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巴,來自西藏的蒙古帝師_環球人物網 - 有溫度的人物網站

2020-12-19 環球人物網

人物簡介:八思巴(1235年—1280 年),西藏薩迦人。1260年,被忽必烈奉為國師。1264年統領元朝管理全國佛教的專門機構總制院,1269年製成蒙古新字,1270年被晉封為「帝師」「大寶法王」。

「忽必烈薛禪汗於世聞名,此聖者請來呼圖克圖八思巴喇嘛,使將一切經咒音譯為畏兀兒文(指畏兀體蒙文)。廣泛建立對佛的三信仰,盡使宗教弘傳發展,使全世界普享太平之福,猶如昔日聖轉輪王般名揚四方。」

這是17世紀初蒙古文史書《阿勒坦汗傳》中的一段話,講述了忽必烈請西藏喇嘛八思巴來蒙古傳播佛教的故事。八思巴在西藏歷史上舉足輕重,他不僅是忽必烈的老師,更是將藏傳佛教帶出西藏,將漢、蒙古等文化帶入西藏的重要人物。

幼年聖者

八思巴是西藏高僧,出身於著名的昆氏家族。昆氏家族發跡於8世紀初葉,1073年,家族中的昆·貢卻傑布在本波山下創建薩迦寺,創立薩迦派。經過200多年的發展,薩迦派逐漸在西藏站穩腳跟,成為有名望的宗教派別。

1235年,八思巴出生於吐蕃薩迦(現西藏薩迦縣),因是藏曆木羊年,故小名叫「類吉」,即「小羊人兒」之意。八思巴是長子,出生時其父桑擦·索南堅贊已經52歲,父親老年得子,因此倍加寵愛這個兒子。

關於八思巴的出生,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有一次,索南堅贊正在修行毗那夜迦法,見毗那夜迦神(藏傳佛教中的象頭財神,人形象面)前來,用象鼻將他高高託起,送到須彌山(佛教中一小世界中心)山頂,說:「你看!」索南堅贊驚魂未定,不敢看遠,只是瞥見了衛(以拉薩為中心的前藏)、藏(以日喀則為中心的後藏)、康(川西、甘青等藏區)三處地面。毗那夜迦神說:「本來你看見的地方將歸你統治,但是因為你沒有快看,所以你就沒有統治的緣分了,衛、藏、康三處將歸你的子孫後裔統治。」可是那時索南堅贊已年過半百還未有子嗣,就向毗那夜迦神求願得子。於是毗那夜迦神就到貢塘地方(現西藏吉隆縣)的高僧薩頓日巴身前,說:「桑擦一再向我祈求,願能統治衛、藏、康三處地面,他本人無此等緣分,只有他的兒子當是住世的菩薩,發願教化南瞻部洲之大部,你應前往他家,轉生為桑擦之子,治理衛、藏、康三處吐蕃地面之大部,請你按我的願望轉生!」

就這樣,高僧薩頓日巴轉世成為索南堅贊之子八思巴。因此,八思巴天賦異稟,讀寫五明(大五明包括聲律學、正理學、醫學、工藝學、佛學;小五明包括修辭學、詞藻學、韻律學、戲劇學和星象學)不教即通,並說自己的前世是薩頓日巴。薩頓日巴的兩位弟子聽說後,前來驗證,當時八思巴正與其他小孩在一起玩,見到他倆後,立刻認出了他們,問說:「你們來了嗎?」兩位弟子說:「認識我們嗎?」八思巴直接就說出了兩人的名字。兩位弟子因此對八思巴心生敬仰。有一次,八思巴跟隨伯父薩迦班智達,會見朗日巴地方來的僧眾,八思巴對其中一位老僧說:「你是我的近侍扎西頓珠!」當這位老僧獲知八思巴是自己的上師轉生之時,老淚縱橫。

八思巴他3歲就會口誦真言、心咒修法,大家都很奇異,紛紛稱其為「八思巴」,即藏語「聖者」之意。

位於西藏薩迦縣本波山下的薩迦寺,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主寺,也是八思巴修行之地。

成為帝師

在八思巴成長的過程中,整個中華大地發生著劇烈變化。蒙古崛起,西藏也籠罩於蒙古鐵騎的塵埃之下。1239年,蒙古的兵鋒直指西藏, 1240年,蒙古大汗窩闊臺之子闊端派兵攻入西藏。蒙古人想找一位西藏高僧進行談判,就選擇了八思巴的伯父,薩迦派教主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

1244年,闊端給薩迦班智達寫了一封邀請信,信中表面上是邀請薩迦班智達來涼州(現甘肅武威)商量西藏日後的安排,實際上卻是恐嚇他「如果不來就讓西藏生靈塗炭」。已經63歲的薩迦班智達根據當時的形勢,大膽做出決斷:去!之所以去,一方面是他不願見到西藏血流成河,另一方面,他也想藉助蒙古人的力量加強自己在西藏的勢力——當時西藏教派眾多,競爭激烈,若要勝出,必須依靠強大的外部勢力。

於是,薩迦班智達不顧體弱多病,帶上了他的兩個侄子,即10歲的八思巴和6歲的恰那多吉上路了。兩年後,3人到達涼州,並在1247年正月見到了闊端,開始了改寫蒙藏歷史的會談。這次會談實際上是薩迦班智達和闊端商談如何在保證西藏各種勢力利益的前提下,使西藏歸附蒙古。會談結束後,薩迦班智達給西藏的民眾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促使西藏歸附了蒙古。在此期間,因為薩迦班智達醫術高超,治好了闊端的舊疾,於是藏傳佛教深受闊端的信服。

薩迦班智達和兩個侄兒在涼州住了下來,八思巴繼續跟著薩迦班智達學習佛教知識,而恰那多吉則穿上蒙古服裝,學習蒙古語言。後來,恰那多吉娶了闊端之女,蒙藏貴族之間形成了聯姻關係,也符合薩迦昆氏家族以一子繁衍後代的傳統。

1251年11月,薩迦班智達在涼州幻化寺圓寂,年僅17歲的八思巴成為薩迦派教主。1253年夏天,忽必烈的軍隊到達六盤山、臨洮一帶,請八思巴到軍營一敘,雖然有的史書記載之前八思巴就與忽必烈見過面,但這次是八思巴第一次以教主身份會見忽必烈。忽必烈先是詢問了藏族歷史和薩迦班智達的情況,隨後話鋒一轉,表示要派人去西藏攤派兵差、收取珍寶。這下八思巴急了,連忙說:「吐蕃不過是邊遠小地方,地狹民困,請不要攤派兵差。」八思巴再三陳請,忽必烈充耳不聞,八思巴說:「如此,吐蕃的僧人實無必要來此住坐,請放我們回家吧。」正當兩人僵持不下時,忽必烈王妃察必的「枕邊風」起了重要作用,她對忽必烈說,八思巴要比很多老僧在知識功德方面強許多倍,應該將他留下。

於是,忽必烈與八思巴再次會談,問他:「你的祖先有何功業?」八思巴說:「我的先輩曾被漢地、西夏、吐蕃等地的帝王奉為上師,故威望甚高。」忽必烈不了解吐蕃的歷史,就問:「吐蕃何時有王?這與佛書所說不合,必是虛妄之言。」八思巴就將吐蕃之王曾與漢地交戰,吐蕃獲勝,後又與漢地聯姻,迎來公主與本尊神像的經過敘述一番,說佛書雖然不載,但有文書記載,查閱便知。

八思巴說的正是唐朝松贊幹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故事,於是忽必烈翻看漢地史籍,發現這些在《唐書》裡都有記載。此後八思巴又說了些典故,經驗證都是真的,於是忽必烈對八思巴佩服有加,請求他傳授喜金剛灌頂(藏傳佛教重要儀軌之一)。但八思巴又提出一個條件:「受灌頂之後,上師坐上座,要以身體禮拜,聽從上師之言語,不違上師之心願。」忽必烈哪裡肯接受?察必又出來圓場:「人少的時候,上師可以坐上座。但當王子、駙馬、官員、臣民聚會時,汗王坐上座。」就這樣,忽必烈以八思巴為上師,奠定了後來元朝以藏傳佛教為國教、設立帝師制度的基礎。

用八思巴文書寫的《百家姓》,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全國佛教領袖

八思巴一直追隨忽必烈,兩人共同經歷了與忽必烈弟弟阿里不哥的奪位大戰以及建立元朝的過程。1260年12月,在與阿里不哥的戰爭初步取得勝利後,忽必烈返回燕京(現北京),任命八思巴為國師,授以玉印,讓八思巴統領釋教,八思巴由此有了全國佛教領袖的地位。

成為蒙古大汗後,忽必烈考慮到青藏高原交通不便,對政府管理、軍隊後勤供應以及商旅往來都造成嚴重影響,決定建設通往西藏的驛站。在八思巴的支持下,忽必烈主要建了一條從青海通往薩迦地區的驛站。八思巴則對西藏佛教界頒了法旨,要求全力配合建設。此後,從青海到薩迦,一共建了27個大驛站,保障了往來暢通。

1264年,忽必烈遷都大都(現北京),改年號為至元,設置了管理全國佛教的專門機構——總制院(後改名為宣政院),由八思巴統領。封八思巴的弟弟恰那多吉為白蘭王,命兄弟倆返回薩迦地區去完成建立西藏行政體制的任務。

1276年,在太子真金的護送下,八思巴回到薩迦,自任薩迦法王,任命本欽釋迦尚波統領西藏13萬戶,為薩迦派在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開端。在文化交流方面,他把西藏的藝術帶到了內地,又把內地的印刷術、戲劇藝術傳到了西藏。

八思巴還鑽研創造蒙古新字。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前,蒙古人還沒有自己的文字,先後使用過畏兀兒蒙古字、波斯文、漢字、西夏文等。忽必烈深感統一的文字對統治的重要性,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八思巴。經過多年的摸索和多人的智慧,八思巴最終在藏文字母的基礎上,創製出一套方形豎寫的拼音字母,即後來所稱的八思巴字,並將它呈給忽必烈。1269年2月,忽必烈下詔頒行蒙古新字於全國。1270年,八思巴被晉封為「帝師」「大寶法王」,另賜玉印。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元朝建立。

1280年11月22日八思巴圓寂,享年46歲。據說八思巴年幼時,曾夢見自己手拿一根有80節的藤杖,但到第四十六節處就彎曲了,第二天向薩迦班智達說起時,薩迦班智達對他說:「這預示著你的歲數,所以到46歲時要格外留心。」想不到一語成讖。

特殊的時代產生特殊的人物,正當亂世之際,藏傳佛教走出來一個八思巴,用他的智慧,贏得了統治者的尊重,由此也奠定了藏傳佛教的地位,大大促進了西藏與中原的連通、漢藏文化的交流,對西藏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他是西藏歷史上繼松贊幹布之後的又一位具有廣闊視野的傑出人物。

(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副研究員  呂文利)

責任編輯:關俊榮

聲明: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鬼吹燈之怒晴湘西》八思巴的真實身份:元代第一帝師,創造蒙古新字
    烏思藏地區(即西藏),這塊與中原地區聯繫緊密的高原之地暴露在蒙古鐵騎之下。面對蒙古人,烏斯藏的一個宗教勢力出馬了,這就是薩迦派。薩迦派是存在於烏斯藏200多年的一大宗教派別,在烏斯藏眾多宗教中頗有影響力,薩迦派第四祖薩迦班智達被推舉為代表赴涼州和闊端談判,一起跟隨前去的就有其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吉兩兄弟。
  • 西藏一代法王,推動祖國大一統的大元帝師八思巴的傳奇人生(下)
    前文講到八思巴隨著西藏第一位班智達薩迦班智達參加《涼州會盟》這一歷史性時刻,並且開始學習漢蒙文化,薩迦班智達圓寂後,他繼承為薩迦派教主。蒙古政權發生巨大變化,他得到忽必烈的尊崇並被尊為上師。八思巴字是中華文化歷史上的一次創舉,八思巴字可以直接轉寫藏語,也可以準確的拼寫漢語,開創了用拼音記寫漢字的歷史,同時也可以譯寫各民族語言,是將中華民族幾種重要的文字統一化的一次可貴嘗試,八思巴晉封帝師公元1270年,八思巴再次給忽必烈傳授神聖灌頂,為感恩八思巴造字之功和灌頂之恩,忽必烈晉封八思巴為帝師,頒賜六稜玉印,並為元朝皇室人員講授佛經,從此,元代有了一個新職位
  • 理淨法師:八思巴對藏傳佛教在漢地弘揚所起的作用
    至元六年八思巴創製出蒙古新文字,忽必烈加封為「帝師」。至元七年八思巴再次給忽必烈傳授灌頂,忽必烈將西夏王的玉印改制為六稜玉印賜之,並敕封八思巴為帝師。至元八年八思巴離京赴臨洮,此次離京之後再未回大都。1271年,忽必烈正式稱帝,封八思巴為「帝師」、賜「如意大寶法王」。1288年,總制院改名宣政院,同樞密院、中書省、御史臺並列,是皇帝直接控制下的元朝中央四大機構之一。八思巴也成為皇帝任命的元朝中央政權的一品高級官員。八思巴被封為帝師之後,元世祖忽必烈欲頒詔在全藏獨尊薩迦教法,禁止其他教派傳播。八思巴聽後進行勸阻,忽心烈聽從八思巴的意見收取聖意,允許西藏各教派自由發展其教法。
  • 薩迦法王講述-06 | 榮耀的薩迦 喜悅的源泉-八思巴簡介
    八思巴17歲時,被臨終的薩迦班智達任命為他法位繼承人,即薩迦寺主持和薩迦派教主,薩迦班智達去世後,八思巴開始擔任薩迦寺主持和薩迦派教主職位,成為薩迦派第五祖。從此八思巴逐步成為既是薩迦派的教主又可代表西藏地方勢力的顯赫人物,因而他對西藏地方乃至元朝中央政權起過重大作用。
  • 《鬼吹燈之怒晴湘西》八思巴的真實身份是......
    烏思藏地區(即西藏),這塊與中原地區聯繫緊密的高原之地暴露在蒙古鐵騎之下。面對蒙古人,烏斯藏的一個宗教勢力出馬了,這就是薩迦派。薩迦派是存在於烏斯藏200多年的一大宗教派別,在烏斯藏眾多宗教中頗有影響力,薩迦派第四祖薩迦班智達被推舉為代表赴涼州和闊端談判,一起跟隨前去的就有其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吉兩兄弟。
  • 古籍「御醫」張平_環球人物網 - 有溫度的人物網站
    他曾主持修復《永樂大典》,認為每冊古籍都有浮沉命運和不凡由來 (《環球人物》記者 傅聰 攝) 人物簡介:張平,1953年生於北京。原國家圖書館古籍文獻修復組組長,主持修復館藏《永樂大典》、西夏文獻等珍貴文獻,著有《古籍修復案例述評》《中國古籍裝具》等。經過層層安檢,《環球人物》記者進入國家圖書館古籍館。一樓盡頭處,寬大如廠房的辦公間讓人豁然開朗。
  • 周步西部散文系列:八思巴留在涼州的一抹微笑
    和八思巴一起來到涼州的還有他的弟弟恰那多吉,六歲。他們應蒙古汗國皇子西涼王闊端的邀請跟隨伯父薩迦班智達來到涼州的。從西藏薩迦寺到涼州四千公裡,他們走了近兩年。路上,薩迦班智達帶領他們去了幾處寺院,和其它教派的主要人物就西藏歸屬問題進行多次交流和溝通,廣泛徵詢意見。
  • 周步西部散文系列:八思巴留在涼州的一抹微笑
    路上,薩迦班智達帶領他們去了幾處寺院,和其它教派的主要人物就西藏歸屬問題進行多次交流和溝通,廣泛徵詢意見。伯父對他們兄弟倆講了很多很多,從佛教的起源到薩迦派的創建,從蒙古軍隊的強大到吐蕃人民的生存狀態等等。這些話對於只有十歲和六歲的兩個孩子來說,也許太過於複雜和深奧,但此時的八思巴突然間像是明白了許多事情。他知道,這不僅僅是一位長者對年輕一代的期許,更是一位宗教和政界領袖對西藏未來的苦心旨意。
  • 薩迦寺傳奇:700多年前的帝師們的「家」
    修建於1268年的南寺是一座有兩重城牆的城堡式寺院建築,其完整的立體防禦功能具有漢地建築特點。」薩迦寺位於西藏自治區薩迦縣城,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主寺,其南寺是「薩迦五祖」之一的大元帝師八思巴委派人修建的。作為由薩迦寺走出的第一位元朝帝師,八思巴進一步鞏固了西藏納入祖國版圖,還總領元朝的佛教事務,在西藏歷史上發揮了重大作用,對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建立做出了貢獻。
  • 1月10日(農曆11月22日)恭逢八思巴大師紀念日
    (彰所知論(2卷)〖元 八思巴造 沙羅巴譯〗)佛教在線消息 2007年1月10日(農曆十一月二十二日)恭逢八思巴大師紀念日。八思巴大師(1235-1280),又譯作帕思巴、帕克思巴、八合思巴、拔思發等,本名羅追堅贊。藏族政治家、佛學大師,藏傳佛教薩迦派第5代祖師,元代首任帝師。八思巴一生著述頗豐,有30多種,傳世之作有《薩迦五祖集》。
  • 翁同龢家族藏書,六代人的守候_環球人物網 - 有溫度的人物網站
    先後擔任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著有《翁同龢日記》《瓶廬詩文稿》等。江蘇常熟的翁家巷,有一座古香古色的宅院,叫做彩衣堂,是晚清政治家翁同龢的故居。作為江南典型的名門望族,翁家出過的名人可不只翁同龢一人——父子兩帝師、一門五進士、一家三巡撫;作為晚清赫赫有名的人物,翁同龢也不限於一位政治家,他擅長作詩、畫畫,以書法名世,有「同光第一書家」的美譽。
  • 大元師八思巴的吉隆節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歷史U先生,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大元師八思巴的吉隆節八思巴·羅追堅贊(1235-1280年,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第五代祖師,是桑查索南堅贊和更噶吉的長子。八思巴聰明穎悟,幼年便博學多07歲時,就能誦經數十萬多言,能通曉大義,被讚譽為聖童。
  • 被玫瑰花刺殺的詩人_環球人物網 - 有溫度的人物網站
    他曾當過雕塑大師羅丹的助手,與著名畫家塞尚過從甚密,拜會過文學大家託爾斯泰,也與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有過交往。他的一生都沒放棄向貴族階層攀爬的機會,不停地掙扎、折騰,但各扇通往顯達的大門,總是無情地向他關閉。他的創作頗豐,但這並沒有助他脫貧,一度只能在叔叔的庇蔭和接濟下生活。
  • 八思巴在爭奪蒙古皇權的鬥爭中站正確一方,因而能夠管理西藏事務
    ——塞萬提斯(西班牙)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277字,閱讀約3分鐘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吐蕃佛教領袖薩迦班智達在涼州會見蒙古王子闊端,標誌著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忽必烈和八思巴的雙向選擇
    幾乎在一夜之間,薩迦派不但失去了最高領袖,也遺失了蒙古國內強力政治人物的支持。年僅17歲的八思巴,在接任了薩迦法王之位後,不得不面對一個極為複雜和尷尬的局面。八思巴塑像一、八思巴的困局1251年,身在涼州的八思巴,面對著一個極其複雜的局面。一方面,蒙哥汗依舊藉助薩迦派的影響力,在西藏推行括戶(清查戶籍)等施政措施。
  • 八思巴出師:薩班的涼州會盟與幻化寺傳法
    400多年的分裂割據,怎抵擋得住勢如洪水的蒙古鐵騎,闊端的大將多爾達一路進兵拉薩城下。整個西藏陷入了恐慌。用兵徵服天下,是蒙古軍隊的強項,但面對宗教歷史根深蒂固的西藏,闊端繼承了祖輩成吉思汗之意,決定請入藏地高僧,以收服這片土地。
  • 西藏博物館藏《釋量論》元至元間第三帝師達瑪巴拉大都刻本
    2010年9月,當西藏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專家及西藏博物館專家一同再次對天竺法稱所造《釋量論》進行多角度分析、論證時,有一個驚人的發現:這一文獻是一部極具寫本特徵的元刻本。
  • 金承志,用盡全力表達雞毛蒜皮_環球人物網 - 有溫度的人物網站
    《環球人物》雜誌記者  王晶晶 人物簡介:金承志,生於1987年,溫州鹿城人。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團長、指揮、藝術總監。代表作有《張士超你昨天晚上到底把我家鑰匙放哪裡了》《感覺身體被掏空》《澤雅集》等。
  • 話說歷史之元代歷史——「國師」八思巴和戲劇大家關漢卿的故事
    話說歷史之元代歷史——"國師"八思巴和戲劇大家吳漢卿的故事。八思巴是西藏喇嘛教薩如(jia)派首領薩班的侄兒,從小聰明儉俐,7歲的時候就能熟讀佛經,所以當地的藏民都叫他"八思巴"。八思巴就是藏語"聖童"的意思。他15歲那年,薩班去世了,八思巴就作為薩班的繼承人,到六盤山去拜見忽必烈。忽必烈非常喜歡他,把他留在身邊。
  • 西藏歷史上繼松贊幹布後又一偉人,為忽必烈灌頂,為帝國創造新字
    17世紀初蒙古文史書《阿勒坦汗傳》中曾記載這麼一件事,說的是忽必烈請來西藏喇嘛到蒙古傳播佛教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為八思巴,是西藏歷史上的一位高僧,後被忽必烈拜為老師,不但創造了蒙古新字,更是將藏傳佛教帶出了西藏,將漢、蒙等文化帶入了西藏。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位高僧的傳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