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攜妓拜訪高僧,高僧大怒,急中生智寫下一首詞,對方啞口無言

2020-12-13 歷史研習室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雖然這是一句玩笑話,仔細品味一下,感覺非常有道理。古代才子多風流,況且他們有風流的資本,僅憑才華就能博取芳心,撩妹技術相當高超。

一代文豪蘇軾,歷經宦海沉浮,幾乎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處事態度,其心態令人佩服,被貶黃州期間,閒來無事在城東開墾荒地種菜,並給自己起個「東坡居士」的綽號。

有些文人比較古板,整日不苟言笑,蘇軾卻與眾不同,具有極強的幽默細胞,作詩不拘小節,不太在乎他人的眼光和看法。

除了仕途略微坎坷,蘇軾其他方面都比較如意,朋友遍布五湖四海,不僅包括文學界的同行,還有道士、和尚、歌姬等,偶爾發一個朋友圈,都會引來上百人點讚,堪稱宋朝文壇上的大V。

坦率真誠是蘇軾的標籤,坦坦蕩蕩作為,明明白白做事,非常討厭虛偽之人,關於他的趣事有很多。

據《冷齋夜話》中記載:東坡鎮錢塘,無日不在西湖。嘗攜妓遏大通禪師,師慍形於色。東坡作長短句,令妓歌之曰……

這段記載,講述了蘇東坡曾經做過的一件事,他在鎮守錢塘的時候,天天都在西湖遊玩。

有一天,他帶著一名歌妓去拜訪大通禪師,大通禪師非常生氣,於是,蘇東坡就急中生智寫下一首詞,令這個歌妓唱給大通禪師聽。

那麼,這究竟是一首什麼詞呢?大通禪師聽後,又有什麼反應呢?

南歌子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借君拍板與門槌,我也逢場作戲,莫相疑。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眨眉。卻愁彌勒下生遲。不見老婆三五,少年時。

這首詞很有意思,開頭兩句便反問大通禪師:您唱的是哪家的曲子?您繼承的是哪派的門風?

佛門本是清淨之地,而歌妓在古代歷來為人所輕賤,而蘇軾攜妓登佛門,原本是他理虧在先,高僧大怒也是在情理之中。

可是蘇軾卻反問高僧:你修的是哪門子的禪?

根據《苕溪漁隱叢話》記載,蘇軾的另一好友仲殊和尚聽聞了這首詞後,也寫下一首《西江月》和之,「不向春風一笑,待何時」。

根據仲殊的和詞來看,大通早年也是個混跡風月之人。想必蘇軾也是知道他的底細,所以才會如此嘲諷。

接下來蘇軾的兩句詩看似勸誡大通莫要生氣,其實也是充滿反諷之意。

「拍板」有兩層含義,既是僧人平常誦經講道所用的工具,也是唱戲說書人的道具。

蘇軾這裡用「借」,表面是說借用佛門之物唱唱戲,實際是說你從前也沒少混風月,我如今不過是照你以前的樣子,何必動怒呢?

且不說大通從前之事如何,單就他喜怒形於色,就說明修煉不到家,就夠蘇軾反諷他了。

接著的下半闕更是直言不諱地揭大通的老底了。剛剛歌妓偷瞄了你一眼,你就皺眉不快。你年輕時妻妾成群,別以為我不知道,只是寺廟裡的小和尚出生太晚,不清楚你以前的所作所為。

其實蘇軾也不是有意和大通過不去,只是這些僧人嘴上說著「眾生平等」,可實際還是將人視為三六九等,蘇軾自是看不過去,就忍不住出言嘲諷。

而大通聽了這首詞後也是啞口無言,滿臉羞愧,一來也是他未出家前卻是也曾風流過;二來以慈悲為懷著稱的他卻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確實不應該。

最後他向蘇軾致歉,此事也傳為詞壇佳話。

讀蘇軾的詞,可以醫心;品蘇軾的人生,讓人奮發。

這本《蘇軾詞傳》中不但收集了蘇軾的詩,還讓我真正了解他的一生,讀懂了他的豁達。

當我走近這位「性情中人」,再讀「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的詩句,便有了一種「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感懷、豁然與洞明。

我讀的這本《蘇軾詞傳》中選取了蘇軾一生中所作的詞和詩。

難得的是,這本書還以蘇軾的詞為主題,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現了蘇軾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文筆華麗而不浮誇,如此心靜方能品人間至味。

書中用唯美深情的妙筆將蘇軾的一生娓娓道來,既豐富了文章內容,又能從東坡的生平中體會到他作詞時的心情,從而更加了解這位詩詞大家的超脫心境。

這一套書中還有一本《辛棄疾詞傳》

東坡仙才,史無二例;稼軒雄才,如鯨吞海。

辛棄疾是亂世中的抗金英雄,他以武起身,卻終成文業,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被譽為"詞中之龍"。正所謂「劍有殺氣 詞有柔情」。

這本書也以同樣的手筆,在參考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再現了辛棄疾傳奇的一生。

除此之外,還有《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

六本書活動價僅需79元,也就是一包煙的價錢,就能讀懂6位詩人的名作,並能從中感悟到大家風範的人生哲理,實在是個機會呀!

點擊下方商品卡購買:

相關焦點

  • 蘇軾攜歌妓拜訪高僧,眾僧大怒,他淡定寫一首詞,令對方啞口無言
    況且我認為能寫出「十年生死兩茫茫」的全民偶像蘇軾應該不會是那種人。不過呢,蘇軾雖不至荒唐,但風流不羈卻是真的,比如他有一次突發奇想,就想玩點刺激的,於是帶著一位貌美如花的歌妓帶進了杭州淨慈寺,說是要拜訪大通禪師。
  • 蘇軾攜妓登佛門,差點引起群毆,他急中生智寫下一首詞,眾僧釋然
    更形象的說,歌妓在當時有點像街頭藝人,不過偶爾也會參與一些不太見光的活動,具體要看個人了,小解認為重情重義的蘇軾不會是這種人。試問,能寫下「十年生死兩茫茫」的好男人怎會拈花惹草呢?不過,不管是怎樣風格的妓,不管是提供什麼服務類型的妓,這種職業就會遭受不少人的冷眼。蘇軾卻不管,迎風作樂,一往無前,甚至於日日夜夜不離妓。
  • 蘇軾帶「溪女」訪寺,高僧大怒,他當即寫下一詞,高僧心服口服
    這一日,他忽然想起西湖邊上靜慈寺裡有一位大通高僧,是遠近聞名的超然大師,遂欣然前往。或許蘇軾那天興致十分盎然,竟攜帶一位歌姬闖入了佛門。「大通」二字看似簡單,卻是皇帝親賜的名號,大徹通覺,高僧心裡必定是滿滿的優越感。對於蘇軾攜妓登門的舉動,大通感到十分惱怒,認為褻瀆了聖地,辱沒了禪師,遂絲毫不管「貪嗔痴」的戒律,直接怒形於色了。
  • 蘇軾攜妓進寺惹僧人慍怒,幸好急中生智寫下一首詞,這才沒被群毆
    更確切地說,當時的歌妓就像是街頭藝人,當然這不包括一些想做「特殊服務」的歌妓,不過,我認為能寫出「十年生死兩茫茫」的全民偶像蘇軾應該不會是那種人。不過呢,蘇軾雖不至荒唐,但風流不羈卻是真的,他有一次突發奇想,想玩點刺激的,竟然把一位貌美如花的歌妓帶進了杭州淨慈寺,說是要拜訪大通禪師。
  • 蘇軾攜妓進寺惹僧人慍怒,他急中生智寫下一首詞,這才沒被群毆!
    大通高僧也很無奈,平時與蘇東坡私交甚篤,他這不是找麻煩嗎?一語中的,淨慈寺的大小僧徒甚眾,沒有不惡狠狠地盯著蘇東坡,這要放到梁山泊,勢必在所難免一場惡戰。大通高僧慍色爬上臉,很不開心。蘇東坡從容不迫寫出一首詞作,交給陪同而來的歌妓陪同,頓時禪院裡飄起了悠揚的書香。《南歌子》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借君定奪與門槌。因為我逢場作戲、莫相疑。
  • 蘇軾將歌女留在高僧房內,高僧寫下一首詩,28字卻驚豔了千年
    蘇軾將歌女留在高僧房內,高僧寫下一首詩,28字卻驚豔了千年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寫道:「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這大概就是對蘇東坡最好的詮釋。蘇軾留下的逸事趣聞,與和尚有關的簡直太多了。他到於潛拜訪高僧慧覺,看到人家以竹點綴環境的綠筠軒,喜歡極了,遂寫下:"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蘇軾在徐州做太守,他的好朋友兼詩友道潛和尚曾專程去拜會過他,這令蘇軾十分的感動,於是就為他接風洗塵。
  • 蘇軾鼓動一妓女向高僧討詩,他口佔一首,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蘇軾鼓動一妓女向高僧討詩,他口佔一首,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蘇軾是宋代的文學巨匠,上天頗眷顧他,不但擁有生死相隨的靈魂知音王朝雲宴席上,蘇軾鼓動一個風華絕代的藝妓向道潛求詩,且不斷地挑逗撩撥,道潛即興吟出一首
  • 李白在山中聽到一位高僧彈琴,如聞仙樂,寫下一首詩
    唐代大詩人李白也寫過一首《聽蜀僧濬彈琴》,李白用短短的幾句詩,展現了一位高僧出色的琴技,讓我們領略到了一位世外高人的風採。聽蜀僧濬彈琴李白(唐)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註:濬(jùn):同「浚」。綠綺:琴名。
  • 李白在山中聽到一位高僧彈琴,如聞仙樂,寫下一首詩
    唐代大詩人李白也寫過一首《聽蜀僧濬彈琴》,李白用短短的幾句詩,展現了一位高僧出色的琴技,讓我們領略到了一位世外高人的風採。一天,李白走進山林,去拜訪他仰慕已久的高僧濬。只見這位來自蜀地的高僧,抱著一把綠綺琴,仿佛從西邊的峨眉峰下飄然而至。李白靜靜地站在一旁,只見高僧立刻揮手彈奏了一首曲子,那氣勢好像陣陣松濤之聲。李白頓時感覺內心如同清泉淌過一樣,餘音迴響在秋天的霜鍾裡。不知不覺間,山中暮色悄然降臨,秋雲也逐漸變得昏暗。
  • 蘇軾讓歌女撩撥高僧,大師坐懷不亂,寫下28字詩句彰顯定力
    道潛是北宋的高僧,與許多中途出家的凡俗之人不同,道潛從小就開始剃度出家,並且潛心研究佛法,他從小就能將許多佛教經典倒背如流。除此之外,道潛的詩歌造詣也很高,吟詩作對的功夫不比一些秀才差到哪裡去。以此偶然的機會蘇軾與道潛相識,兩人就此結為了好友。
  • 高僧被歌女不斷撩撥,笑著寫下一首詩,短短28字彰顯大師風範
    但是,通過艱苦修行的高僧,有著極為堅定的信仰,自控力非常人能比,他們早已看透一切,經得起任何誘惑,功名利祿也好,傾國傾城的女子也罷,都不能讓高僧內心蕩起漣漪。北宋高僧道潛,自幼剃度出家,精通佛法經文。另外,道潛還是一位才子,除了念經誦佛之外,他喜歡研究詩詞,所以與蘇軾的關係不錯。
  • 蘇軾和佛印,當才子遇上高僧,誰的口才更勝一籌?
    這個堤壩是蘇軾第二次就任杭州知府的時候,為了治理水患組織人們修建的。自從水壩建成之後,杭州百姓再也沒有遭受到水災,老百姓為了紀念蘇軾治理西湖的功績,便將這條水壩命名為蘇堤。大家肯定對法海都不太喜歡,但是在正史中,法海禪師是金山寺真真正正的得道高僧,他佛法修為極高,一生普度眾生慈悲為懷,為當地的百姓做了許多好事情,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憑藉自己超強的毅力,一手創建了江南第一佛教寺廟金山寺。鑑於這種功績,他也被奉為金山寺的開山祖師。不過當時蘇軾到金山寺拜見的人倒不是法海,因為他們是不同朝代,常常在蘇軾文章裡出現的人是一個叫佛印的長老。
  • 蘇軾和佛印,當才子遇上高僧,誰的口才更勝一籌?
    這個堤壩是蘇軾第二次就任杭州知府的時候,為了治理水患組織人們修建的。自從水壩建成之後,杭州百姓再也沒有遭受到水災,老百姓為了紀念蘇軾治理西湖的功績,便將這條水壩命名為蘇堤。大家肯定對法海都不太喜歡,但是在正史中,法海禪師是金山寺真真正正的得道高僧,他佛法修為極高,一生普度眾生慈悲為懷,為當地的百姓做了許多好事情,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憑藉自己超強的毅力,一手創建了江南第一佛教寺廟金山寺。鑑於這種功績,他也被奉為金山寺的開山祖師。
  • 蘇軾慫恿歌女向高僧表白,高僧口佔一首詩:卿心向我,我心向佛
    說到開玩笑,蘇軾認第二,沒人敢認第一。蘇軾不僅喜歡開玩笑,而且不分場合也不管對方是誰。當然大多數情況下蘇軾開玩笑都是佔得上風的,不管是智鬥遼國使臣,還是和佛印的口舌之戰,但偶爾也會落下風,甚至被嗆得說不出話來。熙寧十年(1077年)至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任徐州太守。蘇軾的好友,著名的高僧道潛(即參寥)前往探望,蘇軾為他接風,席間,蘇軾故意慫恿年輕貌美的歌女向道潛求詩,並不斷地挑逗撩撥。
  • 蘇軾故意把歌女留在高僧房內,高僧寫下首坐懷不亂詩,成千古名作
    他到於潛拜訪高僧慧覺,看到人家以竹點綴環境的綠筠軒,喜歡極了,遂寫下:&34;任杭州通判時,他曾接手過一樁情殺訴訟案,一個動了凡心的和尚殺死一個朝秦暮楚的歌姬,蘇軾作下判詞:&34;蘇軾與佛印泛舟,忽然指著河邊一隻啃骨頭的狗,說&34;,佛印笑而不語,把手邊蘇軾的詩集擲於水中,說&34;。你看,老蘇千年前就開始玩諧音梗了。這真是:你來我往間,儘是狗血劇(句)。喲,我也會玩了!不過,以上種種皆是蘇軾小打小鬧或是偶然遇上的,而接下來這一樁,卻讓愛玩梗的蘇軾跌了個大跟頭。
  • 高僧半夜失眠寫下一首詩,被批塵緣未了,換一個字後流傳千古
    導讀:高僧半夜失眠寫下一首詩,被王安石女兒批塵緣未了,不正經,換一個字後成了流傳千古的經典。唐宋的和尚、道士,很多都善於詩詞,但由於社會風氣不同,世人對這兩朝的出家人的要求也不同。唐朝的女道士如玉真公主、魚玄機、李冶之流,那可都是風流才女,藍顏無數。而宋朝的出家人,如果塵緣未了,肯定會被世人所唾棄。
  • 蘇軾故意把歌女留在高僧房內,高僧寫下首坐懷不亂詩,成千古名作
    他到於潛拜訪高僧慧覺,看到人家以竹點綴環境的綠筠軒,喜歡極了,遂寫下:「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任杭州通判時,他曾接手過一樁情殺訴訟案,一個動了凡心的和尚殺死一個朝秦暮楚的歌姬,蘇軾作下判詞:「這個禿奴,修行忒煞。雲山頂上空持戒。一從迷戀玉樓人,鶉衣百結渾無奈。」還有,他與佛印的文學互懟,相愛相殺。
  • 蘇軾用一副對聯罵街,沒想到卻被高僧輕鬆化解
    大家都知道,蘇軾為我國唐宋八大家之一,留下許多名傳千古的好詩詞文章,一些經典的直到現在還是無人能夠超越,比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可以說是把寫中秋的詞給寫絕了,之後很多年,一些詩詞大家都不想寫關於中秋的詞了,就是因為這首《水調歌頭》,沒有人再能夠達到這樣的高度。
  • 一位高僧見一枝梅花,大徹大悟寫下一首詩,其中兩句鼓勵世人千年
    曾經,有一位高僧在見到一支梅花後便大徹大悟,因此,他也寫下了一首名詩,而在這句詩中,有兩句詩則成為了千古名句,這兩句話的出現,也給世人帶來了極大的鼓勵。那麼,這位高僧究竟何許人也?他又為何會寫出這種千古名句呢?
  • 蘇軾送給高僧一首詩,看似通篇打油,卻蘊含人生至理
    一首首詩,就如同一顆顆菩提道果,讀來令人受用無窮。從李白的詩中我們看到了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而蘇軾的詩歌作品,就像一棵菩提樹, 長滿著智慧的結晶,凝結了人生的感悟。這倒不是說蘇軾的詩最好,而是他一生坎坷,卻能坦然面對,似乎無論處於何種境地,詩中都是他撫須長笑的身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