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轉化:高校在糾結什麼?

2020-12-10 人民網

原標題:科技成果轉化:高校在糾結什麼?

  從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施行至今,幾乎每個月,都有與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的文件出臺。

  政策「紅包」發了一個又一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也上了道。12月17日,科技部火炬中心技術市場管理處處長郭俊峰在首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論壇上透露,今年技術交易總額估計將突破萬億元大關。

  但是,作為科技成果產出重鎮的高校,對於成果轉化,依然有些「糾結」。

  導向沒有變,動力從哪來?

  「從法律條文來講,問題不是很大。但是,做轉化的動力從哪裡來?」上海海事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副主任莫劍英乾脆在紙上寫下「論文」「職稱」「雙一流」幾個詞,「現在重視的依然是這些」。

  論壇上,大家嘗試討論一個宏大的主題——高校專家如何在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之間進行平衡?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發布,明確要求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在高校裡,確實存在這樣的「地位不等式」——「搞科研>搞教學>做社會服務」。

  南京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朱躍釗坦言,校方要爭「名分」,教師要爭「頭銜」,國內高校和人才評價體系都向科研傾斜,如果專注做「社會服務」,那就成了末流。

  「國家提了這麼多政策,怎麼落實呢?各個高校的看法其實是不一樣的。政策在空中飄著。」朱躍釗認為,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者應該是相互促進,榮辱與共的關係。對於目前大學排名,也理應綜合考慮大學各項職能的權重。

  轉化收益稅收,能否適用「偶然所得」

  北京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副主任陳柏強的發言,其實就圍繞一個詞——「個人所得稅」。

  不少高校成果轉化負責人認為,出臺了這麼多法律法規,卻還少了一項——國家稅務總局的政策。

  原來,新的科技成果轉化法出臺後,對轉化職務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貢獻的科研人員,往往能拿到高額現金獎勵。

  但是,國家對轉化收益現金獎勵沒有明確的稅收政策。在實際執行中,這部分獎勵會按照「工資、薪金」所得進行納稅。根據規定,最高納稅稅率可達45%。

  也就是說,如果某項發明專利轉讓費淨收入為100萬元,即使高校將淨收入的70%獎勵給主要發明人,該發明人拿到手的,最終也只有40餘萬元。

  怎麼辦?陳柏強調研了一圈,發現兄弟院校各有不同的應對辦法。有的「細水長流」,將大筆錢拆成小數目慢慢發;有的「按兵不動」,錢先趴在學校帳戶上,等政策。

  陳柏強專門去研究了稅法。他認為,科技成果從誕生到實現轉化充滿了「偶然」。對大部分教師來說,一生也僅有一項或很少幾項科技成果能實現轉化。「教師能獲得成果轉化現金獎勵,是偶然事件,屬於非經常性的機遇性所得,完全符合『偶然所得』的性質和特徵。」陳柏強呼籲,應將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視作「偶然所得」,這樣一來,根據法律,稅率可以降至20%。

  你給的我要不起,怎麼破?

  高校、企業和政府,在合作中總有些磕磕絆絆。

  廣西防城港市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韓凱,曾經在清華大學技術開發部工作。換位思考,他能更清晰地發現問題。

  韓凱說,防城港的本地企業多處在產業鏈的上遊,高校的科研項目到了這裡,很難落地。企業的技術和人才都不足,對高校出來的科研成果「接不住」。而希望能推動本地經濟發展的政府,又覺得引來的科技成果對本地產業結構的完善、產業體系的建設促進不大,經濟效益不明顯。

  清華大學成果與智慧財產權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張友生指出,國外企業以應用研究為主,研發實力強,高校則以基礎研究為主,高校和企業的銜接比較順暢,形成了可持續的創新機制。但在我國,還正在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的技術轉移體系,企業研發能力有待加強。而高校科研產出又多為實驗室階段成果,中試和金融環境均有待改善。

  「從我們在中國做了5年的國際技術轉移經驗來看,中國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比較弱。他們的技術儲備、人才儲備都不足。」德國史太白大學中國首席代表覃焱發現,很多中國企業需要的不僅僅是一項技術,還是技術的一整套解決方案。她感慨,中國的技術成果轉化市場廣闊,但若要推動企業真正參與到科研創新,還需「產學研用」鏈條上的同行共同努力。

(來源:科技日報)

(責編:魏豔、趙竹青)

相關焦點

  • 武漢啟動對接在漢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行動
    11月24日下午,武漢市科技局正式啟動派幹部到駐漢高校對接科技成果轉化行動,選派20名幹部分赴武大、華科、武漢理工大等首批10所高校現場辦公,長期駐點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對接工作。這將是我市促進高校科技創新及科技成果轉化又一全新探索,將有政府專業人士貼身服務高校,打通科技成果源頭創新「最先一公裡」,促進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再「升級」。駐漢高校與會代表表示,此舉有利於改變各高校技術成果轉化機構不健全、專業人員不足、技術經紀能力缺乏的被動局面,促進科技成果在漢就地就近精準對接和轉化,破解武漢科技成果「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問題。
  • 佛山當「紅娘」,以賽為媒打造大灣區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加速器」
    12月10日-11日,由廣東省教育廳主辦、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承辦的2020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路演大賽總決賽在佛山舉辦,進一步搭建高校與企業對接合作的橋梁,提升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成效,促進佛山乃至全省政產學研深度融合。
  • 全國高校院所轉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額達177.3億
    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國家科技評估中心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今天發布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下稱「報告」)顯示,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規模持續攀升,高價值轉化不斷湧現,產學研合作助力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持續提升。
  • 2019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方式面面觀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2015年修訂)》進一步的落地和實施,近兩年,我國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作為技術端的源頭,不斷在政策導向的影響下,結合自身實際特點嘗試各類創新,其中不乏一些具有特色的新方式和新方法,極具代表性,分別從轉化機制、轉化模式、激勵機制等
  • 選派幹部進高校「貼身服務」,武漢促科技成果轉化再出實招
    24日,記者從武漢市科技局了解到,我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再「升級」,將進一步深化我市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創新。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裡」,是我市近年來促進科技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的全國樣板。從25日起,我市將先期派駐20名科技局局屬事業單位幹部,分赴武漢10所重點高校現場辦公,長期駐點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對接工作。
  • 今天,全國高校「最強大腦」齊聚佛山!賦能科技成果高質量轉化
    來自業內高校和成果轉化領域的20餘位專家分別作主題演講,介紹有關經驗,為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難題建言獻策。希望通過此次研討會,廣聚資源,激勵創新,理順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各環節,為構建完善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生態體系尋求新思路,為服務社會發展、建設科技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真正為產業服務,為市場服務。著力解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堵點、難點研討會上,來自各個高校和相關機構的專家代表介紹了校企合作的現狀、思路和經驗。
  • 擴大高校「朋友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佛山舉辦技術經理人培訓...
    擴大高校「朋友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佛山舉辦技術經理人培訓,搭建校企科技「橋梁」!技術經理人就是連接高校和企業的「橋梁」,幫助企業從高校和科研院所引進先進技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 「十三五」期間高校高水平研究成果集中湧現 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
    (張珏瑛/攝)  新華網北京12月3日電 今日,教育部召開教育2020「收官」系列第二場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高校人才培養、思政工作、科技創新情況。發布會上,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介紹了高校服務國家發展,在科技創新中取得的成果。
  • 校企合作加速直播領域科技成果轉化,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系列活動...
    11月23日,由武漢市科學技術局、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局主辦,武漢鬥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武漢東湖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有限公司協辦,海聚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承辦的「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系列活動·鬥魚專場」,將在武漢東湖高新區大學科技園舉辦。
  • 重慶全面深化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加速成果轉化
    一年來,公司研發的無線電能傳輸技術成果應用於無人機、機器人、新能源汽車、水下設備等無線充電,解決了特殊環境下供電的靈活性和安全性問題。高校的科技成果實現快速轉化,得益於我市全面深化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去年3月,我市出臺《關於市屬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國有資產管理有關事宜的通知》,下放科技成果使用、處置管理權限,市屬高校、科研院所對持有的財政資金形成的科技成果,自主決定採取轉讓、許可、作價入股等方式開展轉移轉化活動。
  • 中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統計排名:山東理工大學排名第1,清華第2
    2月28日,中國科技成果管理研究會、國家科技評估中心、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在京發布了《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8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據統計,2017年2766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成果轉讓、許可、作價投資方式,獲得成果轉化合同金額達12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6%。這份年度報告從很多具體的數字對全國各大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情況進行了披露,這些數字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個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情況。
  • 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出爐!
    2018年,3200家高校院所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方式轉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額、合同項數持續增長。合同金額達177.3億元,同比增長52.2%,合同項數為11 302項。轉化合同總金額超過1億元的單位有32 家,同比增長14.3%。財政資助項目產生的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金額增勢明顯,合同金額為56.1億元,同比增長78.4%。  (二)科技成果高價值轉化不斷湧現。
  • 誰妨礙了科技成果轉化 三份提案背後故事
    他在這份提案中表示,「現行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規定嚴重影響到科技成果轉化進程」。這不是今年兩會唯一一份有關科技成果轉化的提案,事實上,此次會議,多份全國政協委員的提案,均指向了科技成果轉換的不同癥結。全國政協委員、中關村智造大街CEO程靜在提案中建議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生態服務平臺;全國政協委員、搜狗CEO王小川在一份提案中建議科研資金向具有科研和轉化實力的企業、機構傾斜。
  • 中國醫科大學榮獲遼寧省總工會直屬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大賽多項獎勵
    12月8日,遼寧省職工技能大賽暨省總工會直屬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大賽頒獎典禮舉行。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總工會主席楊忠林,遼寧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就業中心黨委書記姜旭,遼寧省科技廳副廳長杜秉海,遼寧省總工會副主席尹正偉,遼寧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楊為群,遼寧省教科文衛體工會主席滕麗波出席頒獎典禮,科技成果轉化獲獎項目代表300餘人參加頒獎典禮。中國醫科大學工會主席趙麗清及獲獎項目代表參會。
  • 科技成果轉化有關實踐性問題的思考
    本文從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實踐出發,從成果加工、明確需求、服務選擇、產業壯大四個方面入手,研究探討了科技成果轉化12個實踐性問題,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科技成果轉化已經成為國內外日益關注的重點,各地的理論探索和政策支持層出不窮,但可複製、可推廣的成熟經驗卻不多,尤其在實操層面,從事轉化的工作人員會感到無從下手,難以落地。
  • 福建泉州:打好組合拳 助推科技成果轉化「引擎」
    作為民營經濟大市,這幾年來福建泉州一直在探索高質量發展的模式,這時企業科技創新的「短板」就顯得特別明顯;而與之相對的,泉州不少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發成果卻經常「養在深閨人不識」,無法及時得到轉化。今年以來,該市科技部門連出「組合拳」,打破政策壁壘,調動當地高校、科研機構的熱情,讓更多的技術成果「落地」市場。
  • 福州市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APP上線
    14日上午,福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通氣會,介紹福州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平臺APP上線運營情況。通氣會現場。據悉,「福州市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APP」於9月底開始研發,由市科技局牽頭委託福建博思軟體公司控股子公司福州興博新中大軟體有限公司開發,委託福州技術市場有限公司運營。該平臺10月上旬上線試運營,期間,我們徵集部分高校、各縣(市)區科技管理部門、企業、技術轉移機構等用戶進行試用,並根據各方意見修改完善,目前已具備正式上線運營條件。
  • 服務全國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國智慧財產權交易場所聯盟在成都成立
    紅星新聞記者從今日(19日)舉行的第四屆中國高校專利年會上獲悉,由成都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發起的中國智慧財產權交易場所聯盟正式成立。成都交子金控集團投資總監、成都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董事長秦仕魁介告訴紅星新聞,上述聯盟旨在服務全國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搭建智慧財產權交易場所信息交流和業務互動平臺,促進智慧財產權交易市場規範發展,從而讓智慧財產權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 廣東以色列大學學子參加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路演大賽
    中國教育在線訊 8月20日,2020廣東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路演大賽正式拉開帷幕,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可持續水產殘料資源化與有機土壤修復綜合處理」項目團隊參加比賽。  林煜同學說,本次比賽考核的側重點是成果轉化,因此我們不僅要介紹技術,更重要的是展示科研成果的市場價值。時間緊迫,組員之間的密切合作在此時顯得尤為重要。
  • 光谷與日本高校共建技術轉移中心,武漢光電子信息科技成果轉化會...
    今日,在光谷舉行的「2019年武漢市第十批科技成果轉化·光電子信息專場籤約活動」上,30個光電子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集中簽約,總金額達到21.27億元。其中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與日本靜岡大學籤約共建技術轉移中心,嘗試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篩選光電子信息領域優質企業和項目,就地投資、孵化預研技術項目,加速先進技術向中國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