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石屋家園」開放 活化探知文物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石屋家園」開放 活化探知文物

2015-10-10 10:11:5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詩堯

    「石屋家園」前身是侯王廟新村建築物,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物。(香港《文匯報》/梁祖彝 攝)

  中新網10月10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九龍城石屋地段活化計劃經兩年半工程後9日開幕,並命名為「石屋家園」。「石屋家園」是香港發展局第二期活化計劃首個完工項目,以5間石屋建築物為主,並以社會企業形式營運,當中免費內容包括文物探知中心,及花園休憩區等。

  「石屋家園」中最受矚目的當然是項目內5間石屋建築物,它們本是侯王廟新村僅存的建築物,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物。石屋是一幢由5個單位組成的中式村屋,樓高兩層,其中一個單位為一墓碑工程公司的舊址,該公司在上世紀80年代開業後加添的招牌得到保留,復修後現為「石屋家園」一重要特色。

  保留原有廚房煙囪家具

  5間石屋現開放予公眾的部分,為旅遊信息中心、提供餐飲服務的懷舊冰室,及提供免費導賞活動的文物探知中心。探知中心包括講述項目歷史的常設展廳,廳內保留原有廚房及煙囪,並放有昔日家具,供參觀者感受當年石屋生活。除常設展廳外,中心也有3個月轉換一次主題的展廳,本輪展廳的主題為「龍津石橋」的歷史。

  除5間石屋外,「石屋家園」也包括明陣花園休憩區、露天劇場,兩者皆免費開放,而露天劇場將有的綜藝表演也不另收費。此外,項目也提供不同收費活動,包括出租桌上遊戲、旅遊歷練計劃、九龍城導賞團及各區生態遊等。

  陳茂波:印證刻苦耐勞獅子山下精神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出席項目開幕禮致辭時指,項目原本是移民聚居的寮屋區,正好印證香港刻苦耐勞及自強不息的「獅子山下」精神。他期望項目除恢復石屋舊貌及展現其建築特色外,也要肩負承傳重任,透過不同活動讓新一代體驗及認識上一代的價值,培養正面價值觀及積極人生態度。

  「石屋家園」是發展局第二期活化計劃首個完工項目,工程由2013年6月開始,歷時兩年半。項目經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評審,並獲特區立法會財委會撥款3910萬港元開展工程,現由一非牟利機構以社會企業形式營運。

  「石屋家園」文物探知中心的開放時間為逢周二至周六上午10時至下午5時半,逢周日中午12時至下午5時半,逢周一休館,而明陣花園的開放時間為每天早上6時半至晚上10時。

相關焦點

  • 香港歷史建築:在活化中「重生」
    對於一座歷史建築,是讓它成為只供陳列的遺物,還是喚醒它,重新發揮它的實用功能?香港選擇了後者。   將歷史建築活化,是香港保育文物採用的一種手段。一座具有歷史價值的老建築,經過翻新活化後,不僅保留了原有風貌及特色,還為社區帶來了經濟、教育和社會價值。
  • 文物建築保護:保育、活化與演變
    集團相信通過有效的活化,能夠完善地保留建築的原有結構,同時注入全新功能,滿足現代用戶千變萬化的需求。擁有150年的豐碩歷史,集團展示了對保育歷史文物的透徹了解,以及持續使用、欣賞及保育古蹟的熱忱。 保育 最近,由集團設計並在1960年落成的前粉嶺裁判法院參與活化計劃,再次開放給公眾使用。在 2009年獲評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前裁判法院現由香港青年協會營運,定期舉辦主題參觀團,教育公眾香港法律史。
  • 大會堂、茶具文物館……香港這25處景區,即日起至11月底免費開放
    即日起至2016年11月30日,香港有25幢歷史建築免費開放!!那些充滿歷史感的角落,每處都足以讓你驚豔!
  • 尋訪香港「活化」老建築裡的「文藝綠洲」
    這座佔地1.7公頃、近百年前的檢疫、屠宰中心,如今「活化」成「牛棚藝術村」,有15個藝術家工作室落戶在這座香港二級歷史建築裡。  在香港,保存古蹟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一種就是「活化」——以保留建築原貌為原則,改變建築物原有用途,使其以另一種方式長久保存下來。像「牛棚藝術村」這樣經過「活化」成為藝術工作區的歷史建築,在香港比比皆是。它們風格各異,已成為香港別具風韻的創意新地標。
  • 香港留學|來這些香港博物館,了解香港當地文化
    香港歷史博物館分為兩層,館內有許多關於香港本地民俗和自然歷史的文物。其中,"香港故事"常設展覽用了很多圖片、立體造景和多媒體的新形式,像是動物標本、複製漁船展示水上人家的生活等等,讓你穿越時光隧道,認識香港早在四億年前開始的遠古自然生態、歷史發展與民間風俗。
  • 香港發展局長:創意活化83年歷史建築「虎豹別墅」
    中新網6月25日電 據《香港商報》報導,日前,香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於網誌撰文,稱早前參觀有83年歷史的「虎豹別墅」,即「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項目之一,現已活化成「虎豹樂圃」音樂學院。發展局期望通過具創意的活化再用計劃,為舊建築注入新生命,同時讓市民有機會觀賞和使用。
  • 香港前北九龍裁判法院十年後再納入歷史建築活化計劃
    中新社香港9月18日電 (記者 史冰筠)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18日邀請傳媒參觀時隔十年再次納入古建築活化計劃的前北九龍裁判法院。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表示歡迎任何創意設計,以繼續保存該建築原有的歷史、社會及建築價值。本期計劃,首次要求有意機構以概念計劃書形式遞交申請。香港特區政府於2008年推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目的是邀請社會各界機構將擁有的法定古蹟活化利用。至今已是第六期。
  • 2019必去 本年度開放的歷史古蹟
    在這個2019年中就有2個歷史古蹟經過活化後重新開放!不妨趁這個時間走去看看吧! 【大粵網 香港】對於香港的歷史古蹟大家認識多少?偶爾在這個購物天堂去參觀一下歷史古蹟,感受一下往日建築風格及特色,也是不錯的選擇。香港地方雖小,在這個2019年中就有2個歷史古蹟經過活化後重新開放!不妨趁這個時間走去看看吧! 首先要說的是位於大坑,當初由人稱「萬金油大王」的胡文虎建造的虎豹別墅,自2001年起已交予政府,並於2011年起進行活化工程,直到2019年終於再次開放。是獲古諮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 香港文物探知館展出明代海貿文物
    原標題:香港文物探知館展出明代海貿文物「青花象首軍持」儲水瓶。圖片來源於香港政府新聞網據香港政府新聞網消息,香港文物探知館11月3日至明年3月4日舉行「牽星過洋---明代海貿傳奇」展覽,展出約200組明代古船文物和香港出土的明代陶瓷器物,反映當時海上貿易蓬勃的情況。重點展品包括「青花象首軍持」儲水瓶;飾有蟠螭和蓮池鷺鳥紋的「青花五彩描金四開光碗」;明代紙鈔「大明通行寶鈔」;古船備有的中藥材、食材和生活用品如茯苓、銅針灸針和骨骰子。
  • 北京市西城區舉辦「魅力西城、文化連線——聚焦文物、歷史建築的活化利用」活動,在林白水故居舉行
    2019年初,西城區出臺了《北京市西城區關於促進文物建築合理利用和開放管理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要深入挖掘文物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加強文物的合理利用,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引導和促進文物建築合理利用。如何做好文物、歷史建築活化利用的功能和業態引入?如何建立與文物、歷史建築良性運營相匹配的管理運營機制並有序引入社會力量?
  • 北京市西城區: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築的活化利用
    北京市西城區文物騰退工作已近尾聲,記者1月9日從西城區人代會上了解到,《西城區關於促進文物建築合理利用和開放管理的若干意見》已經出臺,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文物建築活化利用中來。  2016年,西城區啟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行動計劃,計劃對47處直管公房類文物進行騰退保護,至「十三五」末實現一批重大歷史文物建築騰退亮相,帶動一批社會單位管理使用的文物騰退保護。  「這項計劃總投入超百億元,超過了改革開放四十年全市對文物保護的投入。」
  • 15個典型案例揭曉,這些廣東的歷史建築「活」了!
    其中,文物古蹟類型涵蓋線性文化遺產、古村落、古建築、古遺址和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多類。經過專家初評、公眾網絡投票、專家終評等環節,最終評選出15項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廣濟橋 發布會上,「廣濟橋活化利用項目」「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項目」等典型活化案例的參與者與聽眾們分享了各自項目的活化經驗。
  • 香港虎豹別墅活化 變身音訓「樂圃」
    香港虎豹別墅活化 變身音訓「樂圃」     陳智思(左)及陳茂波(右)公布第三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申請結果
  • 香港歷史建築喚醒城市記憶 保存生活文化
    這座有80年歷史的建築,歷經4年「活化」,於2012年成為保持原有風貌的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雷生春堂。  政府發力 體現人文關懷  近半個世紀前,香港的《古物及古蹟條例》生效,這座城市中的歷史建築第一次受到系統性保護;十年前,香港特區政府《施政報告》(2007年到2008年)宣布一系列加強文物保護的措施,包括「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如今,「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已啟動第五期項目,香港已經建立了完善的歷史建築評級系統,按照古建築的歷史價值
  • 西城探索創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推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
    來源標題:西城探索創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推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 北京市西城區面向公眾發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推出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通過市場化的運作更好地利用和保護文物項目。
  • 北京市西城區推出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 市場化運作加強文物保護
    12月5日,在西城區召開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2020年會上,記者獲悉今年,西城區面向公眾發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一共推出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規模推出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在本市還是第一次,目的是廣集社會各方智慧,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尋求文物項目更好利用和保護。
  • 引入社會資本開展文物建築活化利用項目
    南岸區文化旅遊委副主任彭均:南岸區積極引入社會資本,開展各項文物建築活化利用項目,使沉寂於江畔的歷史遺蹟成為全民共享的文化場所。近年來開展的重要項目包括:  一、 安達森故宮文化項目。以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安達森洋行舊址為空間載體,對現存建築進行整體保護與活化利用。
  • 【快報】2017年內地、香港和澳門文化遺產活化再利用研討會首日內容分享
    他提到香港、澳門兩地的經驗對於大陸歷史建築活化利用的啟示是,活化工作需要各方面專業人士和團體參與,而清晰、透明、開放、穩定的機制、契約和程序保障使參與各方對成果有明確預期,這對大陸研究推進體制機制建設具有借鑑意義。最後劉局長引用唐代詩人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中的詩句:「乘之愈往,識之愈真。
  • 「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結果出爐
    11月12日下午,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古蹟保護協會與廣東省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志願者協會聯合主辦的「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宣傳推介活動」發布會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舉行。  主辦方介紹,本次評選共收到54個申報項目。其中,文物古蹟類型涵蓋線性文化遺產、古村落、古建築、古遺址和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多類。
  • 前警署建築群改造成藝術中心:香港「大館」,歷史建築與當代藝術的融會之地
    建築團隊及英國Purcell專門維護建物的工作室合作,展開一系列的歷史古蹟活化計劃。「大館」是香港其中一項最重要的歷史古蹟活化計劃,可以說是迄今為止香港最大的文物保護項目。Herzog&de Meuron和Purcell將「延續保存」與「活化再利用」兩項重點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