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從遠古走來,巨浪蕩滌著塵埃……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動新的時代。」上世紀八十年代,一曲《長江之歌》以其激昂悠揚的旋律、飽含激情的歌詞風靡大江南北。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今天,中國正用行動唱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向世界呈現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智慧與方案。
一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圖景徐徐展開,長江經濟帶正成為黃金經濟帶,黃金水道逐漸產出黃金效益。
生態:「加減法」還原綠色長江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市,面積約佔全國的21%,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生態地位極其重要。
2016年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明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4年來, 沿江11省市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積極探索:保護生態環境、建立統一市場、加快轉方式調結構,通過「快思維」,做加法;科學利用水資源、優化產業布局、統籌港口岸線資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資項目,採用「慢思維」,做減法。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通知,長江流域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自2020年1月1日0時起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自此,長江正式開啟十年「禁捕」期。
「這是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中『做減法』方面非常重要的一個舉措。漁業也是長江大保護下農業生產中變化最大的產業。」中國著名生態學家、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陳家寬對上證報記者說。
如果說「禁捕」還了長江一片平靜,那麼長江沿岸石化企業的騰退,則給了長江足夠的休養生息空間。
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以來,沿江11省市累計「關改搬轉」化工企業958家,其中包括位於長江幹流、重要支流岸線一公裡範圍內的化工企業44家。
湖北省宜昌市地處長江中上遊結合部,長江幹流流經宜昌232公裡。上證報記者從宜昌市政府獲悉,2017年以來,宜昌主動破解「化工圍江」發展困局,以壯士斷腕的勇氣率先啟動長江沿線1公裡內134家化工企業「關改搬轉」。
「如今,化工企業『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威脅長江生態環境的情況已不復存在,各企業在綠色化、集聚化、循環化、精細化、高端化的轉型中獲得新生。」宜昌市經信局局長丁慶榮說。
除了上述領域,長江經濟帶各省市還積極推動鋼鐵、有色金屬、建材、船舶等產業改造升級,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堅決淘汰落後產能,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久久為功,必定可期。4年下來,長江水更清、更綠了。
數據顯示,2019年前11個月,長江經濟帶優良水質比例達到82.5%,同比上升3.4個百分點,優於全國平均水平6.1個百分點。與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2011年12月31日)相比,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7年減少了3.79平方公裡,減幅近10%。
創新:打造新經濟增長極
「一軸、兩翼、三極、多點」,這是《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描繪的發展新格局。在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託的一軸體系中,上海、武漢、重慶處於核心地位。
4年來,三地以創新驅動為引擎,全力推動長江經濟帶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培育世界級製造業集群,全力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
地處長江口的上海臨港,誕生了一批世界之最、全國第一的技術和產品,其中就包括「全國首根國產12英寸單晶矽棒」。
作為集成電路產業重鎮,2019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銷售規模達到1800億元左右,佔全國比重超兩成。隨著產業布局日趨完善,預計2020年產值將突破2000億元。
而放眼整個長江經濟帶,集成電路產業規模佔全國比重達到六成以上。「在集成電路產業領域,長江經濟帶正挺起中國晶片的脊梁。」上海集成電路研發中心有限公司總裁陳壽麵在接受上證報記者採訪時說。
12英寸晶圓廠是目前最先進的集成電路產線。參照芯思想研究院的統計和相關調查,截至2019年底,我國12英寸晶圓製造廠裝機產能約90萬片,較2018年增長50%。2019年建成投產的8條12英寸產線中,長江經濟帶佔6條。
在武漢,光谷已成為全國光電子產業基地,僅光線光纖就佔據了全球25%的市場份額。2019年以來,光谷「芯屏端網」產業集群更是高歌猛進。其中,在網際網路產業,武漢誕生了中國首條5G智能製造生產線,集聚80多家知名網際網路企業「第二總部」,網際網路企業總數超過2700家。
在重慶,為了實現從「製造」到「智造」的轉變,《重慶市發展智能製造工程實施方案(2019—2022)》中明確,到2022年,重慶將累計推動5000家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建設10個具備國內競爭力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50個智能工廠、500個數位化車間,創建25個行業級智能製造標杆企業, 84%以上規模工業企業邁入數位化製造階段。
根據《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到2020年,長江經濟帶創新驅動取得重大進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規模,培育形成一批世界級的企業和產業集群,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顯著增強。
兩大國家戰略:
合力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
長江經濟帶如今又迎來另一大國家戰略加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
框定滬蘇浙皖三省一市,《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科創+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對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有了更高要求。
其中,除了布局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十大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等十大新興產業領域,規劃綱要還列出了八大未來產業領域:量子信息、類腦晶片、第三代半導體、下一代人工智慧、靶向藥物、免疫細胞治療、幹細胞治療、基因檢測。
「這意味著長三角要以世界一流的科技創新能力,培育世界領先的先進產業體系,代表國家參與世界最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競爭。」華略智庫創始人任新建對上證報記者說。
在圍繞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各個重要規劃中,2020年是一個重要時間節點。《長江經濟帶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方案》提出,到2020年,長江經濟帶戰略性新興產業佔GDP比重將由2014年的7%提高到2020年的17%,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由2014年的44%提高到2020年的54%。
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教授對上證報記者說,未來,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與 「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相互配合,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進一步完善,推動中國經濟在更高的起點上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
新時代的「長江之歌」已經唱響,新發展理念是這首由11省市共奏的交響曲的主旋律,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這首交響曲的最強音。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
(責任編輯:DF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