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去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觀演的觀眾注意到,開場前播放的觀劇禮儀短片有了變化,原本真人演繹的短片變成了定格動畫——麵團捏成的上話奠基人黃佐臨先生以及吉祥物「安福鹿」憨態可掬,為觀眾演示觀看演出的禮儀規範。可愛又幽默的短片讓不少人看得津津有味。
圖說:動畫短片 官方圖
這些「面人」出自海派麵塑第三代傳承人張書嘉和她的團隊之手。從2007年創業至今,張書嘉一直在為傳統非遺尋找跨界創新的機會。與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牽手,就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面人」變成定格動畫主角
動畫中的「面人」黃佐臨先生白髮蒼蒼、戴著眼鏡,惟妙惟肖卻又有種獨特的萌感,讓人倍感親切。一方面,有了「面人」的魅力加成,短片更能吸引觀眾學習觀劇禮儀;另一方面,短片持續在劇場放映,也給海派麵塑「打了一波廣告」。這次跨界合作可以說是雙贏。
圖說:「面人」黃佐臨先生(左上) 官方圖
將麵塑運用到定格動畫中的想法,是張書嘉在疫情期間萌生的。當時,她的一位歌手朋友為抗擊疫情創作了一首童謠《病毒我不怕》,但居家隔離時期不便出門,音樂視頻的拍攝陷入困境。張書嘉便想到,可以用麵塑捏幾個「演員」。一支「面人」版的音樂視頻就這樣誕生,一經發布就引來不少關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便是關注者之一。張書嘉說:「很多人沒有接觸過麵塑,對它的印象就是一個人在家裡捏麵團,或者街邊賣給孩子們玩的面人。其實傳統技藝可以很青春、很時尚。只要我們放開手去嘗試,就能挖掘更多的可能性,幫傳統文化走進當代人的視野。」
圖說:動畫短片截圖 官方圖
「張老師」要成為「網紅」
以非遺傳承人的身份,做網紅主播,是張書嘉跨界的新方向。最初,直播只是她在疫情期間應對線下活動、課程暫停的臨時舉措,但第二次開播就收穫60萬觀眾的成績讓張書嘉切身感受到網際網路的強大影響力,她當即把「線上」划進了非遺傳承事業的版圖。她給自己的帳號起名「面人張老師」,還跑去李佳琦等人氣主播的直播間「偷師」,決心要成為一名非遺「網紅」。
麵塑手藝的學習需要反覆練習,單手部的技巧至少也要練上兩個月,枯燥的練習常常會讓最初興致勃勃的學生打退堂鼓。張書嘉就給麵塑入門課程「做減法」,教大家用短短幾十分鐘捏成一朵花或者一隻小兔子。為了讓異地學員也能動手體驗,她還設計了可以網上購買、快遞到家的「材料包」。「傳承非遺不需要門檻,每一個感興趣的人,都有可能成為燎原的星星之火。」
圖說:張書嘉團隊正在為觀劇禮儀短片製作面人 受訪者供圖
張書嘉自己就是一團「星星之火」。10歲時,她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迷上了海派麵塑,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跟著「面人趙」趙闊明之女趙鳳林學習至今,成為了海派麵塑第三代的傳承人。「我的老師是跟她父親學的,那時候還是家族傳承。老師那一代就開始在少年宮開培訓班,廣收學員。到我這裡,要開直播,打破地域限制,影響更廣闊的人群。非遺技藝的傳承沒有門檻,它是越來越開放的,它最鮮活的狀態就是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之中。」
給生活加點非遺色彩
張書嘉將非遺文創也作為未來幾年著重發展的項目之一。「很多年輕人,你讓他們坐下來跟你學手藝,可能會出現很多客觀上的困難。但如果給他們一件精美的非遺文創產品,他們沒準會天天使用,愛不釋手。」秉持著這樣的想法,張書嘉邀請淘寶造物節人氣設計師「老鬼」加入了她的文創開發團隊。「老鬼」以往的設計作品,都對傳統文化元素有非常獨到的現代表達,他以小籠包籠屜、火鍋、麻將、中式建築等為原型設計的皮包,既富有中國特色,又兼具時尚感和實用性,深受年輕人喜愛。張書嘉設想,籠屜形的手提包也可以搭上一副麵塑小籠包耳環,麻將包也能配一條麵塑骰子項鍊,傳統非遺加上原創設計,一定會綻放不一樣的精彩。
圖說:張書嘉帶領夏令營小學員們製作的《清明上河圖》 受訪者供圖
「如果把非遺傳承比作一座金字塔,那麼將其作為畢生事業的傳承人就是站在金字塔尖的人,這類人是很少的。單純持欣賞態度的大多數人,才是金字塔的基石。所以,不必以『大師』的標準來要求每個人,大家可以只是簡單地喜歡,然後在自己的生活中加入一丁點非遺的元素,這就是一種活態傳承。」 (新民晚報記者 吳旭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