化傳統和政治經濟狀況來選擇不同側重點的政策思路。因此號稱擁有儒家文化傳統的東亞家庭主義的神話被人們一次次重新挖掘出來,成為拯救東亞社會照顧危機的救命稻草。

日本社會學家落合惠美子對此有精彩的論述。她首先依據東亞社會的具體情境將「照顧四邊形」中的家庭這一角拓展為「家庭與親屬」,並將社區這一角拓展為更具廣泛意義的共同體概念,包括實體意義上的社區和鄰居,以及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照顧網絡。繼而,她發現東亞不同社會之間對於兒童和老人的照顧重點存在很大差異,而這些差異也依賴於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階段的福利體制差別,因此用單一的所謂「東亞福利體制」或者「家庭主義」傳統並不能得到有說服力的解釋。藤崎宏子關於日本看護政策與家庭模式的相關性研究也表明,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曾一直以家庭主義作為福利政策假設前提、試圖將看護與家庭緊密關聯的日本,恰恰是在90年代之後調整了照顧政策的方向,將保障制度的核心從家庭轉向個人,構建了基於個人為單位的老年長照制度和強調男女共同參與的育兒援助計劃,才在照顧社會化方面走在了東亞其他社會的前面。

日本的經驗也在告訴我們,東亞文化中對家庭和親屬的依賴並非總是有效,在如今這樣一個被韓國學者張景燮稱之為「壓縮的現代性」的時代,人們對家庭的依賴性反而更加重了家庭本身的脆弱性,東亞一些國家在婚育率方面日益走低也顯現了人們對於婚姻和家庭安全感的迷失。因而

走出想像中的家庭主義舒適圈,或許是不得不做的理念和政策選擇

除了抵禦風險之外,社會政策的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平衡社會資源和利益的分配、儘量消除人群之間的不平等。而家庭主義除了並不足以擔當起風險防範機制的重任之外,它還是遮蓋家庭內部的弱者需求、滋生不平等的溫床,例如照顧的家庭化和私人化,必然導致照顧的女性化和長者化。雖然從社會視域來看也並不能免除各種各樣的階層化,甚至家庭內部的性別分工、代際剝奪本身也是社會上性別與年齡分層的體現。但是打破以家庭這個私領域作為責任分擔和權力分配的疆界,讓個人可以跨越這個邊界去選擇新的機會與可能,而不是困守在家庭主義的角色規範和價值神話中,至少不讓家庭成為不平等再生產的傳遞器,本身就朝著個體的自主和解放邁進了一步。通過走向僱傭市場,照顧的社會價值得到了更充分的體現;同時通過社會政策的幹預和支持,工作-家庭平衡不再是女性單方面需要面對的挑戰,也是男性攜手參與共同應對的難題。

中國普惠型的福利制度還在初建階段和不斷完善之中,目前的狀況尚難以滿足社會的整體需求。在這種背景下,基於國家與家庭之間的責任分擔,通過市場、社區等正式和非正式渠道協同合作的混合多元模式是難以避免的。中國的社會政策還處在從隱性家庭主義向顯性家庭主義的過渡階段,政府無論在家庭的功能性支持、還是在構建替代性的公共服務體系方面都做出了一些嘗試。然而問題在於,無論學者還是政策制定者,都要認識到家庭主義僅僅是一種權宜的過渡階段,而非社會政策的前提或終極目標。因此對於當下主流社會思潮中那種給傳統家庭價值觀加上美顏濾鏡、甚至寄希望於恢復家庭的「神聖性」來重建福利體系的雲端之風需要保持警覺,因為他們沉迷於想像中的家庭主義舒適圈而無視或不願意承認坊間洶湧的家庭變革之潮,結果會將社會政策引向雲深不知處。

-----

本文刊於《社會政策研究》2020年第一期,作者吳小英,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澎湃」經授權轉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不滿現狀,主動走出舒適圈的星座,保持高度自律,拒絕一勞永逸
    文 | Miya在這個誘惑眾多的年代,很多人容易踏入了舒適圈之後,就深陷其中難以走出來。但是這幾個星座的人卻恰恰相反,他們能夠保持高度自律,主動走出舒適圈才是他們的選擇。而自己能夠抓得住的快樂是要通過自律,通過主動走出舒適圈才能獲得。就好比自己完成了一件自己想做很久的事情。總比自己遇到困難之後就立馬放棄了快樂來得多。因此他們的高度自律可以說是用來滿足自己的野心,因為不滿足現狀,所以想要往上爬。那就得主動走出舒適圈,拒絕一勞永逸才行。
  • 張大奕發表新年願望: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新的一年,不破不立
    鬧得沸沸揚揚的張大奕與蔣凡事件,在進入新年之後,風波再起,雖然說最後的結果大家也是知道了,但是作為插足別人婚姻的第三者,張大奕卻絲毫沒有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而張大奕也是通過社交平臺,發表了自己的新年感言當然其他的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這句話: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新的一年
  • 你真的明白什麼是舒適圈嗎?
    最近真的是越來越冷了,在寒冷的冬日,最痛苦的莫過於是早晨聽到鬧鐘一遍遍地「歡唱」過後從暖和的被窩裡掙紮起床,我們都不想與熱被窩這一冬天的「舒適圈」分離。生活沒有絕對的舒適和絕對的不舒適,讓自己身體忙起來但心可以沉下去的平衡之處才是真正的舒適圈。#02 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之所以在舒適圈中自我陶醉,是因為 貪戀某一種靜止的狀態 ,在這一狀態中,你可以付出最少的努力去獲得最大化的短期快樂。
  • 你該跳出舒適圈了
    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浮躁,做事情三分鐘熱度,已經成為常態。每天刷著短視頻渾渾噩噩,一個人如果這樣就要跳出自己的舒適圈了。人是很奇怪的,在惡劣的環境下,在不滿意的生活狀態下,每天抱怨著,但是到了真正可以改變的時候卻又不願做出改變。
  • 課蟲:突破舒適圈,打破慣性枷鎖
    而每一次擴大自己的舒適圈或者突破自己舒適圈的時候,實際上都是在消耗能量的。比如:你從家舒舒服服地過著日子非常好,結果家長非把你推到學校去上學,這就是外力突破舒適圈的一個過程。比如:你在學校裡面過得非常的安逸,有吃有喝有的玩,但是大學4年之後,你不得不走向社會開始工作,這也是外力幫你突破輸出圈的過程。
  • 課蟲:突破舒適圈,打破慣性枷鎖。
    這就是我們突破舒適圈的第1步:你必須給自己施加額外的刺激,以激發自己內在的能量,從而推動自己衝出舒適圈。 其實你可以回想一下,目前你所處的這個舒適圈一定是從小到大,不停的被自己的內力和外力所刺激,才達到的現在的一個舒適圈的範圍。而每一次擴大自己的舒適圈或者突破自己舒適圈的時候,實際上都是在消耗能量的。
  • 為什麼跳出舒適圈寸步難行:盲目「逃離舒適圈」,反而害了你
    很多人認為,如果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裡,人會變得頹廢,不知上進,最終被社會和時代所拋棄。尤其人到中年,這種焦慮越來越嚴重,「再不改變就真的來不及啦!」盲目相信舒適圈理論,貿然做出改變,只會讓自己陷入原地踏步、甚至大不如前的尷尬境地。跳出舒適圈卻跌得鼻青臉腫的人,絕不在少數。
  • ...英文脫稿匯報,這個高校女生逼迫自己走出舒適圈,追夢路上一直前行
    寧波晚報:24小時準備一場全英文脫稿匯報,這個高校女生逼迫自己走出舒適圈,追夢路上一直前行 時間:2020年05月27日    編輯:主站2    來源:     瀏覽次數:次
  • 讓你跳出舒適圈的人,都是耍流氓
    最近我被一個詞弄蒙了,就是舒適圈。 前幾天和一位朋友交流,他勸我應該對自己現有的生活做出一點改變,就用到了「舒適圈」這個詞。 有部很火的綜藝節目,叫《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就是幾個功成名就的演員同臺PK,相當於演員版的《歌手》。
  • 那些所謂逃離舒適圈的人,不是敗在了路上,就是輸在了起點
    今天在逛某乎的時候,看到很多人都提到了「舒適圈」這個詞語,前幾年這個詞語在職場圈子很火,同時另一個詞語「跳出舒適圈」也跟著火了起來,這兩個詞導向的是兩個對立面,大家對這兩個詞的理解大概就是,人一旦在一個相對安逸,輕鬆,壓力不是那麼大的環境中待久了,就很容易失去鬥志和上進心,最終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下,在社會這個大篩子之下,一層一層被淘汰。
  • 我國社會政策的實踐特徵與社會政策體系建設
    這一改革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本標誌,賦予農民以經營自主權,「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是自己的」這一產品分配政策,極大地刺激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民有了自主支配自己勞動力的權力,也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走出絕對貧困,在基本民生和社會參與方面應該說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是,這項包含很多社會內容的政策是以經濟政策命名的。
  • 乘風破浪的姐姐:跳出舒適圈,你會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
    但她們卻來這個唱跳的舞臺進行比賽,無疑是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圈,讓觀眾看到了她們的另一面,就目前網友的討論熱度來看,她們也獲得了大眾的認可和喜歡!明星在節目中是這樣,我們普通人在生活中也是這樣,只有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圈,你才會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
  • 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那麼,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呢?大致有以下三點原因:第一,舒適圈真的舒適嗎?回答是當然舒適,不需要計劃未來,也不需要管好當下,每天無憂無慮,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像個豬一樣每天快活度日。唯一的差別是豬是吃了睡,你是吃了玩了睡。這樣的舒適圈,換誰願意跳出來?
  • 不願意離開舒適圈的四大星座!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舒適圈,在這個舒適圈內,所有人都會活得非常自在,自己可以控制所有,並且非常的輕鬆。但是有一些人,他們不願意離開自己的舒適圈,不願意放棄舒適的生活。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星座不願意離開舒適的生活呢?
  • 自居「社恐」的你我,不僅僅是走出舒適圈的賽博囚徒
    然而,社交恐懼症發作的原因,僅僅因為賽博囚徒重返現實社會嗎?或者,社恐需要被治癒嗎?知著君認為,越來越多人以社恐自居的原因,並不僅僅是網絡習慣入侵現實世界,而是不同人群對於界限感的理解不同。網絡社交常常給實時對話留出一定空間,無論是空間上的距離感,還是時間的滯後。
  • 省「春蠶獎」丨溫嶺市箬橫新區小學校長助理李旭麗:走出舒適圈,做...
    斟酌再三,李旭麗決定走出舒適圈,回去做教師團隊的引領人。「我是箬橫人,曾在箬橫工作過20年,現在有機會可以為箬橫教育做點事,我義不容辭。」2018年8月,連調入手續都沒有辦妥的李旭麗一頭扎進了工作中,和班子成員一起反覆研究,確立學校的辦學理念、發展框架和教師發展規劃,還編寫了校本教材《筍芽初長》。
  • 不顧一切逃離舒適圈的人,現在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相信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都有這樣的人,外表看似光鮮亮麗,過著大家都羨慕的生活,在自己的舒適圈裡過著,然而毀掉一個人,也是從舒適圈開始。在當下,人人都離不開手機,一個空間,一個wifi,一部手機,就已經完全可以把一個人圈起來,更何況升級這個空間。
  • 蔡英文,你能在「舒適圈」裡待一輩子嗎?
    可是蔡英文,你能在「舒適圈」裡待一輩子嗎?而且「舒適圈」可能早已被消磨完了。中天換照案中天新聞臺的執照將於今年12月11日到期,關於換照申請早已提交了上去。此前,中天電視臺力挺韓國瑜競選高雄市市長,都在2020年蔡英文追求連任臺灣地區領導人的時候,給她帶來了許多阻力。
  • 讀書《海上鋼琴師》走出生活舒適圈,擺脫命運的桎梏從選擇開始!
    在人生的選擇上,1900有一次能夠上岸的機會,當所有都歡送時,1900卻停滯不前了,在第二階梯第三階梯時停滯轉身,揮手扔下帽子, 那一刻眼眸中看到的是岸上的繁華,人流如織,工業社會下的存在。一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總結最現實的問題,任何的途徑與渠道只不過是一種開始,社會下每個人都希望突破瓶頸,能夠跳出自己的圈子,尋求未來的可能性,「人生就是前半生找入口,後半生找出口」每個人都是如此。但看得到摸得著的現實,一切無法預料的未來。生命的存在是自由的人格意識,靈與肉的統一。看到了眼前的一切,矛盾,未知,所有的不可知,存在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