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冉冉歸何處 ,
更向花前把一杯 。
盡日問花花不語 ,
為誰零落為誰開 。」唐朝嚴惲《落花》
詩文漫讀:春天慢慢悠閒的走遠了,
我正在花前,端了一杯酒。
我每天都在問花,花卻不回答我,
你這是為誰凋零?又為誰開的呢?
初衣解詩:翻閱了全唐詩,描寫落花的詩不計其數。有白居易寫的「桃飄火焰焰,梨墮雪漠漠」有修睦寫的「一片又一片」,有李商隱寫的「所得盡沾衣」,還有和尚貫休寫的「王孫公子盡斷腸」。
雖然無數的人吟詠落花,但是都沒有上過初衣的法眼。雖然初衣做不好詩,但是欣賞能力還是有的。
落花也的確是很難描摹,這古代的詩詞當中,由於篇幅有限,往往以詠落花最難出新出巧,落花往往代表著凋零,凋謝,經常會寫的惆悵悱惻,而小李杜的名家又在上頭,很難出新出巧。
但是,這首嚴惲的落花詩,去以獨特的清淡蘊藉打動著人。
「春光冉冉歸何處」,可以說作者並非刻意來描摹落花的悽涼。往往許多詩人會在開篇用一些悽厲的句子,但是李惲,卻有著渾厚的一面,春光依舊冉冉,春歸何處,是一句淡淡的惋惜。
「更想花前把一杯」,沒有那種為賦新詞強說愁,不過是春暮的太陽,照在了寥落的心情上。
「盡日問花花不語」,這是一種心靈的對話,當然也不會像李商隱那樣做子規啼血狀。問是在心裡頭的問,花不語是一種自然狀態。但在這裡,別有心情。
「為誰零落為誰開」,這句話令人轟然。這就是寫的落花呀,誰都知道花開花落自有時,但是花開花謝的那種繁華與凋零,卻能喚起生命的遐想與哲思。
你的開放與凋謝到底是因為誰呢?這首詩其實很巧妙的在最後一句,將落花賦予了人的思想感情。雖然生命自有其本身的軌跡,但是人仍舊將人類的靈魂,投射在落花身上。卻問得非常的含蓄典雅,你生命的怒放和凋謝,究竟是為了什麼?都知道草木無情,但是草木真的沒有感情嗎?
作者以花開花落,非常含蓄的說明了自己生命的追求,是有所目標的,但是不被認可而寂寞。自己的心如花開謝,卻無人能會。作者並不作過多的鋪陳。讓這首詩充滿了生命的哲理。或者是因為愛情的,或者是因為人生的。在這春暮的陽光裡,花開花落,照射著人心和生命的起起伏伏。
這首詩極為的蘊藉,用詞簡單明淨,將一種春天的看見落花的生命感悟寫得如酒一樣,看似清淡,實際醇厚,回味無窮。
這個嚴惲,只中過秀才,屢次考舉人不第。但是會做詩,這是一個和杜牧同時期的晚唐的詩人,我們從這一首落花裡,就可以看到他深厚的文字功底和醇厚的情懷。據說皮日休,陸龜蒙都很看重他的才華,曾經登門拜訪。
而以絕句見長的杜牧,也驚嘆於這首詩的蘊藉,特意和了一首詩。按道理一般的何時會有麗句出現。也果然,杜牧《和嚴惲秀才落花》是這樣寫的。
「共惜流年留不得,且還流水醉流杯。無情紅豔年年勝,不恨凋零卻恨開。」
這首杜牧的落花,也非常的知名,因為的最後一句,「不恨凋零卻恨開」成為了千古名句,其源頭和母本,卻是嚴惲的那一句「為誰零落為誰開」。
比起杜牧的直白胸臆,點出了嚴惲秀才那句不能說破的惆悵,杜牧的詩別有明麗俊朗和清啼。
但是從蘊藉渾厚上講,卻是嚴惲的更高一籌。
嚴惲的詩裡,無一字寫愁說恨,反而是春光冉冉,更顯得這份惆悵,更加的蒼茫。
可惜全唐詩,只收錄了嚴惲的一首詩。這個滄海裡的圓潤的珍珠,沉默在晚唐的風煙裡。
但他的《落花》,卻是初衣認為《全唐詩》中最好的一首描寫落花與時光的句子。一種成熟而無奈的姿態,更加的微妙動人。
讓我們重溫這首落花:「春光冉冉歸何處 , 更向花前把一杯 。盡日問花花不語 , 為誰零落為誰開 。」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