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江源馮驥:量子通信,離我們還有多遠

2021-01-17 中國科學院

中科大—清華聯合小組的研究人員在發送端調校光學設備。資料圖片

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在量子信息實驗室中工作。新華社發

  量子通信以其絕對安全性、超大信道容量、超高通信速率、可遠距離傳輸信息和高效等特點,得到全球科技界、產業界普遍重視,主要國家爭相將量子通信研究作為戰略項目。量子通信已逐步從理論走向實驗,並向實用化發展。繼微電子信息之後,量子通信極有可能引發軍事、經濟、社會領域又一次重大革命

  概念

  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

  早在20世紀上半葉,科技界和產業界就期待找到一種新的通信方式——既不通過載體,也不受通信雙方空間距離的限制,不存在任何傳輸延時。隨著世界電子信息技術加快發展,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即將達到物理極限,量子通信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微觀世界裡,有共同來源的兩個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糾纏關係,不管它們離多遠,只要一個粒子狀態發生變化,就能立即使另一個粒子狀態發生相應變化。也就是說,兩個處於糾纏狀態的粒子無論相距多遠,都能「感應」對方狀態。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的通信方式,就是量子通信。

  量子理論認為,微觀領域裡,某些物質可以同時處於多個可能狀態的疊加態,只有在被觀測或測量時,才會隨機地呈現出某種確定的狀態。因此,對物質的測量意味著幹涉,改變被測量物質的狀態。基於這一原理,科學家們提出量子密碼的概念,也就是用具有量子態的物質作為密碼。這樣一來,任何截獲或測試量子密碼的操作,都會改變量子狀態。換言之,截獲量子密碼的人得到的只是無意義的信息,而信息的合法接收者也可以從量子態的改變中知道量子密碼曾被截取過。量子密碼被應用於量子通信系統中,便是所謂的「量子保密通信」。

  光量子電話網和平常打電話一樣,卻不用擔心被竊聽。因為量子通信「一次一密」:兩人通話期間,密碼機每分每秒都在產生密碼,一旦通話結束,這串密碼就會立即失效,下一次通話絕對不會重複使用。

  如何實現高速高效的量子通信,增強保真性,提升量子通信品質,是目前的前沿攻關領域。量子通信既可民用也可軍用,可用於金融機構的隱匿通信等工程,也可用於對電網、煤氣管網、自來水網等重要能源供給和民生網絡基礎設施的監視和通信保障。總之,量子通信同國民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相關的部門或行業都聯繫直接、緊密。如果同衛星裝置統一匹配,其應用領域還會更廣、更多、更深。

  中國

  基礎研究一流,產業化正有計劃推進

  中國涉足量子通信研究的時間與西方國家相當。1997年,中國科學家潘建偉即參加了在奧地利進行的「量子態的隱形傳輸」試驗,該試驗堪稱國際上首次實現,對量子通信至關重要。其研究論文在世界權威刊物一經發表,便很快被公認為是量子信息實驗領域的開山之作。過去10餘年中,潘建偉研究團隊對量子通信領域的開創性探索貢獻突出:一是在2004年、2007年和2012年曾先後分別實現了五光子糾纏態、六光子糾纏態、八光子糾纏態的製備與操縱,都居於世界第一位次,連續刷新了世界紀錄,同歐美國家近一兩年才實現的五光子、六光子製備拉開了很長一段距離。二是很好地完成了長程量子通信中緊需的「量子中繼器」的實驗與製作,為向未來廣域量子通信網絡直至全球網絡的最終實現邁出了最重要步驟。三是對遠距離量子通信與空間尺度量子實驗關鍵技術的驗證,接連實現了一個又一個長距離量級的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和雙向糾纏分發,為基於衛星的廣域量子通信以及大尺度量子計算、量子信息技術應用與實施奠定了堅實底基。

  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試驗示範網於2010年年中啟動建設,一年多後建成。試運行證明,各項功能、指標均達到了設計預定要求。該項目已於2012年年初正式有計劃、分步驟地投入了工程應用。合肥量子通信網的建成使用,標誌著我國繼量子信息基礎研究躋身全球一流水平後,又在量子信息技術先期產業化競爭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除在中部安徽建立量子通信合肥及蕪湖城域網外,我國還在濟南這座東部城市實施了量子通信網的建設。安徽是全國首先將量子通信技術投向產業化的省份,皖魯兩地亦會表現出各有特色、彼此分工聯動態勢。其推出的量子通信類核心產品業已通過中試、形成系列產品,正在逐步推向市場。

  按照我國量子通信研發、推廣預定計劃,北京、上海以及最邊遠的新疆烏魯木齊等城市也在陸續抓緊城域量子通信網的建設。這幾處城域網的建成,以及同合肥、濟南城域網的呼應與配合,將初步形成面向全國架構的局面。再經幾年過渡,越來越多的城市都將會利用量子衛星等方式加強信息連接,形成我國的廣域量子通信體系。中國科學院同中國科技大學聯合,已準備在2015年或2016年發射世界首顆「量子通信實驗衛星」。此項方案一旦落實,將無疑是驚動國際科技界和產業界的一樁大事件。

  美國

  最先列入國家戰略,實現系列突破

  美國對量子通信的理論和實驗研究開始較早,並最先被列入到國家戰略、國防和安全的研發計劃。

  1999年,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量子信息研究團體就實現了500米的自由空間傳輸。2003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又領銜建設了DARPA量子通信技術試驗網絡。2004年,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城正式投入運行了世界上第一個量子密碼通信網絡,網絡傳輸距離約為10公裡。2006年,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進一步實現了誘騙態(量子通信中的「誘騙態」,是指為了實現量子通信過程的絕對安全性等性能目標,憑藉量子密鑰分發而對各種有益或無益信息進行有引導處理,並使之處於「無條件安全」狀態的特殊物理技術及方式)方案,並實現了超過100公裡的量子保密通信實驗。2007年,美國科學家讓兩個獨立原子實現了量子糾纏和遠距離量子通信。2009年,美國DARPA曾建成城域量子通信演示網。同一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繼續在冷原子中量子存儲和波動研究領域有了新的突破,該方面技術是設計量子信息網絡的關鍵。美國2010年在量子源產出的單光子波長轉換、2011年在單量子位處理量子信息,以及2012年法國和美國在驗證傳輸光的原子和粒子之量子行為關係等方面,成果都意義卓著。

  上世紀末,美國政府便將量子信息列為「保持國家競爭力」計劃的重點支持課題,隸屬於政府的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更將量子信息作為三個重點研究方向之一。美國加州理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南加州大學聯合成立了量子信息與計算研究所,直接歸美國軍隊研究部門管轄。2009年,美國政府發布的信息科學白皮書,明確要求各科研機構協調開展量子信息技術研究。同年,美國相關機構不僅及時地建成了城域量子通信演示網,還取得了量子存儲和波動研究的新突破。2011年,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更是獲得了單量子位處理量子信息的最新系列成果。

  日本

  計劃2030年前建成高速量子通信網

  日本政府和科技界一貫重視量子科技新領域的研發與攻關。數年前,日本就提出了以新一代量子通信技術為對象的長期研究戰略,並計劃在2020—2030年間建成絕對安全保密的高速量子通信網,從而實現通信技術應用上的質的飛躍。為此,日本郵政省還特地把量子通信作為21世紀全國戰略項目,並專門制訂了跨度為10年的中長期定向研究目標。2000年以來,日本的一些著名大公司和高校,始終在堅持不懈地研發量子通信的高端技術與系統,即使是難度較大的量子密鑰生成攻關,亦進展顯著。

  美國和歐盟在量子通信領域的一連串突飛猛進,使日本備感形勢緊迫。早在2000年,日本郵政省就將量子通信技術作為一項國家級高技術列入開發計劃,主要致力於研究光量子密碼及光量子信息傳輸技術。2002年,日本NTT公司曾研發出了差動移相量子密碼發送協議,並應用到試運行網絡上。2004年,日本研究人員用防盜量子密碼技術傳送信息獲得成功,傳遞距離可達87公裡。2005年,日本電氣公司開發出了一種即使氣溫與光纖長度等通信環境發生異常變化,其性能也不會降低的量子加密通信系統。同一年,日本松下電器產業和日本玉川大學利用光的量子擾動現象,試製出了一套防竊聽性能更高的光通信系統,傳輸距離為20公裡。2007年,日本一研究團體開發的量子密鑰技術,在現實條件下實現了信息經光纖的安全傳輸。2008年,日本東芝公司研究人員在量子密碼通信中,將密鑰的傳輸速度成功提高,使其更實用化。2009年,日本日立公司和東京大學科學家又共同開發出了可利用下一代高速大容量光通信的「相位調製技術」。2010年,日本一家信息通信研究機構的量子ICT集團,受託與多家電氣、電機、電信電話公司合作,在超高速寬帶網絡上採用量子密碼技術,已開發出了不能竊密的多點電視會議系統,並開始投入試運行。2011年,日本上述研究機構的同一集團將量子密碼技術應用於電視會議系統,充分實現了世界上最快的密鑰生成速度。

  歐洲

  聯合攻關,為鋪設量子網際網路做準備

  歐盟推出了用於發展量子信息技術的「歐洲量子科學技術」計劃以及《歐洲量子信息處理與通信》計劃,並專門成立了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奧地利和西班牙等國在內的量子信息物理學研究網,這是繼歐洲核子中心和航天技術採取國際合作之後,又一針對重大科技問題的大規模國際合作。根據該方面重要而突出的聯合攻關任務,1993至2011年期間,英國、瑞士、奧地利、德國、法國、瑞典諸國的科學家曾連續創造了量子密鑰分發、量子密碼通信、太空絕密傳輸量子信息及量子信息存儲等一系列根本性突破。以上種種成功推動,很大程度又是在為下一步量子網際網路的全面建設鋪平道路。

  英國從事量子通信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同美國時間相差不遠。還在1993年,英國國防研究部在光纖中就實現了相位編碼量子密鑰分發,光纖傳輸長度為10公裡。1995年,瑞士日內瓦大學一對三的網絡量子密碼通信演示實驗取得成功。同一年,日內瓦大學通過在日內瓦湖底鋪設的23公裡民用光通信光纜進行了實地表演。也在那年,英國又成功實現了30公裡長光纖傳輸中的量子密鑰分發。1997年,日內瓦大學利用法拉第鏡,使得傳輸系統的穩定性和使用的方便性大為提高,被稱為「即插即用」的量子密碼方案。1999年,瑞典與日本合作,在光纖中成功地進行了40公裡的量子密碼通信實驗。2002年,德國慕尼黑大學與英國軍方又在德奧邊境山峰用雷射成功傳輸了光子密鑰。2006年,歐洲慕尼黑大學—維也納大學聯合研究團隊既成功地實現了誘騙態方案,同時又實現了超過100公裡的量子保密通信實驗。2007年,由奧地利、英國、德國等多國科學家合作,在量子通信中圓滿實現了通信距離達144公裡的最遠紀錄。2008年,義大利和奧地利科學家研究團隊首次識別出從地球上空1500公裡處的人造衛星上反彈回地球的單批光子,實現了太空絕密傳輸量子信息的重大突破,為將量子通信用於全球通信做好了準備。

  (作者單位分別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際發展研究所、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審查協作北京中心)

相關焦點

  • 量子計算機"九章"有多厲害 量子計算機器離實用還有多遠?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量子計算機九章有多厲害 量子計算機器離實用還有多遠? 量子計算機九章有多厲害? 中國科技大學的潘建偉,陸朝陽和其他人建造了一臺量子計算機器,擁有76個光子和100種模式。其高斯玻色取樣的處理速度比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富嶽快100萬億倍。
  • 「墨子號」取得量子通信重要成果
    拓展量子通信的距離   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力學原理對量子態進行操控的一種通信形式,能夠有效解決信息安全問題。   通常講,量子通信分為兩種,一種是量子密鑰分發;另一種是量子隱形傳態。潘建偉認為,實現遠距離安全量子通信的最佳解決方案是結合量子中繼和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   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的原理是,無論處於糾纏狀態的粒子之間相隔多遠,只要測量了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態,另一個粒子的狀態也會相應確定,這一特性可以用來在遙遠兩地的用戶間產生密鑰。
  • 量子物理學家:中國量子通信定會讓愛因斯坦驚訝
    蔡林格評價說,中國對量子力學理論的實際應用定會讓愛因斯坦感到驚訝,中國在量子保密通信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為全球性量子通信開闢了道路。「愛因斯坦定會驚訝」幾經周折,記者終於在奧地利科學院量子光學與量子信息研究所內採訪到了忙碌的蔡林格。這位滿頭白髮的大鬍子科學家年過七旬,精神矍鑠,對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成就十分讚賞。
  • 量子通信先行者,量子領域的領導企業:國盾量子
    今天講點高端的,有格局的——量子通信。在萌芽期的量子通信,未來發展空前具有想像力,國盾量子IPO首日就是1000%的漲幅,今天就來說道說道看什麼公司這麼厲害,且看且珍惜。 量子通信先行者,量子領域的領導企業 所謂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的通訊方式,是近二十年發展起來的新型交叉學科,是量子論和資訊理論相結合的新的研究領域。 量子通信從理論上的定義而言,並沒有一個非常嚴格的標準。
  • 中科大「九章」歷史性突破,但實現真正的量子霸權還有多遠?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讀者都想了解我們離量子霸權到底還有多遠,不過做為一名量子物理的愛好者,筆者認為我們距離真正的量子霸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接下來筆者就和大家具體聊一下有關量子計算與量子霸權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展望。
  • 「永不被解密」的量子通信
    新華社甘肅酒泉8月16日電 題:歐洲10億歐元布局就為了趕上中國這個——「永不被解密」的量子通信  新華社記者徐海濤、周琳  最開始,人類結繩記事;然後,我們用語言和文字溝通;再後來,手機、網絡成為必需品。信息傳輸,早已從如何傳輸,走入了「如何安全傳輸」的年代。
  • 潘建偉的量子通信,為什麼被質疑是偽科學?《自然》這樣回應!
    量子力學的發展確實伴隨著大量的矛盾與爭議,特別是在量子通信開始發展後,有部分「消息靈通」人士已經洞察了量子通信的「偽科技」本質,並且還再三指責科普量子通信的文章為偽科學站臺!這些詰問到底是科學的嗎?
  • 量子通信不可破解?中國量子之父潘建偉:量子通信面臨兩大挑戰
    對於物理學家而言,量子領域還存在很多令人困惑的難題沒有解答。最近幾年,量子通信愈發火熱,但隨之而來的還有很多爭議,有人甚至認為量子通信就是偽科學,畢竟現在沒有人能對量子通信進行很好的理解和解讀,所以公眾不免要對其產生懷疑。
  • 海水量子通信:讓黑客望洋興嘆
    圖片來源:上海交通大學官網 近日,量子通信領域捷報頻傳,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成功實現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在國際上首次驗證了水下量子通信的可行性,為量子通信技術上天、入地、下海的未來圖景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填補了海洋作為未來海陸空一體化量子網絡最後一塊拼圖的空缺。 一石激起千層浪。消息引發了國內外媒體的熱議。海水量子通信技術的實現究竟有何難處?
  • 王建宇院士:「墨子號」的任務和我國量子通信的發展
    作為量子科技的一個重要方向,量子通信正在進入應用階段。那麼量子通信是什麼?為何如此重要?它在商業化、產業化上有什麼應用?距離普通人生活還有多遠的距離?當然這些特徵都已經用各種方法被證明了,而且用於很多地方,我們認為在科學上一定是存在的。 在量子科學裡還有一些奇怪現象,現在有些能解釋清楚,甚至為人類所用。這就延伸出一個學科叫量子信息學。它解決三件事,第一是所謂的量子通信,解決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手段。第二是量子計算,速度之快超乎想像。第三是量子測量,這個測量可超越很多目前認知上的局限。
  • 如何用通俗語言解釋量子通信
    長期來看,量子通信有望引領世界科技進步,預計三到五年內量子通信相關應用會大規模推廣。短期來看,目前的量子隱形傳態、量子糾纏等只能給出一個基本的傳輸狀態或概率,更精確的狀態需要通過其他方式,量子通信方面還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 我們離火星還有多遠?
    我們離火星還有多遠?   名稱源於屈原長詩   寓意探求徵途漫漫   國家航天局總工程師葛小春介紹,「天問」的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追求真理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 袁嵐峰:量子保密通信好與壞?別把「李鬼」當「李逵」!
    對於各個具體科學問題,即使意見不是完全一致(例如對於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我們也可以看出徐老師對故鄉和同胞的眷戀,對此都抱有深深的敬意。雖然我和徐老師尚未謀面,不過在網絡上已經做過不少交流,可以稱為忘年交了,對此我深感榮幸。 因此,當我看到徐老師2017年10月31日發表在觀察者網的文章《炒作量子通信工程,連潘建偉都擔心》時,認為這是一篇值得仔細研究的文章。
  • 「京滬幹線」與「墨子號」成功對接 中國領先世界量子通信應用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區有一條「量子大道」。2公裡的雲飛路,沿線密集布局著20多家量子關聯企業。本源量子就是其中一家。張輝是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以前,為了融資,他全國到處跑。最近一個月,各類資本主動找上了門。「一下子來了30家投資機構,我們最終選擇了11家。」張輝向本報記者說。找到本源量子的還有各級政府部門。
  • 通過《三體》中的智子,我們聊一下什麼是量子通信
    在《三體》這部小說中,智子背後的科學背書是量子糾纏,當然,喜歡三體的小夥伴們都知道,這是科學藝術化的加工,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超光速通信這個話題。在愛因斯坦的神作《相對論》中,宇宙的極限速度是光速,那為什麼量子糾纏可以實現超光速呢?
  • 中科大上海研究院量子工程中心:京廣量子通信幹線正在建設
    「未來我們的目標是建設成天地一體化的量子通信網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張強表示。2016年8月16日,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一年之後,長達2000公裡的「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通過驗收,成為我國第一條量子通信的「高速鐵路」。中科大上海研究院量子工程中心正是「墨子號」和我國首條光纖量子保密通信線路「京滬幹線」的總控中心。
  • 通信行業:雲視訊景氣上行 量子計算方興未艾
    本周,中科院潘建偉院士團隊發布了72光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其等效算力超過谷歌量子計算機「懸鈴木」100億倍,幫助我國成功實現「量子霸權」。但需要注意的是,量子計算機,目前的算力僅能用於單一的科學計算(高斯玻色採樣),潘建偉院士表示,目前量子計算距離通用化仍有15-30年的距離。
  • 袁嵐峰:理解量子通信,從明白除法比乘法難開始
    本文打算採取宏觀的視角,從上往下看,升得越來越高,揭示量子衛星背後一重一重的大圖景。第一重大圖景,人們為什麼需要量子通信?如果傳統的保密方式足夠可靠,那麼實際上是用不著這種「絕對保密」的通信方式的。但現在的趨勢正是,傳統的保密方式將要失效,原因是量子通信的兄弟學科——量子計算。量子信息是量子力學和信息科學的交叉科學,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是它的兩個分支。
  • 巨頭押注、困難重重,科技行業離量子夢想還有多遠?
    現有的量子硬體功能尚且薄弱,但與競爭對手IBM和谷歌不謀而合的是,微軟高管表示,開發人員和企業應該開始著手使用量子算法和硬體,以幫助業界更好地了解該技術的優勢。微軟旗下量子計算研究團隊Microsoft Quantum總經理Krysta Svore指出:「我們清楚的知道無法拿出一個通用的解決方案;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全球性社區。」
  • 中國量子通信是精心謀劃的騙局?這是胡扯!
    2017年9月29日,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當日,結合「京滬幹線」與「墨子號」的天地鏈路,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了洲際量子保密通信。可以說,中國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