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爾克
最早讀到裡爾克的詩,不是因為馮至、綠原抑或北島,而是因為陳寧。相比真名,他的網名Dasha更為許多人熟知。他創辦「裡爾克中文網」,在豆瓣等社區及論壇,密集地發表裡爾克詩歌的譯作和研究心得,和網友們切磋。與那些學院派不同,他是隱藏在民間的發燒友,裡爾克於他雖屬業餘興趣,但在很多網友心目中,他卻是中文世界裡研究裡爾克的第一人。
可惜,這位大神在2012年因為心梗去世了,時年42歲。生前,他曾和另一位譯者何家煒商定,由他翻譯裡爾克的德文詩,何家煒翻譯裡爾克的法文詩。幾年後,商務印書館的皇皇巨著《裡爾克詩全集》出版,這是漢語世界裡第一部裡爾克的詩歌全集,既是對偉大詩人的紀念,也是對這位譯者靈魂的告慰。
裡爾克被譽為自荷爾德林、歌德之後最偉大的德語詩人。他出生於1875年的布拉格(當時還屬於奧匈帝國),逝於1926年,今年是他逝世90周年。裡爾克一生潦倒、困頓、拮据。他從小體質羸弱,9歲的時候,家庭破碎,沒有兄弟姐妹,缺少父母關愛。少年時期,5年的軍校生活更使他的肉體和精神都備受摧殘。他柔弱、敏感而憂鬱,在同齡人中,愈發顯得格格不入。20歲出頭,他就離開故鄉,從此開始一生的浪跡與寫作。
《裡爾克詩全集》譯者:陳寧 何家煒;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早年的裡爾克在很多人看來是一個平庸的二流詩人。他並不是天生就靈感爆發的巨匠,但遊走在歐洲這塊富饒的文化版圖上,他像一名學徒一樣,如饑似渴地吸收著各種養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和繪畫,啟發他將視覺語言轉化為詩歌語言;俄國和北歐神秘遼遠的土地,引導著他走入遠古神話的蒼茫世界;在西班牙等國的遊歷,撞擊著他對宗教文明的思考。
他曾當過雕塑大師羅丹的助手,與著名畫家塞尚過從甚密,拜會過文學大家託爾斯泰,也與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有過交往。他的一生都沒放棄向貴族階層攀爬的機會,不停地掙扎、折騰,但各扇通往顯達的大門,總是無情地向他關閉。他的創作頗豐,但這並沒有助他脫貧,一度只能在叔叔的庇蔭和接濟下生活。幸而藝術的大門不曾向他關閉,晚年,他寫出了《杜伊諾哀歌》和《致奧爾弗斯的十四行詩》兩部代表作品,被認為是現代詩歌史上的傑作。
塵世中的情感歷練也幫助了他。裡爾克一生交往過的女人,不乏名媛、貴婦、淑女,尤其被人津津樂道的是與大他14歲的莎樂美的交往。莎樂美出身貴族世家,曾是尼採的初戀情人,弗洛伊德的女弟子,也是周旋在歐洲知識沙龍間的傳奇女子,她和裡爾克有過3年同居並同遊的日子,某種程度上也是他的領路人和繆斯。裡爾克曾為她寫下多首動情而炙熱的詩句,那首《致莎樂美》更是成為情詩中的經典:遮住我的雙眼,我依然能看見你/捂住我的雙耳,我依然能聽見你/沒有了雙腳,我依然能走向你/沒有了嘴巴,我依然能呼喚你……但女人們對裡爾克,終究只是過客,詩歌才是他一世不變的情人。
51歲時,裡爾剋死於罕見的敗血症,據說禍源來自玫瑰花刺,於是他成了詩歌史上「被玫瑰花刺殺的詩人」。作品成就了裡爾克永恆的光輝。在中國,他一向不乏追隨者,從馮至、陳敬容到當代詩人北島等,都曾譯介他的作品,並在創作上深受影響。在孤獨的人生旅途,追尋永恆的詩意,尋找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或許正是這位異邦的詩人,讓人感到既遙遠,又親切的原因。(《環球人物》趙曉蘭)
責任編輯:姜璐璐
聲明: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