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鳳霞/李程/羅鴻博合作團隊解析中性粒細胞的發育和異質性

2020-12-17 中國生物技術網

北京時間2020年7月27日晚23時,《自然—免疫》在線發表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首次從單細胞尺度系統性地描繪了中性粒細胞在穩態和炎症狀態下成熟、分化和命運決定過程中的異質性群體和轉錄組動態變化,整合了領域內已有的關於中性粒細胞異質性分類,為進一步研究中性粒細胞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數據資源。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為該文的第一單位,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羅鴻博教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的李程研究員和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的馬鳳霞副研究員為該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血液病醫院(血液學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謝雪梅和北京大學的博士研究生石強為該文的第一作者。

中性粒細胞是天然免疫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作為循環白細胞中數量最多的細胞類型,是宿主抵禦入侵細菌等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

然而,目前對中性粒細胞的分群主要是依靠經典的形態學,中性粒細胞的異質性一直存在爭議,這種分歧阻礙了中性粒細胞研究的發展。

與其他血液和免疫細胞類型相比,中性粒細胞中基因表達的數量和水平較低,從技術層面上對RNA的捕獲更加困難。

另外,由於中性粒細胞的半衰期只有15-20小時,對實驗操作細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們通過優化實驗條件,分別對小鼠穩態下的骨髓、外周血和脾臟進行中性粒細胞分離和單細胞RNA測序,並結合生物信息學方法建立了穩態條件下的中性粒單細胞圖譜。

按照發育成熟的順序,骨髓中的中性粒細胞可以分為5群,包括3個處於分裂階段的亞群(G0、G1、G2) 和2個分裂後的較成熟亞群(G3、G4)。

作者們針對顆粒蛋白、細胞周期、殺菌功能等方面,詳細解析了每個群體的特徵,並結合流式細胞標記等方法驗證了這些群體的存在。

研究發現,雖然單細胞RNA測序定義的異質性細胞群體與經典形態學分群整體具有較高相關性,但是單細胞測序技術能辨別出形態學相同、而轉錄組有差異的G3和G4粒細胞群體,增加了對骨髓成熟粒細胞異質性的認識。

根據顆粒蛋白基因在亞群之間表達的異質性,作者們提出了顆粒蛋白產生的「分選假說」(sorting mechanism),並通過轉錄調控網絡分析鑑定出了中性粒細胞發育過程中特異上調的新轉錄因子。

作者們接下來分析了外周血及脾臟中的中性粒細胞,發現外周器官中主要存在3群具有不同轉錄組特徵的成熟中性粒細胞PMNa、PMNb和PMNc。

RNA速度(RNA velocity)分析揭示了這些成熟群體有不同的骨髓來源和複雜的群體間相互轉化關係:1)PMNa和PMNb主要分別由骨髓的G3和G4發育而來;2)PMNa和PMNb均可發育成PMNc,但是PMNa和PMNb之間很少有轉化發生。

利用免疫螢光成像技術,作者們進一步驗證了高表達幹擾素刺激相關基因的成熟中性粒細胞(PMNb)在脾臟中獨特的空間分布,提示該亞群可能具有不同於其他亞群的宿主防禦功能。

中性粒細胞分化發育示意圖,左為穩態,右為急性腹膜炎。

此外,作者們還將之前文獻中使用單細胞測序定義的異質性群體映射到本研究建立的中性粒細胞參考圖譜,統一了領域對小鼠穩態下中性粒細胞異質性的分類。

最後,為了研究細菌感染對中性粒細胞發育及亞群的影響,作者們分離了急性腹膜炎小鼠的骨髓、外周血、脾臟及感染部位的中性粒細胞進行單細胞RNA測序和分析,發現在炎症狀態下的中性粒細胞的異質性群體沒有改變,但各群體的數目比例、功能特徵、轉錄因子表達和群體轉化路徑等發生了明顯變化。

分析和實驗結果共同表明,急性髓系造血主要通過增強早期中性粒細胞分裂活動和縮短分裂後中性粒細胞成熟時間來共同完成,這些發現為急性細菌性感染治療提供了潛在分子靶標。

相關論文信息:

DOI:10.1038/s41590-020-0736-z

來源:小柯生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從單細胞尺度描繪中性粒細胞特性—新聞—科學網
    、分化和命運決定過程中的異質性群體和轉錄組動態變化,整合了領域內已有的關於中性粒細胞異質性分類,為進一步研究中性粒細胞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數據資源。 中性粒細胞是天然免疫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作為循環白細胞中數量最多的細胞類型,是宿主抵禦入侵細菌等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然而,目前對中性粒細胞的分群主要是依靠經典的形態學,中性粒細胞的異質性一直存在爭議。與其他血液和免疫細胞類型相比,中性粒細胞中基因表達的數量和水平較低,從技術層面上對RNA的捕獲更加困難。另外,由於中性粒細胞的半衰期只有15~20小時,對實驗操作細節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 什麼是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升高或降低是什麼意思?
    白細胞是血液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白細胞又可以分為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今天就來告訴大家什麼是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中性粒細胞又根據胞核的不同分為兩種,杆狀核中性粒細胞和分葉核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的正常參考值百分比是佔白細胞的50-70%,絕對值是2-7的10的9次方每升。那你知道,中性粒細胞在我們體內都有什麼作用呢?
  • 雞遺傳育種創新團隊成功解析雞胸肌組織異質性並發現標記基因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雞遺傳育種創新團隊聚焦雞肌肉和肌內脂肪(IMF)性狀研究,通過引入單細胞RNA測序等方法,解析了不同發育階段雞胸肌組織異質性,並發現IMF標記基因APOA1(Apolipoprotein A1)和 COL1A1(Type I collagen),為高效優質肉雞新品種培育提供了理論基礎。
  • 臺灣國立陽明大學楊慕華課題組:腫瘤幹細胞樣細胞衍生的外泌體激活中性粒細胞促進結腸癌發生
    腫瘤是由腫瘤細胞和多種微環境宿主細胞組成的高度異質組織,包括腫瘤浸潤性免疫細胞、內皮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等。由克隆改變和細胞可塑性引起的腫瘤內異質性驅動細胞與細胞間的通信並最終導致腫瘤進展期間對治療反應的不同。腸上皮是組織成隱窩和絨毛的單層細胞,是成年哺乳動物中最快速更新的組織。
  • 人體第一防線中性粒細胞:蜘蛛俠也會黑化
    莫慌,我們的身體在幾百萬年前就演化出了一個微型而功能強大的84消毒液工廠,它就是血液裡的一類免疫細胞——中性粒細胞。不過,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如果在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地點被激活,原本保護人類的中心粒細胞也會反噬機體,掀起令人聞之色變的炎症風暴。
  • 白細胞與中性粒細胞升高就是細菌感染?
    大多教課書給的知識點是,血常規能區分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比如:一般來說,WBC 計數不高或降低,淋巴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病毒感染;WBC 計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細菌感染。
  • 張力異質性決定細胞命運
    張力異質性決定細胞命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3:58:26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心肺研究所Didier Y. R. Stainier和Rashmi Priya課題組合作取得最新進展。
  • 科學家發現中性粒細胞如何為免疫反應供能
    科學家發現中性粒細胞如何為免疫反應供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1 15:14:39 英國愛丁堡大學Sarah R. Walmsley研究小組發現,中性粒細胞通過糖異生和糖原生產來為有效的免疫反應供能。
  • 人體內的中性粒細胞是什麼,它的升高與降低各代表什麼
    在我們了解中性粒細胞升高或降低之前,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中性粒細胞是什麼。中性粒細胞主要出現在瑞氏染色片中,它的胞質主要呈現一種無色或者是非常淡的紅色,並且中性粒細胞的功效是可以起到趨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殺菌作用,是一種對人體來說非常重要的細胞,並且中性粒細胞主要來源於我們人體的骨髓中。
  • 人人學懂免疫學:第六期|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免疫系統|-健康界
    最重要的是,被激活的中性粒細胞可以預先產生毀滅性的化學物質並儲存在細胞裡,並在需要時釋放這些物質。這些化學物質可以把組織變為「有毒的湯」,而這對於入侵的微生物是致命的。  事實上,中性粒細胞是唯一一種可以使細胞和結締組織都溶解的免疫系統細胞,在這方面它是獨一無二的。
  • 腫瘤細胞的異質性,你了解多少?
    發生在同一腫瘤患者體內可表現出不同部位腫瘤細胞間的突變基因譜和生物學特性等方面的不一致,體現了惡性腫瘤在演進過程中的高度複雜性和多樣性。同一患者體內不同部位的腫瘤細胞間的異質性又包括瘤間(不同病灶,如原發腫瘤與轉移瘤)異質性和瘤內(同一病灶內不同部位)異質性,它們都是由於腫瘤組織內部存在不同亞型的腫瘤細胞,因此不同腫瘤細胞表現出免疫特性、生長速度
  • JAMA Oncology: 普那布林預防化療引起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主要作者:研究背景與目的:普那布林是一種作用機制與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不同的新型小分子藥物,兼具抗癌和預防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作用。該研究旨在評估普那布林與培非格司亭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預防多西他賽導致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設計:該研究是一項隨機分組開放標籤的II期臨床試驗,共分為四個治療組,在中國、美國、俄羅斯和烏克蘭的19家腫瘤醫療機構進行。
  • ...seq技術——CoBATCH並解析多器官內皮細胞譜系發育的表觀與功能...
    利用這一單細胞技術,研究者首次解析了小鼠胚胎10個器官(心臟、肝臟、肺、左腦、右腦、後腦、腎臟、皮膚、肌肉和小腸)的內皮細胞譜系發育、分化和功能的異質性。基因的表達是生物體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核小體重新定位等表觀遺傳的調節對基因表達調控具有重要作用。
  • ...所何愛彬牽頭北大北航跨學科團隊重構小鼠心臟發育全時空細胞譜系
    利用成像技術重構具單細胞解析度且時間上連續的全細胞譜系,是發育生物學的難點和熱點。心臟作為哺乳動物胚胎發育中第一個形成的功能性器官,是其他組織器官發育的關鍵推動力。連續追蹤心臟發育的全細胞譜系主要難點來自三個方面:其一,哺乳動物胚胎體外培養條件下,如何保持心臟正常發育,同時實現長時程實時成像,避免光毒性對胚胎發育的影響;其二,胚胎的細胞異質性高,成像深度和視場大,如何實現全胚成像(in toto imaging)、如何處理海量圖像數據(~2T/天)以精準地識別細胞並追蹤譜系;其三,心臟成像還面臨一個更加特殊的挑戰——小鼠胚胎期心跳每分鐘達200次,需要有新技術新策略在跳動的心臟上獲得單細胞解析度的圖像
  • 真假嗜酸性粒細胞
    但是,仔細看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區域有重合,同時也觸發了我實驗室的多條復檢規則。不要抱有僥倖心理,推片鏡檢吧。 案例分析 真假嗜酸性粒細胞揭開面紗。。。
  • 《自然》:暨南大學團隊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巨噬細胞作為一種經典的固有免疫細胞,它種類多、分布廣,在機體內扮演著「哨兵」「敢死隊」和「通訊員」等重要角色。除了為人熟知的免疫防禦功能,巨噬細胞也發揮著一些重要的非免疫作用,例如在胚胎發育中它們還參與了造血微環境形成、骨和神經系統發育等。
  • 間充質幹細胞的「異質性」是指什麼?
    充質幹細胞(MSCs)的異質性,是指貼壁培養的骨髓MSCs是一個混合的細胞群體,存在不同的細胞亞群(比如克隆大小不一樣,見下圖);有些亞群的細胞具有多潛能特性,有些亞群的細胞具有單潛能特性。不同部位和不同個體來源的MSCs都存在功能和形態上一些差異。
  • 【學術前沿】黃紅豔/孫強/王小寧/崔培林團隊發現異質性cell-in...
    2020年10月20號,首都醫科大學黃紅豔教授研究團隊與軍事醫學研究院孫強研究員、解放軍總醫院王小寧教授和首都醫科大學崔培林教授合作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發表了題為Ident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heterotypic cell-in-cell structure as an
  • 同濟團隊Cell Research發文 解析Dux在早期胚胎發育胚胎基因組激活...
    同濟團隊Cell Research發文 解析Dux在早期胚胎發育胚胎基因組激活中的作用 來源: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時間:2019-10
  • 白細胞減少症和粒細胞缺乏症
    原創 龍華醫院血液科 龍醫傳薪(圖片來源:覓元素)人們通常所說的白細胞減少其實是一組疾病,它根據白細胞減少的程度和種類分為白細胞減少症、粒細胞減少症和粒細胞缺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