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並不是最合適的啟蒙讀物,這本才是

2020-12-09 文史雜燴

近年來,國學熱興起。很多家長也更為注重孩子的國學啟蒙教育。

而詩詞歌賦作為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個重要的文學形式,當仁不讓地成為國學啟蒙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說道詩詞類的國學啟蒙教材,很多家長第一個想到的都是《唐詩三百首》這本書。沒辦法,這本書的名氣太大,連我們的古人都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溜」。

於是,想當然地,很多家長就將《唐詩三百首》當成了詩詞類國學啟蒙的第一讀本。實這種做法是有待商榷的。我們老祖宗除了《唐詩三百首》,其實給我們留下了另一本更適合國學啟蒙的詩詞讀本,那就是《千家詩》。

《千家詩》有些家長也聽說過,不過都被其名字唬住了,覺得一本一千首詩的讀本怎麼也比三百首要難讀吧?這是一個誤會,我們古人經常喜歡使用千作為虛數,所謂千家詩,其實只有二百來首,比《唐詩三百首》還要少。

千家詩最早一版是出現在宋代,當時就是作為少兒的開蒙書籍使用的。後來到了清代,和《五言千家詩》合訂,形成了現在的版本。

而《唐詩三百首》是清朝乾隆年間,一個叫孫洙的教諭編寫的。據說,孫洙編寫《唐詩三百首》的初衷就是因為覺得《千家詩》格調不高,體裁不備,所以重新收錄了整理出了《唐詩三百首》用以作為家塾的教材。

這麼看,《唐詩三百首》應該比《千家詩》更適合啟蒙教育才對,可事實卻並非如此。在《唐詩三百首》出現之後,直到民國時期,我國的開蒙教育依然使用的是「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

原因其實很簡單,相對於《千家詩》而言,《唐詩三百首》太難了。

但凡開蒙教育,勢必是要由簡入繁,可《唐詩三百首》雖然選錄的詩,境界提高了,格律嚴謹了,隨之而來的也是詩的難度的增加,甚至收錄了很多讓一些學者大家都撓頭的詩。

而《千家詩》則不一樣了,《千家詩》的段位很低,低到正適合開蒙的兒童。《千家詩》裡收錄的詩,普遍充滿了童趣。比如這首《山亭夏日》:

綠樹陰濃夏日長,

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

滿架薔薇一院香。

文字簡單,語言流暢,意境靈動而有童趣,沒有過多的思想性乃至暗喻在裡頭,顯然更適合開蒙兒童的閱讀。

《山亭夏日》

反觀《唐詩三百首》,裡面居然還有《長恨歌》。天哪,《長恨歌》那是什麼詩?那是古今第一絕的政治諷刺詩,而且篇幅巨長,生僻字還多,典故什麼的更是此起彼伏。這種詩拿給開蒙的孩子讀,別說理解詩的意思了,想讀下來都難。

《唐詩三百首》裡還有一首李商隱的《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詩至今仍是唐詩研究裡的一大課題,無數大家打破了頭都沒爭論出這首詩到底寫的是什麼意思。你讓一開蒙的小孩讀這種詩,蒙沒開了直接懵圈。

李商隱《錦瑟》

總的來說,《千家詩》裡的作品,遣詞造句更為簡單,而且內容多是一些詠景詠物,最多表達一下鄉情友情。可《唐詩三百首》就不一樣了,什麼愛情的背叛,政治的隱喻,世態的炎涼,人間的滄桑,這些東西不一而足。甚至可以說有很多是帶有那麼一些負能量色彩的。

所以說,就開蒙而言,《千家詩》是更為合適的讀本。《唐詩三百首》則更像是進階的拔高題。

也有家長說,那些古人裡的神童,譬如大明朝才子楊慎,人家十二歲就做詩云「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這分明是超出《千家詩》的意境了。可是各位家長們,中華五千年,有幾個楊慎啊?楊慎那可是整個四川第一個狀元啊。楊慎考狀元時,全國的統一思想就是,楊慎不得狀元這科考就有貓膩。我們今天講的是針對大多數兒童的開蒙教育,不是針對天才兒童的。

楊慎所作的《臨江仙》

言而總之,踏踏實實地讓孩子讀《千家詩》吧。《唐詩三百首》那是開蒙之後的後話了。

相關焦點

  • 《唐詩三百首》,是最美的唐詩啟蒙,它的作者卻默默無聞
    自唐朝以來,歷代的唐詩選集就不下百餘種,其中不乏王安石這樣的大文豪編纂的版本,但要論流傳度和影響力,自《唐詩三百首》問世之後,一個能打的都沒有。其編選者蘅塘居士,許多人連他的名字都不知道。就這樣一個毫無知名度的人,他編選的《唐詩三百首》究竟有何特別之處呢?
  • 「文史啟蒙」《千家詩》和《唐詩三百首》選哪個?
    《千家詩》和《唐詩三百首》哪個好?》比較在古代蒙學讀物中,能與《千家詩》相抗衡的就是清人孫洙選編的《唐詩三百首》了。那麼《唐詩三百首》是否真的遠勝《千家詩》呢?未必。因為《唐詩三百首》有個缺陷,就是只有唐詩。而《千家詩》裡除了唐詩外還有宋詩。由於理學的興盛,很多宋詩是富有哲理的。學詩以明理,這是孩子需要的。
  • 古代真的有本書,就叫做《唐詩三百首》
    幾年前,在一個舊書攤上買到了一本《唐詩三百首》,繁體豎版,膠裝,1959年出的第一版,這本印刷於上個世紀80年代。突然想起來,很多人小時候都會背誦「唐詩」,選擇的也往往是一些叫做《唐詩三百首》的書。但你知道嗎?其實很多人看的不是真的《唐詩三百首》,而是現代一些書商自己選的一些唐詩,標準模糊,質量也參差不齊。
  • 唐詩三百首》不是三百首為何杜甫的詩最多?
    《唐詩三百首》是我們的啟蒙讀物之一,幾乎每人家裡都有一本,甚至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的說法。因此哪位作者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的作品多,往往被視作誰的地位高,誰的好詩多。這樣說是有一定道理的。自古唐詩的選本非常多,蘅塘退士的這本書如此受推崇,說明他選詩確實有獨到之處。
  • 《唐詩三百首》:最經典的童蒙讀物
    "一個懂中文的華人,只要認真讀一下《唐詩三百首》,他的心就不可能不中國化了。"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王蒙這樣說到。如果讓我們說出一本關於唐詩的著作,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唐詩三百首》。這部唐詩選集成書於清代中後期,可謂家喻戶曉,極受推崇。
  • 《唐詩三百首》中誰的詩最多?李白屈居第三,第一名獨佔38首
    若問中國流傳最廣的詩詞選集是哪一本?答案無疑就是《唐詩三百首》。民間有句著名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由此便不難看出,《唐詩三百首》的影響之大。 那麼,《唐詩三百首》是誰編的?為什麼而編?選錄標準是什麼?收錄誰的詩歌最多?本文,筆者將為大家一一揭曉答案。
  • 路人皆知的大詩人,《唐詩三百首》中卻沒有他的名字,他是誰?
    在那個時代,名家輩出,名作遍地,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餘首。而在唐詩當中,最為流行且家傳戶曉的,當屬《唐詩三百首》無疑。雖然《唐詩三百首》記錄的是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然而這部詩集卻不是出自唐人之手,而是由清朝乾隆進士、蘅塘退士孫洙所收集編寫。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 詩鬼李賀那樣有名,為什麼《唐詩三百首》卻沒有一首他的詩?
    說到《唐詩三百首》,想必我們大家都不會陌生。這本由清代蘅塘居士編選的唐詩選本,成為許多人童年的啟蒙讀本,甚至到了家弦戶誦的地步。近些年來,隨著國學熱、古典文化等的興起,《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一站到底》等節目的熱播,這本書的影響力還在不斷擴大。
  • 路人皆知的大詩人,《唐詩三百首》中卻沒有他的名字,這個人是誰
    在那個時代,名家輩出,名作遍地,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餘首。而在唐詩當中,最為流行且家喻戶曉的,當屬《唐詩三百首》無疑。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由此可見《唐詩三百首》代表了唐詩中的精華與他對這部詩集的高度評價。
  • 為什麼是唐詩三百首?很多人不知道答案
    唐詩有幾萬首,對於普通人即使有精力讀完這幾萬首,實際上也是沒有必要,於是就有很多人開始為唐詩做選本,選本的工作從唐朝就已經開始了。到了宋代,唐詩的選集更加多了起來。《萬首唐人絕句》是洪邁於淳熙年間編錄的。皇帝問:唐人絕句共有多少?洪邁答說有一萬首。於是為了湊滿一萬首,不得不泥沙俱下,所選取的內容太過於繁雜,而且這本書已經不是選集,而是唐人絕句的總集了。《唐百家詩選》,這本書相傳為王安石所編,這套書選詩一百O八家,詩一千二百六十二首。
  • 「李杜詩篇萬口傳」《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和注釋者
    在他50歲和52歲時這兩年裡,他曾經兩度主持了鄉試,推掖人才;53歲這年春天,孫洙效仿《詩經》,編選《唐詩三百首》,到54歲時編輯完成。孫洙在他《唐詩三百首》序中說,他編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有感於當時的私塾教材《千家詩
  • 「李杜詩篇萬口傳」《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和注釋者
    所以,學習其中優秀篇章便是學童和一般唐詩喜愛者的選擇。(一)《唐詩三百首》編選者為清代孫洙(別號蘅塘退士,江蘇無錫人),他34歲考中舉人,41歲中進士,任過盧龍、大城、山東鄒平三個縣的知縣。他為官數任,兩袖清風,做學問也不含糊。在他50歲和52歲時這兩年裡,他曾經兩度主持了鄉試,推掖人才;53歲這年春天,孫洙效仿《詩經》,編選《唐詩三百首》,到54歲時編輯完成。
  • 關於《唐詩三百首》的這些細節,多數人並不知道
    而今,但凡中文世界,說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知道下句的人只怕還在娘肚裡頭。這部成書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署名為「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選本,作為詩歌啟蒙必備讀物,說它婦孺皆知、深入人心,委實是一點都不誇張。
  • 這首唐詩人人都會背,還入選了小學課本,卻是無緣《唐詩三百首》
    古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也會吟。這部經典的詩集,從問世至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是每個人必讀的經典,可以說是大部分人最早的啟蒙讀物。《唐詩三百首》雖然收錄很豐富,可是難免還是有遺珠,一些同樣很經典的作品並沒有收錄,例如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還有盛唐詩人高適的《別董大二首》,那都是膾炙人口,可是編者卻是偏偏放棄了這些作品,選擇了其他詩人的作品,這是什麼原因呢?
  • 古詩詞背誦啟蒙,除了唐詩三百首,還有哪些內容也可以背
    給學齡前的孩子安排背誦《唐詩三百首》,是不少家長對語文啟蒙學習的首選。古詩詞在韻律上非常對仗,學齡前兒童背一背是可以推進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但在學齡前階段,對古詩詞的理解是有限的,也很難和詩詞中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情。
  • 一起精讀《唐詩三百首》
    我是一個朝九晚五的小職員,且不說找齊所有版本所花的金錢與研讀這麼多版本所花的時間,單是這過程中需要忍受的孤苦寂寞,沒有人激勵,恐怕也是難以堅持下去。因此,我將這個方法做了一下改良,用來研讀《唐詩三百首》。我並沒有找齊所有《唐詩三百首》的版本,只找了其中八個重要的版本,輔以工具書和延伸讀物,來研讀《唐詩三百首》。
  • 《唐詩三百首》詩作數量排行榜。
    》乃清人孫洙(蘅塘退士)、徐蘭英伉儷合編的唐詩普及讀物,自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問世以來迅速風靡一時,逐漸取代《千家詩》成為家喻戶曉的詩詞啟蒙教材,至今依然雅俗共賞、千家傳誦。民間歷來有句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信哉斯言也。其實這句諺語在《唐詩三百首》問世之前便已存在,其中所云「唐詩三百首」亦是泛指,並非實數。而蘅塘退士卻取其實數,「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此即《唐詩三百首》之編撰動機。
  • 那些背誦過唐詩三百首的孩子,作為語文啟蒙學習,後來都怎麼樣了
    隨著對語文學習要求的不斷提高,家長們對學生們的語文啟蒙學習更加重視。除了在入學前就讓孩子超前學習,把拼音、生字先都學完,甚至還要學習國學,背誦唐詩宋詞三百首。然而作為語文啟蒙,只用背古詩和學習國學就能激發孩子們對學習語文的興趣嗎?顯然是不能的,相反,學齡前孩子背誦唐詩除了能夠體驗句子韻律,提高記憶力,並不能對語文學習有所幫助。
  • 《唐詩三百首》最令人感動的一首詩,同時也很勵志,感動無數讀者
    《唐詩三百首》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經典的一部詩集,裡面收錄了唐朝眾多詩人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而且這些作品大部分都是膾炙人口,所以這部詩集也是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大概也是大部分啟蒙的讀物。這樣的一部詩集,也正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裡面各種各樣題材的詩作都有,可謂是極為豐富。
  • 唐詩選集這麼多,為什麼《唐詩三百首》最出名
    後世學習唐詩的人數不勝數,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從牙牙學語中背誦這些經典名篇。為此,唐詩選集特別多,從唐朝當時就有人彙編,直到現在依然火爆。只不過,在這麼多版本的選集中,為何《唐詩三百首》能夠脫穎而出,最為出名呢?首先應該是數量合適,不多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