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望子成龍的家長都希望自家的孩子能多讀、熟背幾首唐詩,將詩歌播入他們心靈深處,以此來增加學童的語文素養,或在將來的歲月中開出詩的花朵。
唐代詩歌是中國詩歌的高峰,如百花爭春,意蘊深邃,韻味無窮。僅《全唐詩》所收錄,唐代詩人有二千二百多人,存詩近五萬首。一般的讀書人可能窮其一生,也無法將全部浩繁詩作讀完。所以,學習其中優秀篇章便是學童和一般唐詩喜愛者的選擇。
(一)
《唐詩三百首》編選者為清代孫洙(別號蘅塘退士,江蘇無錫人),他34歲考中舉人,41歲中進士,任過盧龍、大城、山東鄒平三個縣的知縣。他為官數任,兩袖清風,做學問也不含糊。在他50歲和52歲時這兩年裡,他曾經兩度主持了鄉試,推掖人才;53歲這年春天,孫洙效仿《詩經》,編選《唐詩三百首》,到54歲時編輯完成。
孫洙在他《唐詩三百首》序中說,他編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有感於當時的私塾教材《千家詩》,選詩標準不嚴,所選的詩隨意,好壞不分;體裁不完備,只有五、七言律詩和絕句;體例不一,唐和宋人的詩混編在一起。而他編選《唐詩三百首》,是一部啟蒙讀物,希望以新的選本替代《千家詩》,使之成為學童和和其他讀書人合適的家塾普及讀本。
《唐詩三百首》選材的標準,是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即把唐詩中那些受到稱讚傳頌中的經典詩選入進來。選詩以體裁分類,對各種體裁和風格兼收並蓄。範圍相當廣泛,收錄了77家詩,共311首,在數量上以杜甫詩為最多,有38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它是當今中小學生和唐詩愛好者接觸中國古典詩歌的入門書籍。
因此,《唐詩三百首》問世以來,「風行海內,幾乎家有一本」,成為中國流傳廣泛的詩詞選集。但由於孫洙這本詩選主要是箋注太少,讀者閱讀和理解有些不便。
(二)
於是,各時期出現了不同版本的注釋者。如清章燮的《唐詩三百首註疏》,清李盤的《注釋唐詩三百首》,今人金性堯注《新注唐詩三百首》等十多個版本,而其中簡明可讀、影響較大、流行最廣的是才女陳婉俊的《唐詩三百首補註》。
陳婉俊的補註,對每首詩都配有注釋和評點。補註內容以時間最早的文獻為依據;補註尋源溯流為主,互證也間接採用;對詩中有疑問和錯誤的,都依據古本來訂正;詩人的官職和籍貫,原書中注釋有疏失的,給予補充注釋;詩中的古蹟地名,以唐志、明志和大清一統志為依據。對字句進行了梳理,考核精確和嚴謹,
清代史學家、文學家,桐城派學者姚瑩說:「陳婉俊是南京人,是他的外孫媳婦。她的父親是一名觀察使(相當於今天的副省級幹部),她小時候聰明而有智慧,喜歡學習,父親十分喜愛她,使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的補註,考核引例都很精準」。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讓我們一起走進唐詩的聖殿,享受一場詩歌的盛宴。
(本文字與第3、4、5張圖片為原創,其餘圖片來自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