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東流》:東方美學,悲歡離合的現實

2020-12-03 白鯨民生匯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是中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現實主義電影藝術的最高峰——《一江春水向東流》。影片分為上下兩集——上《八年離亂》、下《天亮前後》。

影片充滿現實性,主要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以抗戰前後普通家庭中的張柱良和素芬悲歡離合為故事主線。1930年,女工素芬與婦女補習學校的一名教員張忠良成婚,不久後,誕育一子,然而,緊接著張忠良便要離開上海加入了救護隊。在此期間,張忠良輾轉求存。 1938年,為了生計,張忠良的母親帶著素芬和孩子抗生回到丹陽鄉下。然而鄉下並不如想像一般的那樣太平,張忠良的弟弟張忠民不願做走狗,便上山打遊擊。 1940年,侵略者將張忠良的父親吊死,素芬在萬般無奈之下,只能帶著孩子與婆婆一起回到上海,而素芬每日在對張忠良的思念與期盼中苦苦支撐、掙扎求生。 1941年,張忠良終於成功逃脫、不再被俘,他來到重慶後迫於生計,投靠故友王麗珍,自此張忠良便走向墮落之路,在豐厚的物質生活中 張忠良迷失了自我。1945年,日本投降,於是張忠良與王麗珍便回到上海,在王麗珍的表姐何文豔家居住。在張忠良與何文豔廝混時,命運巧合的讓走投無路的素芬來到何文豔家做幫傭……

影片以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與方法,在家庭命運變化、抗戰區、淪陷區、城市、農村、平民、官僚中刻畫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戲劇性十足。影片在廣闊浩瀚的歷史背景中,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緩緩向大眾展現出一個時代的歷史畫卷,還原當時社會的同時也講述了一個令人感慨萬千的故事。經久不衰的影視經典是有其獨特優點的,《一江春水向東流》具有劃時代裡程碑的意義,其藝術魅力延續至今。影片巧妙借鑑了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例如吸收了我國詩歌、繪畫、古典小說、戲曲等藝術表現技巧並在影片中以鏡頭語言的方式展現出來。而影片的片名也是取自於李煜極具悲劇色彩的《虞美人》,最終絕望投江的素芬也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表現的獨特的悲劇藝術張力。

影片還具有探索民族風格與民族特色的特點。影片巧妙吸收了中國戲曲與章回小說的情節表現手法,如:悲歡離合來感染觀眾情緒、線性結構順敘方式,即:開頭→發展→高潮→結尾。影片吸取戲曲的敘事手法主要表現在影片中大量使用巧合、懸念、偶然、誤會等手法,使影片情節跌宕起伏。例如素芬出去當工人,竟然是恰巧到何文豔家做工並且每天洗張忠良的衣服。

影片還十分擅長運用對比來增加衝擊力,引起大眾的強烈共情感,例如:親兄弟張忠良腐化墮落與張忠民堅決抗日;夫妻張忠良花天酒地與素芬苦苦掙扎……《一江春水向東流》主要針對中國觀眾的審美習慣與心理進行影片內容敘述,完全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影片將鏡頭對準普通群體,以戲劇化電影美學觀來表現一個悲歡離合的故事,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苦與難,揭示了社會問題、揭露了荒淫腐朽黑暗的官場與社會,真實的反應了抗戰時期的人民生活與心願,具有現實主義色彩。

《一江春水向東流》以其現實主義風格、東方美學、特色的人物形象、曲折起伏的情節、質樸細膩的風格為亮點,至今仍有其重大影響力。

相關焦點

  • 裡程碑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小城之春>
    1947年10月,蔡楚聲完成了和鄭君裡聯合編導的《一江春水向東流》(包括《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上下兩集),由崑崙影業公司出品。   影片以軟弱的知識分子張忠良和具有中國傳統婦女美德的素芬為主要人物,以他們的家庭悲歡離合的遭遇為載體,以三條情節線索,講述了人們剛剛經歷過的十年(抗戰八年和「慘勝」後的兩年)。
  • 《一江春水向東流》小人物背後的大時代
    《一江春水向東流》分《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兩集,是一部在敘事跨度通戰前、戰時與戰後三個時期的銀幕史詩巨片。影片講述了進步知識分子張忠良一家在抗戰中的不幸經歷:老父慘死於敵人之手,弟弟忠民參加了抗戰遊擊隊;妻子素芬與老母四處漂泊,歷盡艱辛,最後流落上海街頭,素芬不得不到一家有錢人家做女傭;忠良飽經磨難,九死一生,與家人早已失去聯繫,最後到達後方都城重慶。
  • 《一江春水向東流》——電影史重點
    Tips:真題呈現論述題:比較《一江春水向東流》和《偷自行車的人》的異同——2017年北師大對於戰時電影的呈現已經告一段落,在這一時期中國電影產業面臨著物資短缺、美片傾銷、創作環境艱難的現狀,但中國電影人克服重重困難給後世留下一批令人動容的經典影片。今天我們來給大家介紹一部戰後史詩片《一江春水向東流》。
  • 一江春水向東流:鐘擺能讓任何東西飛起來,卻無法使自己騰空
    此時,一批優秀的電影人創作了許多現實主義力作,由蔡楚生和鄭君裡編導的《一江春水向東流》就是其中的問鼎之作。《一江春水向東流》分《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上下兩集。濃縮了抗戰前、抗戰中以及抗戰後的整段歷史進程,敘述了張忠良一家十年間的悲歡離合以及張忠良人性變化的心路歷程。影片從「九、一八」事變後的上海開始。
  • 【高手講堂】一江春水向東流
    而後股價幾經震蕩經過一個下跌通道,從日K線圖上觀察K線和5日、10日、20日均線猶如一江春水向東流。形成這種走勢的主要原因:(1)當主力將庫存全部清倉後該股價格就靠散戶的力量支撐著。而散戶的力量是渙散的、無序的,當第一批搶反彈失敗的散戶意識到要割肉退出時,很難在同價位找到接盤者,於是不得不低價而沽,形成價格位置下移。
  • 為什麼是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而不是「一江秋水向東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李煜寫愁的千古絕唱。那麼,為什麼不是「一江秋水向東流」呢?這就要區別「愁」的兩個喻體「春水」與「秋水」的不同:春水的特點:春夏是漲水期,春水漸多,越來越多,動蕩,有些渾濁,急速流動……如「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裡不如你」,寫出了春水漸生漸增,不停蕩漾。
  • 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江春水向東流
  • 【視頻】《一江春水向東流》導演蔡楚生: 唯一被載入《世界電影史...
    其中,《一江春水向東流》堪稱那個時期的頂峰之作。影片通過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將中國人民在抗戰中的苦鬥和受難等統統訴之於銀幕。 1947年10月,該影片在上海公映,出現了「滿城爭看一江春」的壯觀景象,觀眾人數達70多萬,平均下來每5個上海居民中就有一個看過這部電影。當年好萊塢大片《出水芙蓉》引進中國市場,但即便這部大片的票房也趕不上《一江春水向東流》!
  • 錮禁——淺評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江春水向東流》是由蔡楚生、鄭君裡執導,白楊、陶金、上官雲珠、舒繡文主演的電影。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男人和三個女人之間的故事,上海某紗廠女工素芬,賢淑善良,在夜校讀書時結識教師張忠良,結為夫婦。忠良奉命隨軍後輾轉抵達重慶,流落街頭時,他去求助於在戰前已認識的交際花王麗珍,她為忠良在乾爸龐浩的公司裡謀得一職,忠良日益墮落。素芬則在對丈夫的思念中帶著婆婆艱難度日,後來她輾轉來到上海,在做幫傭時認出了忠良,忠良的所作所為讓素芬萬念俱灰,最後投身黃浦江……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得益於中國文化的「史說"傳統,講述了一個戲劇性很強的故事。
  • K線的300式「 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解讀
    【善水論幣】  第60節:一江春水向東流  當第一根長陰線向下突破頸線位,以後可能出現幾根長陰線,這在國內股市的下跌初期是常見的。而後股價幾經震蕩經過一個下跌通道,從日K線圖上觀察K線和5日、10日、20日均線猶如一江春水向東流。
  • 中國早期大片《一江春水向東流》拍攝前後
    在中國電影史上,沒有哪一部影片像《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在拍攝過程中經歷了那麼多磨難。它一經放映便成為當時最賣座的影片,即使在新中國成立後,觀眾對這部影片的熱情也不減當年。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如何拍攝的?
  •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曲折奔流的「一江水」
    陶金(右)、白楊主演《一江春水向東流》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被讚譽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史詩影片在舊中國電影史上,沒有哪一部影片像《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在製作過程中經歷過那麼多磨難,放映後又如此叫好、叫座。   影片導演蔡楚生1931年加入聯華影片公司,相繼執導了《漁光曲》《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一系列優秀影片。抗戰爆發後,他又積極拍攝了不少反映日寇侵華的電影,蟄居香港仍遭到日軍搜捕。他不得不夾雜在難民隊伍中顛沛流離,輾轉於桂林、柳州等地,並於1944年到達陪都重慶。
  • 一段平凡卻如史詩般的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江春水向東流》可謂是民國時期中國電影的巔峰,由於聯合導演之一的蔡楚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這部電影雖然置身於抗戰這個大背景,卻是通過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而展開的,而將《鍘美案》這個在中國人盡皆知的故事加上耳聞到的真實故事向結合,也可以說既迎合觀眾也符合自己的藝術追求。
  • 「一江春水向東流」 陳道明劉嘉玲秘密拍戲
    經過道具師巧手,浦口火車站回到了70年前  雲集了胡軍、陳道明、劉嘉玲、袁詠儀等大牌明星的電視劇《一江春水向東流》3月12日一開機,就來到南京浦口火車站進行緊張的拍攝。
  • 與白楊主演《一江春水向東流》,英俊瀟灑,女兒是《小花》周醫生
    說起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恐怕一些老朋友會印象深刻,其中的主題曲《月兒彎彎照九州》,當年更是幾乎人人會唱:「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高樓飲美酒,幾家喲流落在街頭……」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由蔡楚生、鄭君裡執導,陶金、白楊、舒繡文、上官雲珠主演,1947年上映。
  • 《一江春水向東流》73年:主演全部離世,但它依舊是一部經典
    1947年的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看似年代久遠,相信許多年輕的一輩可能看也沒有看過,但是對於老一輩人而言,是他們過去的回憶,因為這是一部經典電影,經典到現在也很難超越。可惜的是,這部電影雖然能長久地留下來,大家依舊可以在網絡上看到它的身影,然而電影中的主演卻早已離我們而去,沒有一個還活著。
  • 歌劇《一江春水向東流》音樂會版重塑經典
    ◎深圳特區報記者 楊媚 1947年拍攝的國產經典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曾打動無數觀眾,如今,根據這部影片改編的歌劇《一江春水向東流》(音樂會版)即將登上深圳舞臺。 四幕歌劇重塑70年前經典 1947年10月,由蔡楚生、鄭君裡編劇和導演,白楊、陶金、上官雲珠、舒繡文等主演的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被譽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史詩式影片」的電影,通過抗戰時期上海一個普通家庭在動蕩歲月中的離亂變遷,揭示人性中最本質、最深處的表現和變化,鞭撻道德淪喪,謳歌善良忠貞。
  • 一江春水向東流和小城之春,一個時代的作品,卻是截然不同的風格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素有史詩美譽,影片繼承了中國藝術史上屈原、杜甫、陸遊等人的憂患意識,又融入戰後中國的時代圖景,把社會歷史與家庭個人合在一起,在家庭個人的歷史遭遇中書寫家國歷史的變遷。影片的歷史跨度很大,通過三條線索對八年離亂進行了描繪。
  • 嶽池:河長巡河 守護一江春水向東流
    入春以來,嶽池縣各級河長們加快「用雙腳丈量河流」步伐,切實守護一江春水向東流。 在西板鎮老關寨村河段,同在巡河的鎮級河長李虎與當地村級河長聶元廣偶遇了。 「我們的河段沒有發現白色垃圾,過了河這邊就是高巖山村的了,不屬於我們老關寨村的巡河範圍。」聶元廣匯報著巡河情況。 「大家不要把河段劃分得那麼分明,要互相幫助,共同維護河段的清潔。」
  • 歌劇《一江春水向東流》今日嶄新上演
    晶報訊(記者 張瀛戈)1947年,一部講述普通家庭在動蕩歲月中離亂變遷的經典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打動無數觀眾,時隔70年,根據這部同名電影改編的歌劇將亮相於第十三屆深圳文博會藝術節。5月11日晚,該劇由深圳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上海音樂學院教研室主任林大葉副教授指揮,深圳交響樂團聯袂上海音樂學院青年歌劇團、合唱團在深圳音樂廳共同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