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導管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是胰腺癌最常見的病理類型,預後較差,5年生存率不足10%。研究探索與其不良預後相關的新的分子及細胞機制具有重要意義。Cell-in-cell結構(cell-in-cell structures,CICs)是胰腺導管癌組織中常見的一種獨特病理學結構【1】,但是其中CICs的病理學分型,以及不同CICs亞型對於腫瘤病人生存預後的影響完全不清楚。
2020年10月20號,首都醫科大學黃紅豔教授研究團隊與軍事醫學研究院孫強研究員、解放軍總醫院王小寧教授和首都醫科大學崔培林教授合作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發表了題為Ident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heterotypic cell-in-cell structure as an adverse prognostic predictor for young patients of resectable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的文章【2】,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了基於螢光多標技術的PDAC中CICs亞型的定量分析,發現由腫瘤細胞內化免疫細胞形成的異質性CICs是人PDAC不良預後相關的獨立預測因素,尤其是對年輕的女性病人預測效力最強,優於傳統的組織學分級和TNM分期。該研究是目前國際上腫瘤研究中首個多中心、樣本量最大的CIC分型分析研究,為CICs分型定量輔助腫瘤預後診斷提供了新的病理學指標,為其他腫瘤中的研究提供了參考範式。
研究人員首先採用團隊此前所建立的「EML」多重免疫螢光染色方法【3】對125例來自腫瘤組織晶片的胰腺癌組織(發現集)進行染色,標記並鑑定了胰腺癌組織中存在4種不同亞型的CICs結構,進一步分析發現由腫瘤細胞內化免疫細胞形成的異質性CICs與患者預後相關,是胰腺癌不良預後的獨立因素,並且其對於預後的預測價值(HR=1.850,95%CI:1.175-2.915)與經典的TNM分期(HR=1.642,95%CI:0.897-3.006)相比更有優勢。
隨後,研究人員又收集了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110例胰腺癌術後標本作為驗證集,對上述研究結果進行驗證。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在發現集、驗證集,還是在匯總數據中異質性CICs數目均為與預後相關的獨立因素。亞組分析結果顯示,異質性CICs的預後預測價值在年輕患者(HR=11.61,95%CI: 3.872-34.81,p<0.0001)以及TNM分期I-II期(HR=2.369,95%CI: 1.642-3.481,p<0.0001)的PDCA患者中更為顯著。
本研究是首都醫科大學黃紅豔教授及其合作研究團隊在CICs研究領域的另一項重要發現。2015年,該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建立了用於腫瘤組織中CICs分型的「EML」螢光多標技術【3】;2019年,該團隊在Frontiers in Oncology雜誌發表了題為Subtype-Based Prognostic Analysis of Cell-in-Cell Structures in Early Breast Cancer【4】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不同CIC亞型與乳腺癌的預後相關性。最新的這項研究工作是前期工作的擴展延續,不僅揭示了CICs亞型在胰腺癌預後預測中的價值,也進一步證實CICs亞型作為一種新型功能病理指標,可以直接反應腫瘤組織局部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發生相互作用的不同結局,在多種不同類型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均發揮重要作用。
該論文第一作者為首都醫科大學北京世紀壇醫院黃紅豔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何美芳副教授,首都醫科大學北京世紀壇醫院張彥斌主治醫師和博士研究生張波。首都醫科大學北京世紀壇醫院黃紅豔教授、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孫強研究員、解放軍總醫院王小寧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崔培林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0-00346-w
參考文獻
1.FaisS and Overholtzer M. Cell-in-cell phenomena in cancer. Nat Rev Cancer2018; 18: 758-766.
2.HuangH, Chen A, Wang T, et al. Detecting cell-in-cell structures in human tumorsamples by E-cadherin/CD68/CD45 triple staining. Oncotarget 2015;6: 20278-20287.
3.HuangH, He M, Zhang Y,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heterotypiccell-in-cell structure as an adverse prognostic predictor for young patients ofresectable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2020; 5: 246-248.
4.ZhangX, Niu Z, Qin H, et al. Subtype-Based Prognostic Analysis of Cell-in-CellStructures in Early Breast Cancer. Front Oncol 2019; 9: 1-12.
來源:BioArtReport
1980-2020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學術前沿】黃紅豔/孫強/王小寧/崔培林團隊發現異質性cell-in-cell結構作為一種新型病理指標預測胰腺導管腺癌的不良預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