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日本武士道的思想來源於中國儒家?居然還有儒學武士道?

2020-12-19 明說明言
圖片來自網絡

武士道和神道教是日本本土兩大核心思想,這兩大思想影響了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直到今天兩者依然有很大影響力。很多普通人對武士道的印象多半來源於電影電視動漫,這些影視劇裡的武士都非常忠誠、血勇、殘忍,不但對他人的生命毫不在乎,甚至對自己的生死也不放在心上。這和中國的儒家簡直就是兩個極端,看起來就是風馬不相及的,但很多人不知道這兩者的淵源極深,甚至可以說儒學是武士道的老師,武士道主要的兩大派裡面一派名字就叫「儒學武士道」。這其實並不奇怪,日本幾乎所有文化都可以從中國找到根源。無論是相撲、茶道、建築、文字、服裝、乃至鬼怪妖精等等。寫出《武士道》的日本倫理學大師新渡戶稻造就曾經說過在道德教義方面孔子的思想是武士道最重要的來源,事實上武士道的核心理念一大半都來自於儒家。

江戶時代是儒學在日本發展的巔峰時期,這一時期朱熹理學成為日本的統治意識形態,即官學,也是日本科舉的主要內容,不過當時日本的科舉叫學問吟味。朱熹不但在中國成為聖人,在江戶時期的日本也是如此。日本哲學大師,德川家康的老師藤原惺窩就曾經說過「宋儒之高明,誠吾道之日月也」和「朱熹理學誠百世萬年聖學之標的。嗚呼大哉!」。制定了德川幕府時期日本規章制度和政策法令的林羅山也是如此,不過相比他的老師尊崇朱熹理學整體,林羅山更強調理學的「大義名分」,更準確的說是「君君臣臣父父子」的等級觀念。他曾經說過「上下定分而君有君道,父有父道,為臣而忠,為子而孝,其尊卑貴賤之位,古今不可亂,謂之天下察也。舉魚鳥之微小,而天地萬物之理具於此也」。武士道就是從這裡開始找到他們忠於天皇和主上的理論依據的,並進一步把他們提升到「無論君皇如何暴虐無道,臣子也要無限忠於君皇」的地步。林羅山試圖建立一種神道和儒學思想融合的理論,即「本朝神道是王道,王道是儒道,固無差等」,意思是日本神道就是王道,而王道又是儒道,兩者沒有什麼差別。

到了山鹿素行時代武士道體系逐漸形成,山鹿素行是日本的兵法家、儒學家,他創立了「山鹿派兵學」。日本從他開始試圖用儒學闡述「士」的立身之道,即武士道,但山鹿素行推崇孔孟而排斥其他宋明儒學。山鹿素行提倡在學校立「道學」,學校裡面學的就是儒家「六藝」,他認為儒學才是「武門學問」的根本,什麼叫「武門學問」呢?在他的解釋裡其實就是兵法韜略,滑稽吧,他居然認為儒學是兵法的根本,甚至他還說孔子孟子他們都是兵法大家,即「諸先聖先賢皆兵法之大家也」。為什麼這麼說呢?他的回答是「當世之四書、六經者,皆此(即兵書)也」,因為他認為「正士法,養義,治天下,治國,皆士之本也」。從他開始日本用儒學解釋武士的存在意義和兵法戰陣,這也是日本軍隊裡面武士道思想濃厚的原因,甚至近代軍國主義在日本軍隊裡的泛濫也不能不說沒有這個因素。

我之前的文章曾經說過,儒學對中國的一大貢獻就是在奴隸制解體後為中國建立了以「孝」為核心的「家天下」社會結構,也就是把家規族規提升到國法,把對父親的尊重擴散到族長皇帝,皇帝便是君父或大族長。這種社會結構把中國成功從奴隸制帶到中央集權制,因為僅僅有始皇的領土和度量衡文字統一是不夠的,還要有意識形態的統一。而這種統一又必須要有一種適應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度的社會結構,如果像戰國時代那樣治理大一統社會是無法成功的,原因我之前的文章已經多次解釋過這裡不多說。

全世界除了中國外其他文明如歐洲印度中東等地在奴隸制瓦解後都沒有進入中央集權制度,而是變成了封建農奴制。唐朝時期日本也想學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這就是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後日本的確短暫時間內變成中央集權國家。但就像上面說的那樣,僅僅是表面學了始皇帝的統一文字制度等是沒有用的,如果沒有相應的社會組織結構配合,這種中央集權就如鏡花水月。所以日本的中央集權制度很快開始瓦解,和歐洲一樣不可避免的進入了封建莊園制。莊園主或者說領主為了保護領地安全就必然需要專門的軍隊或武士,這和歐洲的騎士或中國戰國時代諸侯裡的「士」差不多,這種武士或騎士不但負責保護領土,還是管理領土的領導層一員,他們掌握一定的知識是必然的。為了給這種制度尋找根源和大義名分,也可以說為了給領主或武士這些特權階級尋找統治的合法性,就必須要有一套主觀精神標準做思想基礎。但我之前的文章數次說過,這種主觀精神標準的建立是非常難的,每一套主觀精神標準其實就是一種文明,無論是伊斯蘭還是基督教還是印度教都是如此。如果說古代人口少社會分工簡單的時候自然崇拜巫術崇拜還可以滿足的話,在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就不可能了,誰建立了更完善的主觀精神標準他就能在文化上吞併其他沒有建立主觀精神標準的地方,即使你武力再強也沒用。如蒙古橫掃世界,但在俄羅斯他們信了東正教,在中東信了伊斯蘭教。日本自盛唐時期發現佛教入侵無可阻擋而本土又沒有完善的主觀精神標準抵禦,於是在宗教層面便開始將儒學的標準結合本土的泛靈多神信仰和佛教部分思想創立了神道教,在社會層面將神道和儒學再次結合創立了武士道。

從以上文字我們可以知道武士道的確吸收了大量儒家思想,甚至日本武士道的主觀精神標準也完全是用儒學的,如「名,忠,勇,義,禮,誠,克,仁」,其中每一種的重要性往後遞減。但我們更要知道,它和儒學又是非常不同的,武士道大部分核心思想是來自儒家,但最根本的部分卻沒有。首先,①儒學的核心是「仁」,仁的基礎是「孝」,而除了「仁」外最重要的是「義」,儒學的順序是「仁,義,禮,誠,克,名,忠,勇。」,和日本武士道的側重點完全反了。②我之前的文章數次說過,所有宗教都建立於一個或幾個假設之上,儒學也一樣。儒學的假設是人無論本性善惡都是該「仁」的,而日本的武士道缺失了這個最重要的前提。武士道更看重名分,名是核心。而這個名其實就是為什麼要效忠主上,其次就是如何效忠主上,如何勇敢視死如歸的效忠主上。③如果說很多人批評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讓人失去血性的話,到日本這裡就不攻自破了。日本武士道講究對主上沒有任何條件的忠誠,等級制度更森嚴,但武士們並沒有失去血性,反而非常勇敢視死如歸。

圖片來自網絡

咱們中國的孟子則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儒家公羊派也說「父不受誅,子復仇可也」。臣子並不是沒有條件服從君主的,君主和臣子是以道義聯繫的,君主如果不守道義那麼臣子就不必效忠。當然,在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加深後明清的小說裡面就開始出現「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了。這是因為儒學的核心是「仁」,其他一切制度禮儀都是為了達成致仁的目標,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只是在特定生產力下為了致仁而設立的最合適的等級制度。不可能在奴隸制瓦解後就宣揚什麼民主自由,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也是違反客觀規律的。很多人批評儒家這種等級制度,但要清楚的是等級制度不一定代表壞,也和失去血性沒有關係,反而是等級越森嚴越野蠻,如草原的奴隸部落制。即使是近代伊斯蘭在非洲的傳播對於非洲來說都是進步,因為非洲之前完全沒有一套主觀標準去組織社會。儒家當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相對於當時其他全世界的等級制都是最平等的,無論是和歐洲中東印度還是日本比。

相關焦點

  • 日本武士道竟起源於中國儒學?這種武士道精神卻有著兩大致命弱點
    日本武士道竟起源於中國儒學?對於狂熱的日本兵來說,武士道是他們唯一的精神支柱,他們認為「死亡本身就是一種勝利」。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日本士兵完全被毒化成了戰爭機器,成為了毫無人性的野獸之師!就是這種極端瘋狂的思想卻和中國的儒家思想有著很深的淵源,寫出《武士道》的日本倫理學大師新渡戶稻造就曾說過在道德教義方面,孔子的思想是武士道最重要的來源,事實上武士道德核心理念一大半都是來自於儒家!
  • 中國的「程朱理學」如何促成了日本的「武士道」思想的成形?
    眾所周知,「武士道」是日本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核心思想。但鮮為人知的是,中國的「程朱理學」直接促成了日本「武士道」思想的成形。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淺談日本武士道(四)
    淺談日本武士道(四)武士道的基礎是啥呢?古時候日本階級固化很厲害。除了幾次大的社會戰亂導致全社會洗牌之外。基本上統治階級是統治階級,諸侯是諸侯,武士是武士,老百姓永遠是老百姓。那麼後來,這個支柱找到了,那就是武士道。武士道能融合佛教儒家兩種思想,也就不足為奇了。如果光有佛教,那麼武士都去做和尚。如果光有儒家,武士都去做書生。但是二者結合起來,有了佛教的輪迴和死生一如的概念。讓武士覺得自己死沒有想像的那麼可怕。
  • 日本的武士道是什麼道?
    日本人最追崇的便是武士道,武士道一直是日本武士的精神內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武士道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代名詞,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危害。那麼,武士道究竟是什麼道?其主要特徵是什麼呢?日本武士道的古稱為《葉隱》,是日本江戶時代佐賀藩所傳頌的武士修養書籍。「葉隱」是何意思?其原意便是如樹木之樹蔭,樹蔭為主公庇護有「捨身奉公」之意。
  • 日本有武士道,歐洲有騎士精神,中國有什麼?
    日本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為是切腹。 武士道起源於古代的日本,是指以不惜命的覺悟為根本,為實現個人於集體、團體的價值,儘可能的發揮自己的能力,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
  • 歐洲騎士精神,美國獨立自由精神,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國什麼精神
    好萊塢電影中經常可以看到美國大片不時宣揚他們的美國精神,而過去日本的電影中也時常流露出他們的武士道精神。簡單說來,美國精神主要是宣揚獨立自由,而武士道精神主要是宣揚名義忠勇。那麼作為擁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國古代有自己的精神嗎?
  • 日本武士道的中國思想:禪宗為何能迅速取代舊教,成為武士的宗教
    日本武士階層自隋唐時期,日本當權者就多次派遣&34;渡海來到中土,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和思想,佛教也是由此而從中國傳入到日本日本進入鎌倉時代後,其實力派當權者對禪宗思想都很推崇,積極引進中國禪學,並且多次派僧人前往南宋徑山寺求取禪理,並邀請中國僧人前往日本講學。
  • 日本武士道包括哪些內容,真的那麼狂熱嗎?
    因此那種宣揚以死效忠的愚忠被主流文化所拋棄,其核心思想著作《葉隱》也被列為禁書。到了侵華時期,這本《葉隱》再次被提及,鼓勵平民百姓要為天皇獻身,形成了日本特色的法西斯精神。武士道精神所謂的武士道精神就是關於武士的道德倫理體系,其中主要包括忠義、勇敢、仁愛、克己等。
  • 日本切腹文化:武士道即知死之道
    到江戶時代,武士文化逐漸成型,它不僅有日本神道教的「忠君愛國」思想,還吸收了儒釋道三家思想以及日本傳統文化中的很多元素。什麼文化有用,就用什麼——可以,這很日本。提起武士來,日本人最先想到的就是櫻花,有「花屬櫻花,人惟武士」的俗語。至於為什麼要用櫻花來比喻武士,就有很多種解釋了:櫻花美麗易逝,武士也應在最輝煌的時刻不留戀地離去;正因為櫻花美麗易逝,所以武士也可能在輝煌的巔峰隨時死去。
  • 淺談日本武士道(三)
    淺談日本武士道(三)說真的,所謂武士道投入實戰效果還真不好說。,至少沒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好。當然我知道有人要反駁我,說你傻嗎?你說人家不好,那八年抗戰裡咱們怎麼這麼吃虧?其實八年抗戰裡吃虧和武士道精神倒是關係不大。因為抗日戰爭日本比中國先進是全方位的先進,從大方向的科學技術武器裝備,到小方面的每個士兵的學習教育,身體營養,都勝過中國。比如當時的中國很多部隊還保留軍閥習氣。打仗時鼓舞士氣的辦法,要不就是說給多少錢,要不就是封什麼官,缺德的就是打完了能放縱手下人去搶。
  • 武士道是日本人至今深信不疑的價值觀,而中國的他對它影響最大
    武士道是日本人自強、驕傲、從跌倒的地方爬起來的精神動力;是日本人偏執、殘暴、甚至瘋狂到泯滅人性的罪魁禍首。那麼武士道主要是從哪些文化中萌芽的呢?其中,佛教把心靈寧靜和相信命運給予了武士道;「神道」讓武士道中增強了對主君的深刻忠誠、尊敬祖宗和孝敬父母的理念;而對武士道道德影響最大的中國的孔子。孔子的各種主張和學問為武士道提供了最豐富的精神來源。
  •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到底是個什麼玩意?
    和德國和義大利一樣,日本的許多人都在尋找國家的身份,為了尋找一個標榜,許多日本思想家望向了英國,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統治者。他們所觀察到的英國正在經歷一場「中世紀」的復興。騎士和騎士精神是流行的文化主題,許多公共和私人建築模仿中世紀城堡的外觀。這些趨勢激發了一些日本思想家在1890年左右在自己的傳統中尋找等值。
  • 淺談日本武士道(二)
    淺談日本武士道(二)可以說,佛教和儒家思想是武士道形成的兩大理論基礎,而佛教的色彩更重,為啥呢?原因有幾個。這就要說禪宗思想了。禪宗是佛教的一個宗派,目前也是日本佛教史上影響最深遠的流派。禪宗給日本帶來的最深重的影響之一就是修行的概念。相信大家也知道,日本人啥都講修行。學劍術是修行,學廚藝是修行。修煉的不僅是某一項技能,還是個人的綜合素質。
  • 什麼是中國式江湖情懷?和日本武士道、西方騎士精神有何區別?
    這些作品曾經是武俠小說的經典,後來是武俠電視劇乃至電影的經典,到現在,還有無數人從這些作品中汲取經驗,或者翻拍經典。特別是金庸的作品,無論從人物塑造、俠義精神還是細節方面,都令人嘆為觀止。可以說,金庸帶我們認識了,一個充滿人間俠義的江湖;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個宏大的武俠世界。
  • 日軍的武士道精神是真的嗎?
    日軍的武士道精神是真的。我們不能低估日本民族的勇武精神。原因很簡單,如果日本人都是慫包的話,那麼,抗日戰爭還需要艱苦卓絕地打上八年之久嗎?日本文化是典型的雜交的文化。唐宋以前,朝鮮半島的文化對日本施加了較大的影響;唐宋以來,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展開了廣泛而直接的交流。在此期間,日本引入了孔孟之道和佛教。其中,最為日本民族青睞的,是儒家的忠君思想。儒家的忠與孝,是相互關聯的。君子在家為孝,出門為忠。而日本對此思想,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
  • 流傳甚遠的「武士道」精神風靡日本,武士是如何被教育出來的?
    在日本的江戶時代,武士教育作為一種職業教育在當時十分盛行。當時的武士教育也主要是以學校教育為主。當時有很多的教育機構以儒家經典為教材來向學生灌輸這種武士道的精神,還有很多的私塾進行武士的專科教育,當時這種武士學校的辦學數量可以稱為世界第一。
  • 日本的「武士道」究竟是個什麼東西?有人說是個「筐」
    起源於鎌倉時代的「原始武士道」,因政治契約之故,特別強調「忠」與「死」所謂「武士道」,略言之,是一種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縱觀日本歷史,「武士道」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其實完全取決於現實政治的需要。一般認為,「武士道」起源於鎌倉時代,定名於江戶幕府初期。公元721年,元正天皇詔書首次正式承認「武士」的存在。
  • 為什麼中國沒有武士道精神,我們崇尚的是「仁義」的大道
    武士道起源於古代的日本,是指以不惜命的覺悟為根本,為實現個人於集體、團體的價值,儘可能的發揮自己的能力,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為是切腹。日本,一個在古代瘋狂學習,模仿中國,學習中國先進的農業,科技,文化。史書記載自漢朝開始,日本派人到中國學習漢朝的先進文化。
  • 歐洲有騎士精神,日本有武士道,美國有牛仔文化,中國有啥?
    然而,歐洲有騎士精神,日本有武士道之風,美國有牛仔文化,俄羅斯有戰鬥精神,那麼中國到底有啥呢?相信十有八九之人說不出,或者十有八九之人各有說法,因為中國有的東西實在太豐富! 日本的武士道之風,其實源於中國的孔孟之道和神道教、佛教,綜合作用之下,加上日本人偏激的性格,最終在江戶時代正式形成。個人為了實現對集體的價值,以不惜命為基礎,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這就是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是切腹自殺,其實神風特攻隊之類,也是武士道的表現。
  • 狹隘地域下盛開的黑色薔薇: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起源與發展
    然而在世界各國文化之中,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就像是綻放在狹隘地域上的一朵黑色薔薇,武士們對尋常人所存在的「生命執著」進行了徹底的否定,認為世間的榮華富貴皆為虛幻,只有捨棄生命才能看到世間之外的「真實」。那麼何為「武士道」精神,它又是如何在日本生根發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