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2020年 12月18日-2021年2月26日
每日9:00-16:30 (周一閉館)
第四屆寧波國際攝影周展覽正在寧波藝術中心持續進行中,我們將在線上陸續推薦展覽,本期推薦作品:徐昕作品《大都會》,歡迎大家前來觀展!
《大都會》前期,更多的是「誌異」,記錄上海這座大都市中光怪陸離的景象;到了中期,我更多表達的是人與城市的關係,隱藏在城市中渺小而獨立的個體。
——徐昕
《大都會》是我持續在進行的關於上海這座城市的一個主題。我想為這座快速逝去或者說發展的城市留下些什麼。那些我鏡頭下曬臺的生活片段,有我少年生活的影子。你可以看到那些老房子樓頂人不同的生活狀態,也可以看到新舊對比之下的都市。5年之後,很多場景已經消失。而我仍將繼續在這座城市行走、發現……
一座「不存在」的城市
輪:美國DC漫畫裡有虛構的城市《大都會》。你的作品和這個有關係嗎?
徐:我的「大都會」並非是來源於DC,而是手塚治虫與大友克洋的那部動畫電影《大都會》。看過這部作品的人都會對於電影中所虛構城市的構造複雜和新舊衝突印象深刻。而我的這些照片也有著這樣的一種觀感,因此就有了《大都會》。而這個詞的英文為metropolis,我的作品名中特地去掉了一個字母,成為了「Metroplis」,意在營造一座不存在的城市。
輪:上海人拍上海,有什麼不同視角與體驗?
徐:我從小在上海成長,它是我最了解的城市。作為上海人,比其他人更加了解這座城市。很多不同的角度基本都是在路過同一個角度幾次反覆觀察之後得出的。當然,上海作為一座比較注重個人隱私的城市,上海人去拍可能會更加方便。
輪:你的童年記憶裡,對上海裡弄的印象是怎樣的?
徐:我小時候住在外婆家,從外婆家所在的弄堂走到外灘只要十分鐘。20世紀初,還沒有那麼多的高樓大廈,我喜歡站在樓頂的曬臺往遠處看,往東邊看是外灘,往南邊看是蘇州河,而東方明珠高大的聳立在城市之中,這個城市印象一直刻畫在我的腦海裡。當我有意識的拍攝上海時,我在不停尋找這些小時候就在我腦海裡的場景。
輪:上海這麼大,你的拍攝範圍一般會選擇在哪裡?
徐:我一般都停留在浦西,浦東太大了,容易讓人迷失方向。近兩年我去得最多的是北外灘和蘇州河,我本來以為蘇州河已經快被「拍完」了,但是當我將鏡頭對準它時我發現,蘇州河也是在一直不停變化的,河兩岸的綠化帶在不停翻修,街邊的店鋪也在不停流轉,它總是能帶給我一些驚奇的發現。
拍攝的時候,我喜歡東張西望,看到哪家屋頂有衣服晾著,我就會想辦法上去。在過程中我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這個時候不能神色慌張,我都會真誠的告訴別人我的想法,大部分人還是會同意讓我拍攝。
繁華燈火背後,是每個城市個體的生活
輪:這組作品中,人物渺小且不在視覺中心,像隱藏在這座巨大城市中。
徐:其實還是相當有一部分在構圖上做了視覺引導的。作為一座大都市,我們每個人既是這座城市最小的單位個體,又是獨立存在的。在繁華的燈火背後,存在著的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輪:有沒有碰到一些印象深刻的人?
徐:某一個樓頂有一間小房子,住著一家人喜歡養鴿子。我去好幾次,甚至有一次是小年夜。後來聊起來才知道他們家是海關的護鍾人,養鴿子是護鍾人代代相傳的習慣……當時一下子就感覺特別傳奇。
輪:這組照片拍了多久?
徐:拍攝前前後後差不多有三四年的時間,很多地方在反覆遊走拍攝之後幾乎消失了。認識了很多居民阿姨爺叔,也反覆跟很多人聊了「這麼破到底有什麼好拍的」。到最後,大家成了朋友,動遷搬家之時甚至於會喊你一起去吃老房子裡最後一頓飯。
輪:你怎樣慢慢讓他們接受你的?
徐:去拍照的時候,總會有一個問題被人問了千千萬萬遍,「你為什麼要拍這些破破破爛爛的東西」。每一次都很真誠地跟別人解釋,時間長了就慢慢接受你了。當然,禮貌非常重要。
從「誌異」到「關係」
輪:你拍攝上海最重要的動力來自哪裡?
徐:從我初中畢業買了第一臺相機開始拍照到現在差不多有十年了,我時常在想攝影真理的盡頭到底是什麼,對於我來說攝影也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我通常會在生活中下意識地去觀察城市,這種習慣時常會為拍攝帶來新的發現和驚喜。城市就像一個劇場,它有很多樣本,人們雖然生活在不同城市裡,但是我相信觀眾在觀看的時候能夠產生共情;而我也想要告訴別人,那個我眼底的上海會是一種什麼模樣。
輪:哪些攝影師在你的創作過程中產生影響?
徐:對於我拍攝上海而言,影響我最深的攝影師有三位。陸元敏,Ernst Hass, Greg Girard. 陸老師早期對於上海的拍攝(《蘇州河》《上海人》)是對我最有啟發的作品,它們給了我拿起相機拍攝的動力。初三那年,我在一本《人與自然》雜誌上看到了陸元敏老師的黑白照片。真的是非常巧合,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人與自然》這本雜誌上會刊登上海攝影師拍的上海,但就是這樣發生了。當時的我感到非常震撼,有很多照片對於我來講都是外婆家門口似曾相識的場景,就好像很多年前我與陸老師擦肩而過。Hass的作品則是向我展示了他對於都市色彩敏銳的洞察力; Greg Girard作為上海都市記錄的先鋒人物更是直觀地展現了這座大都市新舊交替之際的魔幻……
輪:《大都會》這組照片後期色彩更加豐富,還運用了閃光燈,不同創作階段會採取不同方式嗎?這些方式是在什麼情況下調整加入的?
徐:《大都會》前期更多的是去「誌異」,更多的是記錄上海這座大都市中光怪陸離的景象;到了中期,我更多表達的是人與城市的關係,隱藏在城市中渺小而獨立的個體。現在隨著上海的不斷發展,我曾經記錄下的場景正在消失,而植物則成為了巨大的前景,產生了更多的奇觀。
在我作品的第三階段,當時也是看了很多國內外攝影師用閃光燈的作品,自己覺得是非常棒的嘗試,於是也運用進了我的作品中。
徐昕,上海人,從小蘇州河邊長大。上師大攝影研究生在讀,都市影像研究與實踐者,個展《大都會 The Metroplis 》於2020年9月舉行。
第四屆寧波攝影周策展團隊
策展總監:於效祥
總策展人:傅擁軍 張 曦
策展人:李佳琦 陳 勁 青 木
策展助理:羊羊 夏山歌 胡穎傑 朱羽弘 田 葉 李昊
主辦單位:寧波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承辦單位:中國攝協寧波藝術中心 寧波市攝影家協會
原標題:《繁華燈火背後,是每個城市個體的生活 |徐昕 《大都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