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現實是結果,歷史就是條件。準確書寫歷史、正確認識歷史,正是為了確立前行的方向、標定進步的坐標,更好地走向未來。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出「堅持正確歷史觀」命題。從本體論上說,是要「讓歷史說話」;從方法論上說,是要「用史實發言」。把握住這兩點,才能將史實與史識結合起來,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在歷史中發現智慧和力量。
「看得見多遠的過去,就能走得向多遠的未來。」從今天起,我們推出「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歷史觀」系列評論,與讀者一同看看我們的昨天今天明天,共同捍衛我們的歷史記憶。
——編 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歷史說話」,正是要在歷史中發現規律、涵養智識,以正確的歷史觀奠定中國和世界走向未來的基礎
考古學中,有「地層」之說。如同文明的遺蹟,人類的歷史同樣是一層疊壓一層,在歲月的淬鍊下,積澱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心靈地層」,塑造了共同的記憶、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品性。
抗戰勝利70周年這個時間節點的臨近,再次觸發人們對當代中國精神脈絡的深沉思考。上周,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回顧和思考抗戰歷史之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正確歷史觀」「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面對延綿不斷的時間長河,如何溫故而知新、彰往而察來?如何看成敗、鑑是非、知興替?歷史觀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不僅僅取決於我們有什麼樣的歷史,更取決於我們如何理解與把握歷史。有史實,還要有正確的史識,才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秉持「一切事件皆巧合」的偶然論,怎麼能理解「人心向背定興亡」的鐵律?抱著「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環論,又怎麼能看到「於曲折反覆中進步」的大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歷史說話」,正是要在歷史中發現規律、涵養智識,以正確的歷史觀奠定中國和世界走向未來的基礎。
「我們根本沒有想到要懷疑或輕視『歷史的啟示』;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恰如恩格斯所言,人類社會的一切——國家、民族,文化、文明,無不是在歷史的打磨中成形。我們為什麼要舉行閱兵儀式,重溫抗戰勝利的光榮時刻?我們為什麼要加強歷史研究、史料收集,保存最珍貴的民族記憶?正是因為這一偉大勝利,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徵程,是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歷史根基的重要一部分。築牢我們自己的「抗戰史觀」,為的是「讓歷史說話」,接收時間深處激蕩著的「復興密碼」;為的是擎起歷史的火炬,讓它照亮前行的路。
文天祥有詩云:「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說的是春秋時代的兩個史官秉筆直書,在書於竹帛之際弘揚天地正氣。孔子著《春秋》,「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勸善」,讓《春秋》這部史書,成為評價人與事的標準。從這個角度看,準確書寫歷史、正確認識歷史,正是一種汲取過去教訓、防止悲劇重演的巨大約束力。
對歷史的遺忘意味著割裂傳統、割裂文明,掩蓋和歪曲歷史更是對文明的背叛,最終只會陷入悲劇的泥淖、走向進步的反面。抗戰勝利70年後的今天,歲月的落英早已覆蓋戰爭的遺蹟,發展的潮流一點點清洗著歷史的傷痛,但「黑的就是黑的,說一萬遍也不可能變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說一萬遍也不可能變成黑的」,歷史決不會隨時間推移改變原有的樣貌,歷史的結論決不容許恣意篡改。廓清真相、正本清源、以正視聽,歷史才能成為推動人類進步的力量。
中國人有敬畏歷史的傳統,這種傳統與源遠流長的文明互為因果,構建了一個厚重的中國。然而現實中,一些人卻把歷史當做「任人塗抹的小姑娘」。或是罔顧事實,用支流否定主流,混亂了歷史認知,以「虛無主義」消解社會根基;或是妄加揣測,用主觀否定客觀,動搖了精神坐標,以「利益至上」瓦解信仰根基;或是隨意裁剪,用惡搞代替創作,顛覆了主流立場,以「泛娛樂化」消解意義價值。那些散布不負責任言論者,那些詆毀抹黑英雄人物者,那些娛樂歷史消費歷史者,或許該記住這樣一句話:「對於歷史理性的態度,就是我們自己承擔起歷史的責任。」
回顧歷史的時刻,也是展望未來的時刻。在國家、民族命運的轉折點上,我們每每會從回望歷史、重述史觀中汲取力量。清末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黨人以進化論、民族主義史觀,刷新歷史思想;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進知識分子以馬克思主義史觀,重寫歷史敘事。當歷史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段,在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浪潮疊加的時代背景下,應該用更寬闊的視野、更普遍的觀點看待歷史;在中國走向世界、走向復興的歷史背景下,應該築牢更堅定、更科學、更人本、更開放的歷史觀念。尊重歷史、捍衛真知、溫故知新,唯有這樣,我們才能聽清歷史的回聲、更好地走向未來。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0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