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長達一年半的修繕後,
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
終於近期回到了我們的視線。
歷經多次改名和修復,
進行過奇蹟般的「大平移」,
今年迎來九旬大壽的它,
有著近百年的傳奇一生。
貼上800多處金箔的百年穹頂,
還原30年代的水磨石地板長廊,
匠人們以巧手將它帶回了90年前,
而我們卻在與它再度見面後,
發現了它的新面貌:
不那麼嚴肅,沒想像中高冷,
帶著常人都能接近人情味兒,
還充斥了更多年輕活力。
闊別多日,
該去重新認識一下音樂廳了!
進入秋天后,人們便開始期待起「落葉季」的到來。憑著一片金燦燦的銀杏林,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每年都能在全上海的「落葉觀賞地」裡賺足人氣,而今年,它的人氣必然會更高一籌。
從去年3月閉門到今年9月重新開放,音樂廳經歷了足有一年半時間的精心修繕。
在它的修復史裡,論時間和規模能和其匹敵的,也就20世紀初那次堪稱「中國建築史奇蹟」的「大平移」,難怪這回從修繕開始到結束,都萬分引人矚目。
以新面目回歸後的音樂廳,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前去觀摩,人們口口相傳著「重生」的穹頂和手工貼上的800多處璀璨金箔,言語之中的驚豔程度吊足胃口。我們也終於按捺不住好奇之心,前去一探究竟。
這座藏在延安中路一片草坪之中的歐式古典建築,依舊是熟悉的優雅姿態,外觀看著似乎沒有太大變化,但經人介紹,為了秉持「修舊如舊」的理念,在不損傷文保建築的基礎上做到完美修復,技術團隊付出了不少心血。
就以大廳裡的柱子來說,團隊專門請來了15年前曾參與音樂廳平移修繕項目的彩繪匠人,一筆一畫地將柱子的每一處細節進行復原,僅僅是為了讓柱子風格和建築一致。
而吸睛的廳內穹頂——被稱為「歐特碧之瞳」的海上藍雕花穹頂,為了將它復原至90年前的模樣,技術團隊進行了拍攝掃描,逐塊對比選色,再通過人工手繪的方式還原。
穹頂造型天花及頂角線出現老化、變形、飾面開裂問題,修繕中也以純手工的方式進行了修補與加固。
此外,穹頂還貼上了800多處金箔,更顯富麗堂皇,燈光熄滅,宛如璀璨星河,華麗無比。
廳內所有的海上藍雕花座椅,也全部進行了修繕,並更新為海綿座椅,讓你坐下去再也不會聽到木材老化的咯吱聲,且即使兩至三小時的演出,也不會覺得有絲毫不適。
二樓東廳的長廊地板,則全部換成了水磨石,恢復至30年代最初的模樣。而這一切,都來自技術團隊一個意外發現:在一個角落裡,發現了一塊1930年的殘缺水磨石。
雖然整個音樂廳都已經完全翻新,但在之中漫步的每一步,都依舊能讓人有種身處老時光的穿越感。
承載無數高雅音樂藝術的音樂廳,難免會給普通群眾些許「高不可攀」的印象,但經過此次「新生」後的相見,我們發現,它其實並不「高冷」。
就拿最近這裡推出的藝術大展——「真情無界——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聲音交互藝術體驗大展」來說:
看似是專為古典音樂愛好者打造的「學術型」展覽,實則並沒那麼嚴肅,融入了不少現代科技,還有許多有趣的互動以及好拍的打卡點,是一場十分特別的沉浸式跨時空體驗。
展覽圍繞貝多芬的一生,以色彩、影像、獨白三大主題,全方位地展現他的藝術魅力。
在第一部分「貝多芬的色彩」展區,覆蓋一整面牆的電子屏,以不停流動變幻的色彩來呈現貝多芬的音樂靈感。
你還可以親自觸動屏幕,主動改變色彩的顏色和深淺,將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融入其中。
與屏幕相對的一排彩色貝多芬肖像,每一個都專門配備了一副耳機。
這些耳機都是專業的隔音降噪設備,降噪後的分貝模擬了貝多芬失聰的程度,讓你能以第一視角親身體驗貝多芬失聰後的感官世界。
懸掛在天花板上的這片彩色音符,是將貝多芬的音樂拆分解構的實體表現。
據介紹,這些音符共有13,702個,與在第一展區聽到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片段(時長2份45秒)的音符數量,完全相同。
同樣被音符圍繞的,還有這條金光閃閃的鏡面走廊。
這裡像是一條神秘的時空隧道,引領你回到250年前,從頭見證貝多芬的一生。
由360度全息數字投影打造的沉浸式空間,以環繞式的巨型畫幅,將貝多芬的人生歷程一點點地在你面前展開。
在讓人仿佛身臨其境的震撼樂章中,你甚至還能親身「參與」,被認為是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最高成就的《第九交響曲》的孕育過程。
為了能讓你更深入地感受音樂,展廳裡有一塊專門的互動區域,由新加坡大都會管弦樂團分軌錄製的聲部,分別呈現在桌面上的不同區域,通過移動方塊感應區域,就能輕鬆組合出屬於自己的旋律。
展覽的最後,還有一個單獨的數字投影空間,投影的內容則是貝多芬在耳疾情況越發嚴重時寫下的《海利根施塔特獨白》。
以中、英、德三語投影到牆面,再通過著名配音藝術家喬榛的譯文朗讀,讓這封信的內容能更直接地觸動到每一個觀展者的內心。
逛完展後,可以再去出口處的商店看看,不僅有展覽相關的周邊,比如筆袋、零錢包、音樂盒等,還有由少山咖啡以貝多芬喝咖啡的習慣(60顆/7.3g咖啡豆)所打造的「貝多芬同款咖啡」。
自得琴社演出現場
除了推出人氣展覽,上海音樂廳在演出方面也有了些「新動作」——在傳統音樂會之外,也邀請了不少年輕人喜愛的樂隊。
福祿壽FloruitShow演出現場
像是火到國外的國風樂隊「自得琴社」和最近在音樂綜藝《樂隊的夏天2》裡頗受歡迎的福祿壽FloruitShow、HAYA樂團,近期都有在這演出。
在逛展看演出之外,音樂廳也歡迎大家多來逛逛,拍照打卡都不是問題。
在百年老建築裡,一邊欣賞美景,一邊來杯香濃咖啡,甩開一眾打卡地。
如此看來,相比較於外部的修繕,不斷融入年輕人喜愛的元素,會玩、敢玩,對於這個百年建築,也是另一種維度的「修復」。
如果不是專門看過介紹,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不會知道,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原本是家名為「南京大戲院」的電影院。
1930年3月26日,南京大戲院在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誕生。這是一棟具有西方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由我國第一代留洋歸來的建築師代表范文照、趙深全權主持設計。
在當時滬上的一流電影院裡,「南戲」堪稱是無人能匹敵的佼佼者,大光明、美琪以及國泰,和它相比都只能算是後起之秀。
1930年3月19日《申報》刊登南京大戲院即將開業的廣告
「南戲」開業當天的首映片,是美國環球公司出品的有聲巨片《百老匯》,之後還獲得了美國米高梅公司和福克斯公司的新片專映權,而且還是滬上電影院裡,第一批斥資安裝進口空氣調節系統、打造「冬暖夏涼」的電影院,豪華程度可見一斑。
不過,這樣一座豪華電影院,卻有一個隱藏的bug——在電影放映時,聲音的混響時間超過了一般影院建築的規定(0.8秒),達到了1.5秒。這對電影放映並不有利,卻意外為它日後變身「上海音樂廳」埋下了伏筆。
1950年代,因公私合營的關係,南京大戲院曾一度更名為「北京電影院」。
而到了1959年,為舉辦第一屆「上海之春」音樂會,主辦方在物色場地時,發現了北京電影院最能滿足演出的音響效果,於是這座擁有1.5秒混響時間的音樂,進行了一次大型設備整修,正式更名為「上海音樂廳」。
再之後,音樂廳又經過幾次整修,但因為「年事已高」,外牆損壞嚴重,加上緊鄰車流繁忙的延安高架和熱鬧的居民區,無論是建築本身還是地理位置,都顯得越發侷促。
到了2002年,為配合城市改造,上海市中心綜合改造規劃決定對音樂廳進行保護性遷移和功能完善性修繕,音樂廳也終於迎來了那場印刻在市民記憶裡的「世紀大遷移」。
這棟5650噸的龐大大物被完整地從原址被拔地而起,整體抬升3.38米、平移至距原址東南66.46米的新處所,而且在平移的過程中還在一邊慢慢進行修繕。
經過200多個日夜,音樂廳最後在新址上又往上頂升了1.68米,面積足足增加了4倍,成為上海歷史甚至整個中國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蹟。
從影院變身音樂廳,歷經更名、修復和「大遷徙」,音樂廳在每一代人的心中,都留下了不一樣的痕跡,而這一次它的回歸,在自身的煥新重生之外,固然也是要與你一同書寫下一篇章的回憶。
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
地址:上海市黃浦區延安東路523號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和網絡
*歷史內容參考文獻:檔案春秋《上海音樂廳回來了!一文告訴你它存在了90年的理由》,作者鄭曉璐
責編:天衣無縫
撰文:hi5
攝影:獻計 圖片:citylights
愛生活、高品味的年輕海歸聚集地,
成為會員參與更多潮酷活動!
Shanghai WOW!商務合作
固定電話:021-62091082
微信號:Carry8181024
電話:13361837786
郵箱:rose@shanghaiwo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