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他在任永嘉郡守(現溫州)時寫就的這一中國山水詩千古名句,至今仍被人傳誦。他,就是謝靈運。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李白研究會會長錢志熙在接受「謝客尋蹤」採風調研組採訪時說,神奇優美的溫州山水成就了謝靈運的山水詩,溫州的山水也因謝靈運而聞名天下。
謝靈運(385年~433年),東晉和南朝宋時代的著名詩人、文學家。出生於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因從小寄養在錢塘杜家,故乳名為客兒,世稱謝客。又因他是名將謝玄之孫,晉時襲封康樂公,故又稱謝康樂。
謝靈運是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由謝靈運始,山水詩乃成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流派,也是見諸史冊的第一位大旅行家。歷經千年散佚,謝靈運迄今只遺存一百多首詩歌與幾十篇文章,但他詩歌中的精華——山水詩卻驚豔千秋,膾炙百代;開創的山水詩派,經過唐代王維、孟浩然、劉長卿、韋應物、柳宗元等人的發揚,成為古典詩歌一大主流。南宋時,被稱為「永嘉四靈」的徐照(字靈暉)、徐璣(號靈淵)、趙師秀(號靈秀)、翁卷(字靈舒)也繼承了他的山水詩風。
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38歲的謝靈運出任永嘉郡守。在溫州期間,他遊覽溫州山水,寫下了大量的詩文和著作,其中存留至今的就有20多首山水詩與2篇賦文,「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登江中孤嶼》),「野曠沙岸淨,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等等,溫州時期是謝靈運一生中山水詩創作的巔峰期,這也讓溫州成為了中國山水詩發祥地。
公元423年秋天,謝靈運離開溫州。至今在溫州與謝靈運有關的地名遺蹟有池上樓、康樂坊、謝池巷、竹馬坊等,以及江心嶼的謝公亭、澄鮮閣。經統計,他在溫州的詩文蹤跡與歷史紀念性建築大大小小達八九十處,是溫州歷史文化名人中遺蹟最多的。
「謝客尋蹤」採風調研組和溫州市謝靈運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本土文化學者南航一道,沿著謝靈運在溫州的足跡詩跡採訪調研,一起憶謝公、品詩情、看山水、話傳承。
【詩憶謝公】
鹿城舊屬永嘉縣地,相傳東晉太寧元年(公元323年)置永嘉郡築城時有白鹿御花之瑞,故名,是歷代郡、州、專區、縣治所在地。謝靈運作為永嘉太守長居鹿城,在鹿城留下10餘首山水詩。
「謝客尋蹤」採風調研組首站走進鹿城,擷取三首謝靈運在鹿城寫下的山水詩,和您一起品讀。
①登池上樓
潛虯媚幽姿,飛鴻響遠音。
薄霄愧雲浮,棲川怍淵沈。
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狥祿反窮海,臥痾對空林。
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
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
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
持操豈獨古,無悶徵在今。
公元422年,謝靈運被貶出南朝劉宋首都建康,到當時偏僻的永嘉郡任太守。這是謝靈運首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來永嘉後的第一個冬天,他長久臥病,至第二年春始愈,於是登樓觀景,寫下《登池上樓》這一名篇。
池上樓 林鴻麟 攝
《登池上樓》前部分抒發官場失意的鬱悶,中間描繪登樓遠望所見到的景物,最後表達了懷人思歸的情緒。詩中描寫了初春時節池水、遠山和春草、鳴禽的變化,使人感到生意盎然。
「這一千古名篇的誕生,還有一段神奇的故事。」南航介紹,謝靈運臥病郡署度過新年後,於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春日出門到「山之勝,甲一郡」的城區積穀山麓園林踏青,他臨池照水,倚樓望天,回到郡治西堂,構思《登池上樓》。上半部分寫好後,下半部分苦思冥想還是不能寫好,倦極睡去,突然夢見族弟、神童詩人謝惠連,靈感飛來,冒出「池塘生春草」的詩句,很快詩意泉湧順流而下:園柳變鳴禽。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持操豈獨古,無悶徵在今。
這個神奇的故事被《謝氏家錄》記載:「康樂每對惠連,輒得佳語,後在永嘉西堂,思詩竟日不就,寤寐間忽見惠連,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嘗雲『此語有神助,非我語也。』」又被中國第一部詩歌評論專著、南朝梁《詩品》等引用,從此影響了後世無數文人。
後,李白曾多次化用了「池塘春草」。如在《送舍弟》中,李白說:他日相思一夢君,應得池塘生春草。在《遊謝氏山亭》中,他猜想:謝公池塘上,春草颯已生。在《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中,他又再次提及:夢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長價登樓詩。
南航說,正是因了「池塘生春草」的千古名句,後來,積穀山下的水池被叫做春草池,又叫謝池,俗稱靈池,都跟謝靈運的名字有關。池旁的樓叫池上樓,池所在的街坊叫謝池坊(今謝池巷)。後人還在他題字的巖上用小篆摩崖刻了「謝客巖」,在山麓建了謝康樂祠。
②登江中孤嶼
江南倦歷覽,江北曠周旋。
懷新道轉迥,尋異景不延。
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
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
表靈物莫賞,蘊真誰為傳。
想像崑山姿,緬邈區中緣。
始信安期術,得盡養生年。
江中孤嶼是指如今甌江中的江心嶼。江心嶼是中國四大名嶼之一,風景秀麗,東西雙塔凌空,映襯江心寺,歷來被稱為「甌江蓬萊」。謝靈運在去甌江以北遊覽的途中,發現了風景優美的江心嶼。從詩中所描繪的清麗風景來看,應該是詩人來溫後的次年春日或春夏時節出遊所寫。
《登江中孤嶼》一詩,大部分記敘了遊覽的歷程和江心嶼的風光。詩人先寫因倦遊而覓新奇之境,然後寫登江中孤嶼時所看到的風景,以及因此產生的對於神仙養生之境的幻想,抒發了作者對朝中的厭倦與渴望遁世處幽的心境。
謝公亭 林鴻麟 攝
南航認為,謝靈運深受玄學、道家、佛家的共同影響,跋山涉水親身探尋山水風光,是他追求道教仙家境界的證明。《登江中孤嶼》中提到的「安期術」,即是一種修道成仙的方法。
「雲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也成為千古名句。後人在江心嶼上以謝公亭、澄鮮閣來紀念謝靈運。
③遊南亭
時竟夕澄霽,雲歸日西馳。
密林含餘清,遠峰隱半規。
久痗昏墊苦,旅館眺郊歧。
澤蘭漸被徑,芙蓉始發池。
未厭青春好,已睹朱明移。
戚戚感物嘆,星星白髮垂。
藥餌情所止,衰疾忽在斯。
逝將候秋水,息景偃舊崖。
我志誰與亮,賞心惟良知。
在溫州期間,謝靈運「南遊」的路線最遠到平陽。謝靈運從郡署出來,會在郡南門外的南亭驛舍過夜,補充糧草。《遊南亭》這首詩寫的是在南亭一帶,謝靈運但見「澤蘭漸被徑,芙蓉始發池」,滿目芳菲,爭奇鬥豔,景物雖然美好,但時光飛逝,而自己只能以遊山玩水來消磨歲月,詩中傳遞出一種歸隱的心情。
蓮花路與荷花路交叉口附近的雕塑
這裡附近一帶可能是南亭所在地 鄭鵬 攝
古代有「五裡一短亭,十裡一長亭」的說法。南航說,謝靈運往南第一站就是到南亭。南亭有類似於招待所的功能。後人紛紛猜測南亭的具體位置。南宋的《方輿勝覽》有言:「在郡城之南一裡許。」謝靈運「南線」遊玩走的是水路,古時溫州百裡塘河,接天蓮葉,荷花滿塘,風光旖旎。《遊南亭》詩中也寫到了「芙蓉始發池」。如今,鹿城區蓮花路與荷花路交叉口附近過去就是溫瑞塘河,還有專門的小南門碼頭,是城內至瑞安方向的運輸幹線。南朝劉宋時期,一裡的距離是三四百米,由此來計算,溫州郡城的南門一裡,也就是說南亭在大小南門之外。
【詩畫山水】
11月13日,「中國詩之島•長歌行」首屆江心嶼詩詞吟誦大會暨第七屆南方詩歌節在鹿城區江心嶼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詩人學者齊聚「詩之島」。此次吟誦大會設置了月夜詩會、江心嶼採風、吟誦晚會、詩歌論壇、詩歌展示等多個版塊,選取包括謝靈運《登江中孤嶼》等江心嶼相關詩詞在內的中國古詩詞進行現場表演,並按照古典方式進行吟誦,以一場詩歌盛事來開啟甌江山水詩路朝聖地建設的新篇章。
有人說,是謝靈運給了江心嶼詩的基因,他是第一個發現江心嶼之美,並引之入詩的人。在江心嶼遊覽時可以發現,島上至今還留有多處與謝靈運有關的遺蹟。後人為紀念謝靈運而建的謝公亭就在江心嶼西峰下,據說是謝靈運當年觀海處。謝公亭在唐朝就非常有名,李白、杜甫當年都有詩句寫過。明時的謝公亭分上下兩層,亭內有謝靈運像碑。現存的亭是1980年重新修建的。澄鮮閣在江心嶼西塔山南麓,始建於北宋,稱「水陸閣」,又名「江上樓」。明萬曆年間重修時,取謝靈運《登江中孤嶼》中的「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句,易名為「澄鮮閣」。
澄鮮閣 林鴻麟 攝
有著「中國詩之島、世界古航標」美譽的江心嶼,在2017年10月正式啟動了改造提升工程建設,島上總投資約10億元,結合甌江沿線開發建設,深挖千年孤嶼文化底蘊,培育甌江山水詩路「明珠」,積極打造文旅金名片。
此次的改造提升方案將「詩、禪、古航標」三大文化融為一體,實現「詩詞聖地、江天佛國和世界古航標」三大目標,依託江南山水園林、江南邑郊園林、江南私家園林等載體,建設江心寺群、共青湖景群、中川湖景群、靈運湖景群及西望角景群等五大景群。
鹿城可以說是謝靈運足跡最為豐富的地方。除江心嶼外,池上樓、康樂坊、謝池巷、竹馬坊、南亭、石鼓山等都位於鹿城。
池上樓(民國) 南航提供
池上樓 南航提供
現在的池上樓位於謝池巷東首,是清道光年間曾任湖南糧儲道的張瑞溥辭官回到故裡後,在謝村遺址購地建成的,當時取名如園。1981年,池上樓被列為溫州市第一批文保單位。2000年3月,溫州市政府出資對池上樓進行整體修繕,並於次年10月對外開放。2012年5月份,溫州以創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為契機,市政府投資300多萬元,以文保單位池上樓為依託,打造成謝靈運紀念館,並於2012年11月完成布展和開放,展陳內容分為謝靈運和山水詩、謝靈運和溫州山水、謝靈運後裔及謝靈運書房等四大板塊。
謝靈運紀念館自開放以來,受到社會各界人士廣泛關注,參觀市民絡繹不絕,各大中小學、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更是將謝靈運紀念館作為重要的參觀教育平臺,組織人員前來參觀、學習和活動。為了更好地服務市民、提升服務水平及紀念館整體形象,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組建了專題館管理小組,確定專人負責專題館日常運行與參觀活動的組織協調;培養專業講解員,完善多元化講解模式,針對不同年齡層次和不同接受能力,編寫多套講解詞,做到「因人施講」「有的放矢」。僅2017年一年參觀活動人流量就達20萬人次,團體參觀學習活動80餘次。有關部門還將謝靈運紀念館作為文化驛站的龍頭驛站進行重點打造,在謝靈運紀念館日常展覽的基礎上增設「國學」主題,在「鶴舫」「春草軒」等展廳內定期開展詩詞吟誦、書畫雅集、非遺項目等公益文化活動,在端午、中秋等我國重要傳統節日期間則會開展大型的文化民俗活動,豐富市民業餘生活。
謝靈運紀念館
與池上樓近在咫尺的積穀山飛霞洞,相傳在其洞旁有「謝客巖」三字。清袁枚曾有詩云:「相傳巖上篆,猶是謝公書」,而據溫州著名篆刻家方介堪考證,應該為集唐代李陽冰字跡而刻。「謝客巖」三字石刻已毀,目前已找到謝客巖拓片,交由著名書法家林劍丹描邊,計劃文保審批後進行復刻。屆時,鹿城又將恢復一處與謝靈運有關的遺蹟。
【詩路藍圖】
鹿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曾偉
梳理三大文化主題
打造三大文旅項目
對於甌江山水詩路建設,鹿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曾偉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作為溫州主城區,鹿城將以「山水鬥城」為立足點,梳理詩路文化主題,發掘歷史人文底蘊,做足中國山水詩發祥地與朝聖地文章。他說,重點是梳理三大文化主題和打造三大文旅項目。
挖掘梳理三大文化主題。一是古城文化。通過對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文化的梳理,結合五馬街、公園路、江濱路等提升改造工程,加強古城景觀、文化遺址、人文遺蹟保護利用,全面展現地域特色鮮明、文化氣息濃鬱、引領現代慢生活的溫州古城新韻。二是山水文化。以歷代詩人行跡為標識,重點開展城內「九山」的詩路文化梳理,謀劃實施「九山詩路」的景區化提升(擴容)工程項目等。三是名人文化。通過對謝靈運、弘一法師、鄭振鐸、夏鼐、朱自清、林斤瀾等一批歷代名人故居遺蹟的保護利用,全面呈現甌越文化經世致用、義利並舉、兼容並蓄、創新拼搏的深厚底蘊。
謀劃打造三大文旅項目。一是依託溫州作為「山水鬥城」的歷史文化底蘊,將「山」(郭公、華蓋、積穀、松臺等)、「嶼」(江心嶼)、「城」(華蓋山城牆遺址等)、「街」(歷史文化街區及歷史建築)、「井」(二十八宿井)、「館」(名人紀念館等)、「食」(以甌菜為主的特色美食)等資源加以串聯整合,打造古城遊線。二是以體驗謝靈運山水遊行跡為基礎打造一批詩路精品路線、研學實踐教育路線。同時,提升池上樓(「詩樓」)、謝池巷(「詩巷」)、五馬街區(「詩街」)、江心嶼(「詩島」)、驛頭(「詩村」)以及張閣老碑亭等山水詩路標誌性景區的知名度和服務能力。三是依託國家級文保單位曹灣山遺址,打造溫州第一個遺址文化主題公園,並由此打響鹿城藤橋「先甌原鄉」品牌,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詩家論道】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李白研究會會長錢志熙
聚全國學者成立謝詩研究聯盟
讓謝詩賦能甌江山水詩路打造
謝靈運在溫州雖只有一年時間,但這一年是奇蹟的一年。「郡有名山水,靈運素所愛好。」謝靈運任永嘉太守期間,遍歷諸縣,發現溫州山水奇物幽美,寫下了許多傳誦千古的山水詩篇。謝靈運因此成為中國山水詩的鼻祖,溫州的神奇山水也因謝靈運而聞名天下。
謝靈運開創的山水詩是中國詩歌的一個重要流派,他本人也是中國最重要的詩人之一。可以說,謝靈運是溫州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文化人物之一,對溫州的影響也最為長久,至少在唐代以前,溫州以外的人了解溫州是通過謝靈運和他的山水詩。
謝靈運與陶淵明合稱「陶謝」,是和唐代「李杜」同樣份量的文學家、詩人。在唐代詩人的心目中,謝靈運是溫州文化的基本標誌。李、杜雖然沒有來過永嘉,但都曾通過謝靈運的詩歌想像過溫州的山水之遊,由於他們的特殊地位及其作品,不僅擴大了溫州在當時的對外影響,也開創了歷代溫州詩歌中的詠謝之風。
在溫州任太守期間,謝靈運為溫州老百姓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情,他關注的不僅是自然風光,同時也包括溫州的水利、農業、教育等方面,當然他對溫州影響最大的還是文化、文學。
從當代來講,謝靈運的價值值得我們去好好研究、挖掘。溫州是中國山水詩的發祥地,應該更加重視謝靈運的文學、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包括謝靈運在溫州留下的足跡,有些還有待進一步探究和考證。
甌江山水詩路的打造可以圍繞謝靈運多做文章。建議政府部門搭建一個平臺,讓包括溫州本地學者在內的全國的謝靈運研究者參與進來,聯合各方成立研究聯盟,在這些方面我也願意一起做一些工作,大家共同把謝靈運這一溫州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挖掘好,重現溫州人文學術的盛景。
市謝靈運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本土文化學者南航
將溫州整體打造成「中國山水詩城」
池上樓打造為「中國山水詩博覽館」
謝靈運是甌江山水詩路的先驅,中國山水詩發祥地的締造者,應該在市區人流量大的黃金地段,樹立其塑像。在市區、各大景區、詩路沿線重要景觀帶,精選歷代溫籍山水詩,以碑牌、圖片、霓虹燈等多種形式,充滿創意與設計感地展示出來,把溫州整體打造成「中國山水詩城」,亮出這張國家級金名片。
甌江山水詩路沿線要建設重要節點,統一標識,整體規劃,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比如永嘉烏牛碼道村是孟浩然上浦館所在地,羅浮山下是古代船隻停泊處,樂清琯頭村是八百多年溫樂橫春渡所在地,當年的古驛站、古渡頭、古道要選擇性重建或修復。
池上樓是溫州第一名樓,中國山水詩代表作的發生地,謝靈運紀念館應該依託該樓,拓寬格局。如今內部展覽展品較為簡陋,外部缺少交通標識,進出通道侷促彎扭,停車場擁擠狹小,都應該進行大力改造,清理騰空,整治周邊環境,進而提升為「中國山水詩博覽館」,成為市區的核心景觀。
在江心嶼開闢江心嶼詩詞陳列館;歷代大量江心嶼詩詞未被清代《江心志》《孤嶼志》收錄,有必要組織專家學者編寫新版《江心嶼志》。
在荷花路與蓮花路一帶修建新南亭,展示謝靈運《遊南亭》詩與王羲之遊覽記載。打造大小南門-巽山-南塘的塘河水道,在水道旁開闢遊步道,包括人行道與自行車道,作為塘河旅遊的組成部分。大小南門至南塘(溫瑞塘河),從東晉以來就以荷花著名,被譽稱「百裡芳」「八十裡荷花」,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仍然荷花遍地,深受歷代詩文讚譽,如今沿河應該種植荷花,恢復盛開景象,成為網紅旅遊打卡點。
按照溫州山水詩的分布地區,出版《溫州山水詩叢書》,可分為北雁蕩山卷、南雁蕩山卷、中雁蕩山卷、江心嶼卷、仙巖卷、塘河卷、甌江卷、楠溪江卷、飛雲江卷等。針對謝靈運的山水詩以及文化遺產,邀請國內外高校教授學者,舉辦國際性學術研討會,不定期出版研究論文集,還可以編撰《謝靈運在溫州》《溫州山水詩歌史》等。
把謝靈運與溫籍山水詩植入各種工藝品與城市禮品,創作謝靈運與山水詩主題的流行歌曲、動漫作品等音視頻,成為旅遊紀念品與文創產品,文旅融合,走出溫州,影響全國,從而帶來經濟價值。
參考文獻資料:
1.《漢魏南北朝詩選注》 鄧魁英、韓兆琦等
2.《溫州歷史名人故事(三) 謝靈運》 南航
3.《李白從未來過溫州,為何對永嘉、康樂、池上樓如此情有獨鍾? 》「溫州三十六坊」微信公眾號
4.謝靈運紀念館內介紹
以上圖片未註明來源,均由鹿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來源:溫州都市報
記者 施文洪 呂進科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