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傳奇丨一位雁蕩高僧與日本武士道的淵源

2020-11-23 江南遊報

江南遊報融媒體11月14日訊(作者 林宏偉 陳君瑾 編輯 陳衝)公元1276年春,蒙元帝國忽必烈的鐵騎渡過長江,一舉攻破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隨後,元軍又揮師南下,進逼溫州,殺入雁蕩山能仁寺。此時,能仁寺「舉眾逃匿」,只有住持無學祖元「兀坐堂中」。元兵「以刃加頸」,大聲威脅並要殺他。脖子上架著大刀的無學祖元面無懼色且緩緩吟誦:

乾坤無地卓孤筇,且喜人空法亦空。

珍重大元三尺劍,電光影裡斬春風!

這就是後來在日本廣為傳頌,被冠名為《臨劍頌》的無學祖元代表作。這四句偈頌的意思是說,天地如此廣大卻覓不到我的立錫拄杖之地,山僧我早已經把人世看空,收起你的寶劍,放下你的威風,不管你有多麼快捷的刀法,砍下的不過是一縷春風!

元軍終被無學祖元安然不動的道行所震撼,氣焰頓消,「以致眾兵悚聞,悔謝作禮而去。」

這驚魂的一幕,在日本虎關師煉著的《元亨釋書》、卍元師蠻寫的《延寶傳燈錄》,以及《扶桑五山記》和《佛光國師語錄》等眾多典籍傳記中均有記載。這是雁蕩高僧無學祖元一生中最精彩的人生傳說,也是對日本武士道產生巨大影響的傳奇故事。

無學祖元(1226一 1286),初字子元,後自稱祖元,道號無學,俗姓許,今浙江寧波人。其叔父為杭州淨慈寺北磵居簡的法嗣,寧波阿育王寺四十四代住持;其兄為昌國府延福寺住持。無學祖元十三歲時,在叔叔物初的推薦下,隨兄長懷德投奔杭州淨慈寺的住持北磵居簡出家。翌年,禮拜「五山」第一的杭州徑山萬壽寺住持無準師範為師。無準師範圓寂後,無學祖元歷參諸方,包括杭州靈隱寺的石溪心月、虛堂智愚,以及寧波育王山廣利寺的偃溪廣聞;當過東湖白雲庵、台州真如寺、溫州能仁寺住持,享譽一方。  

俗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眾所周知,武士道一直是日本武士的精神內核,也是日本民族的靈魂和象徵。據史料記載,武士道源於12世紀的鎌倉幕府時期,在以後的歲月裡不斷吸收由中國傳入的儒家和道家文化,逐漸形成了屬於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其最突出的要義就是「死的覺悟」。

被奉為日本武士道精神原典的《葉隱聞書》一書作者(口述者)開宗明義宣稱:「所謂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於生死兩難之際,要當機立斷,首先選擇死。沒有什麼大道理可言,此乃一念覺悟而勇往直前。」

生死觀是武士道的精髓所在。發生在溫州雁蕩山能仁寺的無學祖元的故事,無疑對日本武士道這種生死觀有著直接而巨大的影響。虎關師煉在《元亨釋書》卷八《宋國祖元》中還寫道:

四年春正月,平帥來謁,元採筆書呈帥曰:「莫煩惱。」帥曰:「莫煩惱何事?」元曰:「春夏之間,博多擾騷,而一風才起,萬艦掃蕩,願公不為慮也。」果海寇百萬寇鎮西,風浪餓來,一時破沒。

初元在雁山,觀音大士現形曰:「我將舡來取汝。」乃示「日月」二字。元起,詣像前卜籤,亦得「日月」二字。此日爇香作《鎖扣訣》,執筆而成,文不加點,就床宴息。有一人語曰:「百萬虜寇,天兵助順,豈不勝耶?」元夢中問曰:「何為有此語?」對曰:「佗日自見。」元覺後把筆,於《鎖扣訣》中加八字曰:「箭擲空鳴,風行塵起。」

先三年,平帥攜縑紙乞法語,元書《鎖扣訣》預讖,帥不委也。寇平後,帥問曰:「海寇風蕩,和尚自何先知乎?」元笑曰:「更過兩年說與太守。」然又《鎖扣訣》已寫呈了。

《元亨釋書》是日本第一部系統性僧傳,作者虎關師煉生於1278年,是日本臨濟宗高僧,曾參學規庵祖圓、桃溪德悟等諸師,都是長期跟隨無學祖元的弟子,對無學祖元所知甚詳,而且在寫《元亨釋書》時,他翻閱了大量的史料,所做記載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他在文中講述了無學祖元在雁蕩山入定中得觀音大士讖語,夢中又得神人預言,預示無學祖元將東渡扶桑,幫助日本抵禦元軍入侵。

關於這一段文字記載的歷史事實是,蒙元帝國在南下滅宋的同時,也發動了徵服日本的戰爭。公元1274年,三萬元軍跨海東徵日本。在「神風」(颱風)的幫助下,日本「打敗」了蒙古遠徵軍。

公元 1278年12月,日本幕府執權北條時宗派遣無及德詮、傑翁宗英攜其請帖入宋,迎請有道高僧赴日弘法。公元1279年,南宋亡國,無學祖元應邀東渡日本,開始在日本傳法。

在日期間,無學祖元和北條時宗交往甚密,感情深厚。在無學祖元入主建長寺當日,北條時宗就「親執弟子禮」,拜無學祖元為師。後常以各種形式向無學祖元參禪問道,請益求法。無學祖元也經常應北條時宗之邀主持各種法事,應請說法;與北條時宗尺牘往來,相互禮贈詩文物品。

公元1281年,元朝蒙古大軍再次攻打日本。北條時宗深佩當年無學祖元一人喝退元朝大兵的氣概,急急向無學祖元求策。無學祖元奮筆寫下「莫妄惱」三大字,垂示北條時宗果斷迎敵。

據《佛光國師語錄》記載,當時,北條時宗來到建長寺參見祖元:「生存死亡的時刻到了。」無學祖元問:「將軍準備好了嗎?」北條時宗受無學祖元薰陶已久,頗得當年「電光影裡斬春風」的神韻,大「喝」了一聲。無學祖元贊道:「真是獅子兒,能做獅子吼。」隨後贈北條時宗七字真言——「莫煩惱,驀直前進」。

真言流淌在日本武士的心脾。北條時宗仿佛找得武士之魂:無我無畏即無敵。面對強大的蒙古軍團,北條時宗號令民眾,奮起抗元,在颱風季節,擊敗10萬元軍,取得史上著名的「弘安之役」的勝利。

無學祖元「在日東開大法門,廣繡來學」,成為日本禪宗史上的豐碑人物。1286年,無學祖元圓寂後,日本天皇敕諡「佛光國師」,並由後光嚴天皇加溢「圓滿常照國師」。在日本文學史上,蔭木英雄、俞慰慈等認為,無學祖元是五山文學的源頭之一,無學祖元開創的佛光派,是五山文學的主力軍,左右著五山文學的進步。這一切,對日本武士道精神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鈴木大拙是日本當代禪宗大師、世界禪學權威。他說,禪在日本一開始就同武士的生活發生密切關係。武士道精神的核心就是來自於禪。因為,禪在哲學上告訴武士萬物皆空,生死並無差別;禪在道德上實行極為清苦的修行,能使武士磨鍊出鋼鐵般的意志,使武士在一旦決定自己的進路之後,就會拋卻一切物慾和情念的執著而一往直前。

鈴木大拙在講述「禪與武士道」時指出,禪與日本的武士階級有著歷史的淵源。鎌倉時代的北條時宗是日本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在他執政期間,成功地擊潰了歷時數年的蒙古大軍的入侵。他就像天兵天將下凡,為日本斬除了即將降臨國土上的災難。他那不屈不饒的精神鼓舞著全體人民同仇敵愾,阻擋來自西海的狂濤怒瀾。鈴木大拙曾用很大的篇幅來講述北條時宗向無學祖元問禪及抗元的故事。

鈴木大拙在講述中認為,北條時宗是真誠的禪修行者。在時宗身上,寄宿著偉大的佛教精神。正是由於時宗的倡導,禪在得以在鎌倉及京都站穩腳跟,並開始在道德及精神生活諸方面對武士階級產生影響。以此為發端日中兩國禪僧之間的平繁往來。

由此可見,作為日本國師的雁蕩高僧,無學祖元對日本武士道的影響,在日本也是得到廣泛的權威認可。

無學祖元時代雁蕩高僧素描:

1275年秋,無學祖元從台州真如寺避亂到雁蕩山能仁寺,時任能仁寺住持是他的老友橫川如珙。

橫川如珙(1222--1289),浙江永嘉人,俗姓林,號橫川,又稱行珙。橫川如珙十五歲依叔父正則禪師出家,曾參訪靈隱寺石田法薰、天童山滅翁文禮。鹹淳四年(1268),丞相欽仰其德,請住雁蕩山靈巖禪寺。鹹淳八年,遷往能仁禪寺。後退隱於雁蕩山放牧寮。至元十六年(1279)奉敕住育王寺。著有《橫川如珙禪師語錄》,內收《住雁山靈巖寺語錄》、《住雁山能仁寺語錄》各一卷。

在橫川如珙之前,雁蕩高僧有士珪禪師,西巖了惠等。

士珪(1083—1146),一作士圭,號竹庵,俗姓史,四川成都人,禪宗六祖慧能弟子南嶽懷讓的第十五世傳人。南宋紹興年間,奉詔雁蕩山能仁寺住持,是雁蕩山第一個由朝廷任命的住持。在雁蕩山能仁寺講課時,曾留下「落花有意,流水無情」、「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等經典名句。

西巖了惠(1198~1262) ,宋蓬州(今四川蓬安)人,俗姓羅。年十九出家受具,徑山無準師範禪師之法嗣。曾應溫州知府之邀住持雁蕩山能仁寺,時能仁寺被火已三十年,了惠禪師費時三年,重建寺宇,建成即辭去。著有《住溫州雁蕩山能仁寺語錄》一卷,收於《 西巖了惠禪師語錄》一書。

在橫川如珙、無學祖元之後,則有古林清茂等雁蕩高僧。

古林清茂(1262~1329),浙江樂清人,俗姓林,字古林,號金剛幢、林居叟。十二歲從天台山國清寺孤巖啟出家,試經得度。在雁蕩山能仁寺橫川如珙之策勵下,精進研習,得悟受法。後歸住國清寺。晚年,奉朝廷之命列席金山大會,備受王臣士大夫等之尊崇。嗣法弟子有了庵清欲、仲謀良猷、竺仙梵仙、月林道皎、石室善玖等人。其中梵仙后至日本開創竺仙派,又稱古林派,為日本禪宗二十四派之一。遺著《古林清茂禪師語錄》五卷(又稱《扶宗普覺佛性禪師語錄》),《古林清茂禪師拾遺偈頌》二卷。墨跡「月林道號」等被認為日本國寶。

無學祖元(1226~1286年),浙江寧波人,俗姓許,別號子元,宋代臨濟宗高僧。十三歲出家,1276年在雁蕩山能仁寺吟誦《臨刃偈》退去元軍,被廣為傳頌。日本弘安二年(1279年),應日本北條時宗之請東渡扶桑,出任鎌倉建長寺第五世住持,成為日本禪宗二十四派最大的佛光派始祖,諡號『佛光國師』,後又追諡「圓滿常照國師」,對日本武士道有很大影響。遺囑有《佛光國師語錄》。

相關焦點

  • 無學祖元:從雁蕩高僧到日本國師
    唐朝名僧貫休作《諾矩羅贊》,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之句,從一個側面印證了諾矩羅在雁蕩山修行之說。  此外,有人把北宋時第一個在雁蕩山建寺的全了法師看作雁蕩的開山祖師。歷史上,雁蕩山曾出現過不少高僧,留下許多美麗的傳說。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在史學上頗負盛名的高僧,在雁蕩山的地方文獻,包括當代各種典籍中卻少有提及,成為滄海遺珠。
  • 孔子與儒教竟是日本"武士道"最豐富的淵源?
    因此,「武士道」一詞,在今天的日本,可以說是一個常見且擁有一定歷史淵源的詞語。然而,正如日本思想史家相良亨所指出的那樣,目前日本社會以及海外流行的「武士道」,其實始於明治時代,特別是在新渡戶稻造的「BUSHIDO」被引介到日本後,才在日本社會得到廣泛流傳的(見《日本史大事典》收錄的由相良亨執筆的「武士道」詞條)。
  • 談武士道精神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影響
    武士道代表了日本文化遺產中最具持久性的價值,在身著西服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日本人的精神裡,封建的武士精神至今仍在起作用。武士道作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爭工具,激發國民的戰爭意識、戰爭欲望。武士道代表了日本文化遺產中最具持久性的價值,在身著西服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日本人的精神裡,封建的武士精神至今仍在起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被譽為日本民族精神、民族傳統的武士道,在其產生、發展和演變的漫長歲月中,更多地向軍國主義傾斜,為虎作倀,充當軍國主義的精神支柱、思想淵源和戰爭工具,扮演著極不光彩的醜惡角色。論文格式,精神支柱。
  • 明治維新150年︱何燕生:「武士道」是如何形成的
    為「武士道」定調「武士道」一詞最早見於江戶時代的《甲陽軍鑑》一書,共有39例。戰後日本出版的各大辭典,如《廣辭苑》、《日本史大事典》等,皆收有「武士道」詞條。因此,「武士道」一詞,在今天的日本,可以說是一個常見且擁有一定歷史淵源的詞語。
  • 狹隘地域下盛開的黑色薔薇: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起源與發展
    然而在世界各國文化之中,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就像是綻放在狹隘地域上的一朵黑色薔薇,武士們對尋常人所存在的「生命執著」進行了徹底的否定,認為世間的榮華富貴皆為虛幻,只有捨棄生命才能看到世間之外的「真實」。那麼何為「武士道」精神,它又是如何在日本生根發芽的呢?
  • 日本武士道竟起源於中國儒學?這種武士道精神卻有著兩大致命弱點
    這種武士道精神卻有著兩大致命弱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士兵最可怕的地方不是武器裝備精良,而是日本士兵在軍國主義的洗腦之下,人人都變得不畏懼死亡;在武士道精神的武裝之下,每個日本兵在戰場上都變得極度瘋狂;其他參戰國都會想盡辦法救治傷員只有日本除外,他們不僅不會將受了傷的士兵救回去,反而是補上一刀,除了救治傷員需要更多成本之外,更是他們貫徹的武士道精神在作祟!
  •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你真的了解嗎?
    當我們談到日本文化,就不能不談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真正的武士信奉:「身為武士者,與平日就重視勇氣與名譽的人為友,戰時也要求與這樣的人為敵。」這就是武士所提倡的「勇」,而「勇」表現到極致時,便近乎「仁」。尼採說:「能以敵人而自豪者,便能視敵人的成功為自己的成功。」這無疑是對武士「勇」與「仁」的最準確的表達。日本武士道最早可追溯到江戶時代的佐賀藩時期。
  •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多元化:佛學、儒學與神道教的交織
    日本軍人在對普通民眾進行屠殺時所顯露出來的平靜,和在切腹自殺時所表現出來的淡定,無不受到武士道精神所推崇的「禪」的影響。此外,武士道還受到儒學思想的影響。武士道最豐富的淵源便是孔子的教誨。如新渡戶稻造所說,武士道作為一種不知不覺的而且難以抵抗的力量,推動著國民及個人對天皇效忠,武士道過去是,現在也是日本的生氣勃勃的精神和原動力。由此可見,武士道仍然廣泛地存在於日本的社會當中,並一直深刻地影響著日本人的思維方式。
  • 圖書介紹:武士道
    內容簡介 《武士道》一書是作者於1899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養病時,有感於外國人對日本的傳統武士道知之甚少,為了向國外介紹而用英文寫成的。由於作者本人是一個在幼年時親自接受過武士道傳統教育的日本人,因此,正如作者所說,他在介紹時,與別的外國的日本研究者至多只不過是個「辯護律師」不同,「可以採取被告人的態度」。的確,我們在讀到他所系統介紹的武士道的種種方面時,頗有入木三分之感。同時,由於作者是為了向國外作介紹而寫的,行文中大量引用了西方的歷史和文學典故進行比較,所以就更便於外國讀者閱讀和理解。
  • 日本的武士道是什麼道?
    日本人最追崇的便是武士道,武士道一直是日本武士的精神內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武士道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代名詞,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危害。那麼,武士道究竟是什麼道?其主要特徵是什麼呢?日本武士道的古稱為《葉隱》,是日本江戶時代佐賀藩所傳頌的武士修養書籍。「葉隱」是何意思?其原意便是如樹木之樹蔭,樹蔭為主公庇護有「捨身奉公」之意。
  • 淺談日本武士道(四)
    淺談日本武士道(四)武士道的基礎是啥呢?古時候日本階級固化很厲害。除了幾次大的社會戰亂導致全社會洗牌之外。基本上統治階級是統治階級,諸侯是諸侯,武士是武士,老百姓永遠是老百姓。那麼後來,這個支柱找到了,那就是武士道。武士道能融合佛教儒家兩種思想,也就不足為奇了。如果光有佛教,那麼武士都去做和尚。如果光有儒家,武士都去做書生。但是二者結合起來,有了佛教的輪迴和死生一如的概念。讓武士覺得自己死沒有想像的那麼可怕。
  • 日本切腹文化:武士道即知死之道
    但不管怎麼說,櫻花作為日本文化的象徵,也是武士道的精神象徵。雖然日本文學中有很多對於武士精神的描寫(比如說《平家物語》),但「武士道」這個詞語還是要到江戶時代才會出現。武士道在江戶時代最終成型,並且成為一種武士階級的準則。講這個,就要講三個人的著作:宮本武藏、山鹿素行和山本常朝。宮本武藏(1584-1645)是日本著名兵法家,他的著作《五輪書》在日本就相當於中國的《孫子兵法》。對他來說,武士之道就是取勝之道。
  • 了解日本,需要了解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上文作者介紹了日本武士的形成,這篇我們接著講解日本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是在日本武士形成後慢慢形成的一種文化,是對武士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總體來說提倡「崇尚勇武,誓死效忠主君」。雖然武士道精神在世界上比較有名,但是不要被過分的神化。
  • 淺談日本武士道(三)
    淺談日本武士道(三)說真的,所謂武士道投入實戰效果還真不好說。,至少沒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好。當然我知道有人要反駁我,說你傻嗎?你說人家不好,那八年抗戰裡咱們怎麼這麼吃虧?其實八年抗戰裡吃虧和武士道精神倒是關係不大。因為抗日戰爭日本比中國先進是全方位的先進,從大方向的科學技術武器裝備,到小方面的每個士兵的學習教育,身體營養,都勝過中國。比如當時的中國很多部隊還保留軍閥習氣。打仗時鼓舞士氣的辦法,要不就是說給多少錢,要不就是封什麼官,缺德的就是打完了能放縱手下人去搶。
  • 科學網—《龍馬傳》中的武士道
    從1963年起,日本放送協會(NHK)電視臺每年以一位日本歷史人物為主題,製作一部50集左右的「時代劇」,每周日晚上播出一集,通稱「大河劇」。據統計,在歷年的「大河劇」中,以幕府末期明治初期為背景的作品佔23%,日本戰國時期的作品佔30%,其他時代的作品佔47%。
  • 銀幕回眸|日本的武士電影反映的是真正的武士道麼?
    而在江戶時代又必須加一條:在江戶城裡「刃傷」一位年長又尊貴的「高家」首領,那麼這個「殿中拔刀」之罪形同謀反,勒令他切腹雖然不近人情,卻並不違反幕府一直以來的法律。很明顯,劇本創作者既是提醒大家吉良義央也是這起事件的受害者,也在提示大家要了解這起事件在歷史中的真實情況,並在某種意義上對這起忠義事件、對整個武士道的建構基礎提出質疑。武士精神:從批判到重塑以電影批判武士道,早從1952年日本廢除美軍佔領時代的古裝影視劇禁令以後就逐步開始。黑澤明自然是這一時代的關鍵性人物。
  • 日本武士道精神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喜歡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在二戰時期日本最有名的就是武士道精神跟軍國主義教育了,大家都知道,日本的軍國主義是當年日本天皇裕仁主張的,原因就在於裕仁從出生就接受著軍國主義的教育,當他成為天皇之後又把這種教育傳播開來了。
  • 武士道的精神是日本的?開玩笑,那是我中華的東西……
    出身武士、有弟子四千、深受儒學影響的山鹿素行,是這一改造過程中最重要的人物。儒家主張「德治」,要求士大夫以其德行垂範天下;山鹿素行則強調,武士必須文、武兼修,而且必須高度重視「文」的修養,必須做到重義輕利,因為通過自己的楷模式的行為,讓天下秩序歸於井然,是武士天然的職分。
  • 什麼,日本武士道的思想來源於中國儒家?居然還有儒學武士道?
    很多普通人對武士道的印象多半來源於電影電視動漫,這些影視劇裡的武士都非常忠誠、血勇、殘忍,不但對他人的生命毫不在乎,甚至對自己的生死也不放在心上。這和中國的儒家簡直就是兩個極端,看起來就是風馬不相及的,但很多人不知道這兩者的淵源極深,甚至可以說儒學是武士道的老師,武士道主要的兩大派裡面一派名字就叫「儒學武士道」。這其實並不奇怪,日本幾乎所有文化都可以從中國找到根源。
  • 日本武士道的起源、發展和沒落
    談到日本文化,就不能不談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真正的武士信奉:「身為武士者,與平日就重視勇氣與名譽的人為友,戰時也要求與這樣的人為敵。」這就是武士所提倡的「勇」,而「勇」表現到極致時,便近乎「仁」。尼採說:「能以敵人而自豪者,便能視敵人的成功為自己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