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書院
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光明網、湖南大學承辦的「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正在如火如荼開展。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及地方媒體的記者,先後探訪嶽麓書院、石鼓書院等著名書院,對書院文化及精神內涵進行挖掘報導,近距離感受弦歌不絕的湖湘文化。
每次在嶽麓山舒緩的健身漫步,經過千年弦歌不絕,文脈延綿的嶽麓書院,如同經歷一次次優雅的精神洗禮。這樣的美好心理,來源於乾道三年歷史上有名的「朱張會講」,這是「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的盛事。不由讓人想起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我常常把這首詩理解成千百年來,嶽麓書院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堅守住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所以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汙濁,永遠「深」而且「清」。
嶽麓書院的文化底蘊一直都讓人感覺驚訝,「書院文化綿延不絕,朗朗書聲千年迴響」的學習精神、樂觀風骨、文脈傳承,已然賦予了嶽麓書院之靈魂。不管現代文明發展之迅猛,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絲毫沒有任何的影響,而是攜手並肩,傳承與發揚、繼承與創新。細細思量,之所以擁有如此的高水準,是因為嶽麓書院無論遇到朝代更迭還是戰火紛飛,都始終堅持中華傳統文脈、守住民族家國情懷、保衛國運昌盛之根本,成為了這座書院始終不變的精神。進入新時代,在「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池塘春草色,霜葉二月花」的美景中讀書;在「亭臺相濟、樓閣相望、山水相融」的壯麗景觀中聽講座,何嘗不是人世間一件最美好、最愜意的事情呢?
深藏在嶽麓山懷抱之中的嶽麓書院,正是湖南最具代表性的坐標之一。那是道德和文化的一座航燈,一直都會有一種闊大、舒展、深刻的姿態。抗戰年代,在民族危亡之際,嶽麓書院的御書樓、半學齋、靜一齋等處均中彈倒塌,文廟大成殿及孔子像被炸毀,戰爭讓這裡留下了的悲傷。如今,沿著嶽麓書院後院拾階而上,有一座陸軍73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時時提醒著人們不能忘卻歷史,戰爭年代那種「康濟時艱、濟世恤民」「捨身報國、流盡鮮血」的強烈家國情懷,催生出了和平時期「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嶽麓書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和載體」,理應承載文化復興的重任,需要繼承的有國學、儒學、經學、哲學等傳統學術,挖掘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所在;需要發揚的也有告訴人們如何做人、如何做君子,立足傳統文化培養帶有中華文化根基的人才。無論如何,千年弦歌不絕,讓嶽麓書院文脈延綿,「激活家國情懷的文脈」依然是我們應擔當的重要歷史使命。
文/李文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