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至22日,為期4天的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下稱「長三角文博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 據悉,第三屆長三角文博會是由滬蘇浙皖黨委宣傳部繼續共同發起舉辦。今年9月,長三角文博會獲得世界展覽業最重要的UFI認證,成為擁有國際展覽資質的品牌展會,與往屆相比,本屆長三角文博會突出「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品牌化」的辦展理念,參展單位和公司達到1011家,同比增加13%,其中海外展商達到101家。 「長三角因為地域相親、人文相近,所以合作的機會非常多,前兩屆文博會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我們希望可以通過長三角文博會這個平臺,把長三角文化產業做得更大,讓交流合作更豐富。」上海市委宣傳部發改辦主任劉海英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劉海英提到,今年疫情對文化產業影響很大,尤其是對展覽、展會來說。第三屆長三角文博會可以說是年內迄今線下最大的文化產業博覽會,可以看出長三角地區對於文化產業發展的信心,通過長三角文博會向全國人民展示長三角地區的文化發展成果。 走進江蘇展區,一座實物四方亭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這座木構螺旋藻井四方亭是由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江南古建築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香山幫常州分支的匠師群體精心製作完成,色澤和諧、結構緊湊、製作精細、布局機巧。 「亭子是江南古建築中最經典的建築,亭子上充分體現了傳統古建築的各種元素,包括藻井、廊、柱等,是一個高度濃縮的古建築傳統技藝的集中體現。同時,這是由一批古建築傳統大師帶徒弟一起修建的亭子,具有技藝傳承的重大意義,培養了一批人才,從中體現了師承的關係。」常州市江南古建築工藝傳習所董事長、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顧書華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常州市江南古建築工藝傳習所營造大師王國平向《國際金融報》記者介紹,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至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大家重視發展傳統工藝,把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古建築瑰寶一代一代傳下去」。 同屬非遺項目的剪紙可以有多精巧?在安徽黃山的展區,《徽州剪紙》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吳笑梅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展示了如何剪出一隻手指大小的花紋精美、栩栩如生的紙蝴蝶。記者注意到,桌上還擺放著吳笑梅剪出的一節手指頭大小的紙螞蟻,裝在一個個小玻璃瓶中,充滿童趣。 在浙江展區,嘉興南湖紅船船模是一個標誌性展品,這是為了紀念中共「一大」在嘉興南湖勝利閉幕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而作,船身刻著「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一位身姿筆挺的兵哥哥站在龍華烈士紀念館展位的門口,守衛這片區域。「龍華烈士紀念館是革命烈士紀念地、初心使命教育地和紅色文化傳播地。現場主要有一塊文創產品區域,比如紙雕燈,寓意是光明向前,正門對面的屏幕上播放著龍華的去年今日,還有一塊手工製作卡包體驗的活動區域。」龍華烈士紀念館社教部講解員陳玉琳向《國際金融報》記者介紹道。說完,陳玉琳便為即將進行的直播帶貨活動忙碌著,她帶的貨有點特殊,是具有英雄特色的各種文創產品,包括書籤、零錢包、紙雕燈等。 在海外菁華板塊,GAA組織了約35個國家或地區超過90位藝術家的作品參展。在疫情防控的形勢下,海外藝術家無法親臨現場,採用「藝術品實物+圖文影像+代理推介」的方式展出。 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創新,無疑是本屆長三角文博會最具看點的板塊之一。記者現場體驗了虛擬沉浸音響,全息多方位環繞的聲效增強了身臨其境之感。「可以說是一種聲音上的VR效果,這種效果可以用在科技館領域,打造一個科普體驗類的小場景,讓觀眾身處其中獲得知識。此外,還可以與圖書館結合,打造智慧圖書產品,讓觀眾在看書的同時,還能聽到聲音,增強了閱讀效果。當然,在博物館也可以運用,通過聲音營造出歷史場景。」上海鳴躍視聽科技有限公司設計總監蔣立銘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今年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雲參觀景區成為文旅產業發展的一大熱門方向。通過3DVR顯示系統,生動形象地展示出景區裡的每個景點,令用戶獲得身臨其境的旅遊體驗。上海蛙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項目主管王碩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在5G行業引導下,加之後疫情的形勢,很多政府、景區、文旅行業人士都比較重視智慧旅遊等方面的應用。比如,湖北荊州的全域旅遊項目,荊州市17個重點景區都採用VR智慧景區方案。」
記者 何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