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華創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創智能」)是一家2019年底才成立的研究型高科技企業,其核心團隊都來自重慶大學,也是國內最早組建並從事無線電能傳輸技術及系統的理論研究、技術開發及工程實現的專業團隊。
一年來,公司研發的無線電能傳輸技術成果應用於無人機、機器人、新能源汽車、水下設備等無線充電,解決了特殊環境下供電的靈活性和安全性問題。
高校的科技成果實現快速轉化,得益於我市全面深化科技成果管理改革。
在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過程中,重慶大學積極探索成果賦權方式,將評估價值為3000萬元的40項無線電能傳輸技術方向的專利成果,在收取一定資源佔用費後,授權該校自動化學院王智慧團隊自行實施成果轉化。通過智慧財產權作價,團隊佔華創智能60%的股份,而王智慧也成為了公司法人,帶領團隊積極開展無線電能傳輸的技術開發、產品研製及產業化運營。
這僅是我市深化科技成果管理改革的一個縮影。
12月8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科技局了解到,近年來,我市積極探索職務科技成果「三權」下放、轉化收益激勵、轉化服務平臺建設、初創期科技企業融資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激發了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積極性,也有效促進了科技成果加速轉化。
職務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下放
極大調動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按照我國法律法規,職務發明創造歸單位所有,這也意味著科技成果是否允許轉化、轉化方式及效益分配比例的決定權在單位,科技成果實際發明人、核心技術掌握人沒有處置權,缺乏議價權,導致職務發明人有動力轉化卻沒權力轉化,而單位有權力轉化又沒有足夠動力轉化。
「下放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權限至單位,並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部分所有權,可以更直接、更有效地激勵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轉化科技成果。」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去年3月,我市出臺《關於市屬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國有資產管理有關事宜的通知》,下放科技成果使用、處置管理權限,市屬高校、科研院所對持有的財政資金形成的科技成果,自主決定採取轉讓、許可、作價入股等方式開展轉移轉化活動。
今年3月,我市新修訂的《重慶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規定,在不變更研究開發機構和高等院校職務科技成果權屬前提下,可以將職務科技成果部分或全部給予科技成果完成人使用、轉讓、投資等。同時,《條例》在地方性法規層面率先規定,鼓勵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等改革試點。
重慶理工大學積極探索科技成果所有權賦權機制,學校與科技成果完成團隊可以約定按份共有,即經學校批准後可在科技成果轉化前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80%所有權。
該校劉小康、彭東林教授團隊研發的納米時柵位移測量技術,是一項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原創性研究成果,可用於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航空航天、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專用設備等領域。記者了解到,目前團隊已與中國通用技術集團籤署合作協議,擬將其中37項專利技術作價合資組建新公司,共同實施納米時柵的應用和推廣。根據按份共有科技成果所有權的約定,劉小康、彭東林團隊被賦予上述37項專利技術80%所有權。
此外,重慶大學通過積極探索權益讓渡轉化方式,在不涉及國防、國家安全、國家利益、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進行作價投資時,學校收取一定比例資源佔用費後,賦予科研人員所有權自行實施轉化。近一年來累計有6組成果(含64項專利)經專業機構評估價值5222萬元,經核算收取資源佔用費314萬元後實施了權益讓渡,吸引投資超過3億元,極大地調動了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探索貢獻大小為導向的收益分配方式
科技成果完成人享受獎勵不低於70%
科技成果轉化涉及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研人員等多方利益主體,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獎勵激勵政策在實踐中很難真正兌現給成果完成人。對此,我市在全國率先開展科技成果初始權益分配製度改革,開展職務科技成果分配改革,通過探索貢獻大小為導向的收益分配方式、明確收益分配比例等,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進一步完善。
「新修訂的《重慶市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加強了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獎勵相關的分配比例、淨收入計算、限期獎勵等方麵條款設置,提高科技成果完成人享受獎勵比例。」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對於高校院所未規定、也未與科技人員約定獎勵和報酬方式和數額的,科技成果完成人可以從轉讓或者許可淨收入、對應的股份或者出資比例中,提取不低於70%的比例。
例如,重慶文理學院自主研發了PDE5抑制劑一類新藥,在臨床上可以用於治療男性性功能障礙(ED)、肺動脈高壓(孤兒藥)和前列腺增生與肥大等疾病,已獲得ED適應症中國和美國新藥臨床批文,肺動脈高壓適應症中國新藥臨床批文。
2019年5月,重慶文理學院將該項成果轉讓給重慶迪康爾樂製藥有限公司,獲得現金收益3000萬元。根據該校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等規定,成果完成團隊獲得了轉讓金額80%的獎勵,共2400萬元。
啟動環大學創新生態圈示範建設
推動大學科研成果就近轉移轉化
為了給科技成果供需雙方提供有效對接和高水平服務,實現科技成果轉化鏈條的良性循環,2018年以來,我市啟動了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環大學創新生態圈示範建設,採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模式,構建適應於創新創業創造需求的優良生態環境,推動大學科研成果就近轉移轉化。
環重慶大學創新生態圈打造了3.5萬平方米的光谷·智創園,環西南大學創新生態圈打造了約2.5萬平方米的西南大學(重慶)產業技術研究院……各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圍繞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需要和區域重點產業發展需求,整合利用高校周邊閒置廠房、樓宇等載體,搭建了各類創新創業平臺。
環重慶醫科大學創新生態圈重點打造國內外醫療技術創新成果的研發、孵化、引進、轉化等全鏈條服務平臺,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該校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黃愛龍教授團隊,聯合相關企業組成應急攻關小組,在較短時間內成功研製出包括全國首個獲批上市的化學發光法新冠抗體檢測試劑盒在內的系列抗體檢測產品。截至目前,已有4款產品獲國家藥監局註冊審批,7款產品通過歐盟CE認證。
據統計,截至今年三季度,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6個環大學創新生態圈累計入孵企業1803家、團隊1281個,孵化畢業企業622家、高新技術企業46家,科技成果轉化進一步提速。
「科技成果轉化從『0到1』的過程風險高、難度大,初創期科技企業普遍難以獲得創投資本的支持。」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對此,我市通過開展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改革、組建科技成果轉化股權投資基金等,拓寬了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的市場化融資渠道,有效解決了初創期科技企業融資難題。
其中,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改革讓科技型企業憑藉自身知識價值的信用換來「真金白銀」,融資成本較傳統商業貸款降低了50%。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改革實現區縣全覆蓋,截至目前,參與改革的合作銀行累計為4782家科技型企業發放貸款140.02億元。
市委改革辦有關負責人表示,市委深改委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在近期召開的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專門研究部署我市科技體制改革有關工作,下一步還將繼續深化改革,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