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很久很久以前,中國人的「姓」和「氏」是分開的,氏,屬于姓的分支,而且還被貴族壟斷,「貴有氏,賤無氏」,這麼說吧,誰誰誰生了幾個兒子,兒子們可能同姓,但不同氏,甚至和父親不同氏。
現在我們經常用「家族」這個詞形容同姓的一大家子,這概念就源於上古時期,因為一大家子也有分支,就按不同的氏分,「別而稱之謂之氏,合而言之則為族」。夏商周三代貴族宗法制度是非常嚴格的,氏作為宗族的稱號存在,如果把某家族比作一棵樹,姓是主幹,氏就是枝幹。
但這個歷史呢,總是在不斷變化著,因為中國人非常重視姓氏,姓和氏就成了歷史絕佳見證者。公元前259年,一個嬴姓、趙氏、名政的男娃出生了,他改變了中國歷史走向,建立起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也改變了中國人姓、氏分開,以及很多平民無姓又無氏的狀況。
「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
從此,中國人的姓氏邁入了一個新階段,我們充滿了創造力的祖先,在原有姓氏的基礎上不斷增加新姓氏,比如被仇家追殺,好,改個姓;比如皇帝心血來潮賜姓,好,接受;比如我想紀念先人,好,就以他生前的字為姓;比如我獲得了某某官職,好,就以這個官職為姓。
類似的情況太多了,三天三夜也數說不完,但我們祖先的創造力還遠不止於此。他們根本不滿足於單姓,使勁兒堆字數,最誇張的居然堆出了17個字:魯納婁於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補啊喜。這是彝族姓氏,也是中國最長的複姓,因為沒資料查,我們現在已經猜不出這個姓當年怎麼冒出來的了。
相比之下,一些讀起來讓人感覺非常有言情氣息、貴族氣質,頻頻在小說影視劇中亮相的二字複姓,大夥就熟悉多了。什麼南宮、軒轅、慕容、東方、上官、拓跋、端木、皇甫,簡直熟得不能再熟,這些看多了也就沒什麼稀奇了,真正稀奇罕見的複姓你可能完全沒聽說過。
比如「屠門」這個複姓。屠姓大家都知道,畢竟當代就有著名歌唱家屠洪剛、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屠呦呦教授等名人,但「屠門」就少有人知了,這個姓氏乍一聽很霸氣,當然也有點嚇人,從字面也能猜出,這個姓氏和屠戶有關,在3000年前甚至更久以前就出現了以屠宰為職業的人群。
而且在先秦時代,古書記載還喜歡把人的職業加在名字前,「庖丁解牛」這個故事裡,宰牛的人根本不是姓庖名丁,「庖」的意思是廚工,「丁」是這位廚工的名字。既然職業能和人名混一起,那順手拿職業當姓也不奇怪了,屠門這個姓的來源一就是職業,二是源於居住地。
像巫、卜、陶、匠這些姓氏,情況也一樣。屠戶們創造出「屠門」這個姓本身邏輯是沒問題的,家門世代以屠宰為職業的意思嘛!但如果你去檢查下宋、元、明、清甚至現代版的《百家姓》就能發現,「屠門」根本就查無此姓,它已經在歷史長河中滅絕了,唯一能查到的資料只有《漢書》記載:
「秦時人屠門高,(漢)杜陵郡人屠門少。」
也就是說,秦漢時期屠門這個姓氏還存在著呢,可後來,也許是考慮到字義不美好,又或者什麼別的原因,「屠門」複姓不見了,留下來的只剩「屠」這個單姓,雖然人口不多,只佔漢族人口的0.015%,排第238位,但在全國範圍內分布還挺廣。
也不單單「屠」和「屠門」能聯繫起來,如果你是單姓的話,祖上也有可能是從複姓轉變而來,比如賀姓,以前可能是賀蘭;比如子姓,以前可能是子玉、子桑;比如歐姓,以前可能是歐陽;再比如王姓、孫姓,有好一部分原本是「王孫」,聽著就很貴氣;再像鍾離姓、鍾姓,也是血緣相同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