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篆書時就有草書,所以草書篆書有同源美感

2020-12-21 書畫觀賞

書法藝術源源流長,尋得書藝源頭,方得始終。費業鍾就是一位潛心高古,尋探書法源頭之美的書法藝術家。

中國文字,從甲骨文的古樸質感,進一步進化,就漸漸成熟為篆書。篆書卓美,以秦篆為高。費業鍾書篆一幅,洋洋甲骨態,形態各異,但終歸篆書大統,長方結體,橫平豎直,轉方折圓,把篆書寫得生機無限,似有言語傾訴而出。能把篆書寫活,給予生命質感,當下書壇,費業鍾因心通高古,所以能成。

又見大篆《鴻運當頭》一幅,以大篆寫吉意,除了文化氣質深厚,又得書法意境喜氣,一改傳統吉意作品榜書而成的舊俗,得新境。因為筆畫輕盈轉折,更有喜從筆中來,吉自墨中含的輕快意境。能用大篆書吉語,是費業鐘的文化底氣有支撐,也是他的文人膽略有傾呈。這種高古有寓意質的文化作品,懸於堂廳傾賞,必定怡心成風水,美妙無窮。

當然,費業鍾也能用雄筆蒼墨書橫幅。比如《上善若水》這幅行楷作品,一看即識顏體豐功,血肉豐滿,筋節厚腴,字字端正華美,一派宮扁氣,有榜書的雄質,又得唐楷的端華,有文脈傳承之韻,也有個人文探究之果。懸於眼前,筆墨越千年,能回盛唐比端美,亦能重入兩宋呈美雅。

費業鍾善書楹聯文化,楹聯書體可以楷

書、行書、隸書而成,是一位諸書皆成的書法家,他自幼修書法,已經歷時數十年,功法深厚,主要表現在汲諸體精華,書一家大功上。

比如他的楹聯作品《常居賢母三遷裡 不慕高官萬石家》觀賞時,忽然就能感覺是功法大醞釀,面目很新奇:這幅楹聯,取隸書主筆,大筆渾墨,乙瑛雄筆,曹全厚墨,碑拓之風,盈盈入目。結體則方正端美,以唐楷為骨,堅而有柔,血豐肉滿,無比華美。

除融合隸書與楷書華美,作品又融入篆書的方圓美意,行筆柔和多姿,儀態萬千。費業鍾經過常年深修,把中國書法藝術諸體美意讀透了,讀深了,所以行筆墨可信手

拈來,隨心異構,成自家新風格,為書壇帶來一股創新之風,實在可貴。

有大技,有大智的書法家,通常是用拙筆掩其智慧,以大拙掩大智,最得意趣。比如費業鍾拙筆修《捨得》,拙筆成呆,實則中正,厚墨寫遲,實則神逸。人書俱老,老而成神,《捨得》一幅,先接地氣,再通智關,神逸風氣,隱隱叢生。

相關焦點

  • 篆書草書筆意是相反的,能寫篆書草書應該是有才
    薛穩發不但有諸書皆成的功法,更有獨擁篆草雙精的奇才。我們知道,篆書當以柔美書成,草書當以雄絕示人,擁有不同的心性轉換,方可分書柔美和雄絕。可是「一心不可二用」的約律,又限制著書法家藝術心性的轉變,所以行筆能在柔美與雄絕之間任意轉換的書法家不多。換句話說,精於草書又能精於篆書的人不多,因為這兩種書體心性之間有鴻溝,不太好跨越。
  • 肩水金關漢簡,篆書、隸書、隸草、草書全都有
    《金關簡》因簡牘文獻性質、書寫條件、書寫態度、字體發展以及書手眾多,使得這批簡文書體較為複雜,包含了篆書、隸書、隸草、草書、楷書、行書六大類書體,下面分類描述《金關簡》中各類書體的使用情況。由此可見文書類型及其作用在書體類型選擇時有一定的導向性。 隸草 『隸草』一詞是最早見於東漢趙壹的《非草書》: 『蓋秦之末,刑峻網密,官書煩冗,戰功並作,軍書交馳,羽檄分飛,故為隸草,趨急速耳。』
  • 包俊宜一件草書999元,他本來以篆書見長,草書也不錯
    說到篆書技法的失傳在唐朝。那個時代,因為大家都比較關注楷書的修養,所以篆書就產生了斷代失傳的狀態,技法失傳一直到了清代,經過鄧石如趙之謙等等書法大家的共同挖掘,篆書技法才再一次被傳承下來。那麼到了近當代寫篆書,真正能夠站在考古研究的角度去創作篆書的書法家、文化家就比較少見了,許多書法家寫篆書,無非就是拿著毛筆畫線條,根本沒有篆書書法的筆墨味,也沒有篆書的文化修養。我們看到包俊宜先生的篆書作品時,對他的書法探究與文化修養就肅然起敬起來了,包俊宜先生的篆書可謂是傳承了清代碑學興盛之後的再一次篆書文化小高潮。
  • 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的區別
    漢盛行隸書,篆書較少,多是些題字碑額等。三國時曹魏保存下「三體石經」一種,其中吳寫篆有些成就。這以後真書(楷書)興起,各家書派都趨向楷書。唐朝篆書只有李陽冰頗有功夫,宋元寫篆之人漸多,還出現了不少篆書刻石、治印、說文之類的書。有名的書家趙孟頫有碑刻篆書傳世。明李冬陽、清鄧石如是當時的大名家,以氣勢磅礴的筆墨,氣度恢宏的風雅,學漢碑額,並有創新,改變了唐朝以來的死板細圓的玉筋體。
  • 把篆書隸書融合進草書,寫得蜿蜒如蛇好看嗎
    書法練習有起點有疑,到底應該從什麼書體開始修起呢?一般認為以楷書為起點。但是通曉書法文化歷史的賀道宏卻從金石、篆、隸、草練起。書法之美源於篆書,成於隸書,隸書隨即生章草,隸書草書之後,才興楷書。楷書在篆書、隸書、草書之後,如何能成為前書之本?所以依書法一脈傳承的發展歷史看,以楷書為起點修習,實為本末顛倒,不合文化流源主軌——這是賀道宏修煉書法自篆書起,修隸書功,再成草書境的獨特成功路徑。賀道宏書法修煉根正源清,他的金石大篆特別高古正派。觀其大篆《靜思》一幅,以方圓相濟見功,以筆枯墨逸為勝。筆法擬刀法,把大篆原態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 草書和篆書分分享
    草書楊慎《臨江仙》》篆書弘一法師句
  • 王金泉談書法:篆書學氣,隸書學厚,楷書學法,草書學逸
    在一次書法分享中,王金泉曾這麼說:研習篆書,能給我的增加金石氣;隸書,能給我的書法增加厚度;楷書,能強化法度;草書,能使我的書法流暢飄逸。簡單地說就是:篆書學氣,隸書學厚,楷書學法,草書學逸。1、 篆書的金石氣。
  • 只要把篆書和篆刻練好了,再寫草書行書都不會是問題吧
    張大誠,1948 年生,湖南省湘潭人,偉人故鄉出奇才,張大誠作為一名書法家,有功有名,其金石、篆書、草書造詣可謂是首屈一指,功力不俗。齊白石書畫印三絕,所以名揚千古。篆刻是技術,是修養,更是品質。張大誠的篆刻藝術堪稱一絕。賞《業精於勤》印,筆法高古,刻跡流暢,刀是心刀,印是心印,刻印早已經與心意融為一統,難有分舍。所以觀看張大誠刻印,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談笑間,石屑飛,美印成,盎然氣,傳統尚。張大誠的篆刻承先秦之風,得兩漢之頂,歸於明清中興,至今再續傳奇,可謂數千年篆刻之美因張大誠有造詣而未絕。
  • 楷書行書篆書草書隸書,硬筆軟筆對聯詩詞,畫家書法家名家
    楷書行書篆書草書隸書,硬筆軟筆鋼筆毛筆對聯詩詞,畫家書法家名家。 愛中華愛書法,中華書法每日練,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中華書法文化,楷書行書篆書草書隸書,書法是中華文化瑰寶,中華兒女傳承中華文化楷書行書篆書草書隸書,硬筆軟筆鋼筆毛筆對聯詩詞,畫家書法家名家。
  • 草書在當代的影響
    草書本來是漢字一種便捷而草率的書寫,即便在崔璦那個時代已經成熟,也只能作為輔助性的字體通行於民間,難登大雅之堂。崔璦認為草書與篆書、隸書相比,具有簡略便捷的優勢,可以節省時間精力,且與篆書所代表的「古式」有同樣的實用功能。
  • 甲骨、金文、篆書、隸書、行書、草書,是基本的發展脈絡
    中國書畫,源於原始巖畫,殷商甲骨文始分化,象形文字是具象繪畫轉為抽象文字之證據,如同中國之詩歌同源,後分為詩與歌。書法。甲骨、金文、篆書、隸書、行書、草書,是基本的發展脈絡。甲骨是原始巖畫抽象化的象形文字,金文基本抽象成了文字,但到唐早期,依然有「日、月、旦」等象形文字,之後便不再見。篆字經秦李斯統一,到秦末漢初轉換為隸書。再到漢末出現帶有隸味兒的碑版行書。一直到隋唐發展成標準行書。二王之行書,感覺更像唐時期的作品,萬不是兩晉書法,因為沒有證據,也不敢貿然推翻古人之定論。關於草書,上溯至三國公孫大娘等人,甚至東漢之張芝,本人不以為然。
  • 齊白石的學生,用篆書筆意寫草書,沉穩老辣,不失瀟灑
    近代的老一輩書法家,在進行草書創作的時候,往往會在傳統的基礎上融入一些其他的筆意。這種寫法,既不同於我們熟悉的二王,也有別於我們熟悉的唐宋名家,可以說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點,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獨特。 比如于右任的草書,就是帖學的嫻熟加上魏碑的筆意,屬於典型的碑骨帖魂。
  • 章草與草書有什麼不同?
    因此,雖然章草成熟於漢代,但我們還是選用三國時的《急就章》作為字例的來源。作為草書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漢代草書存在著某些創始之初的較為自由的、有欠規範的痕跡,一些字的形體結構在繁簡程度和筆畫順序等方面顯示出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的紛雜情形。而章草相應的形體結構在保證必要的識讀特徵的前提下往往穩定在字形比較簡省而筆順又比較合理的一種上。
  • (楷書,行書,草書,篆書,隸書)
    而楷書的每一種類型在行書中都有對應的形式。行書用筆比楷書活潑,而又沒有草書的放縱,運筆生動靈活而富有生氣。行書的運筆速度較快,有緩急的變化,筆劃的抑揚變化較多,筆順也稍改變,而筆劃由一筆進入另一筆時,往往以線連貫,僅具脈絡,而不清楚分界線。
  • 蔡邕:人們喜歡草書和篆書,為何卻不喜歡隸書呢?
    上一文,我們講了蔡邕四篇書論中的第一篇《篆勢》——你可以不會寫篆書,但不能不知道的篆書。今天我們繼續來講第二篇《隸勢》——人們喜歡草書和篆書,為何卻不喜歡隸書呢?在上一文中我們講過「鳥跡」,是指篆書。「佐隸」指的是隸書。「蠲(juān)」即減去、減少之意。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篆書的變化,是由於隸書的產生,它刪去篆書繁瑣,從而變得簡單易行。隸書的用途很大,書寫時亦有法度,它酷似漫天的星辰和彩雲一樣。
  • 「山東情婦館」被嘲笑,草書怎麼就不能題匾了?篆書都能題匾
    「山東情婦館」被嘲笑,草書怎麼就不能題匾了?篆書都能題匾一直以來,山東博物館的題字匾額就備受爭議,這幅匾額書法作品是集的郭沫若先生的草書,也就是從郭沫若書法作品中選取的幾個字集合而成,雖然不是郭沫若專門為山東博物館所寫的匾額,單就這幾個字來說,並沒喲任何的違和感,實際上,很長時間以來,大家都以為這幾個字是郭沫若專門所寫,只是把豎式改成了橫式。
  • 秋天到了,「秋」字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怎麼寫才好看?
    導語:秋天到了,「秋」字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怎麼寫才好看?秋天是個美好的季節,也是收穫的季節。今年的立秋時間是公曆八月七日。立秋後,人們將告別炎熱而迎來涼意。關於「秋」字的寫法,無論篆書、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都有多種寫法。漢字是我們的老祖先創造的,在漢字演變和發展過程中,無不凝結著我國先民的智慧和結晶。中國的漢字之美,表現能力之豐富,是世界其他任何國家都無法做到的。
  • 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漢字的演變歷程及影響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電腦宋體)。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 漢字字體特點:篆書如圈、隸書如蠶、楷書如站、行書如走、草書如跑
    漢字還是世界上最美的字體之一,用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字體寫成的文字,形成了一種書法,各種字體的書法大放異彩,成為與繪畫並稱的高超精美藝術,高水平的書法更成為人們珍視並收藏的藝術珍品。你知道人們是怎樣比喻或形容漢字字體的嗎?行家裡手根據漢字的書寫特點,這樣來比喻或形容漢字:篆書如圈、隸書如蠶、楷書如站、行書如走、草書如跑。
  • 楷書有楷書的樂趣,草書有草書的追求!
    漢字文化久遠深厚,從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篆書、隸書、草書,到後來的楷書、行書,歷經無數朝代大約3000多年的歷史演變和發展!影響可謂之大、之深、之遠!中國書法就是在這樣的漢字文化基礎上發展延續的,歷經朝代經久不衰!有時甚至搞不懂為什麼國人那麼崇尚和喜歡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