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也是維護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水域生態類型多樣、水生生物資源豐富,是地球上極其寶貴的淡水生物寶庫,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00餘種,特有魚類180餘種。長期以來,長江水生生物生存環境日益惡化,水域生態功能明顯退化,多物種瀕臨滅絕,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實施長江「十年禁漁」是有效緩解長江生物資源衰退和生物多樣性下降危機的關鍵之舉。江蘇地處長江三角洲,水網密布、湖泊眾多,,長江橫穿東西425公裡,是長江經濟帶上的重要省份。
如何保護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十年禁漁」,江蘇立下「軍令狀」,堅決打贏禁捕退捕這場硬仗,推動長江大保護和生態修復走在全國前列。長江生態修復,除了嚴格執行「禁漁」,還需著力水生生物保護區建設,開展珍稀物種專項救護工作,實施長江江豚等重要珍稀瀕危水生動物為主的棲息地保護,促進種群恢復,嚴厲打擊非法採砂,保護水生生物生境。
資料圖。來源:視覺中國
南京、鎮江「保護區成為江豚長久棲息地」
「南京棲息的長江江豚數量已已由不足30頭上升至約50頭。」南京江豚保護協會會長楊光表示,在整個長江江豚數量衰退的背景下,長江南京段棲息江豚數量上升難能可貴。南京長江江豚的家域面積達82.69平方公裡,呈聚集型分布,主要分布在子匯洲與子母洲交匯處、三橋水文碼頭以及潛洲附近。記者多次在南京長江大勝關、新濟洲見到了江豚出沒。「南京是全國唯一在市區可以看到江豚的城市,三橋大勝關江面有兩群固定江豚,每群有六七頭」,保護協會王世成說。
隨著長江生物多樣性指數持續下降,珍稀特有物種資源全面衰退,白鱀豚、白鱘、長江鰣魚等物種已多年未見,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等極度瀕危,江豚是除白鱀豚外,長江裡特有的另一種淡水豚類動物,被譽為「水中大熊貓」。長江江豚生態科考估算長江江豚數量為1012頭,其中,幹流約445頭。
為遏制長江江豚種群急劇下降的態勢。有效保護長江鎮江段豚類資源及其棲息地,江蘇在揚州成立了江豚保護巡護隊,在蘇州等地相繼成立了中華鱘、大鯢救助基地,發動廣大群眾和企事業單位開展了巡護救助行動。發揮江豚保護協會的作用,開展以「保護長江,拯救江豚」為主題的各類宣傳教育科普活動,營造了全社會關注江豚、保護長江水生生物的良好氛圍。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影響江豚種群數量變化的原因有很多,如汙染、非法漁業捕撈、採沙、氣候變化、水循環變化等都是造成江豚種群數量下降的直接原因,而這些因素也會導致江豚棲息地的生態環境破壞甚至消失,同時,長江魚類數量的變化,也會使得江豚餌料饋乏。相關部門從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人工繁育等方面開展工作,長江江蘇段江豚有南京、鎮江兩個保護區。1996年,鎮江市建立了「江蘇鎮江白暨豚保護站」,是我國最早建立的5個長江豚監測保護站之一。2003鎮江市成立了「江蘇鎮江長江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是全國已建成的9個豚類保護區中,唯一不通航的保護區。2014年,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南京市農委介紹,為保護江豚,南京連續17年在長江南京段實行禁漁期制度;完成長江三橋至二橋江段128戶漁民的轉產上岸,減輕長江南京段的捕撈強度,使長江水生生物資源休養生息;投入近4000萬元,實施人工增殖放流,增加江豚食物來源。
中國科學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江豚科研團劉凱主任告訴記者,按照觀測頭次正常估算,江蘇鎮江長江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江豚為20-30頭,加上與南京段50頭部分交叉,保守估計長江江蘇段江豚應為60-70頭。
「十年禁捕,恢復長江生物多樣性」
「長江禁捕,效果十分明顯,水生魚類等的恢復能力很快,2017年初長江保護區實行全面禁捕時,江蘇段魚種為48種,到今年已恢復到79種。十年禁捕,水生生物種群可以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涵養壯大,避免往年春季投苗、夏季禁令初解未及成熟的水產便被捕撈上來的惡性循環,讓長江自我修復,恢復長江的生物多樣性」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張建軍介紹。
受攔河築壩、水域汙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挖砂採石等人類活動影響,近年來,長江漁業資源年均捕撈產量不足10萬噸,僅佔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的0.15%,長江「四大家魚」早期資源量比上世紀80年代減少了90%以上。伴隨漁業資源嚴重衰退,部分漁民為獲取捕撈收益,使用「絕戶網」「電毒炸」等非法漁具漁法竭澤而漁,形成資源「公地悲劇」和漁民越捕越窮、資源越捕越少的惡性循環。專家測算,長江魚類性成熟年齡在3歲左右,實施十年禁捕,多數魚類可以完成三個世代的繁殖周期,實現水生生物資源數量多倍增加。十年禁漁,以「四大家魚」為例,它們在十年時間能繁衍兩到三個世代。
長江江蘇段流經南京、揚州等8個設區市,還有多市與匯入長江的支流密不可分,長江禁捕退捕已全面進入攻堅期,根據《江蘇長江流域退捕推進專項行動方案》,通過全面排查摸底、及時建檔立卡、規範處置船網證等措施,今年底,長江幹流及通江河湖全面禁捕,除了國家明確的江蘇34個國家和省級水生生物保護區及所涉湖泊其他水域、長江幹流江蘇段以外,滁河、水陽江、秦淮河和石臼湖等重要支流、通江河湖內的漁船漁民也要全部退出生產性捕撈。2020年12月15日前退捕漁船全部封存管理、分類處置,應退盡退、不漏一船。
多年來,江蘇高度重視海洋和長江生態以及水生生物保護工作,設立了36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2個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南京江豚、鎮江白鰭豚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連續18年(2002年開始)在長江江蘇段實行禁漁期制度,與公安、檢察機關聯合開展打擊非法捕撈執法行動;有序安排漁民退出捕撈轉產上岸工作,減輕了長江及太湖、洪澤湖等大型湖泊的捕撈強度,使省內水生動物資源得到修養生息。
「十年禁漁,要讓漁民吃下『定心丸』」
「十年禁漁,要讓漁民吃下「定心丸」,南通市市長王暉介紹,南通市去年底在全省率先實現長江幹流全面退捕,沿江6個縣市區170艘長江漁船全部退出、294個退捕漁民全部安置到位,回收漁船全部拆解、回收漁網全部銷毀。在中央和省級財政下達專項經費2639萬元的基礎上,市級財政安排獎補資金803萬元用於長江退捕,全部發放到位。
南京漁民與金髮告訴記者,以往他每年長江刀魚等特殊魚類捕撈收入至少十萬元,但長江魚越來越少,長江漁業資源在枯竭,揚州市揚中漁業村有100多戶專業漁民,漁民李老伯說,此前禁捕期四個月,地方政府發放給漁民補貼,每個月710元。而長江禁漁,涉及江蘇2萬多條漁船、5萬多漁民,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就業安置和社會保障事關長江禁漁退捕工作成敗,事關廣大漁民當前生活和長遠生計。記者了解到,針對退捕漁民,江蘇出臺了《漁民社會保障專項行動方案》,在社會保障上,明確到今年末,建立精準到人的退捕漁民基礎臺帳和資料庫;在幫助漁民就業創業、技能培訓上應幫盡幫,確保所有漁民都能夠納入基本養老保險範圍和醫療保險範圍,確保漁民上岸就業有出路、長遠生計有保障。對退捕漁民首次創業且正常經營6個月以上的,都會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對於因病、因殘等原因喪失勞動就業能力的生活困難退捕漁民,按規定納入低保和醫療保險範圍,發揮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作用。今年底,所有退捕漁民都能夠納入基本養老保險範圍,按時足額發放養老金;對符合條件的城鎮就業退捕漁民,按照當地住房保障政策納入住房保障範圍,符合農村危房改造政策的農村困難漁民家庭,會按規定納入農村危房改造範圍,保障基本住房安全。」要讓退捕漁民「退得出、穩得住、能小康」,這是一個最基本的準則,絕不能因退捕讓漁民返貧「,省農業農村廳莊雪峰處長表示。
高位推動,打擊非法採砂
大肆採砂所帶來的,則是採砂區河道結構的改變,水源涵養量的大幅減少,河床原始結構的大範圍受損,不但嚴重威脅到河床和岸帶穩定,也影響了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的良性生長。
近年來,江蘇堅持高位推動,強化聯防聯控,推進懲防並舉,長江河道採砂管理持續保持穩定向好態勢,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水利支撐和保障。截至6月底,長江幹流岸線68個拆除取締項目、528個整改規範項目全部完成。
作為全國文明單位,張家港市水政監察大隊(長江採砂管理辦公室)與公安、海事等部門實施聯合執法,建立了打擊長江非法採砂聯合工作機制。大隊長沈琳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大隊共開展水上巡航17次,拆解採砂機具29臺套,保持了長江水域的河勢穩定。
令沈琳記憶猶新的是,就在一年前,大隊聯合長航公安蘇州分局,抓捕了盤踞在四幹河至五幹河長江水域的非法採砂團夥19人,抓獲採砂船3艘、運砂船2艘。雖然身為女性,但面對採砂分子的暴力抗法,她一直衝鋒在前。近三年時間,沈琳帶領團隊打擊了長江非法採砂黑惡勢力團夥11個,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1億多元。
省水政監察總隊副總隊長李玉松介紹,江蘇建立了政府負總責、水行政牽頭、相關部門配合的省市縣三級長江河道採砂管理體系,形成責任落實、部門合作的聯防聯控協作機制。通過籤訂採砂管理目標責任書等,督促沿江各地積極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主的採砂管理責任,對責任制落實不到位的及時通報,並組織約談,不斷壓緊壓實責任。今年以來,沿江各地在全力防控疫情的形勢下,加強統籌安排,保持巡查打擊力度,從嚴管控非法採砂,全省長江河道採砂管理形勢平穩可控。
唱響新時代長江之歌,人們期待,奔流不息的長江,經過十年禁魚和休養生息,恢復成為水生生物資源寶庫,恢復水域生態、水生生物的多樣性。
交匯點記者 丁蔚文 吳瓊
新華日報全媒體經濟新聞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