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部:「讓歷史說話」才能走向未來

2020-12-21 人民網

  如果說現實是結果,歷史就是條件。準確書寫歷史、正確認識歷史,正是為了確立前行的方向、標定進步的坐標,更好地走向未來。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出「堅持正確歷史觀」命題。從本體論上說,是要「讓歷史說話」;從方法論上說,是要「用史實發言」。把握住這兩點,才能將史實與史識結合起來,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在歷史中發現智慧和力量。

  「看得見多遠的過去,就能走得向多遠的未來。」從今天起,我們推出「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歷史觀」系列評論,與讀者一同看看我們的昨天今天明天,共同捍衛我們的歷史記憶

  ——編 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歷史說話」,正是要在歷史中發現規律、涵養智識,以正確的歷史觀奠定中國和世界走向未來的基礎

  

  考古學中,有「地層」之說。如同文明的遺蹟,人類的歷史同樣是一層疊壓一層,在歲月的淬鍊下,積澱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心靈地層」,塑造了共同的記憶、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品性。

  抗戰勝利70周年這個時間節點的臨近,再次觸發人們對當代中國精神脈絡的深沉思考。上周,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回顧和思考抗戰歷史之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正確歷史觀」「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面對延綿不斷的時間長河,如何溫故而知新、彰往而察來?如何看成敗、鑑是非、知興替?歷史觀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不僅僅取決於我們有什麼樣的歷史,更取決於我們如何理解與把握歷史。有史實,還要有正確的史識,才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秉持「一切事件皆巧合」的偶然論,怎麼能理解「人心向背定興亡」的鐵律?抱著「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環論,又怎麼能看到「於曲折反覆中進步」的大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歷史說話」,正是要在歷史中發現規律、涵養智識,以正確的歷史觀奠定中國和世界走向未來的基礎。

  「我們根本沒有想到要懷疑或輕視『歷史的啟示』;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恰如恩格斯所言,人類社會的一切——國家、民族,文化、文明,無不是在歷史的打磨中成形。我們為什麼要舉行閱兵儀式,重溫抗戰勝利的光榮時刻?我們為什麼要加強歷史研究、史料收集,保存最珍貴的民族記憶?正是因為這一偉大勝利,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徵程,是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歷史根基的重要一部分。築牢我們自己的「抗戰史觀」,為的是「讓歷史說話」,接收時間深處激蕩著的「復興密碼」;為的是擎起歷史的火炬,讓它照亮前行的路。

  文天祥有詩云:「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說的是春秋時代的兩個史官秉筆直書,在書於竹帛之際弘揚天地正氣。孔子著《春秋》,「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勸善」,讓《春秋》這部史書,成為評價人與事的標準。從這個角度看,準確書寫歷史、正確認識歷史,正是一種汲取過去教訓、防止悲劇重演的巨大約束力。

  對歷史的遺忘意味著割裂傳統、割裂文明,掩蓋和歪曲歷史更是對文明的背叛,最終只會陷入悲劇的泥淖、走向進步的反面。抗戰勝利70年後的今天,歲月的落英早已覆蓋戰爭的遺蹟,發展的潮流一點點清洗著歷史的傷痛,但「黑的就是黑的,說一萬遍也不可能變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說一萬遍也不可能變成黑的」,歷史決不會隨時間推移改變原有的樣貌,歷史的結論決不容許恣意篡改。廓清真相、正本清源、以正視聽,歷史才能成為推動人類進步的力量。

  中國人有敬畏歷史的傳統,這種傳統與源遠流長的文明互為因果,構建了一個厚重的中國。然而現實中,一些人卻把歷史當做「任人塗抹的小姑娘」。或是罔顧事實,用支流否定主流,混亂了歷史認知,以「虛無主義」消解社會根基;或是妄加揣測,用主觀否定客觀,動搖了精神坐標,以「利益至上」瓦解信仰根基;或是隨意裁剪,用惡搞代替創作,顛覆了主流立場,以「泛娛樂化」消解意義價值。那些散布不負責任言論者,那些詆毀抹黑英雄人物者,那些娛樂歷史消費歷史者,或許該記住這樣一句話:「對於歷史理性的態度,就是我們自己承擔起歷史的責任。」

  回顧歷史的時刻,也是展望未來的時刻。在國家、民族命運的轉折點上,我們每每會從回望歷史、重述史觀中汲取力量。清末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黨人以進化論、民族主義史觀,刷新歷史思想;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進知識分子以馬克思主義史觀,重寫歷史敘事。當歷史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段,在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浪潮疊加的時代背景下,應該用更寬闊的視野、更普遍的觀點看待歷史;在中國走向世界、走向復興的歷史背景下,應該築牢更堅定、更科學、更人本、更開放的歷史觀念。尊重歷史、捍衛真知、溫故知新,唯有這樣,我們才能聽清歷史的回聲、更好地走向未來。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05日 05 版)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評論部:「用史實發言」才能堅守記憶
    善於用史實發言,堅持用事實說話,這是我們構建正確史觀、保持清醒判斷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們追求真理、捍衛正義的必然之途     「沒有歷史的未來是一匹野馬,任何力量都將無法駕馭。」作為人類的共同記憶,歷史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蘊藏著走向未來的答案。
  • 人民日報評論部:文化繁榮,匯聚精神力量
    人民觀點人民日報評論部:文化繁榮,匯聚精神力量——「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啟示⑦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十三五」時期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制度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一項根本制度,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
  • 人民日報評論部:紮實苦幹,用奮鬥成就未來
    越到最後時刻,越要響鼓重錘,咬定目標,精準施策,精準發力,按時按質完成各項既定任務   堅持焦點不散、靶心不變、力度不減,聚焦「硬任務」,敢啃「硬骨頭」,才能讓全面小康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越是任務艱巨,越需要廣大幹部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勇氣和鬥志
  • 解密人民日報「社論」等重點評論
    【編者按】人民日報的重點評論,往往被視為政治晴雨表、時代風向標。在黨心民意的共鳴中,這些「楷體字」一次次刻錄下歷史年輪。從「社論」到「任仲平」,從「本報評論員」到「本報評論部」,2014年人民日報刊發四種署名評論近400篇文章,「能從人民日報讀出啥,全看你的本事」。
  • 人民日報評論部:發展有溫度,託舉「穩穩的幸福」
    70年時光,猶如一本歷史相冊,記錄著民生改善的偉大奇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49年的49.7元增加到2018年的28228元,恩格爾係數也從「貧窮」邁入「富足」區間。在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年末的7.7億人減少至2018年末的1660萬人。數字的背後,是億萬人民生活圖景的改變。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對歷史保持一顆敬畏之心
    來源:人民日報水有波而明其流,車有轍而後可循。歷史之於國家民族,猶如記憶之於個人。一個人丟失了記憶,就丟失了自我;國家民族丟失了歷史,也就丟失了現實和未來的依憑。主張「對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告誡「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指出「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強調「要堅持正確歷史觀」。以史正人、以史化風,在當下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有人說,「誰忘記歷史,誰就會在靈魂上生病。」
  • 人民日報評論部:推動新變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唯有合作才能共贏,唯有變革才能創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對全球治理體系的有益完善      「如何讓最不發達國家參與到進口博覽會中、分享中國的成長,是博覽會的工作重點之一。」
  • 人民日報評論部:以奮鬥與擔當寫下青春詩行
    青年是最富生命力、最有創造力的群體,是國家的明天、民族的未來。勇立時代潮頭、爭做時代先鋒,這是對青年的殷切期望,更是青年自身成長、實現價值的必由之路。   今天,繼續發揚五四精神,正需要青年有迎難而上、挺身而出的擔當精神。探索嘗試,並不可怕;負重前行,不是吃虧。「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唯有不斷探索嘗試,勇於走在前列,才能領略最美麗的風景、成就最壯麗的人生。
  • 人民日報領導層調整 兩位「60後」升任副總編輯
    「領導介紹」欄目顯示,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評論部主任盧新寧,新聞協調部主任杜飛進已升任副總編輯;出生於1954年的陳俊宏、馬利不再擔任副總編輯職務。  盧新寧簡歷  盧新寧,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評論部主任。  1966年12月出生於江蘇省淮安市,漢族。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學歷,人民日報社高級記者。黨的十八大代表。獲得多次中國新聞獎、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等榮譽,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人民日報:十個關鍵詞勾勒2014 記取時代的又一圈年輪
    動畫展示:2014年人民日報重點評論十大關鍵詞勾勒中國     回望2014,歷史將記住什麼?更重要的是,中國以北京APEC告訴世界,敞開心扉、擁抱開放,拒絕零和思維、追求平等包容,才能點亮人類文明的星空。   9.【歷史記憶】   「誰忘記歷史,誰就會在靈魂上生病。」今年,我們以國家名義確立三個新的法定紀念日,重溫中國人共同的歷史記憶。
  • 人民日報連發評論抨擊時弊 或為警示地方執政者-搜狐新聞
    多元時代,黨報應該如何說話?且聽人民日報前副總編輯等專家學者、媒體人一一解析。  事實上,今年以來,這已是人民日報評論員直面社會焦點問題,用全新的語言風格和姿態做的關於政府應該如何進行社會管理、減少官民對立情緒的第四組系列評論的開篇。  2月10日至3月17日,人民日報評論部發表系列文章「如何提振政府公信力」,指出能不能維護群眾利益,能不能嚴格守法執法,工作是不是攤在陽光下,是政府是否有公信力的關鍵。
  • 人民日報建黨95周年社論:與人民心連心我們黨才能堅如磐石
    人民日報建黨95周年社論:與人民心連心我們黨才能堅如磐石 人民日報 2016-07-01 08:31 來源:澎湃新聞
  • 人類只有以集體主義為主體,才能走向未來嗎?
    人類進化的歷史是這樣的:先是從個人主義一步一步向集體主義靠攏,為什麼要靠攏,因為一個人打不過一頭老虎,必須一群人才能打得過;然後,集體主義不斷擴張,慢慢就佔領了上風,後來逐步走向極端,就變成了集權,個體地位淪陷就變成了沒有地位的奴才;再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個體足以離開集體生存的能力大大提升,於是個人主義開始復闢,全世界近現代以來的歷史就是一部個人主義復闢的歷史
  • 人民日報評論部:發展有溫度,託舉「穩穩的幸福」 ——讓億萬人民...
    70年時光,猶如一本歷史相冊,記錄著民生改善的偉大奇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49年的49.7元增加到2018年的28228元,恩格爾係數也從「貧窮」邁入「富足」區間。在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年末的7.7億人減少至2018年末的1660萬人。數字的背後,是億萬人民生活圖景的改變。
  • 人民日報評論部:捨生忘死,敢於壓倒一切困難
    從為國為民犧牲的抗疫先鋒,到千千萬萬為抗疫操心出力的普通百姓,正是無數人以平凡的堅守,投身不平凡的戰鬥,我們才能將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交出令世人驚嘆的「中國答卷」。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上,必然會有艱巨繁重的任務,必然會有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但只要我們發揚這種捨生忘死、敢於壓倒一切困難的大無畏精神,只要我們緊緊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充分激發廣大人民頑強不屈的意志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無往而不勝,從勝利走向勝利。   抗疫烈士彭銀華的妻子鍾欣,受邀參加了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
  • 人民日報評論部:黨的自我革命任重而道遠
    正是因為致力於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我們黨始終能「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在歷史風浪中鍛造革命性,於改造世界同時也改造自己。無論是長徵途中平均每公裡就有4位戰士倒下,還是修築川藏公路時3000英烈長眠雪域高原;無論是三代塞罕壩人荒山植綠寫就生態奇蹟,還是平均年齡36歲的科研團隊業精於勤放飛「北鬥」……回顧歷史,一代代共產黨人初心不改、使命在肩,在戰風鬥雨、改天換地中書寫了我們黨、我們國家、我們民族的輝煌史詩。是如磐初心、永恆使命讓我們黨義無反顧向著這個目標前進,贏得了人民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
  • --中央臺新聞評論部《實話實說》節目組
    《實話實說》節目簡介  --中央臺新聞評論部《實話實說》節目組    《實話實說》是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於1996年春季推出的一個新欄目,節目形式為群體現場交談,通過主持人、嘉賓、觀眾的共同參與和直接對話,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展開社會生活或人生體驗的某一話題。
  • 人民軍隊從光輝歷史走向強大未來的宣言書
    習主席的重要講話,內涵豐富、思想深刻,令人鼓舞、催人奮進,是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綱領性文獻,是引領人民軍隊從光輝歷史中汲取偉大力量、昂首闊步邁向強大未來的莊嚴宣示。人民軍隊從光輝歷史走向強大未來的宣言書——學習貫徹習主席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
  • 人民日報觀點:反思歷史才能生存於世
    這一審判是德國歷史反思進程中的一大努力,但還不夠,這一審判好比熱石上的一滴水,會很快蒸發。   對那些在納粹德國時期自願跟隨希特勒的大量德國民眾,德國司法部門將他們認定為「群體幫兇」,因此他們只會承擔有限的罪責。雖然德國司法部門發現了上百萬件謀殺罪行,但只能夠對那些犯下嚴重謀殺罪行的犯人進行審判,因此只能對很有限數量的犯人定罪。
  • 在學習歷史中更好走向未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
    習近平同志強調:「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重視學習借鑑歷史經驗,是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的一個鮮明特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圍繞學習、研究、借鑑歷史多次發表重要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