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辭是詩詞的基本元素,「言情也必然沁人心脾」是強調情感的真摯與感染力,「寫景也必豁人耳目」是強調景物的真實性和生動性令人耳目一新,「其辭脫口而出」是強調語言的即興和自然、毫無矯揉造作、堆砌束縛的感覺。今天要介紹的這首詩正是這樣一首感情深摯,語言質樸的佳作。
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杜甫
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江邊一樹垂垂髮,朝夕催人自白頭。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被尊為「詩聖」,與李白合稱「李杜」,其詩被稱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大濟蒼生。相傳裴迪是關中人,隱居終南山,與王維是是好友,晚年入蜀與杜甫結識,並時有唱和。裴迪曾經寄了一首詩《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給杜甫,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杜甫被這份情誼深深打動,便寫下了這首詩作為回應。
詩的開篇二句寫到了裴迪贈詩的情景:蜀州東亭,梅花盛放,激起了你的詩興,寫下了如此美麗的詩篇,一如當年在揚州面對梅花寫下詠梅詩的何遜那般高雅。詩中的何遜是南朝梁代詩人,杜甫對其詩句多有欣賞,這裡將友人與何遜相比,足見杜甫對裴迪詩的欣賞以及對裴迪友情的珍視。
「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此二句說的是:此時景,飛雪漫天,此時情,遙憶友人,情難自已,臘梅迎春送別友人,怎能不叫人思念萬千。表達了對友人贈詩的感動和謝意以及兩人深厚的友情流露。這首詩作於肅宗上元元年末,正處安史之亂,大唐帝國正深陷戰亂之中,世道不太平,裴杜二人「同是天涯淪落人」,這份惺惺相惜、相互思念的友情就顯得愈發珍貴了。
「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此處「若為」即怎堪的意思,整兩句說的是:幸虧沒有寄來折梅,不然定要勾起我的歲末傷情,賞閱折梅,怎堪那鄉愁繚亂,思緒萬千。這兩句讀來似乎有安慰友人之意,也許裴迪想要折一支梅給杜甫隨信寄來卻不得,在詩中表達了遺憾,杜甫報以安慰:還好你沒有寄梅呀,不然我這思鄉之情怕是抑制不住了,你不要為此感到難過啦。
最末兩句「江邊一樹垂垂髮,朝夕催人自白頭。」「垂垂」即漸漸的意思,「朝夕」時時的意思。江邊有一棵梅花樹,如今漸趨吐蕊,朝朝暮暮催人老去,我已經繁霜染鬢,滿頭白髮了。梅並不能催人老去,催人老去的乃是失意、思鄉、憶友之愁,還有安史之亂帶來的憂國憂民之愁,千愁百感,攢聚一身,此頭安得不白?
在這首詩中杜甫以早梅傷愁立意,前四句就著「憶」字感謝故人對自己的思念,後邊則圍繞「愁」字抒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可以說全詩構思重點在於抒情,不在詠物,但這首詩卻被推為詠梅詩的上品,明代王世貞更有「古今詠梅第一」的說法。那麼為何這樣一首著重於抒情的詩會被譽為詠梅第一詩呢,深究一下原因,詩歌應以寫情為第一要義,詠物詩也當物中見情,詩詞名家們對所見事物真切明了,所了解的道理深邃透徹,寫詩也是如此。這首詩感情真摯,語言淺白,始終以談話的口吻,推心置腹,這或許便是此詩被王世貞評為第一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