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歷代大一統王朝,都是自太祖太宗而漸趨衰落?

2020-12-02 有知社

我國雖歷史悠久,朝代更替頻繁,但大一統王朝卻也寥寥無幾。而在這些大一統王朝中,不乏極為短命的,如秦隋等。而那些壽命相對較長一些的大一統王朝,通常也都是自「太祖太宗」之後而漸趨衰落,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中興」之說。

大唐疆域

當一個王朝發展到一定階段,總會出現方方面面的疲症,而使得國家羸弱不堪。此時,就會出現一些所謂的「中興之君」以及「賢能之臣」,對朝政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變革,而使國家氣象為之一新。但無論是西漢的「昭宣中興」,還是大唐的「元和中興」,還是大明的「弘治中興」,甚至滿清也有所謂的「同光中興」。這些所謂的「中興」卻都無一能扭轉一個王朝的頹勢,更甭談超越「太祖太宗」時期的國勢。唯有漢光武中興,倒算是名副其實的中興,但實質上已經是完全再建的一個新朝代了。

劉秀劇照

那麼,為何歷代大一統王朝,都是自建朝以後而漸趨衰落,而很難有所謂「中興」之說呢?

首先,人口與社會資源的本質矛盾。建國初期,通常都是久經戰亂之後,人口較為稀少,此時,人口與社會資源的矛盾並不突出。而至建國中後期,國家承平太久,人口大幅度增加,人口與社會資源的矛盾便日益加重。這也就是為何在明清之前,我國人口每達到五、六千萬時,便會出現社會動亂的原因所在。而在過去,很難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大明劫劇照

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實則上是,孟子說這「五百年」,就相當於今人所言的「王朝周期律」。大一統王朝,很難超越三百年。而「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本質是「五百年必有大動亂」,只有經歷戰爭、亂世,才有可能有出現「王者興」。才有可能緩解人口與資源的矛盾,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的王朝更替頻繁的原因所在。

孟子畫像

再則,大一統王朝很難進行有效的改革。任何改革,都是對利益的重新劃分,尤其是像我國這種地理上相對隔絕的國家更是如此。大一統王朝的蛋糕就那麼大,幾乎是恆定不變的。而並不像商鞅變法那樣,可以通過對外戰爭而將蛋糕做大。統治階級本身就是既得利益者,既得利益者又如何能對自己動手術呢?就像崇禎帝希望大臣們捐銀助響一樣,又有幾個大臣能慷慨解囊的?也就不怪乎,王安石變法會引來罵聲一片,許多正直的大臣都罵其是奸臣、動搖國本。甚至,後來還有人將「靖康之變」的罪責都推給王安石。

崇禎帝劇照

第三,跟集權帝制也有一定程度上的關聯。集權帝制下,資源分配不均,上層階級窮奢極欲而下層階級衣不蔽體。西方封建體制,貧富懸殊並不那麼大,相對較為「均貧」。所以,就比較容易使得上下同欲,共同追逐海外財富,西方大航海就是如此。而帝制形態的國家,統治階層生活安逸,缺乏對外冒險開拓的精神,更寧願通過對內壓榨以積累財富。下層階層缺乏有效的組織能力及必要的物資、軍事保護等方面支持,也難有效地向外拓展。

相關焦點

  • 清朝與元朝建立「大一統」王朝過程中,有哪四大不同之處
    悉數我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之建立,大多是一代人完成江山易主,例如漢高祖劉邦,隋文帝楊堅,宋太祖趙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都是自己完成王朝締造。但是,我國有兩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大元王朝和大清王朝,這兩個王朝締造情況較漢族王朝就比較特殊了,它們從建立之初到完成「大一統」,都至少歷經三代人的努力。為什麼少數民族王朝會「與眾不同」?
  • 簡單概述歷代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們
    先後有上百個政權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建立,除去夏、商、周、新朝、武周之外,實現大一統的王朝卻只有十位。夏、商、周除去是因為沒有做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武周除去是因為大部分史學家一致認為武周還是屬於唐朝的一部分,新朝除去是因為爭議性太大。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說這十個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們。
  • 朝鮮王朝太祖和太宗爭鬥,結果創造出一個流傳後世的著名成語
    當然,特有術語這種語言形式不是中國獨有的,幾乎所有民族都有,比如西方語言中的「皮諾斯式的勝利」(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天上下貓和狗」(傾盆大雨)等也是,但這可我們所說的「成語」還是有些區別,畢竟咱們的漢字和字母文字區別有點大。但是,即使把西方排除,成語也不是中國獨有的,為什麼呢?
  • 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哪個最厲害?
    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王朝分別是:秦朝、漢朝、晉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實際上晉朝和宋朝都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大一統,但在全盛時期都佔據過中原地區或是幅員比較遼闊,故而也被歷史學家列為了大一統王朝的名單裡。
  • 華夷同風——漸趨一體的遼代農牧交融
    如漢人行宮都部署和契丹行宮都部署,至遲在遼聖宗時期就被合併為諸行宮都部署,並多次由漢人擔任此職。興宗時,蕭孝忠曾奏請合併契丹樞密院和漢人樞密院,但由於他過早去世而作罷。此外,其他典章制度也有類似趨勢。自太宗入晉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聖宗統和元年冊承天皇太后時,「給三品以上用漢法服,三品以下用大射柳之服」,出現按照品級而非民族定官服的情況(《遼史·儀衛志》)。
  • 太祖太宗朝的崇文之風與「敏贍」文風
    太平興國二年(977)正月,即太宗即位後第三個月,便一舉錄取進士及諸科五百人,其中進士一百零九人,太宗自為詩二章賜之,授官也較太祖為優,進土第一、二等俱通判諸州。史稱「寵章殊異,歷代所未有也」。如此大幅度增加名額,驟用其才,固然有著實際的需要,但更多考慮的卻是「欲興文教,抑武事」,在於示人優澤,勸人仕祿,讓人面對易入之門、坦達之途,「皆有凱艦之心,不忍自棄於盜賊奸究」。
  • 西漢、法蘭克都是分封制,為何西漢是大一統而法蘭克變成多個小國
    查理大帝時代的法蘭克帝國基本上包含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國家,無論從面積和人口來看都是一個大國。即便是放到現在基本上也可以算歐洲第一大國了,那麼如此龐大的一個國家為何變成了如此零散的小國了呢?而漢王朝建立時秦始皇建立的大一統才剛剛持續了十幾年基礎非常薄弱,所以漢朝採取的方式也是分封加直轄的方式。
  • 我國歷來有大一統的傳統,東南亞為何沒有形成大一統呢?
    導讀: 大一統王朝不同於現代的大國,要有比大國形成更苛刻的條件。要有人口超過半數的主體民族、以共同信念為基礎的超強凝聚力以及千百年來長期形成的相近的風俗習慣都是構成大一統王朝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除此之外歷代王朝大一統的意識以及方便傳播的地形地緣環境也是形成大一統王朝或者國家的因素之一。東南亞地區也曾經誕生過接近統一的政權,那麼為何始終沒有形成大一統的國家呢?我國大一統王朝的形成也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從華夏民族形成後隨著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徵戰不斷拓展華夏文明的影響和輻射區域。尤其是西周在血緣基礎上的宗法制、分封制讓華夏文明輻射涵蓋長江、黃河流域。
  • 朝鮮王朝太宗李芳遠,一個堪比唐太宗李世民的國王
    朝鮮王朝又稱為李氏朝鮮,其太祖是李成桂,(1335年-1408年)。李成桂的始祖是朝鮮南方新羅司空李翰,到李成桂的高祖父李安社時,因為與當地官員爭奪官妓的風波而弄得在當地無法容身,於是就舉家遷徙到朝鮮北方。從其曾祖父李行裡開始就世襲元朝斡東千戶所千戶。
  • 歷史上最短命的大一統王朝,皇帝被史學家稱為「偽君子」
    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十多個大一統王朝,自秦始皇掃六合、廢除封建建立秦朝,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以佔有漢地九州地域多少為衡量標準的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王朝,《春秋》記載:「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
  • 歷代漢族開國皇帝都是「太祖」,這三個朝代卻不一樣,有點心機
    歷代漢族開國皇帝都是「太祖」,這三個朝代卻不一樣,有點心機本文由婉兒評史作者原創並獨家發布於百家號平臺,未經允許不得抄襲轉載。熟悉我國曆朝歷代皇帝封號的人應該注意到,像我們熟知的漢太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這些漢族開國皇帝的廟號都是「太祖」,而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的廟號是元世祖,元太祖是成吉思汗,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的廟號是清太宗,清太祖是努爾哈赤。
  • 北宋失去長城,南宋疆域更小,為何宋朝卻是大一統王朝?
    中國古代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出現了很多王朝,其中不乏疆域遼闊的大一統王朝,也有很多偏安一隅的割據政權。若論影響力來說,當屬秦、漢、西晉、隋、唐、宋、元、明、清這九個王朝為最。
  • 歷史上大一統王朝都修正史,為何晉朝卻沒有?其實,原因很簡單
    中國歷史上有過大一統時期的從封建專制皇權從開始建立的秦朝開始往後這些大一統時期所建立起來的王朝,都會修屬於自己朝代的正史,以此來讓後人緬懷自己輝煌的功績。不過有一個朝代確實例外,就是西晉。晉朝的歷史在歷史上並沒有留下太多的紀錄。歷史上大一統王朝都修正史,為何晉朝卻沒有?其實,原因很簡單。
  • 同樣是大一統王朝,司馬家的晉朝,為何不能長久?
    同樣是大一統王朝,司馬家的晉朝,為何不能長久?大一統的王朝,聽名字就覺得霸氣。在後世看來,象徵著國力強盛。歷史上出現了許多雄偉磅礴的大一統王朝,秦、漢、唐、明,充滿了強者的氣息。而且許多王朝還延續了很久,開創了一個又一個的盛世。不過也有許多大一統王朝是短暫的,比如秦、隋、晉。今天我們要來討論的就是司馬懿的後代司馬家族創造的晉朝,同樣是大一統王朝,卻沒有堅持多久,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對於晉朝的評價,許多人喜歡用一個字形容,那就是「亂」。不僅把王朝亂到滅亡,還差點把中華民族亂到滅亡。
  • 歷代王朝中,哪個朝代更成就如今的中國?
    自夏商周三代以來,中國經歷了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12個大一統的王朝,這些王朝都對現代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秦朝,直接奠定了如今的中國,大一統的思想在中國根深蒂固,使中國不像歐洲一樣,雖文化相同,但卻小國林立。還有漢朝,如今漢族人的標籤亦是受漢朝的影響。
  • 印度數千年歷史三個大一統朝代: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臥兒王朝
    ,也就沒有大一統朝代。在中國歷史上,大一統朝代是主流思想,有大秦王朝、西漢王朝、東漢王朝、西晉王朝、大隋王朝、大唐王朝、大元王朝、大明王朝、大清王朝,一共九個大一統朝代,而中國歷史所說的九個大一統朝代的疆域,很多都比現代中國的版圖小,所以現代中國的版圖不是判定是否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的標準,而是統一黃河和長江流域的疆域,且基本覆蓋現代中國的版圖為標準。
  • 中國歷代王朝更替,你知道多少?
    中國歷史悠久,從盤古、女媧、后羿等神話時代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500年,自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算起,也約有近4000年,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歷經多個王朝更迭,除了熟知的大一統王朝,還存在過相當多的小國和政權。夏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前2029-前1559年,由禹建立,之後其子啟繼位,一改原始社會的禪讓制,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世襲制。
  • 地理總志 | 大一統王朝的地理專書
    《元和郡縣圖志》全書四十卷,篇幅比《括地誌》小很多,但更利於流傳,保存了大量豐富的歷史資料,對全國各地的地理沿革、山川、物產都有簡要敘述,對宋代的《太平寰宇記》,元明清各代一統志都有很大影響,被盛讚為開我國地理總志之先河。
  • 細說越南歷代王朝,一部活生生的王朝更替史
    在漫長的歷史上,從秦朝開始,一直到公元十世紀,越南一直受中國直接管轄,公元968年開始,越南脫離中國管轄,走向獨立的道路,後越南歷經多個封建王朝,但歷朝歷代均為中國的藩屬國,現在來看越南歷代王朝更替史。
  •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最短命的僅僅只存在15年!
    中國歷史上雖然有很多的朝代,但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其實並沒有多少,這也證明中華民族從古至今都是極其博大的,我們的國家吸引涵蓋了許許多多世界上的民族,現在才成為了一個海納百川,包容萬物的優秀民族。統一者便是大名鼎鼎的漢太祖高皇帝劉邦。西漢由劉邦於公元前202年建立,滅亡於公元8年12月,共歷12帝享國210年。西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王朝,也是將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的大一統王朝。在西漢王朝中,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許多多全新的創舉,可以說,西漢王朝對於漢民族的推進起到了極其重大的作用,我們自稱於漢人便是對於繁榮昌盛的西漢王朝的最大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