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觀點:反思歷史才能生存於世

2021-01-10 人民網

  正如著名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所寫的那樣,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即1933年至1945年的納粹德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戰犯國。希特勒、戈林、希姆萊,他們被稱為國家最高代表,向那些「臣民」下達充滿罪行的指令。

  德國在二戰中犯下的最嚴重的罪行,莫過於聽從「國家元首」的命令,對全歐洲的猶太人進行慘絕人寰的滅殺。納粹黨衛軍佔領波蘭後,在波蘭建立集中營,將歐洲境內的猶太人送往毒氣室殺害。600萬猶太人被德國人在集中營裡殺害。奧斯維辛、特雷布林卡、索比堡、貝烏熱茨、海烏姆諾和馬伊達內克……這些集中營的名字,應該在全人類的腦海中猶如警鐘般長存,並且永遠不該被忘卻。

  1945年戰後,仍有幾千名曾經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工作的納粹黨衛軍成員躲在東、西德的人群中生活著。光是想到這點,就讓德國的司法部門感到可怕。2015年8月就是法蘭克福奧斯維辛審判結束50周年。這一審判是德國歷史反思進程中的一大努力,但還不夠,這一審判好比熱石上的一滴水,會很快蒸發。

  對那些在納粹德國時期自願跟隨希特勒的大量德國民眾,德國司法部門將他們認定為「群體幫兇」,因此他們只會承擔有限的罪責。雖然德國司法部門發現了上百萬件謀殺罪行,但只能夠對那些犯下嚴重謀殺罪行的犯人進行審判,因此只能對很有限數量的犯人定罪。

  然而,如果從國際社會的角度來觀察德國接受歷史的態度和做法,德國還是做出了努力的。二戰時期,歐洲地區的國家如德國、奧地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以及遠東地區的國家日本,都犯下了戰爭罪行。這其中,很多國家至今都沒能夠足夠地甚至根本沒有直面歷史和正確對待歷史。對它們中相當多的國家而言,通過自己的司法程序來處理歷史遺留問題是根本都不會考慮的事情。因此,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德國在這方面還是做出了一些努力,並且做成了一點事情的。

  一方面,我們要對納粹罪犯進行司法追蹤、訴諸刑罰;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捫心自問,我們是否擁有了足夠的歷史自覺意識以及反思文化。並不久遠的德國二戰歷史、納粹時期等,都已牢記在德國人的心裡,成為歷史自覺意識的一部分。紀念園、紀念日和紀念碑,時刻提醒著德國人永遠不能忘記過去。德國不是一個會遺忘歷史的國家,絕大多數的德國人都對德國的歷史有著清晰的認識,對納粹德國有著系統的認識,知道德國在戰爭中犯下了不可消弭之罪,並且在歷史懺悔席上永遠有著自己的位置。1945年後的德國向人們展示得再明顯不過,那就是一個民族只有清醒地反思歷史和過去,才能夠生存於世。這種認識必須基於道德和公正,並且必須通過直面歷史、勇敢地研究歷史才能得到。

  (作者為弗裡茨·鮑爾研究所研究員,德國二戰反思態度課題研究負責人)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0日 23 版)

相關焦點

  • 人類世下:反思過去,審視現在,規劃未來
    再一次,「人類世(Anthropocene)」這一概念進入大眾的視野。不管承認與否,一個由人類自己創造的全新的地質時代——人類世,已經來到。人類世讓人類愈發認識到,必須以一種新的歷史思維去反思人類的過去、審視人類的現在,合理地規劃人類的未來。
  • 人民日報:「去哪兒了」是一種反思
    【人民日報:「去哪兒了」是一種反思】《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歌曲讓人深思:過去的日子,你是否留下痕跡、留下價值?「爸爸去哪兒」的電視節目也讓人反思,奔波忙碌的爸爸什麼時候才能停下腳步,陪伴子女關愛家庭?
  • 強勢才能生存
    大爭之世「春秋戰國孕育出的時代精神就是全面競爭,強勢生存。做為時代精神匯集的大秦帝國,最集中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強勢生存精神,這種精神也使中華整個文明體系能夠綿延相續如江河千年奔湧,這也是我們的原生文明。這個世界從來沒變,永遠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唯有改變自己,強勢出擊,才是真正的生存發展之道。
  • 人民日報:反思比回憶更重要
    這兩部作品,不僅走人性舊路,更闢反思新徑,讓隱隱作痛都浮出水面,讓思想的碎片都連綴成篇。   《剝洋蔥》觸動的這種切膚之痛,是格拉斯自己17歲時參加黨衛軍的歷史。簡單地承認歷史只是籤字畫押一般,而融入思考承擔起責任畢竟是不一樣的。格拉斯面對的是德國的歷史和他自己的內心。
  • 人民日報評論部:「讓歷史說話」才能走向未來
    把握住這兩點,才能將史實與史識結合起來,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在歷史中發現智慧和力量。   「看得見多遠的過去,就能走得向多遠的未來。」從今天起,我們推出「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歷史觀」系列評論,與讀者一同看看我們的昨天今天明天,共同捍衛我們的歷史記憶。
  • 1949~1989年《人民日報》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解析
    這都是違反法制的」【《法學界人士在中國政治法律學會召開的座談會上提出對我國法律制度的意見》,《人民日報》 1957年5月29日。】。後來,直至「文化大革命」,鮮有人再對法律虛無主義進行批判。「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在對歷史的反思中,制度和法制建設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1978~1980年,《人民日報》發表了大量批駁法律虛無主義的文章。
  • 盤點二戰中三大法西斯頭目後代的生存狀況,那段歷史值得我們反思
    大傢伙,今天我們一起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你來了解一下三大法西斯頭子後代的生存狀況。盤點二戰中三大法西斯頭目後代的生存狀況,那段歷史值得我們反思。盤點二戰中三大法西斯頭目後代的生存狀況,那段歷史值得我們反思。好了,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享到這裡了。
  • 人民日報:切實反思「漢學心態」
    有些「仿漢學」的文章看上去新鮮、別致,但終究是「隔」,缺少分寸感,缺少對歷史的同情與理解。漢學的成果可以借鑑,但總還要有自己的理解與投入,而不是簡單地克隆。   溫儒敏:近十年來,我在幾篇文章中都談到,要反思我們的學術研究,特別是文學評論與研究中日趨流行的「漢學心態」。作為外國人研究中國文化、歷史、語言、文學等方面的學問,漢學主要是面向西方讀者的,是外國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
  • 《開羅宣言》巧妙反駁錯誤觀點 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
    今天我們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抗日戰爭勝利,不僅需要《百團大戰》《東北抗日聯軍》這樣反映局部抗戰和抗日英雄個人及群體的影視作品,更需要從中華民族百年屈辱史的角度反思國家命運根本轉折的鴻篇巨製。影片《開羅宣言》正是一部描繪中華民族浴火重生、重新確立國家主權的大手筆。
  • 喬林生:對二戰的反思和總結尤為重要
    「以安倍為代表的日本政府對歷史責任的公開否認引起了公眾的討伐。」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副教授喬林生在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版採訪時就如何看待二戰歷史發表觀點,「現如今的國際秩序正處在變動期,並呈現出一種不穩定狀態。在如此形勢下,對二戰的反思和總結更顯得尤為重要。」
  • 陳根:定量證實「人類世」,人類的邊界在哪裡?
    再一次,「人類世(Anthropocene)」這一概念進入大眾的視野。不管承認與否,一個由人類自己創造的全新的地質時代——人類世,已經來到。人類世讓人類愈發認識到,必須以一種新的歷史思維去反思人類的過去、審視人類的現在,合理地規劃人類的未來。
  • 人民日報人民要論:掀開西方「普世價值」的面紗
    這種觀點容易引起思想混亂,頗有澄清的必要。澄清關於「普世價值」的是與非,需要分清三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西方國家宣揚和推行「普世價值」的實質是什麼?西方國家在對內對外實踐中是怎樣推行其「普世價值」的?西方的所謂「普世價值」是否適用於中國?
  • 人民日報:往日生活的溫情記憶
    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這些人默默忍受著生活的艱辛,勇於承擔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和義務。梁曉聲如此痛楚地呼喊:「正是他們,那些在歷史進程中享受不到文化教育而在創造著文明的千千萬萬,如同冰層巖一樣,一層一層地積壓著,凝固著,堅實地奠定了我們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土地」。
  • 對納粹暴政與德意志歷史最早的反思
    】德意志人對納粹暴政以及德意志歷史的反思並非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而是早自1933年就開始了。 【關鍵詞】反思/納粹暴政/德意志歷史/自由放任主義 現今的人們普遍認為,德意志人對納粹暴政以及德意志歷史的反思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才開始的。這種認識基於以下兩個原因:首先,從一般規律上講,只有自身擺脫了暴政的人,才有可能對這種暴政以及導致這種暴政的歷史進行真正深刻的反思。
  • 人民日報體育:恆大困境中該反思猛醒,若四大皆空無法交代
    賽後,《人民日報》體育部發表短評,認為恆大一旦出局,無法向球迷交代。《人民日報》體育部官方微博:亞冠聯賽小組賽已近尾聲,恆大隊1-1戰平「全韓班」出戰的水原三星,將出線主動拱手讓出。《人民日報》體育部批評道:出戰亞冠的中超四隊,恆大的經歷最為輝煌且無可替代,但這不是球隊可以輕視對手、缺乏戰意的藉口。如今,國安和上港已經代表中國晉級淘汰賽,陣容嚴重不整的申花昨晚也踢出了讓人尊敬的表現。遭遇困境的恆大隊應該反思與猛醒了。
  • 人民日報觀點:研讀經典著作 掌握看家本領
    研讀經典著作可以更好理解複雜的歷史和現實問題。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不僅有助於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解,也是把握複雜的歷史和現實問題必不可少的條件。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並不是迴避現實問題、搞「經院哲學」。經典著作所蘊含的理論思維,仍是我們今天戰勝各種風險和困難的有力支撐。如今迅猛推進的經濟全球化僅屬於當代現象嗎?不然。究其實,它是由資本主義首次開創的世界歷史在當代的延續和發展。
  • 人民日報人民觀點:有「權利意識」,也要有「法治觀念」
    人民日報人民觀點:有「問題意識」,也要有「過程意識」——辯證看待社會發展與問題之一 今天的中國,正處於從傳統到現代的艱難爬坡中,法治觀念必須「跟得上」權利意識的步伐 這些年來中國社會的最大變化之一,就是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
  • 人學研究的反思
    這種主體精神雖然無論如何也不能成為現代化發展的內在性,但是在我們現代化的建設實踐中由於歷史的因素而仍然存在著,並且潛在地存在於每個人的精神深層。另一方面是作為對現代性主體精神反思的類主體意識,這種類主體意識的產生主要是針對現代化中個人主體性的高揚所造成的主體生存的困境。從人的整體性、全面性出發,從人類的種族特徵及生存角度出發強調主體的類的特徵。
  • 人民日報評論員隨筆:唯有生活才能定義空間
    當時間打上人的印記,空白的時間就變成了豐富的歷史;當空間打上人的印記,廣袤的空間就變成了恢弘的建築      最近,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一位老師的演講視頻,向人們呈現出一個充滿生活氣息但又出乎意料的世界:博士論文關注隔著圍牆送外賣的小哥,看他們如何運用生存智慧跟草根策略顛覆精心設計的城市空間
  • 人民日報評論部:「用史實發言」才能堅守記憶
    有人曾做過一個比喻,如果把對歷史的解釋比作果肉的話,那麼歷史事實就是果核。任何嚴肅和負責任的歷史敘事,都必須先找到一個「事實的硬核」——那就是真相,然後才能給出一個「堅硬的解釋」——那就是立場。   「誰都不能對抗歷史,因為歷史是絕對權力。」以史為鑑、捍衛真相、針砭時弊,如果缺乏基本史實支撐,很容易成為缺乏生命的空殼,甚至成為建立在沙灘上的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