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史上有一個人,即便是蘇軾也繞不過去,他就是柳永。蘇軾在翰林院當官時,有天特意問一個會唱歌的侍衛:「我的詞與柳永的詞相比怎樣啊?」侍衛沒有直接回答蘇軾,而是形象委婉地說:柳永的詞,就適合十七八歲的女孩子,拿著紅檀木的拍板,一邊打著節拍,一邊唱「楊柳岸、曉風殘月」。而學士的詞適合關西大漢,手裡拿著鐵拍板,懷裡兜著銅琵琶,唱「大江東去」。東坡當場為之絕倒。(俞文豹《吹劍錄》)
雖然侍衛並沒有直接給出誰優誰劣的答案,但是仔細玩味他的話,還是隱含有高下的評判。在宋代,詞就是歌詞,是在酒樓歌榭中供大眾消遣娛樂的藝術,多半由年輕歌伎演唱,哪能讓關西大漢的重金屬驚擾四座呢?侍衛婉轉地告訴蘇軾:你的詞雖然比柳永的詞有氣勢,但不適合演唱。如果我們再細做分析,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不適合唱的歌詞,那就根本不能稱為詞。
大詞人李清照也說過這樣的話:蘇軾博學多才,寫歌詞對他來講就是雕蟲小技,但是實際上他寫出來的都是字句長短不齊的詩。(李清照《詞論》)蘇軾的學生陳師道這樣說:蘇軾用寫詩的辦法寫詞,就好像一個男人的舞蹈,跳得再好也終究不地道。(陳師道《後山詩話》)在宋人看來,地道的詞還是柳永這一派的婉約詞。蘇軾對自己的詞總是有一點不自信的。當他寫完《江城子·密州出獵》後,給朋友信中說:近來常寫詞,雖然沒有柳永詞的風味,也算是自成一家。幾天前寫了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獵》讓東州的將士踏足而歌,很是壯觀。(蘇軾《與鮮于子駿書》
這段話透露了兩個信息:一,柳永的詞在當時影響很大,這是蘇軾無法迴避的存在;二,蘇軾希望自己的詞能夠像柳永的詞一樣唱起來,成為名副其實的詞。講了半天,柳永到底是誰呢?為什麼連大文豪蘇軾都繞不過去呢?柳永,初名三變,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卒年不詳,《宋史》無傳。據今人研究,柳永一生經歷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早年屢試不中,還寫了一首《鶴沖天》大發牢騷,其中有一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這一句傳到了宋仁宗的耳朵裡,仁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吳曾《能改齋漫錄》)功名無望,柳永於是浪跡於汴京的青樓倡館,為樂工歌伎寫詞,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有一種破罐子破摔的逍遙。
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年過半百的柳永終於在朝廷特設的恩科考試中中了進士。但是官場不同情場,在情場中如魚得水、聲名遠播的柳永,在官場中屢屢失意。他當過幾處縣令,官終「屯田員外郎」。據說,柳永死後沒錢安葬,棺木擱置在鎮江的寺廟中,二十多年後才入土為安。就是這樣一位官位不顯、一生潦倒的柳永,他的詞在宋代的影響巨大,甚至掩蓋了作者本身的光芒。柳永喜歡寫男女豔詞,語言又通俗淺易,在民間大受歡迎,即便是在西夏國,「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葉夢得《避暑錄話》)金主完顏亮聽到柳永《望海潮》中有「三秋桂子、十裡荷花」的美景,於是就有了投鞭南下的企圖。(羅大經《鶴林玉露》)
柳詞並不一味地靠通俗淺易取勝,他的詞雅俗共賞。蘇軾稱讚其《八聲甘州》中「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三句「不減唐人高處」。(趙令畤《侯鯖錄》)他還突破了傳統小詞篇幅短小的局限,用層層鋪敘的長調慢詞,寫內心深處隱微的情感。在委婉曲折的一唱三嘆中,自有一種瀟灑不羈的風流。《雨霖鈴》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雨霖鈴》這個詞牌有一段來歷。唐明皇在入蜀地道中,遇到連綿大雨,聽到了風中鈴鐺響起,於是編成了一首《雨霖鈴》來悼念楊貴妃。這首曲子是為離別而作,柳永便把自己的一段離別相思填入曲中秋後的寒蟬叫得悽涼而急促,聲聲切入離別的愁 腸,就像傍晚長亭外那場剛剛停下、又落入心頭的雨。當時正是:
設帳餞別,任由思緒亂翻湧。戀戀不捨,怎奈船兒將要發。拉著手兒,千言萬語難叮囑。淚眼相望,一臉嬌羞卻回頭。此番離別,山高水長煙波裡。獨立寒秋,楚天千裡霧沉沉。何處落寞,曉風殘月楊柳岸。多情易老,飄零又逢清秋節。斯人憔悴,良辰美景只虛設。黯然銷魂,伊人歸去待何人。
柳永的這首詞寫得美,但是並不感人。因為浪跡於胭脂堆裡的柳永,會把同樣的話說上千百遍,送給他的那些鶯鶯燕燕。離別感傷,只不過是柳永生命中一次次逢場作戲式的應酬,即便有真感情在,也很快被下一個美麗的出現而衝淡。當感情稀釋到只剩下美麗詞句的時候,即便是你讀到「執手相看淚眼」,你一點也不覺得其中深沉的痛苦。
柳永的詞美麗而無深情,正適合了宋初那個繁華的市井社會。一般的市井小民在遊樂消遣之餘,聽聽這些不緊不慢、不痛不癢、不觸動大腦神經的情歌,也會是一種世俗的快樂。如果在宴席上,一個歌伎唱一段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或者「大江東去浪淘盡」(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估計會讓在座客人的心情大受影響。一個文明的社會既要容得下陽春白雪,也要看得起下裡巴人。柳永的詞相比蘇軾的詞顯然是通俗的,更適合一般人接受。正是這種通俗,讓市井小民找到了凡間的快樂。所以,不要嘲笑通俗,嘲笑通俗的實質是對大眾審美的輕視。另外,柳詞的俗處和能被歌唱的特點,正是詞作為詞最原汁原味的地方。
參考資料
《雨霖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