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大院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地處內江市中區凌家鎮何家坡村,坐東南朝西北,中西合璧建築風格,由中廳、正房、院壩、左右廂房、側院圍成四合院。2019年底,宋家大院被列為內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凌家鎮距內江市25公裡,南距自貢市22公裡,內樂公路橫穿場鎮,與自貢市三多寨鎮接壤,是內江至自貢的中心場鎮和物資集散地。從凌家場鎮穿越內昆鐵路,在一個岔路口旁邊即是宋家大院。
岔路口右行見到池塘,宋家大院就完美地隱藏在對岸的樓房背後。
據當地居民介紹,宋家大院為民國鹽商宋俊臣修建,解放後凌家區政府設在此處,後又為凌家鎮派出所。如今外圍的石砌門和圍牆還是可以看出當年的規模之大。
進門右側的房屋上,還能看出何家坡村支兩委的年代遺蹟。
樓房通道前,凌家鎮派出所的印記依舊顯眼。
穿過通道後,正對宋家大院大門和六級垂帶踏道,可惜大門緊閉未能入內參觀。
據資料介紹,宋家大院的主人宋俊臣三十四歲時舉家從內江鄉下遷來貢井泥塘灣天德號定居。既在內江辦有糖廠,又在貢井經營藥材、油、麻、糧食等,後開設錢莊。再涉足鹽業,家有滷井日產滷40擔,灶房日產鹽110擔,並在自流井、重慶、宜昌、合江等地設有鹽號,又在貢井、內江購置土地收租。宋家富裕有錢,被當地老百姓譽為「貢井三子」之一(即餘述懷的面子、宋俊臣的票子、胡元和的房子),躋身貢井鹽商「四大家族」。
從側面這個角度,可以看出宋家大院中廳面闊7間,進深近十米,青磚簷柱的兩層建築,典型的民國建築風格。
雖不能入內,就沿著宋家大院轉一圈,中廳屋簷飽經滄桑已破敗不堪,窗戶基都被改造過。
殘留在側牆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標語依稀可見
中廳與後面的正房是明顯的不同的建築風格,不過讓人意外的是正房外牆大部採用條石砌成,粘連的白水泥清晰可見,只有頂部是傳統的中式風火牆。
宋家大院的後側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最外面的山牆與其他山牆下部明顯不同,這在川南地區的建築中還是比較少見的。
由於大樹部分遮蔽,很難看到整個山牆的全貌,從局部看整體保存比較完好,裝飾圖案精美。
宋家大院的正房為抬梁穿鬥混合式建築,硬山式風火牆,瓷塑脊飾。只是未能入內親見磚心水磨石摸面簷柱及精美的木雕裝飾。
宋家大院後面山頂修建的圍牆,當年這個大院的無論從建築風格和規模在凌家一帶都是絕無僅有的。
中廳二層位置都有一根與青磚簷柱相連,正面簷柱下方均有磚砌石欄構成了一個一米多寬的走廊。
時過境遷,現在旁邊的住戶將簷柱和石欄當作了瓜架使用,但石欄整體及鏤空裝飾比較完整。
放眼望去,中廳一側保留著宋家大院的一個側院。
沿著樓房簷下行走,側院的廂房映入眼帘,不過人去屋空顯得寂靜又破敗。
宋家大院的側院石階前,左右兩廂布局還在,只是左廂房已改為二樓樓房,中間殘存著一堵屏門牆。
這堵屏門牆是明顯的中西合璧建築風格,中間的石板甬道直抵側院的正房。
側院正房面闊5間,除明間增加了磚牆外,基本風貌變化不大。
側院正房與屏門牆內的兩間廂房相對比較完整
宋家大院的側院正房,柱礎均為簡潔的長方形,殘留簡單樸素的垂花。
正房左側有一條石梯步通往後山
宋家大院中廳與側院的連接處,中廳的牆體已部分裸露,石欄杆也是青苔密布。
內江凌家鎮宋家大院作為典型的民國建築,不僅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而且整體規模大、耗資巨大。其歷史淵源與內江和自貢兩個地區聯繫頗為緊密,對於研究川南地區鹽業歷史和民國建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