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大一統王朝不同於現代的大國,要有比大國形成更苛刻的條件。要有人口超過半數的主體民族、以共同信念為基礎的超強凝聚力以及千百年來長期形成的相近的風俗習慣都是構成大一統王朝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除此之外歷代王朝大一統的意識以及方便傳播的地形地緣環境也是形成大一統王朝或者國家的因素之一。東南亞地區也曾經誕生過接近統一的政權,那麼為何始終沒有形成大一統的國家呢?
我國大一統王朝的形成也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從華夏民族形成後隨著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徵戰不斷拓展華夏文明的影響和輻射區域。尤其是西周在血緣基礎上的宗法制、分封制讓華夏文明輻射涵蓋長江、黃河流域。從秦始皇統一天下開闢大一統王朝到大漢朝儒家學說的成型成為大一統形成的基礎。而「道先王、法五帝、尊周為正」的正統王朝的思想也被歷代帝王所推崇,在此基礎上儒家文化忠君愛國的思想成為華夏文明的一種載體和大一統王朝的基礎。並且儒家文化圈輻射逐漸超出華夏的範圍,包含日本、朝鮮以及交趾等地。這也成為東南亞多元文化形成,不利於大一統形成的原因之一。
東南亞歷史上也曾多次出現幾乎大一統的政權,主要有緬甸、泰國完成。如貢榜王朝、高棉帝國、東籲王朝、吳哥王朝、吞武裡王朝等等都曾差點完成東南亞的統一。但是由於文化體系、主體民族乃至地緣地貌的迥異,最終東南亞沒有形成大一統王朝的傳承。
東南亞地形複雜,山脈、海洋、島嶼遍布對於文明生產力相對低下古代東南亞來說統一非常困難。
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的北部和東部遍布山脈,南北方向遍布大河形成天然分界線;印度尼西亞號稱以及馬來群島有數萬個島嶼,且多崎嶇山地少平原。山脈與大河成為天然的分界線,讓各部族隔離造成巨大的文化、習俗的差異。如下圖所示:
對於古代東南亞各國來說,無論是文明發達程度還是軍隊的戰力較中原王朝都想去甚遠。所以即便是以海路戰都發到的大明帝國前期,想徹底徵服納入版圖的安南都失敗了更別提統一東南亞了。那麼以大明王朝龐大的國力依然難以完成東南亞的統一,更何況不如大明的東南亞各國。這是東南亞不能出現大一統王朝的原因之一
沒有佔比有優勢的主體民族,文化差異非常明顯所以造成缺乏大一統王朝形成的基礎
東南亞由於地域龐大且地形地貌的隔閡,東南亞分布有幾百個部族保留著十幾種宗教和原始宗教。緬族、泰人、高棉等都有自己的文字和習俗,再加上深受儒家文化圈影響的越南形成了幾個文化差異明顯的板塊。除此之外還有馬來亞以及印尼島嶼的原始部族的海洋文明,這些都經過沉澱成為現代東南亞國家形成和劃分的基礎。
雖然分為了明顯的幾個文化板塊,但是沒有一個絕對優勢的主體民族或者形成統一的文化信念。沒有這些基礎的支撐,所以東南亞在歷史上形成的幾次差點大一統的王朝高棉帝國、貢榜王朝、吞武裡等都是通過武力強力捏合到一起。這樣的王朝缺乏底蘊和文化的認同,更缺乏治理涵蓋文明類型複雜這麼龐大國家的經驗。所以往往都不能得到有效的延續和傳承,最終崩潰。整個東南亞只能由幾大文明板塊建立的王朝交替更迭。
小結:
東南亞的地形地貌、民族、文化、宗教等等異常複雜,即便是擅長解決梳理問題的英法殖民者都沒有形成統一的殖民地。即便是能捏合成英屬印度的英國殖民者和法國殖民者也對東南亞這麼複雜的情況無可奈何。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