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學熱興起。很多家長也更為注重孩子的國學啟蒙教育。
而詩詞歌賦作為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個重要的文學形式,當仁不讓地成為國學啟蒙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說道詩詞類的國學啟蒙教材,很多家長第一個想到的都是《唐詩三百首》這本書。沒辦法,這本書的名氣太大,連我們的古人都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溜」。
於是,想當然地,很多家長就將《唐詩三百首》當成了詩詞類國學啟蒙的第一讀本。實這種做法是有待商榷的。我們老祖宗除了《唐詩三百首》,其實給我們留下了另一本更適合國學啟蒙的詩詞讀本,那就是《千家詩》。
《千家詩》有些家長也聽說過,不過都被其名字唬住了,覺得一本一千首詩的讀本怎麼也比三百首要難讀吧?這是一個誤會,我們古人經常喜歡使用千作為虛數,所謂千家詩,其實只有二百來首,比《唐詩三百首》還要少。
千家詩最早一版是出現在宋代,當時就是作為少兒的開蒙書籍使用的。後來到了清代,和《五言千家詩》合訂,形成了現在的版本。
而《唐詩三百首》是清朝乾隆年間,一個叫孫洙的教諭編寫的。據說,孫洙編寫《唐詩三百首》的初衷就是因為覺得《千家詩》格調不高,體裁不備,所以重新收錄了整理出了《唐詩三百首》用以作為家塾的教材。
這麼看,《唐詩三百首》應該比《千家詩》更適合啟蒙教育才對,可事實卻並非如此。在《唐詩三百首》出現之後,直到民國時期,我國的開蒙教育依然使用的是「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
原因其實很簡單,相對於《千家詩》而言,《唐詩三百首》太難了。
但凡開蒙教育,勢必是要由簡入繁,可《唐詩三百首》雖然選錄的詩,境界提高了,格律嚴謹了,隨之而來的也是詩的難度的增加,甚至收錄了很多讓一些學者大家都撓頭的詩。
而《千家詩》則不一樣了,《千家詩》的段位很低,低到正適合開蒙的兒童。《千家詩》裡收錄的詩,普遍充滿了童趣。比如這首《山亭夏日》:
綠樹陰濃夏日長,
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
滿架薔薇一院香。
文字簡單,語言流暢,意境靈動而有童趣,沒有過多的思想性乃至暗喻在裡頭,顯然更適合開蒙兒童的閱讀。
反觀《唐詩三百首》,裡面居然還有《長恨歌》。天哪,《長恨歌》那是什麼詩?那是古今第一絕的政治諷刺詩,而且篇幅巨長,生僻字還多,典故什麼的更是此起彼伏。這種詩拿給開蒙的孩子讀,別說理解詩的意思了,想讀下來都難。
《唐詩三百首》裡還有一首李商隱的《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詩至今仍是唐詩研究裡的一大課題,無數大家打破了頭都沒爭論出這首詩到底寫的是什麼意思。你讓一開蒙的小孩讀這種詩,蒙沒開了直接懵圈。
總的來說,《千家詩》裡的作品,遣詞造句更為簡單,而且內容多是一些詠景詠物,最多表達一下鄉情友情。可《唐詩三百首》就不一樣了,什麼愛情的背叛,政治的隱喻,世態的炎涼,人間的滄桑,這些東西不一而足。甚至可以說有很多是帶有那麼一些負能量色彩的。
所以說,就開蒙而言,《千家詩》是更為合適的讀本。《唐詩三百首》則更像是進階的拔高題。
也有家長說,那些古人裡的神童,譬如大明朝才子楊慎,人家十二歲就做詩云「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這分明是超出《千家詩》的意境了。可是各位家長們,中華五千年,有幾個楊慎啊?楊慎那可是整個四川第一個狀元啊。楊慎考狀元時,全國的統一思想就是,楊慎不得狀元這科考就有貓膩。我們今天講的是針對大多數兒童的開蒙教育,不是針對天才兒童的。
言而總之,踏踏實實地讓孩子讀《千家詩》吧。《唐詩三百首》那是開蒙之後的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