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來有大一統的傳統,東南亞為何沒有形成大一統呢?

2020-12-11 歷史縱橫帝

導讀: 大一統王朝不同於現代的大國,要有比大國形成更苛刻的條件。要有人口超過半數的主體民族、以共同信念為基礎的超強凝聚力以及千百年來長期形成的相近的風俗習慣都是構成大一統王朝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除此之外歷代王朝大一統的意識以及方便傳播的地形地緣環境也是形成大一統王朝或者國家的因素之一。東南亞地區也曾經誕生過接近統一的政權,那麼為何始終沒有形成大一統的國家呢?

我國大一統王朝的形成也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從華夏民族形成後隨著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徵戰不斷拓展華夏文明的影響和輻射區域。尤其是西周在血緣基礎上的宗法制、分封制讓華夏文明輻射涵蓋長江、黃河流域。從秦始皇統一天下開闢大一統王朝到大漢朝儒家學說的成型成為大一統形成的基礎。而「道先王、法五帝、尊周為正」的正統王朝的思想也被歷代帝王所推崇,在此基礎上儒家文化忠君愛國的思想成為華夏文明的一種載體和大一統王朝的基礎。並且儒家文化圈輻射逐漸超出華夏的範圍,包含日本、朝鮮以及交趾等地。這也成為東南亞多元文化形成,不利於大一統形成的原因之一。

東南亞歷史上也曾多次出現幾乎大一統的政權,主要有緬甸、泰國完成。如貢榜王朝、高棉帝國、東籲王朝、吳哥王朝、吞武裡王朝等等都曾差點完成東南亞的統一。但是由於文化體系、主體民族乃至地緣地貌的迥異,最終東南亞沒有形成大一統王朝的傳承。

東南亞地形複雜,山脈、海洋、島嶼遍布對於文明生產力相對低下古代東南亞來說統一非常困難。

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的北部和東部遍布山脈,南北方向遍布大河形成天然分界線;印度尼西亞號稱以及馬來群島有數萬個島嶼,且多崎嶇山地少平原。山脈與大河成為天然的分界線,讓各部族隔離造成巨大的文化、習俗的差異。如下圖所示:

對於古代東南亞各國來說,無論是文明發達程度還是軍隊的戰力較中原王朝都想去甚遠。所以即便是以海路戰都發到的大明帝國前期,想徹底徵服納入版圖的安南都失敗了更別提統一東南亞了。那麼以大明王朝龐大的國力依然難以完成東南亞的統一,更何況不如大明的東南亞各國。這是東南亞不能出現大一統王朝的原因之一

沒有佔比有優勢的主體民族,文化差異非常明顯所以造成缺乏大一統王朝形成的基礎

東南亞由於地域龐大且地形地貌的隔閡,東南亞分布有幾百個部族保留著十幾種宗教和原始宗教。緬族、泰人、高棉等都有自己的文字和習俗,再加上深受儒家文化圈影響的越南形成了幾個文化差異明顯的板塊。除此之外還有馬來亞以及印尼島嶼的原始部族的海洋文明,這些都經過沉澱成為現代東南亞國家形成和劃分的基礎。

雖然分為了明顯的幾個文化板塊,但是沒有一個絕對優勢的主體民族或者形成統一的文化信念。沒有這些基礎的支撐,所以東南亞在歷史上形成的幾次差點大一統的王朝高棉帝國、貢榜王朝、吞武裡等都是通過武力強力捏合到一起。這樣的王朝缺乏底蘊和文化的認同,更缺乏治理涵蓋文明類型複雜這麼龐大國家的經驗。所以往往都不能得到有效的延續和傳承,最終崩潰。整個東南亞只能由幾大文明板塊建立的王朝交替更迭。

小結:

東南亞的地形地貌、民族、文化、宗教等等異常複雜,即便是擅長解決梳理問題的英法殖民者都沒有形成統一的殖民地。即便是能捏合成英屬印度的英國殖民者和法國殖民者也對東南亞這麼複雜的情況無可奈何。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相關焦點

  • 東南亞地區為何沒有形成大一統王朝或者國家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東南亞都有哪些國家,就目前來說,東南亞國家共有11個國家: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人口七個億。面積約457萬平方公裡。其中寮國是東南亞唯一的內陸國,越南、寮國、緬甸與中國陸上接壤。
  • 為什麼東南亞歷史上沒有產生過大一統的國家?
    文/寂寞的紅酒東南亞位於中國的南部,古稱南洋,面積遼闊,人口眾多,是一塊非常富饒的土地。歷史上,東南亞民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多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國家。但在東南亞歷史上,卻沒有產生過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統一連半個東南亞的國家都沒有,都是二流三流的區域性國家。
  • 大一統觀念是如何形成的,中華文明為何成為了未曾中斷的文明?
    但不清楚有多少人思考過這個詞,大一統都包括哪些呢?首先是國家政權的&34;,其次是文化的&34;,還有一個就是宗教信仰的&34;。夏商兩代有沒有&34;呢,我們認為已經開始萌芽了,從考古上各個地區文化的分分合合,實際上就是區域型的&34;概念,無論蘇秉琦先生對考古文化的六個大區,還是嚴文明先生的重瓣花朵。實際上這些就是夏以前考古文化在匯聚、整合的直接體現。沒有這些根基,自然談不上上三代大一統觀念的形成。
  • 為何大一統是中國專屬?
    當這種超然存在有消散危機之時,一個地域寬廣、高度集中、整齊劃一的龐大帝國會驅除所有危機。再次復興成為了中國歷史的常態。中華上下五千年,大一統始終存在,並且不斷發展,中華文明在大一統的凝聚力之下,成為了唯一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相比中華文明,許多古老的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羅馬文明等,都是文明伴隨著王朝的覆滅而覆滅,沒有再次崛起的奇蹟。
  • 西漢、法蘭克都是分封制,為何西漢是大一統而法蘭克變成多個小國
    即便是放到現在基本上也可以算歐洲第一大國了,那麼如此龐大的一個國家為何變成了如此零散的小國了呢?而漢王朝建立時秦始皇建立的大一統才剛剛持續了十幾年基礎非常薄弱,所以漢朝採取的方式也是分封加直轄的方式。如果單從表象來看法蘭克與西漢王朝採取的方式基本相同,那麼為何法蘭克作為統一的大帝國沒能延續至今呢?
  • 從考古學看「大一統」觀念
    相比歐洲的多元政治與文化傳統,「大一統」觀念無疑是中國文化中歷史悠久的傳統之一,不僅影響深遠,而且是當代追求國家統一的民意基礎。這種根深蒂固的「大一統」文化傳統是建立在文化一元論觀念和共同文化認同心理基礎之上的。  古代文化面貌說法不一  「大一統」觀念的形成與強化,首先與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長期政治實踐密切相關。
  • 為何歷代大一統王朝,都是自太祖太宗而漸趨衰落?
    我國雖歷史悠久,朝代更替頻繁,但大一統王朝卻也寥寥無幾。而在這些大一統王朝中,不乏極為短命的,如秦隋等。而那些壽命相對較長一些的大一統王朝,通常也都是自「太祖太宗」之後而漸趨衰落,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中興」之說。
  • 論源遠流長的「大一統」思想觀念
    「大一統」是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它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認同密不可分。歷史地看,中國的大一統思想觀念源遠流長,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歷史上真正「大一統」國家始於秦朝,這是史學界的共識。司馬遷《史記》中的大一統史學觀、董仲舒所闡述的春秋大一統思想,都有當時現實社會的基礎。
  • 大一統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一統」的人文思想,早在黃帝時代就開始形成,即:應該以怎樣的形式組建國家政權。這是古代中國,國家觀念的濫觴。具體的表現形式:炎黃兩族通婚,伏羲畫卦,倉頡造字等。血脈以及文字的傳承,很容易可以看出端倪。到了夏朝,國家統治觀念逐漸成型,形成了由氏族血緣關係凝聚而成的王朝世系。
  • 「大一統」天下觀對中國邊疆治理的影響
    [27]即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高度重合,有利於邊疆統一在「大一統」的國家中。但「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衝突是全球多民族國家面臨的主要國家安全危機」[29]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在邊疆危機面前強調國家認同其實是 「大一統」天下觀對中國邊疆觀影響的現代表達。   三是以和為主的治邊思想。靠什麼來達成「大一統」國家的邊疆統一呢?
  • 漢武帝為何欣賞董仲舒?他強調大一統思想,為後世大一統奠定基礎
    但是有一點進步,那就是他強調了大一統的重要性,這是很難得的。01《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董仲舒就是個販賣學問的,皇帝需要什麼,他就販賣什麼。儒家有不合適的地方?沒關係,切掉。別的學術裡有什麼不錯的地方?沒關係,加進來。
  • 楊念群:我看「大一統」的歷史觀
    但是,夷夏的差異在空間表現上又極易構成一個歷史事實,這在南宋、明末疆域劃界上表現得都很明顯,以漢人為重心形成的史觀實際上表達的是對疆域退縮狀態難以控制的無奈反應。清朝要想確認在疆域拓展方面擁有正當性,就必須清除掉漢人以族群劃分敵我疆界的傳統思維,其中就包括要清算漢人對南宋的歷史記憶和與之密切相關的晚明歷史書寫。
  • 大一統缺陷
    大一統源於大禹治水,到周初確立禮制初步成型,形成天子,諸侯,大夫,士的四級架構體系,體系的最高等級是天子,天子之上是天,自此以後,天便成了大一統思想的上限,華夏文明也被禁錮在天之下,大一統的缺陷便在於此。華夏文明選擇大一統的初衷是為了國泰民安千秋萬代,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現象,和裝在套子裡的人十分相似。
  • 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大一統傳統
    公元前217年,距離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的最終建立只有短短五年。這一年,睡虎地秦墓的墓主人喜去世了。喜在17歲入籍當兵,他三次從軍,身經百戰,為秦始皇的統一大業殫精竭慮。他原本只是「夏子」,因為戰功升遷,歷任安陸御史、安陸令史、鄢令史、治獄鄢,最後在任上去世。
  • 大一統國家治理傳統的地理和文化淵源
    在中華民族誕生之初,地理環境的影響十分深刻,由此形成了特定的經濟制度和文化屬性。中國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中華文明的火種最初誕生在黃河流域,那麼黃河對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2、黃河治理奠定國家大一統基礎國家大一統是各個部落進行利益角逐的結果。當人類面對巨大的自然災害感覺到無能為力時,當人類想要完成某項複雜的工程時,就會產生與他人進行聯合,組成利益共同體,發揮集體優勢來應對災害、達成目標的意願,於是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個人聚眾形成部落,進而演化為大一統國家。
  • 大一統思想的核心及其現代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是:統一性和多樣性。中國自古地大物博,幅員遼闊,眾多民族共同生存在一起,文化豐富多彩。在中央集權下區域文化差異明顯,官方文化的大一統並沒有抹殺民間地方差異文化的共存。 厚古薄今,重延續輕進步,具有長期連續性。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治亂交替,往復循環。一個封建政權代替另一個政權,制度層面限於修補而沒有根本突破和改革。現實主義精神突出。
  • 歷史上大一統王朝都修正史,為何晉朝卻沒有?其實,原因很簡單
    中國歷史上有過大一統時期的從封建專制皇權從開始建立的秦朝開始往後這些大一統時期所建立起來的王朝,都會修屬於自己朝代的正史,以此來讓後人緬懷自己輝煌的功績。不過有一個朝代確實例外,就是西晉。晉朝的歷史在歷史上並沒有留下太多的紀錄。歷史上大一統王朝都修正史,為何晉朝卻沒有?其實,原因很簡單。
  • 為什麼中國能建立大一統王朝,而歐洲卻沒有?
    「《漢書.王吉傳》:「《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  自秦開創大一統王朝之後,大一統王朝的觀念已經在中國人內心深處紮根!此後兩千多年以來,無論王朝怎麼更替,大一統的思想一直都存在於國人的心裡!以至於後來出現了,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等大一統王朝!而歐洲古代卻沒能出現一個秦始皇一樣的君主,統一歐洲!
  • 兩千年文明地標,與中華大一統意識的形成
    那這種中國的大一統意識是如何形成乃至強化到最後滲入血脈之中的呢?這就與古代中國一系列文明的地標有強關聯度。秦帝國——馳道、直道編織統一眾所周知,中華帝國的第一次統一來自於秦滅六國,秦始皇建立秦朝。而一旦成為商用,說明南北之間的百姓才會有更多的文化交流。隋朝大一統地標--京杭大運河我們開始說的陸遊的大一統意識的強化,就跟隋煬帝楊廣修建大運河貫通南北的關係很大了。
  • 大一統王朝為何從秦朝算起,之前夏商周為什麼不算,你知道原因嗎?
    秦朝建立全國統一的政權之前,經歷了一個極度混亂的春秋戰國時代,但在秦建立之前,華夏大地上仍有夏商周三個朝代存在,為何這三個朝代不算是大一統王朝呢?這就要從「大一統」思想等方面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