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的區別

2021-01-20 文化範兒


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的區別

 

  書法的書寫形式分為篆、隸、草、行、楷五大類書體,每一大類中又可細分。這些書體都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形成和發展的。了解各種書體的特徵和發展概況,有助於人們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廣內涵。

  篆書

  篆書分為大篆、小篆兩類。大篆主要是指商、周時代的甲骨文、鐘鼎文和六國古文字等。小篆是專指秦統一中國後頒行的法定文字,流行於秦漢。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字早在上古時期就已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就已有符號文字出現,雖然其文字功能還沒有從圖畫記事的簡單作用中擺脫出來,但與後來中國文字的淵源關係已比較明顯。

  甲骨文。甲骨文也稱「契文」或「卜辭文字」,是指殷商時期佔卜記事時契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這種文字是中國書法史上有實證的最古老且相對成熟的文字。

  鐘鼎文。鐘鼎文又稱「鐘鼎款識」、「金文」或「銅器銘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鍾、鼎、盤、簋等青銅器上的文字。字凹為款,字凸為識,是立體的文字表現形式。

  甲骨和鐘鼎,商周兩代都有遺物,但從書法特徵而言,後人多以甲骨文為殷、商文字代表,以鐘鼎文為周朝文字代表。

  從甲骨文演變到大篆是文字第一次重大的改革,有了體統,比較統一了,用起來也方便得多。大篆就是籀文,形體上與甲骨文基本相似,它包括石鼓文等。石鼓是秦國的東西,郭沫若有《石鼓文研究》,曾對其有詳細的論述,主要是甲骨文、鐘鼎文未變小篆以前的書體,石鼓文是我國已知最古的刻石。

  小篆

  小篆即秦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前221年)後,向全國頒布的官定文字。當時,丞相李斯奏請統一文字,一方面廢除六國雜用的古文和區域性的繁字,一方面以秦國通用的籀文(傳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屬大篆)為基礎,加以簡化改革,成為小篆。為了區別,前人稱籀篆為大篆,秦篆為小篆。由於大小篆是繼承和連帶的關係,所以有部分文字相近和相同,簡化是相對的和總體而言的。由於秦始皇建立的封建帝國,明令以小篆為天下通行的文字,又由於東漢許慎收集全部小篆,所編《說文解字》,流傳至今,因而小篆就成了中國古代研究、理解、傳播文化的重要中介工具。小篆對中國文化的普及和發展,具有偉大的功績。秦代小篆流傳下來的文物,還有《泰山刻石》《琅琊臺刻石》《碣石山刻石》和鑄刻在詔版、秦權上的文字。據說都是出自李斯的手筆,也是篆書法的標準樣板。小篆字體極為規範,偏旁有統一的寫法,筆畫委婉曲折,粗細均勻,體式圓渾,分間布白調和對稱,字形狹長,上部緊密,下部開朗舒展,給人以剛柔相濟、爽朗俊健之感。甲骨貴秀勁,金文貴渾穆,小篆尚柔和,楷行稱遒健。小篆用筆,「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王安石語)。篆書用筆也講求轉折、停、頓、按、提、起、住各種方法。而轉折停頓,重內蘊而不外露,按、提、起、住的節奏貴在不著痕跡。

  漢盛行隸書,篆書較少,多是些題字碑額等。三國時曹魏保存下「三體石經」一種,其中吳寫篆有些成就。這以後真書(楷書)興起,各家書派都趨向楷書。唐朝篆書只有李陽冰頗有功夫,宋元寫篆之人漸多,還出現了不少篆書刻石、治印、說文之類的書。有名的書家趙孟頫有碑刻篆書傳世。明李冬陽、清鄧石如是當時的大名家,以氣勢磅礴的筆墨,氣度恢宏的風雅,學漢碑額,並有創新,改變了唐朝以來的死板細圓的玉筋體。清末,吳熙載、吳大澂、楊沂孫、範永祺、丁佛言、章炳麟等人,各家都有很多篆書的碑貼和著述。另外,小篆的查認可以看《康熙字典》或《段注說文》《文字蒙求》和近年出的篆書字典等。相傳春秋時寫篆書用騰條(當時沒毛筆)把一頭砸裂沾漆書寫,所以寫出字沒有明顯筆鋒,筆劃也全是一樣粗細的。

  隸書

  小篆風行天下後,又漸漸呈現出它在書寫行文上的弊端。因為篆書筆劃複雜,寫起來費事,傳說當時的獄吏程邈因罪被關在監獄裡,他把大小篆的筆劃和結體作了簡化,把篆書筆劃的圓轉改為方折。便於書寫,速度也可以快些了。

  隸書從秦經西漢到三國,在楷書創造成熟和通行以前都使用它。但其形體卻時有變化和美化。西漢的隸書還保持秦代的遺風,到東漢,特別是末期,就趨於工整細巧。結體平扁,筆劃裡邊出現了波磔(漢字中的捺),形成了漢隸的基本形態。晉唐以後至近代,雖然各種書體,特別是楷體盛行,但是隸書仍然廣泛流傳,就是由於兩漢的隸書結構用筆富於變化,風格多樣,藝術性強的原故,它始終博得人們的喜愛。

  漢隸是漢代書法藝術特有的成就,字體的肥瘦大小,結構和運筆變化無窮,各盡其妙。漢隸在書法發展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上承前朝篆書的規則,下啟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楷書的風範。漢代留下的石刻很多,是我國書法藝術的寶貴遺產。而且現在作為範本臨摹的《張遷碑》和《曹全碑》都是碑碣的刻石,是東漢隸書極盛時的精品。此外,至今出土的漢代碑、碣(小碑)很多,內容多是歌功頌德之詞。從字的大小上看,最大的是浙江跳山摩崖,字大過尺;最小的是「陽三志」,題字三四分見方。另外,殘石、漢代竹簡的墨跡也都非常真實地表現了漢隸的筆法和風格特點。

  中國書法發展到隸書,進入了革新的階段。小篆和定型的隸書相較,字形由狹長變為扁方,筆畫由勻稱的弧筆變為粗細結合、筆姿險峻的直筆,曲折處由聯綿圓轉變為筆筆分斷的方角,字的象形意味大多隱沒了。隸書的形成,給以後的草、楷、行書奠定了基礎,給漢字的普及和書法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

  通常,人們稱初期的隸書為「秦隸」或「古隸」,說明其中還保留著篆書的意味。湖北睡虎地秦墓竹簡,就是「古隸」的代表作。

  草書

  草書包括章草和今草兩種,二者互有其影響和各自的流派。

  章草。初期的草書,由隸書演化而來,名為「章草」。一般認為是書寫章奏或章程所用的,比隸書簡捷的書體。章草改變了橫平豎直,筆筆間斷的隸書寫法,成為圓轉牽連,粗細交替,形態檢束的字體。字右仍有波磔,這是它保留隸意,不同於今草的特徵。

  相傳章草是漢元帝時的黃門令史遊所創,流傳至今的有他的「急就章」(書奏的摺子等),後人因取其「章」字叫「章草」(前人講「草」,也有草創的意思)。還有一種說法是,後漢章帝喜歡杜度的草書,叫他上奏本章時寫成草書,所以叫「章草」。

  許慎的《說文序》中有「漢興有草書」的解釋。衛恆的《四體書勢》也說:「漢興有草書,不知作者姓氏。」上述諸家之言從不同角度說明了章草與隸書的關係及創造的年代。

  至於「章草」名稱的來源,還可以認為是後來有了「今草」,為區別而把前一種形式的「特殊」草書叫「章草」。這好像楷書古人叫它作「今隸」,把秦、漢之際的隸書叫「古隸」;有了李斯的小篆,就把籀文叫做「大篆」一樣,因此,「章草」名從《急就章》引出,這是比較容易解釋的。

  凡是一種書體,必定要經過自然的因革損益,這是在字體發展中必然出現的現象。它在民間中流傳,完善,最後把它固定下來。所以從某一角度說,它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所創,至多是某人經過一番有系統地整理而已,只能叫作某人「集大成」。

  章草的運用是解散隸體,使它趨於簡便,至於用筆還是因襲了隸書的某些筆法。特別是「捺」畫的末尾,很是明顯。但是其他筆畫基本是後來行書的雛形,不少字已有縈帶(連絲)的筆劃,開創了草書的連綿筆勢,同時也為隸書向楷書過渡創造了條件,起了橋梁與媒介的作用。

  後漢張芝的章草最為有名,今草也是從他開始演變的。因為他書技熟練,所以書寫得很快。張懷 廿六《書斷》說:「章草之書,字字區別,張芝變為今草,加其流速。拔芽連茹,上下牽連,成借上字字終,而為下字之始……」闡明了今草和章草的區別與關係。

  章草中隸書的筆法,如橫依然上挑,左右波(撇)磔(捺)分明,而圓筆和一些縈帶,是隸書所無而今草常有的。即「氣有方圓,法兼使轉」的運氣法。總之,寫章草,橫豎要古樸如隸,筆劃縈帶處則旋轉如今草。這是章草最基本的筆法。《續書譜》上說:「大凡草書,光取法張芝、皇象、索靖等,章草則解體平正,下筆有源。」指出寫時要筆勢平正,不要像今草從偏邪取勢,在飛動中求平衡,筆法中有隸書淵源,內涵樸厚意境。

  今草。今草的來源相傳是漢朝的張芝從章草加以變化而成的,當時的書家對張芝非常推崇,稱他為「草聖」。

  前人因今草是由章草演變而來,章草是今草之「源」,所以主張學習今草,必須先從學章草入手,先學草法,掌握其中規律。現在看來學草書並不須非要學章草,才能掌握草書的規律。明朝人韓道亨編寫《草訣百韻歌》就提供了方便。他把主要的部首、用法及部首間的區別,用五字一句的順口溜編寫出來,非常明確地說明了草字結體和行筆中的某些規律,並且還有正楷作對照,便於記憶,如講「氵」和「訁」,這兩個部首的區別時用「有點方為水,空挑即是言」。再如說字的結構特點,用「羞」舉例則是「羞見羊踏田」,即是由上邊的「羊」和下邊的「田」組成羞字,此帖雖不能包羅萬象,但引人入門是完全可以的。

  自看今草以後,從漢朝到唐朝,都說其源出自張芝,但是又因風格差異而各有特點和派系,從形體上看,前人把它大致分為三種不同的風格。

  首先是以張芝、張旭和懷素為代表的大草、狂草一派:其特點是氣勢連綿,筆意奔放。古人稱張芝的草書為「一筆書」,意思是連綿不斷如一筆寫成。他的草書並非整篇連綿不斷,不過都能從鋒筆的縈帶關係看到其中的顧盼呼應關係,和貫串一氣的精神。

  張旭是學張芝的,《閣帖》中有張旭的兩種帖,筆法、結體和張芝相似。張旭是唐朝吳人,善草書,嗜酒,每次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者用頭髮蘸墨而書,至醒,自視以為神,不可復得也,故世稱「張顛」,又稱「草聖」。唐朝文宗時,世人以李白的詩,斐旻的劍舞和張旭的草書為「三絕」。

  懷素在《閣帖》中有一帖「真書過鍾」與二張風格很像,但和自己的名帖「自敘」帖卻不甚相同。而「自敘」帖才真正是懷帖的代表作。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訪華時,毛澤東接見他並贈送一本精裝的《懷素自敘帖》。

  懷素字藏真,在《自敘帖》前有四個小篆大字「藏真自序」,他是湖南長沙人,原姓錢,幼年出家後就一直做和尚,生卒年皆不可考,大概是唐朝中葉。《自敘帖》是我國書法史上的重要的作品之一,《寶章待訪錄》《書史》等書上皆有記載,字屬狂草,多用中鋒,筆劃粗細變化不大,融合篆書筆法而有所創新。剛健有力而又婉轉自如;在行款、字形結體上,大、小、斜、正互有呼應,奔放流暢,一氣呵成,盡得草書之妙。其帖和李白的詩一樣,是一種古典的浪漫藝術,那麼富於民族形式的美,不是拘謹古板,而是熱情奔放,開朗活潑。如高峽澗水下瀉,其氣勢尤其磅礴。清代杜衍在帖後題詩呼之曰「狂僧」、「草聖」。是很值得後人學習繼承的優秀的書法藝術遺產。

  懷素之所以有較大的成就,主要是長期刻苦地學習和實踐的結果。他受過顏真卿的指點,又曾到長安、洛陽觀摩了一些「遺編絕簡」,在學習前人基礎上有了自己的創造和發展,自成一體。史書記載,他曾作漆盤、漆板,在上面練宇,擦了寫,寫了擦,以至把板都磨透了。他把用禿的筆埋起來,堆成土堆,名曰「筆冢」。對於懷素,後代的書法家推崇備至,盡力效法。

  很為歷代推崇的除上舉二帖外,還有《苦筍帖》,潦潦十幾字,足見其精神。宋人的《海嶽題跋》卷一記載「唐僧懷素自敘,杭州沈氏曾刻版本」。可見,唐宋時懷素的《自敘帖》就為時人所注意,也可知在當時對於書法碑帖上的需求是大量的。宋代的米芾、元康裡夔(nao)、鮮于樞等也喜作狂草。

  其次是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二人的「王體」草書:他們在《閣帖》中有五卷帖,王羲之三卷(6~8)包括159帖,獻之有二卷(9~10)共76帖,多是行草夾雜。就草書來看,「二王」的筆法比二張要瘦,更覺清新秀麗。羲之只有《十七帖》(因帖中第一帖有「十七」二字,故名「十七帖」)。一種是純草書,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大約是在唐朝人們搜集而成的。此外,《姨母帖》《初月帖》《喪亂帖》等也很傳神。王羲之改革當時草書中章草的遺蹟,改變了當時影響很大的鐘繇書風,建立了自己的風格,並且吸取民間圓轉筆勢,創造了「王派草書」。

  王氏父子的書法,特別是草書風靡後世,其流廣遠,不僅當時書苑為之震動,現在談及書法,總要提起「二王」,而且他對中外藝壇來說影響也是巨大的。王羲之是東晉豪門大族子弟,曾跟學鍾繇的叔父王廙廣學書,後又從衛夫人學書。王羲之刻苦學習和鑽研,相傳他平時常在胸前劃字,所以衣服總是胸部的地方先破。因他每天練字洗硯,把門前的池塘都染成了黑色,被後人稱作「墨池」。這一段佳話,也告訴後人,學好書法和學習其他的技藝一樣,是必須勤學苦練的。另外,就是要虛心,要善於發現問題,把技藝推向新高度。

  羲之今草在南朝和唐初最為盛行,陳隋間的智永和尚是王的後裔,其今草最得王羲之神韻,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在全國搜集王的手筆。唐初李懷琳(邕)、孫過庭,宋代的薛紹彭,元代趙孟頫,明代文徵明等都屬此派代表作家。日本空海僧唐時來中國,攜羲之今草而歸,對於日本書法的發展影響極大,日本書界對王羲之的推崇亦是很大的。

  獻之的草書,到盛唐以後大行,他的《鴨頭丸帖》很為歷代推崇,視為難得珍品,經張旭、懷素髮揚光大而成「狂草」,宋米元璋、元康裡夔、鮮于樞等也喜作狂草,明末傅山、王鐸,更有所發展,書苑上「王體」蔚然成風,二王因而被譽為「書聖」。

  第三是智永的《千字文》和孫過庭的《書譜序》等:這一派草法極有規矩,字字區分,全不作連綿體勢。用筆和意態活潑飛舞,比較適合初學者研習,尤其是《書譜序》更便於學寫、摹擬。

  前人多以學草先學章草,再寫《千字文》《書譜序》。然後再上追「二王」,寫《十七帖》《閣帖》等為法,並多看明人草書(如宋克、祝允明、王鐸、黃道周、張瑞圖等的墨跡)。謂為此能取精用宏,參酌變化,對草書便可以應付無窮了。

  智永是南朝陳時會稽人(法名智永,本姓王,相傳是王羲之的後裔),住永欣寺,號永禪師,善書且能兼數體,其草書尤勝,臨帖十三年,得真草千字文八百餘本,向浙東諸寺各施一本,覓書者如市,門都擠破了,為此用鐵皮裹之,後人有「鐵門限」的佳傳。其自製墓志銘,有王字遺風,故隋煬帝常說:「智永得右軍肉,智果(隋會稽僧人,長於文學及書法)得右軍骨。」可見其雖有特點但仍然傳於王氏一脈。

  孫過庭,名虔禮,唐陳留人,工草書,自宋以來皆推其書為「能品」。其著述的《書譜》很有價值,唐人張懷瓘最推獎之,稱其深得書道旨趣。但現在《書譜》失傳,只剩下「書譜序」一卷(章草)。其另一作品《孫過庭景福殿賦》有人懷疑是後人偽造,看上去與孫過庭其他帖風格很相似,可作參考。

  值得一提的還有米芾的《草書九帖》,宋克的《杜子美壯遊詩》《金銅仙人辭漢歌》,康裡夔的《漁父辭冊》,祝允明的《李太白五雲裘歌》《赤壁賦》,文徵明的《滕王閣序》等。另外,武將嶽飛的《出師表》也很為人們喜愛。

  行書

  行書是在正規書法(如楷、隸、篆)基礎上的草寫或簡化,是介於正規寫法與草寫之間的一種最通用的書體。一般認為行書始於漢末(傳為穎川人劉德升所創),盛於東晉,兼具楷書的規矩和草書的流動,字體整飭,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書寫流動,草法多於楷法的稱「行草」。它比楷書便於書寫,比草書容易辨識,應用極為廣泛。唐代張懷瓘在《書斷》中寫道:「行書即正書(楷)之小偽(變),名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王愔云:「晉世經來,工書者多以行書,著名者鍾元常(繇)善行書是也。」其後,東晉王氏豪門子弟,擅長行書者不少,其中以王羲之父子最為著名。《蘭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後人奉為「天下第一行書」。唐太宗李世民尊崇王氏,最愛《蘭亭序》,他派肖翼從辯才和尚處騙得《蘭亭序》真跡。命馮承素、虞世南臨摹,分贈親近。太宗死後,以真跡殉葬。今傳《蘭亭序》行楷書法所以流傳久遠,是因為其內容和形式富有時代風格。此中,熱愛自然,描寫自然的內容和任情真率,灑脫自然的書法形式相結合,正體現了擺脫儒學名教,提倡文藝自覺的東晉時代精神。這正是《蘭亭序》氣韻生動,能成為天下第一的緣故。晉朝是行書的繁榮時期,自晉以來凡是善書法的人,沒有不工行書的。在《淳化閣帖》中,如西晉武帝(司馬炎)、宣帝(懿),東晉元帝、明帝(昭)、康帝(嶽)、安帝(丕)、簡文(顯)、教武(曜)等都能寫很好的行書,臣僚像王導、庚亮等人,善寫行書的就更多了。上行下效,遂為時尚,於是行書在書法藝術上形成一大體系。

  唐代張懷瓘評鑑唐以前歷代書法,在他的著名《書斷》中列有「神品」 25人,其中行書四人為王羲之、鍾繇、王獻之、張芝。王的行書被稱作「超鍾邁張」,被歷代推為「書聖」,而他的作品以「蘭亭序」為第一,這是古今所有書家公認的。還有王羲之的行楷帖《懷仁集於羲之聖教序》也很有名,多人效法,古今未變。

  行書墨跡以西晉陸機的《平復帖》為最古,當時行書與楷書並盛且已較為成熟。清乾隆評論晉字,特別是評王羲之《蘭亭序》時說:「千古妙跡,古今楷法之精,未有與之匹者。」這裡所說的楷法是反映行書筆法。可見,縱觀古今,楷書、行書皆應遠法晉代名家。

  王羲之是東晉年間書法革新家,在書法藝術上有獨特的創造。王派書風,不僅使當時書苑震動,且對後世和中外藝壇都有影響。不僅楷書寫得好,隸書、行書、章草都很有特色。他的《蘭亭序》原本現已失傳,現在流傳於世的全是些摹本。最接近原作的要屬馮承素的摹本,據說這是雙鉤好了填墨的,對於王羲之的筆法,此帖不失本來面目。另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諸人,亦有臨本,多滲雜著個人自己的筆墨,與原跡難免有差異。

  《蘭亭序》共計327字,章法、筆法都很美觀,中間有20個「之」字,7個「不」字,其它如「感」、「懷」、「暢」、「會」等都有重見的字,但寫法卻各有不同,特別是筆劃少的「之」、「不」,不過幾筆,字重複的機會又多,卻沒有使人感覺重複厭看。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有詩嘆曰「『之』字最多無一似」。認真學習可以從中學到很多行書的法門。

  另外,唐代顏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元代書家鮮于樞曾評為天下第二行書。該帖234字,寫得字字挺拔,筆筆奔放,和顏體楷書一樣,他的行書,也透出清勁豐滿,嚴整茂密的風格。而且,在其真跡影印本中,枯筆和連帶的地方都清晰可見,可供學行書的人細緻地觀察行筆的過程和轉折處筆鋒變換之妙。此外,王羲之的《喪亂帖》也是著名的珍品。

  自從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以來,後代的書家莫不注意行書,甚至寫碑版也用此體。從唐太宗寫《溫泉銘》開始,以後李邕寫碑也是楷行夾雜,如《嶽麓寺碑》《雲麾碑》等,都是如此。到宋代書法大家蘇、黃、米、蔡均以行書名世,傳本頗多。趙孟頫、董其昌是元明清的大書法家,寫碑版多行楷相間,作品為世所喜愛。

  從書法史上看,行書在晉朝就逐漸脫離正楷,成為廣泛的手寫實用書體,而且至今仍有廣泛的用場。唐孫過庭在《書譜》中說:「趨變適時,行書為要。」意即行書較切合實際應用。既比楷書簡便易寫,又比草書好認,便於通行。又因為行書介於楷草之間,伸縮性大,變化多,藉助於楷草筆勢來運用筆法,發揮藝術效果,以草書筆法的放縱衝破楷書的謹嚴,二者有機地結合,形成富有生機的新體。行書兼備各體之長,是其優勝於其他書體的地方。

  行書因筆勢貫通,筆劃增加的勾挑、點畫之間牽連著的遊絲是草書的筆法,而是楷書的筆法又增加了行書的凝重,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學好行書是很實用的。

  楷書

  楷書即「真書」、「正書」或「正楷」。古時曾叫「楷隸」或「今隸」,最初產生於西漢的民間,視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內有不少隸書的痕跡。楷書是從隸書(包括草隸)演變而來的,始於東漢,通行至今。

  漢魏時是楷書逐漸成熟的時代,還有許多章草(即草隸)的筆法,東晉才是楷體的盛時,現存在的最早楷書只有三國時鐘繇等人的作品。另外,當時還有「吳之谷朗碑」等,字體筆劃和楷書相近,其中有些章草痕跡。要注意草書並不是在楷書之後才有的,就和簡化字一樣,草體楷化,字就簡單多了,也便於學習。

  談到楷書,必講魏體,它不僅是楷書的一種,也是楷書走向成熟的基礎。在古代書體中,它是和篆隸一樣重要的書體,即專指北魏時的石刻、摩崖、造像、墓誌等書體。魏體基本上擺脫隸法,體貌姿態百出,筆勢渾厚,意態跳宕,分行布白各有其妙,但都以方正凝重為主。

  唐太宗很喜好書法,崇尚王羲之(主要是行草書)書法,極力搜集天下名人和過去書法家寫的書法原本和手札,王羲之的著名字帖《蘭亭序》真本,據說就是被他帶到墳墓中,至今沒有找到。王羲之的另外一種名帖《聖教序》傳世,則是靠其後裔懷仁一字一金買來集成的。統治者和文人們的重視給書法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和土壤,唐代書法家之多和成就之高,是世所罕見的。近幾年來在對唐太宗昭陵的考查中,發現有許多著名碑石文字,稱其為「唐代書法的薈萃之所」。


相關焦點

  • 楷書行書篆書草書隸書,硬筆軟筆對聯詩詞,畫家書法家名家
    楷書行書篆書草書隸書,硬筆軟筆鋼筆毛筆對聯詩詞,畫家書法家名家。 愛中華愛書法,中華書法每日練,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中華書法文化,楷書行書篆書草書隸書,書法是中華文化瑰寶,中華兒女傳承中華文化楷書行書篆書草書隸書,硬筆軟筆鋼筆毛筆對聯詩詞,畫家書法家名家。
  • 草書行書隸書楷書哪個是起源 草書行書隸書楷書起源是哪個
    草書、行書、隸書、楷書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用的字體,大家對於這些字體也比較熟悉,但是對於它們的起源,大家可能不是特別清楚,草書行書隸書楷書哪個是起源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草書、行書、隸書、楷書中,隸書是起源。隸書起源於秦朝,是由篆書逐漸演變轉化而形成的一種文字。
  • 秋天到了,「秋」字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怎麼寫才好看?
    導語:秋天到了,「秋」字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怎麼寫才好看?秋天是個美好的季節,也是收穫的季節。今年的立秋時間是公曆八月七日。立秋後,人們將告別炎熱而迎來涼意。關於「秋」字的寫法,無論篆書、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都有多種寫法。漢字是我們的老祖先創造的,在漢字演變和發展過程中,無不凝結著我國先民的智慧和結晶。中國的漢字之美,表現能力之豐富,是世界其他任何國家都無法做到的。
  • 胡維平草書、行書、楷書、隸書、篆書寫唐詩——李商隱 登樂遊原
    胡維平草書、行書、楷書、隸書、篆書寫唐詩——李商隱 登樂遊原胡維平草書、行書、楷書、隸書、篆書寫唐詩——李商隱 登樂遊原
  • 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漢字的演變歷程及影響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電腦宋體)。小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所創製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其筆畫複雜形式奇古,故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在康熙字典上對所有的字還注有小篆寫法。
  • 漢字字體特點:篆書如圈、隸書如蠶、楷書如站、行書如走、草書如跑
    漢字還是世界上最美的字體之一,用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字體寫成的文字,形成了一種書法,各種字體的書法大放異彩,成為與繪畫並稱的高超精美藝術,高水平的書法更成為人們珍視並收藏的藝術珍品。你知道人們是怎樣比喻或形容漢字字體的嗎?行家裡手根據漢字的書寫特點,這樣來比喻或形容漢字:篆書如圈、隸書如蠶、楷書如站、行書如走、草書如跑。
  • (楷書,行書,草書,篆書,隸書)
    一、楷書用筆楷書是為規範草書的漫無準則和減省漢隸的波磔而由隸書的發展而逐漸演變而成的
  •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漢字起源於什麼?一般的看法是,漢字跟文字一樣起源於圖畫。人類祖先為了滿足日益複雜的交際需要,在圖畫記事的基礎上加以簡化、整理、充實,使每個圖畫能代表確定的語言成分,有確定的讀音。這樣,古人就創造了文字。漢字起源於圖畫,這可以從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得到證明。
  • 草書、行書、楷書、隸書,哪種書體在先,哪種書體在後?
    說起草書、行書、楷書、隸書出現的先後順序,讓我想起來小時候有一段時間,在家裡練毛筆字,剛開始練的時候,一直以為是這麼個順序——楷書一本正經,應該是最早出現的;隸書有些變化了,應該在楷書基礎上的變化,那就排第二;然後,自然是把楷書寫快了,就成了行書
  • 隸書、篆書、楷書、行書哪種書體在文字的轉變中作用最大?
    從篆書到隸書經歷了漢字要想學好書法,篆隸都是必學的,不管主攻的書體是楷書、行書還是草書。學好了篆書,就是打通了五種書體的任督二脈。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有包括甲骨文和金文,書法講究源流,這個源就是篆書和隸書,後來的三種字體和無數種的書體都來自於這個源,都是由這個源發散出去的流。也就是說篆隸是書法之祖,後來的書體都有這兩種書體演變而來,要想正本清源,就要學習篆隸,尤其是篆書。
  • 有人說楷書是老婆、行書是女友、草書是情人,那篆書隸書是什麼呢
    不同的字體又能代表不同性格和不同身份的女人,有人說楷書是老婆、行書是女友、草書是情人,那篆書隸書是什麼呢?其實要寫好楷書是很難的,分寸最難把控,太端正會顯得呆板,缺乏靈動,太放縱又顯得輕飄,穩不住全局,難怪女人會感嘆:做個好老婆容易嗎?
  • 有人說楷書是老婆、行書是女友、草書是情人,那篆書隸書是什麼呢
    不同的字體又能代表不同性格和不同身份的女人,有人說楷書是老婆、行書是女友、草書是情人,那篆書隸書是什麼呢?1:楷書是老婆楷書端正而又有法度,實用。有人說楷書是老婆,她出得廳堂,下得廚房,美麗大方,遵守傳統美德,有情有禮有節。她既不會讓你在社交時失去體面,又能勤儉持家。
  • 為什麼有的人對楷書的功夫很在意,而對隸書、篆書不在意?
    正書包括篆書,隸書,楷書(魏碑書法,瘦金體書法),準確的說,楷書是正書的其中一個書體。那麼,為什麼有的人對楷書的功夫很在意,而對篆書和隸書不在意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篆書和隸書已成為裝飾性文字而不是實用性文字。
  • 中國書法-楷書、行書與草書
    中國古代書法從古至今為世人所喜愛和推崇,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淺述楷書、行書與草書的相關收藏知識,使您對楷書、行書和草書有更為深入的了解。一、端莊工整的楷書楷書產生於漢代的末期,成型於北魏時期,從東晉時期至唐代,盛行時間之久,並且如今一直沿用。楷書是從隸書逐漸演化而來。楷書的特點是端莊工整,書寫簡便,形態豐富,結構嚴謹,筆畫細膩。
  • 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演變歷程——隸書、草書、楷書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演變歷程——隸書、草書、楷書,隸書是由籀文的草率寫法演變而來的一種字體。這種字體在戰國後期的秦國開始出現,後來逐漸流行開來,到了西漢初期,經過一個時期與篆文混同並用,隨後就逐步取代了篆文。
  • 文言文專題系列-草書楷書行書
    草書《說文解字.敘》中說「漢興有草書」,產生於漢武帝時期,是從定型以後的隸書草率寫法發展起來的。究其社會原因,是由於生產的發達,記敘的事情繁雜,於是要求寄來的文字書寫要適應;加上武帝好武功,多次進行內外戰爭,對文字的使用要求來得迫切,要有快筆赴急的文字,所以出現了草書。
  • 書法入門篆書、隸書、楷書哪個入手好?
    意思是:楷書就好比站立,行書好比行走,草書好比奔跑。先學會站立,再學行走最後學習奔跑。是比較合乎邏輯的。由於楷書有嚴格的法度要求,所以大家常常將其作為登堂入室的主要途徑,而要求習書者先從楷練起,也就是「先入規範,建立基礎」,繼而再學其他字體。但是,從楷書入手不如從隸書入手容易,從篆書開始不如從隸書開始更為可行。
  • 古代印章裡的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和宋字仿宋字
    今文字系統的某些要素,在商周文字中已經少許出現;作為有別於、在邏輯上繼承於古文字系統的又一漢字系統的出現,則肇源於隸書,隨著文字的發展,不斷發展到行書、楷書、草書、宋字、仿宋字;當然,在古文字系統中,行書和草書也有了一定的書寫意義上的表現。近現代書寫與印刷品上最常見的書體亦屬於本系統。
  • 篆書過渡到隸書是哪些人主導和推動的?
    中國書法的書體有五種,分別是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那麼這五種書體中,可以稱得上比較成熟的書體有隸書,行書,草書和楷書。而篆書是距離我們較為遙遠,而且不易識別的一種書體。有人可能會這樣講,草書也不容易識別,是不是草書也是一種不成熟的書體呢?
  • 你是否曾思考過楷書並非是行書、草書的真正基礎
    前言寫這篇短文的出發點是因為早先回答了一個關於漢字演變中到底是楷書出現的早還是行書出現的早這個問題。當然,我的回答也是中規中矩,從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就這樣談下來了。、草書的基礎並不十分準確之所以說到楷書是行書、草書的功底並不十分準確,主要是從字體的演變角度來進行分析的,這其中其實是關於我們對字體名詞的理解不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