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為屏障,借山勢而建的皇澤寺位於嘉陵江的西岸、烏龍山的東麓,隔江與廣元城相望。皇澤寺原名「烏奴寺」,又名「川主廟」,相傳是為了紀念李冰與二郎的。唐貞觀年間,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任利州都督時,武后就出生於此,建立武周政權以後,施脂粉錢修建當時已具規模的川主廟,後取「皇恩浩蕩,澤及故裡」之意改名「皇澤寺」。
晴天麗日的下午,我到城西皇澤寺尋古探幽。
進入皇澤寺就首先看到二聖殿
二聖殿內供奉唐朝唐高宗和武則天,唐高宗因患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難於操持政務,皇后武則天得以逐漸掌握朝政,朝廷內外稱他們為「二聖」。從此,武則天成為掌握實權的統治者,高宗則處於大權旁落的地位。
隔著竹林眺望老城的高樓
路旁的石雕羊
宋墓浮雕石刻(這一組宋墓浮雕石刻無疑是我國宋代石刻藝術中的珍品,於1974—1980年間從廣元城四周壩子宋墓中出土的浮雕石刻共24塊,根據墓內清理出來的買地卷記載,製作年代當為南宋時期,最晚的一座宋墓距今已有780餘年了。)
宋墓浮雕石刻-墓主生活圖之庖廚圖
宋墓浮雕石刻-大曲演奏圖
皇澤寺石碑
供奉呂洞賓的呂祖閣
呂祖閣頂上的一座亭
前面是五佛亭,原先在上面有亭子現在不見了,上面崖壁刻有五佛,均為隋代造像。
崖壁上的石刻
那座亭子裡的崖壁上有蠶桑十二事圖碑
清代嘉慶年間,廣元有一縣令名曾逢吉,此人乃湖北京山人氏,舉人出身,清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以軍功授昭化縣令。赴任後深入民間探索富民之道,號召縣民植桑養蠶,頗有政績。逐漸得出植桑養蠶致富之理。四年後調任廣元縣令,仍一如既往地倡導栽桑養蠶,並對全縣每株桑樹遂一造冊登記,頒行只能增植,缺一補一,嚴禁砍伐的縣規。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廣元縣境內所有道路兩旁皆桑樹成蔭,綠色夾道。清道光七(公元1827)年,曾逢吉升任松潘知州,臨行前,趕繪了這套極似連環畫的石刻《蠶桑十二圖》碑,告誡當地百姓及繼任縣令不要荒廢了植桑養蠶造福百姓的事業。
蠶桑十二事圖碑首圖繪著嫘祖依馬小憩,一隻蠶蟲在一株桑枝上懸絲墜向嫘祖頭頂的畫面,此圖取材於嫘祖與白馬的傳說。傳說上古時代,嫘祖之父是一部落酋長,不幸在一次外出狩獵中與外敵發生戰鬥,酋長戰敗被俘;嫘祖得知消息後萬分著急,便召集部落眾人商計救父之策,並當眾許下諾言,誰救回嫘父者,她當嫁他為妻。部眾均無良謀。然而酋長家的大白馬聞言,卻長嘯一聲脫韁而去,傍晚時分馱回了嫘父。可在以後的幾天裡,白馬不吃不喝,嫘父甚怪。問之眾人,嫘祖遂談及許諾救父配婚之語。嫘父聞言大怒,說:「人畜焉能配婚?」遂斬殺白馬,剝皮曝曬於烈日之下。可剛將馬皮曬出,突然狂風徒起,馬皮與嫘祖被一同卷上天空,爾後一聲雷響,嫘祖化為一隻蠶蟲,悠然從天上懸絲而下,而埋入土中的白馬骨骼漸漸長出一株大樹,蠶蟲懸掛樹上,以葉為食,吐絲作繭。這樹後人叫它傷心樹或桑樹,寓意著嫘祖那一段傷心的往事。
山崖上有座亭
登上山崖上的亭隔水相望廣元城
依山而建的皇澤寺樓閣
仰望剛才去過的那山崖上的亭,這崖壁上還有摩崖造像。
前面的樓閣,下面是則天殿,上面是大佛樓。
則天殿正中立有一尊國內唯一的「武后真容」石刻像,神態安詳,頭戴著嵌有一小佛像的寶冠,身著纓絡彩褂,袒露胸臂,一身佛門聖母打扮。據說,這是武則天晚年之像,雖儼然佛家裝束,卻頗具人神兼備之氣。
中心柱窟(中心柱窟位於則天殿之上、大佛樓左側的中心柱窟(45號窟),為皇澤寺造像年代最早的一處,也是四川地區唯一的中心柱窟。)
大佛樓又叫大佛石窟,原本無樓,是則天殿側依山摩崖造像石窟,這是一龕中國盛唐時期的摩崖石刻造像作品,正中釋迦牟尼大佛高約6米,莊嚴肅穆,氣魄雄偉,左右兩側弟子和力士個個雕刻逼真,栩栩如生。大佛背後刻有「天龍八部」,在變化多端的彩雲中若隱若現,十分生動。
在大佛樓上的俯瞰
這碑上的「神」字真乃神來之筆!
這供奉的是什麼神仙,我小的時候都看見有了,不知是哪個朝代的?
廣元府記碑,碑上有彈孔,是文革時期搞武鬥留下的。(據乾隆年間《廣元縣誌》載:「今上皇帝龍飛之十八年至元丁丑(公元1286年)廣元路從學教授章霪撰文廣元路總管府知事王世明立石」。碑文中有「……全蜀咽喉,古今要地,山川神秀,而歷代設置營建以及官制統屬。仰嘗求廣元之義,其在易則曰廣大配天地,其在春秋則謂一為元;今天下一統,其亦廣元二字有以聞其先乎?……至元二十六年六月記」。從碑文中可解「廣元」名稱由來之一說也。這通「廣政碑」距今已七百餘年,碑刻文字923個,今碑文已無從辨認,所幸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廣元縣誌》錄有該碑文,為後人留下了一篇了解廣元歷史沿革的可貴史料。)
觀景長廊
這棟樓有點兒唐代的韻味!
轉過一個角度看,原來這是女皇文化陳列館。
女皇文化陳列館裡的廣政碑 (在皇澤寺,有兩通看似平常,但卻十分難得的碑石,這便是後蜀王孟知祥(孟昶)廣政22年(公元959年)所刻的《廣政碑》和清乾隆(公元1286年)廣元路總管府總事王世明立石的《廣元府記碑》。原廣元皇澤寺建築規模宏大。1954年修築寶成鐵路時,路基從皇澤寺建築群中心通過,拆毀了許多寺廟古建築,在開挖路基時,從廢墟中發現並出土了《廣政碑》。碑文為「利州都督府皇澤寺唐則天皇后武氏新廟記」。這通碑文,新舊《廣元縣誌》都無刊載。碑文凡二十九行,行存二十六至二十七字,可惜下截殘缺,約缺十字左右,文中凡遇「天后」或「後」字必抬頭頂格,遇敬語則空三格,對武后備至尊崇。重修新廟的年代距武后之死僅二百五十四年。這碑與唐李商隱《利州江潭作》一詩是郭沫若老考證武則天生於廣元的重要依據之史料實物。足見此碑價值非凡也。)
唐朝仕女雕塑,形象端莊華麗,雍容典雅!
藍天白雲下的嘉陵江兩岸
側看大佛樓
來個大佛樓的正面照(大佛樓初建於清代道光年間,後因年久失修已坍塌,現所見之樓,系1980年國家文物局撥款所建之新樓;由著名書法家李半黎先生題書&34;三字匾額於樓上,故習稱&34;了。)
這座小院叫武氏家廟
據說,武士彠出人利州都督後,「招輯叛亡,撫循老弱,為官清廉,政績卓越,頗得百姓愛戴,故今特建廟以紀之。
在房簷下望天
皇澤寺南端的鼓樓
這塊有石窟的巨石叫寫《心經》洞
唐代宗初年,顏真卿為利州刺史,曾寫《心經》一卷,刻於此處,因此俗稱寫《心經》洞。寫《心經》洞洞區有造像,分布於巨石三面,共計19龕,東面主要雕刻經幢和六道輪迴的內容;西面造像常年埋於土中,2005年春在基建過程中被發現,主要內容為三世佛及釋迦、多寶佛的題材;南面12號、13號洞窟為武則天的父母武士彠、楊氏開鑿,時間為貞觀二年(628年),這個時間與武則天出生的第三種說法相符,因此,這兩個窟可能是為武則天的出生祈福所開,窟內現存有武氏夫婦禮佛圖一組,彌足珍貴。
皇澤寺北面的鐘樓
紅牆碧瓦,一派皇家的富麗堂皇和莊嚴肅穆!
二聖殿前的石燈座
皇澤寺大門前的石獅
全貼發完,謝謝閱讀!
(拍攝於2020年7月12日-廣元上西壩皇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