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靜謐夜空流星
雁蕩諸峰,以四尖最是有名。百岡尖,諸峰高者,海撥1108米,地域內堪稱雄偉;其後雁湖尖,海撥1007米,雖平曠,卻有雁湖添姿,亦算不俗;凌雲尖麼,海撥千米有四,頂銳尖削而窄小,崖宕萬仞不敢瞰,秀絕諸峰無出其右者;至於烏巖尖,四尖之低伏,素有空中花園之譽,遠觀其巖色呈紫黑,頂巖尖突欲刺天,氣勢昂然。此類景致路遙行險,非尋常遊客可以得見,屬於行驢才能擁有的風景。
庚子鼠年五月,釣魚兄弟拉驢成隊,計劃穿越雁蕩四尖。吾力弱,躊躇終究不敢跟隨。須知四尖之驢不比凡常,在甌城戶外歷來享有虐驢之譽。三十餘公裡山中野路起起伏伏,串聯起雁蕩山中四巔頂,自西而東峰巒相連勢遮天,非等閒步履可以徵服。其後聽聞驢道有縮減,餘廿二公裡,還是有半道下撤者,不禁暗自慶幸自己未盲目鼓勇跟隨。
摸黑山中歸來,釣魚餘興未盡,發些驢途圖片,欲吾撰文以記其壯行。本來身未親歷其境,怎知個中的苦樂趣事,所發的圖片又鮮少山勢巖景記錄,對行途環境完全地沒有頭緒,實在無從落筆。擋不住高帽疊來,盛情難以推卻,只能硬起頭皮應承了,勉為其難看圖說些無聊言語,算是神遊雁蕩過四尖。
驢途由樂清仙溪鎮莊屋村啟步。這是一個風景秀麗美如圖畫的地方,位於雁蕩勝境顯聖門旁;聽聞附近還有個好去處叫散水崖;皆以山形水瀑聞名於甌城。然驢者心中所好不在此處,眼盯著四尖跋涉,匆匆擦肩趕奔李家山去。此向雁湖尖,兩小時登高路,行步並不艱險,只是衝頂有些困累。
初始走著山中古道,時蔽松蔭林下,感受疏漏而瀉的光影,斑斑駁駁披散滿身,舒暢驢途心情。及至踏足山脊,沿脊東奔,松蔭敗給了野草,小徑漸趨荒失,默不作聲被叢生雜草和灌木掩蓋。
此時偶見的松樹,幹似虯龍,冠作層片,孤零零站立隘崖處,特立獨行愈顯得超凡脫塵仙風道骨了。世間不入凡俗流,註定是要享受孤獨煎熬的。但孤獨不是寂寞,天藍雲絮之下,立脊巔與白雲並肩,俯溝壑瞰谷嶺分明,心隨風輕掠,意借望達遠,張開雙臂便可擁抱層層青山蜿蜒之無盡,胸懷何其廣闊,怎容得寂寞肆意。
行驢首遇雁湖尖,立崗頂豈可無視崗下臥著的雁湖,那是雁蕩山標誌性景點大龍湫的瀑水源頭。昔時「方可十裡,水常不涸」,湖中蘆荻叢蔽,結草為蕩,秋雁南歸多棲宿於此,故名雁湖。從有記載以來,雁湖水淼淼已歷千年時光。
霞客遊記「雁湖頂上總計之,不止六窪矣,窪中積水成芙,青青彌望」,謂之「鴻雁之家」。清人方尚惠《雁蕩》詩詠「一望連天海,湖寒長似秋。空山歸宿雁,亂荻映蒼洲」。然時變而景遷,慢慢地岡上僅殘留數處淺水塘,以致清人程浩不得不浩嘆「人間此景應無二,欲請山靈覓水源」。
這也是沒奈何的事,自古山水靈性皆憑天地造化,縱千百般不舍,人力又豈能逆天。湖蕩淤塞了,湖水幾近枯涸,剩點兒小水塘憶念從前盛況,曾經的碧水蘆葦舞雁影漸漸淡出人們視線,勝境不再,著實讓人扼腕惜嘆。
如今雁湖雖不再波光蕩漾,但「雁湖日出」和「雁湖雲海」的壯觀依然不凡。行雁湖,豈可錯過了雁湖日出與雲海。清代僧人臥雲要說「登雁湖絕頂,以概大觀,為遊程第一課」。逢清朗黎明,登雁湖尖頂,遙望東眺水天一色浩渺間,旭日從茫無邊際東海冉冉升起,照耀海面泛金流赤,絢麗多彩,蔚為奇觀。此時天氣若相宜,雲蒸霧罩瀰漫,環顧四周山巒如仙嶼神山,嵐波浮沉蒼茫似海,誰說不是方壺瀛洲。只可惜驢步未曾露宿山尖,曉晨勝景自然亦不可觀,可惜哉。
雁湖枯涸了,傷嘆地,莫久留,不如告別,邁步新驢途,循山脊防火道向凌雲尖進發。凡人久有凌雲志,坎坷跋涉欲登天,跬步積履千萬踏,凌雲尖外羨飛仙。登立凌雲尖,眺東將去處,雁蕩峰巒起伏蜿蜒如龍遊,主峰百崗尖三頂遙遙在望。崗之西尖聳起,似欲尖入雲端,乃絕頂峰巔,其與中尖相接的鞍部,凹出一道完美弧線,恍若向天張開的巨口,吞雲吐霧述說著山川峻秀故事。
西尖之西,亦有一道弧線,乃穿越雁蕩四尖躲不過的U形山缺,在戶外圈子裡鼎鼎有名。收神眼前,回望凌雲峰頂之西,有石凸起若疊,蘑菇巖到底幾分相似已不重要,行驢雀躍其上足矣。視線及遠,望峰西來時路,雁湖諸尖迤邐漸遠若飛,其勢飄逸,難怪有人說凌雲尖是觀賞雁蕩群峰競秀之佳地。
從凌雲尖往百崗尖去,山勢奇秀與行步險累並存的一段驢程,應了戶外那句老話「身處地獄,眼觀天堂」,累並快樂著。經過春天滋養的草呼啦啦茂盛,雜灌亦興旺,擠著追著往驢道上漫,仿佛勢欲掩蓋前人履痕才肯罷休。行驢走一段稀疏雜木相伴山道,再穿一程茂密箬竹擁圍野徑,總算有闊綽山脊道前來迎接步履。
行道不久,左山脊下,遇雁蕩山神巖,頎長巨碩傍山而立,相傳乃鎮守山間的神祗化身。順其方向,目光及遠,看見烏巖尖西麓一峰獨秀觀音峰,在緩緩下行的山脊上突兀挺拔起的一座巖峰,並不高聳,卻刀削斧鑿出懸宕陡峭,鬼斧神工成崖險壁峻,適合戶外巖降的地方。對於一般徒步四尖者來說,履不及其險,也就遙遙相望而已。
此番跋涉,前程仍在遠方,步履還需匆忙,顧不上細細欣賞。這一去無盡路,少不了崎嶇相伴。爾今站立曾經遙望過的U型山缺埡口,仰視怪崖斧劈以壁連,峰障如屏似並肩,對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油然而生敬畏。
人生天地間,是需要有些敬畏的,尤其對天地神靈的敬畏。古人云「天地君親師」,以天地優先於君親,可見傳統文化敬畏天地達到何其隆重的地步。驢友登山,亦是一種敬畏天地的形式,除了徵服艱險和突破自我,更多的是對山的崇敬和朝拜。
懷揣著敬畏,欲從西側埡口開始登頂百崗尖,必先翻越龍脊山。這一段徒步,堪稱穿越途中最美風景所在,也是最險峻的一段,完美詮釋了無限風光在險峰命題。龍脊稱山,其實不過短短一段崗脊,不陡亦不險,卻極富特色,戶外望形而定名,稱作亂石巖。
初見亂石堆疊,必被其樣貌所吸引。本來山高土薄,脊上多裸巖不奇怪,奇在巨大的巖片仿佛剛從山體上剝落下來,以厚厚的片狀亂巖疊覆著,隨時都可能崩塌滑落,便有些不同尋常。其實,變質巖的片形構造也沒什麼好稀奇的。石中片狀或長條狀礦物連續而平行排列,形成平行、密集紋理,即為片理,沿片理方向容易將巖石劈開。
於是山脊地無遮掩,冬寒夏暑不辭,雨浸雪侵全收,雷電千百般淬鍊,風霜無窮盡撕扯,巖石禁不起折騰,膨裂崩解了,相摞相疊作如是狀,不過是欺負吾眼界淺,少見多怪而已。
翻越亂石巖岡,尚須向上繼續行,緩緩抬升的脊線上依舊時逢片巖構造,只是層片薄些再薄些,摞疊的方向亦不同,戶外稱刀片巖。那些個巖片,自山巖上分崩脫離的薄片狀山石,彼此斜依豎靠相疊著,邊緣刀鋒般朝著統一方向,恍若千刀萬劍鋒銳出,戶外傳言形象地形容步履皆從刀劍隙中過。
少年誰不曾懷揣了英雄夢,期待刀光劍影裡能夠安步若泰,像個俠客豪傑模樣。然夢終究要醒,志大卻又才疏,沒幾人有膽敢於面對鋒芒而不懼。如今邂逅刀片巖,知無傷吾體,正可以裝腔作勢秀一把豪俠情懷,玩得不亦樂乎。
前途還有妙境凌空壁。吾不知其名緣何而來,但見照片裡橘黃衣少年背依垂陡巖壁坐在突巖上,襯在青天白雲裡,雙腳懸空晃悠著,將絮雲踩在腳底,似乎巍巍乎高絕可以弄雲,足令觀者心驚膽戰。儘管知道真相併非如此驚險,視角的噱頭而已,也許距離安全之地也就尺間,但那種感覺就是倍兒爽,真想親身上去體驗一下。
凌空壁有些路段陡坡仰角接近70~80°,曾經比較難走。那年舉辦雁蕩四尖越野賽,在巖上打入了鐵抓手,只要膽大心細,對於行慣野路的行驢不算啥艱難,走起來應該沒什麼危險。陸續翻過凌空壁區域,下行至山的鞍部,遇見山坡鋪滿嶙峋巖石薄片,估計乃千萬年來高處山巖風化片狀剝離而滑落的巖片匯聚,猶如打碎後堆積在一處的厚瓷片。
這片亂石區域非常巨大,鋪滿一整片坡地。驢者又取了個號,稱呼作亂石坡。踏履其上,比灌木叢中的草莽野徑更難行。除了坡度很大,只能弓身而上外,時逢腳下石塊些許晃動,容易滑跌,須打點起精神對付。而且眼前亂石讓人難辨路跡,行久極易疲累。好在前人在很多石塊上都留下了箭頭標示,才不至迷。總算峰尖已近,大不了多喘息幾次,積跬步圖小進,總能攀高至頂。
午後三時,登頂百崗尖,終於站在雁蕩山諸峰之主、樂清最高峰的尖巔,舉目遙望,四周景色一覽無所遺。數縣河山,萬裡東海,迤邐諸峰,深壑險崖,近旁的嶙峋巖與孤傲松,遠處的樂清灣跨海大橋,盡數收納眼底,誠似霞客所言「望四面峰巒累累,下伏如丘垤」。
嘗聽聞山嵐漫時,「百崗雲海」如波洶濤湧,變幻之無常,景色之壯觀,令人神往無極,常與「雁湖日出」並提。只是今日踏足巔峰,天時不對,無以語日出;日正中天,難以盼嵐生;與絕佳景致失之交臂。那又如何?人生際遇,何得盡善盡美。不辭勞累跋涉來,箇中艱辛唯自知,且狂傲嘯一聲,山高之上吾為峰,一切便值了。
該告別百崗尖了,下一程目標烏巖尖。依舊走著山脊道、防火道、箬竹道、亂石灘道,依舊是不斷經歷疲乏、不斷磨礪意志、不斷一步步行履。大概老天都覺著過意不去了,欲彌補不遇「百崗雲海」的遺憾,將那豔照的太陽收了,山之右突然就彌散開白霧,順著山坡溝脊漫爬上來,半邊霧彌半邊晴,半崗嵐起扯雲帆。
回望來路,雲遮斷歸途;砥礪前行,步動亂塵煙;誠然迷濛神仙境,好景舒緩體乏。終於穿出林中山道,步入靈百線公路上行。行道之餘,見旁有山中亂石鋪的臺階,去往臥龍山脊。
有意欲尋龍,奈何身疲憊,不堪山險峻,哪撐得起雄心壯志,不如乖乖盯著烏巖尖去。畢竟從公路往烏巖尖山頂修了寬敞臺階步。此時白霧疏淡停歇於階,踏履其間便有了些仙風道骨意味,亦不好意思說睏乏了,專意於登攀。
五點過後,登頂有空中花園之稱的烏巖尖,海拔雖不至過千,卻亦讓曾經高高在上的五老巔與石船山盡皆低伏稱臣。此際近黃昏,人困馬亦乏,卻不敢多所休整。畢竟天光漸漸已晦暗,返程路途仍迢迢,匆匆步履不敢輕鬆。烏巖尖峰頂往下走這段路皆是灌木叢,坡度很陡,最是消耗體力。人在驢途,險累都需扛起,走謝公嶺,進靈峰景區,夜八時的黑早已漆墨,所幸有驚無險安全抵達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