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弦歌不絕,讓嶽麓書院文脈延綿

2020-12-11 紅網

嶽麓書院

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光明網、湖南大學承辦的「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正在如火如荼開展。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及地方媒體的記者,先後探訪嶽麓書院、石鼓書院等著名書院,對書院文化及精神內涵進行挖掘報導,近距離感受弦歌不絕的湖湘文化。

每次在嶽麓山舒緩的健身漫步,經過千年弦歌不絕,文脈延綿的嶽麓書院,如同經歷一次次優雅的精神洗禮。這樣的美好心理,來源於乾道三年歷史上有名的「朱張會講」,這是「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的盛事。不由讓人想起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我常常把這首詩理解成千百年來,嶽麓書院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堅守住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所以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汙濁,永遠「深」而且「清」。

嶽麓書院的文化底蘊一直都讓人感覺驚訝,「書院文化綿延不絕,朗朗書聲千年迴響」的學習精神、樂觀風骨、文脈傳承,已然賦予了嶽麓書院之靈魂。不管現代文明發展之迅猛,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絲毫沒有任何的影響,而是攜手並肩,傳承與發揚、繼承與創新。細細思量,之所以擁有如此的高水準,是因為嶽麓書院無論遇到朝代更迭還是戰火紛飛,都始終堅持中華傳統文脈、守住民族家國情懷、保衛國運昌盛之根本,成為了這座書院始終不變的精神。進入新時代,在「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池塘春草色,霜葉二月花」的美景中讀書;在「亭臺相濟、樓閣相望、山水相融」的壯麗景觀中聽講座,何嘗不是人世間一件最美好、最愜意的事情呢?

深藏在嶽麓山懷抱之中的嶽麓書院,正是湖南最具代表性的坐標之一。那是道德和文化的一座航燈,一直都會有一種闊大、舒展、深刻的姿態。抗戰年代,在民族危亡之際,嶽麓書院的御書樓、半學齋、靜一齋等處均中彈倒塌,文廟大成殿及孔子像被炸毀,戰爭讓這裡留下了的悲傷。如今,沿著嶽麓書院後院拾階而上,有一座陸軍73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時時提醒著人們不能忘卻歷史,戰爭年代那種「康濟時艱、濟世恤民」「捨身報國、流盡鮮血」的強烈家國情懷,催生出了和平時期「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嶽麓書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和載體」,理應承載文化復興的重任,需要繼承的有國學、儒學、經學、哲學等傳統學術,挖掘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所在;需要發揚的也有告訴人們如何做人、如何做君子,立足傳統文化培養帶有中華文化根基的人才。無論如何,千年弦歌不絕,讓嶽麓書院文脈延綿,「激活家國情懷的文脈」依然是我們應擔當的重要歷史使命。

文/李文剛

相關焦點

  • 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 嶽麓書院何以傳承千年仍弦歌不絕?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高等學府,這座書院走過千年風雨,直到今天成為湖南大學的一部分,依然為國家培養著人才,朗朗讀書聲不絕於耳。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座書院,探索它傳承千年依然弦歌不絕的秘密——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書院,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一種教育形式。它始於唐、興於宋,集講學與藏書為一體,培養人才,傳承文脈。
  • 新聞背後丨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 嶽麓書院何以傳承千年仍弦歌不絕?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座書院,探索它傳承千年依然弦歌不絕的秘密——  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它始於唐、興於宋,集講學與藏書為一體,培養人才,傳承文脈。在中華大地上曾出現過的8000多座書院中,嶽麓書院舉世聞名,為我國「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秀麗的嶽麓山下。  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創建嶽麓書院。其後,書院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興學不變。北宋年間,宋真宗召見書院山長周式,並頒書賜額,令書院名揚天下。
  • 千年嶽麓書院,「實事求是」弦歌不絕
    博學的同事說,必到嶽麓書院。書院領導見是記者,熱情接待,還安排國學教授講解。一次是2006年,部門團建,從韶山回來,在長沙又到書院。嶽麓書院名頭極大,景致極多,典故極豐。創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位列我國古代四大書院。另三家為河南嵩陽書院、河南應天書院、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已成純景點。神奇的是,嶽麓書院仍在辦學。
  • 嶽麓書院:千年弦歌不絕
    那條小路在嶽麓山裡,蜿蜒穿梭於書齋亭臺、老樹池塘之間,覆著青苔或落葉。小路沒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牽引環繞的範圍,叫嶽麓書院。」    這是一位作家對嶽麓書院的描寫,在此原文引用。不是我偷懶,而是當朝聖者們不辭辛苦去尋找日本京都的哲學小道,或是德國海德堡的哲學家小路,卻忘掉了中國這個盛產早熟哲學家的國度,也有這樣的一條小路。它沒有名字,但嶽麓書院的名字,已經盛名千年。
  • 嶽麓書院: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當今千年學脈仍在延綿
    原創七言律詩《嶽麓書院》千年學府居湘楚,嶽麓園林古韻聲。傳道講堂懸帝匾,尊賢文廟拜儒卿。朱張會講先河創,近代維新舊制薨。經世豪傑書院育,弦歌文脈永繁榮。嶽麓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由古老的書院到湖南大學,真乃千年學府,一脈相承,弦歌不輟。嶽麓書院不僅歷史悠久,還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傳統書院建築群。現存主要建築為明清朝遺構。請讓我帶您走進這座千年學府,感受歷史餘韻。
  • 嶽麓書院
    【華夏營造】世稱「千年學府」的嶽麓書院,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的嶽麓山東面山下,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創立於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以辦學和傳播學術文化思想而著稱,歷經千年,弦歌不絕。現為湖南大學下屬學院。
  • 幾副經典對聯,品讀嶽麓書院歷史千年
    嶽麓山上,隱藏著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北宋開寶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創立了嶽麓書院。意為嶽麓書院掩映在叢林中,隱藏在連綿起伏的嶽麓山中。嶽麓書院成就了嶽麓山和長沙的名氣,它是湖湘文化之根,「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歷經變遷,1926年嶽麓書院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千年學府,弦歌不絕」。
  • 解剖嶽麓書院
    撰文/本報記者唐兵兵    在嶽麓書院,能看到最久遠的歷史是唐朝,早於嶽麓書院數百年。唐開元十八年(730年),著名書法家李邕撰文並書,辭章華麗,筆力雄健,刻藝精湛,有大唐之風。如果說,嶽麓書院訴說著書院、儒生的千年往事,那麼這塊如今矗立於書院的麓山寺碑,則講述著更久遠的嶽麓山歷史。
  • 嶽麓書院何以傳承千年?
    其中,有一座在歷史的風浪中屢遇劫難而不斷重生,歷經千年而書聲依舊,它就是地處麓山之下、湘水之畔的嶽麓書院。回望蒼茫的歷史煙雲,這座書院何以能傳承千載而弦歌不輟?這一現象蘊含著中華文化長盛不衰的基因密碼,值得我們每一位華夏兒女深深思索。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中國四大書院之一,血脈延綿,歷經千年而弦歌不絕
    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類」的學舍,嶽麓書院就是在智辦學的基礎上「因襲增拓」而誕生的。嶽麓書院主體建築面積有31000多平方米,分為書院主體、附屬文廟及新建的中國書院博物館。嶽麓書院佔地面積25000平方米,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明清遺物,其古建築在布局上採用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
  • 學習之路 |「歷久彌新」的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坐落於長沙嶽麓山腳下、湖南大學校園內,是一所創建於北宋年間的千年學府。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考察調研,了解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等情況,並對著同學們說:希望大家不負時代重託,不負青春韶華,勤奮學習。今天的《學習之路》,我們一起走進嶽麓書院。
  • 千年古縣,文脈磅礴,弦歌不綴——瀏陽書院前世今生
    根據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鄧洪波《湖南書院史稿》中《清代湖南書院一覽表》統計,清代長沙府屬於湖南省書院最為發達的地區,長沙有11所書院,善化縣有1所,湘潭縣3所,湘陰縣1所,寧鄉縣2所,醴陵縣5所,益陽縣4所,湘鄉縣5所,攸縣7所,安化縣6所,茶陵州29所。瀏陽縣書院9所,在長沙府排行第3,僅次於省會和茶陵州。   比數量,還要比硬體。
  • 當我們談起嶽麓書院,我們談的是什麼?
    ……作為中國辦學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嶽麓書院的千年歷史,既是一部燦若星辰的人才培養史,也是一部弦歌不絕的文化傳承史。當我們談起嶽麓書院,我們談的是什麼?全國人民耳熟能詳的這副對聯,幾乎就是嶽麓書院的符號。
  • 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原標題:走進湖南「嶽麓書院」:千年學府何以弦歌不絕? 今天的嶽麓書院又是什麼樣子? 於斯為盛 談及「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來源,中國書院學會副會長、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鄧洪波給出了詳細的解釋。 清嘉慶年間,書院大修。完工後,學生們請山長袁名曜撰寫對聯。 袁名曜出的上聯是「惟楚有材」。這四個字出自《左傳》中的「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 嶽麓書院,當「於時為盛」
    是時候舉全國之力為嶽麓書院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時候了,向全世界展示中華高等教育的風骨時機到了。嶽麓書院做為湖南人的心中的精神聖殿,也是長江中遊地區人們的文化聖殿。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具有不可磨滅的地位,其文化價值遠遠大於廈門的鼓浪嶼。
  • 千年學府-長沙嶽麓書院(圖)
    書院前廳左右兩壁石刻「忠孝廉節」四個大字,為朱熹所寫。   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市的一顆璀璨明珠,創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它歷經千載,瀚墨流香,弦歌不絕,辦學不已,故有「千年學府」的美稱。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它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明文公布,嶽麓書院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今日嶽麓書院,如何續寫「惟楚有材」的輝煌勝景?
    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文脈 ,是「實事求是」的學風,還是歷史天空中的閃耀群星……作為中國辦學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嶽麓書院的千年歷史,既是一部燦若星辰的人才培養史,也是一部弦歌不絕的文化傳承史。新時代下,嶽麓書院有怎樣的時代價值和全新使命?當我們談起嶽麓書院,我們談的是什麼?
  • 嶽麓文脈傳千年
    弦歌不輟始於宋一座城市,如果沒有山水的點染,總覺得缺了幾分靈氣。星城長沙,湘江西岸,一座不高的山,融秀麗的自然風光與深厚的人文底蘊於一身,古人認為它是南嶽衡山七十二峰之一,乃南嶽衡山之足,故有嶽麓之名。
  • 解剖嶽麓書院:七毀七建,歷史上未曾缺席
    嶽麓書院建於976年,七毀七建,千年弦歌不斷。如果說,嶽麓書院訴說著書院、儒生的千年往事,那麼這塊如今矗立於書院的麓山寺碑,則講述著更久遠的嶽麓山歷史。儒釋道在此排斥、融合,沉澱成嶽麓書院兼收並蓄的氣質。或許就是這份氣質,讓嶽麓書院七毀七建,千年弦歌不絕。儒釋道融合,嶽麓書院應運而生嶽麓山,首先是一座宗教名山。最先發現這塊寶地的,是道士。
  • 弦歌千年---中國文明網
    「麓山」與「湘水」的文化傳奇  湖南大學黨委書記劉克利說:「學校前臨湘江,背依嶽麓山,校歌裡的『麓山』與『湘水』是湖南的兩張文化名片,而她們的背後則是湖南大學辦學千年、弦歌不絕的文化傳奇。」  嶽麓山自古就是一座文化山,在這裡儒釋道三家交流融合,「她是湖南大學文化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