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遺傳育種創新團隊成功解析雞胸肌組織異質性並發現標記基因

2020-12-17 食品夥伴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雞遺傳育種創新團隊聚焦雞肌肉和肌內脂肪(IMF)性狀研究,通過引入單細胞RNA測序等方法,解析了不同發育階段雞胸肌組織異質性,並發現IMF標記基因APOA1(Apolipoprotein A1)和 COL1A1(Type I collagen),為高效優質肉雞新品種培育提供了理論基礎。


  據劉冉冉副研究員介紹,雞肉已成為世界第一大消費肉類,我國肉雞年出欄量居世界第一位,骨骼肌發育與肉雞產肉效率和肉品質均密切相關,深入解析肌肉和IMF發育的分子基礎,是探明性狀形成和調控機理、研發分子選育技術的必要基礎。


  本研究以團隊選育的京星黃雞IMF上選係為素材,利用單細胞RNA測序和原位RNA雜交等檢測方法,對生長發育早期和快速生長兩個發育階段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生長早期胸肌組織由10個細胞類群構成,其中包含5個成肌細胞群和2個脂肪細胞群,部分細胞群間呈現邊界不清的狀態;而生長快速期由7個細胞類群構成,細胞呈現明顯的分化完全狀態。這是首次在單細胞層面解析不同發育階段雞胸肌組織的異質性。研究進一步在脂肪細胞上調表達基因中,鑑定出APOA1和COL1A1為肌內脂肪細胞特異性表達基因,並可作為標誌基因為肉品質分子調控相關研究提供必要信息。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基因組(BMC Genomics)》(IF=3.594)上,碩士生李京徽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劉冉冉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IMF標記基因已申請發明專利(201911351311.1)。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肉雞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項目,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項目支持。

  原文連結:https://bmcgenomics.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64-020-07136-2

相關焦點

  • 參透基因,育種走向「按圖索驥」
    馬峙英團隊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杜雄明團隊等國內8個單位完成的科研項目歷時6年,在國際上首次對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等主要植棉國的419份陸地棉核心種質的基因組進行重測序,確定了一系列在長期自然選擇和人工選育過程中形成的,與棉花纖維長度、強度、鈴重、衣分等重要性狀相關的基因組變異和遺傳位點及其分布規律,為棉花重要性狀定向育種提供了較為精準的標記和基因資源。
  • 【科技日報】小麥基因組測序 為第三代育種繪製「高清地圖」
    這是繼2013年,該團隊成功繪製出小麥A基因組祖先種烏拉爾圖小麥基因組草圖並發表於《自然》之後,在此領域的又一項重大成果。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凌宏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中,水稻和玉米基因組測序已相繼完成,極大推動了這兩大作物的基礎和分子育種研究。但是,因小麥基因組的特殊性和複雜性,基因組測序研究進展緩慢,制約了小麥功能基因組學與品種改良研究。」
  • Nature提出腫瘤異質性和耐藥性的罪魁禍首
    近日,由Ludwig癌症研究所的Paul Mischel和加州聖地牙哥醫學院的Vineet Bafna共同領導的跨學科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所分析的40%的腫瘤細胞系中,非染色體DNA(ecDNA)表達驅動腫瘤生長和存活相關的致癌基因的多個拷貝,並且可能有助於腫瘤的異質性和進化。文章已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 馬鳳霞/李程/羅鴻博合作團隊解析中性粒細胞的發育和異質性
    北京時間2020年7月27日晚23時,《自然—免疫》在線發表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然而,目前對中性粒細胞的分群主要是依靠經典的形態學,中性粒細胞的異質性一直存在爭議,這種分歧阻礙了中性粒細胞研究的發展。與其他血液和免疫細胞類型相比,中性粒細胞中基因表達的數量和水平較低,從技術層面上對RNA的捕獲更加困難。
  • 陳松林手繪魚類基因圖譜 國內率先建立「魚類精子庫」
    陳松林是魚類生物技術與遺傳育種專家,30多年來,他始終戰鬥在水產科研第一線。陳松林團隊最出名的成果要數「破解舌頭魚基因圖」,該成果當時轟動一時,甚至讓人類對魚類基因密碼的認識提升一個臺階。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支持和推動下,陳松林牽頭、聯合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和德國經過4年多的聯合攻關,完成了國際上第一種比目魚類——半滑舌鰨全基因組解析。他們通過雌雄魚基因組序列比對,發現了一種表型上雄性的偽雄魚。通過這類魚後代遺傳性別和生理性別比例,他們發現偽雄魚後代中95%的魚為雄魚,表明偽雄魚後代更容易變成偽雄魚。
  • 遺傳變異——生物育種
    生物育種是培育優良生物的生物學技術。 (一)雜交育種 1、概念: 雜交育種是指利用具有不同基因組成的同種(或不同種)生物個體進行雜交,獲得所需要的表現型類型的育種方法。
  • 魯非/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小麥是如何如此成功的適應不同生長環境?「祖先」小麥又是如何進化為現代小麥的?小麥遺傳學家們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的演化歷史。
  • 打造甘藍品種「中國芯」——記蔬菜花卉所甘藍類蔬菜遺傳育種團隊
    甘藍類蔬菜遺傳育種創新團隊長期從事甘藍遺傳育種工作,他們一做就是50年。團隊現有成員11人,其中院士1人,高級職稱人員8名,是一個年齡、學歷、專業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創新團隊。團隊聚焦「三個面向」,踐行「三創一體」,深入調研產業需求,紮實開展品種選育,育成的甘藍品種佔據國內市場的主導地位。
  • 盤點| 淺談腫瘤異質性
    因此,人體的絕大多數腫瘤都不會遺傳給後代,但種系基因缺陷所致腫瘤遺傳傾向例外。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科學家就已發現小鼠腫瘤的一些腫瘤細胞經過移植可以長出新的腫瘤,但移植另一些腫瘤細胞卻不會導致新腫瘤形成,這就提示著到腫瘤在功能和表型上存在異質性。
  • 【學術前沿】黃紅豔/孫強/王小寧/崔培林團隊發現異質性cell-in...
    研究人員首先採用團隊此前所建立的「EML」多重免疫螢光染色方法【3】對125例來自腫瘤組織晶片的胰腺癌組織(發現集)進行染色,標記並鑑定了胰腺癌組織中存在4種不同亞型的CICs結構,進一步分析發現由腫瘤細胞內化免疫細胞形成的異質性
  • 東阿阿膠成功破譯驢基因組 道地藥材原料質量更有保障
    12月9日,國際著名權威學術刊物《Nature》的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影響因子12)發表了學術文章《成功破譯中國特色的德州驢的基因組》。文章表示,東阿阿膠與合作單位歷時六年,利用目前最先進的測序技術,獲得國際首個組裝到染色體水平的家驢基因組參考圖譜。
  • 測序技術鎖定水稻關鍵耐鹽基因
    因此,如何利用數量性狀基因座和連鎖標記開發耐鹽和高產水稻,是分子育種的關鍵選項。  近日,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熱帶稻種保護與遺傳改良研究組吳鋒玲等,成功定位到「海稻86」耐鹽相關基因。這一新的重要成果,對解析水稻耐鹽機理,以及我國新的優質耐鹽水稻品種的選育具有重要意義。
  • 測序技術鎖定水稻關鍵耐鹽基因
    因此,如何利用數量性狀基因座和連鎖標記開發耐鹽和高產水稻,是分子育種的關鍵選項。  近日,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熱帶稻種保護與遺傳改良研究組吳鋒玲等,成功定位到「海稻86」耐鹽相關基因。這一新的重要成果,對解析水稻耐鹽機理,以及我國新的優質耐鹽水稻品種的選育具有重要意義。
  • ...十大科技成果⑧ | 黃瓜番茄白菜等蔬菜基因組學研究利用國際領先
    08「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黃瓜番茄白菜等蔬菜基因組學研究利用國際領先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第二代測序技術開展蔬菜基因組研究的國家,中國農科院、北京農林科學院、中科院遺傳所和華中農大等優勢團隊合作,先後繪製完成了黃瓜、番茄、西瓜、大白菜、甘藍等蔬菜作物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和變異圖譜,在國際上處於領跑地位
  • 王海洋教授團隊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是我國目前學術影響力最大、競爭最為激烈的人才團隊類項目。與普通人才類項目不同的是,它要求群體骨幹成員之間有長期合作,並在此基礎上自然形成研究團隊。它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反映了研究團隊在研究領域的整體實力。
  • 中國「最會研究食物」的大學之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小麥育種團隊
    西農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小麥育種團隊,培育的優質小麥品種數量位居全國第一,農學院主導了黃淮麥區小麥品種6次更新換代中的4次。此外,農學院農業科學學科最新ESI全球排名22位,達到前0.266‰。學院主建一級學科為作物學,二級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學是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是陝西省重點學科。
  • 他與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十年!科研取得新突破!
    」;2011年後,根據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需求,開始聚焦玉米分子遺傳與設計育種研究,繼續加強與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致力於開發玉米、水稻、小麥等作物通用型雜種優勢利用技術,已經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雙方以萬向元團隊發表在國際TOP1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IF8.2)上封面文章報導的ZmMs7基因為基礎,進一步解析了該基因調控花葯和花粉發育的分子機制,發現ZmMs7為具有轉錄激活功能的PHD轉錄因子,可以與玉米NF-YA/B/C三個亞基互作形成多蛋白複合體,直接激活目標基因,在絨氈層發育和花粉外壁形成中起關鍵作用(圖2)。
  • 中山大學團隊首次對人體15個器官測序,共繪製了252種細胞
    成年人類細胞圖譜描繪了252種亞型的細胞,包括主要的細胞類型,例如T,B,髓樣,上皮和基質細胞,以及新型COCH +成纖維細胞和FibSmo細胞,每種細胞均具有多種標記基因和轉錄功能資料。這些共同促進了主要人體器官的異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