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爆款寫手的崛起、鼎盛與隱憂
來源:南方傳媒書院
作者:顏志雄 林俏丹 魏宸駿
崛起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道: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2003年,謝因波曼與克裡斯·威理斯兩位美國人提出了「we media」這個概念,翻譯過來就是自媒體。
自媒體是指普通大眾通過網絡等途徑向外發布他們本身的事實和新聞的傳播方式。早期的自媒體可追溯到1995年清華大學建立的水木清華BBS——中國教育網的第一個BBS。隨後,天涯、貓撲、新浪等網站成立。人們懷著好奇心在網站上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記錄生活。由於當時網際網路普及度較低,受眾閱讀門檻高,自媒體的發展速度緩慢,封閉性較強。
2003年網絡作家木子美開始在網上公開自己的性愛日記,自曝與某搖滾樂手的「一夜情」細節,而「一炮而紅」,形成「木子美現象」引發網友熱議事發後,木子美曾迫於壓力關閉日記一段時間,但重新開放後,訪問量開始急劇飆升。雖然流量不如現在多,但在小圈子裡成為了網絡紅人。
2005年,Blog(博客)開始興起。作為一種主要用文字為記錄的網絡日記,一度成為年輕人的「讀者文摘」。通過博客,可以看到新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方式。於是開始有了寫手在博客裡發表曝光調查新聞或對新聞事件的評論,也有寫手發表富有文採的Blog日記,進行個人展示,交往好友,收穫粉絲。
博客發展一日千裡,新浪、搜狐等門戶網站嗅到商機,紛紛開發博客網站。「花非花,霧非霧,網絡營銷無重數」,企業為了便於內部管理和外部宣傳,進行公關和營銷,也入駐了博客。
昝輝(網名:Zac)於2006年開始寫中文博客《SEO每天一貼》,該書為SEO領域比較專業的書籍,幾個月內成為中國SEO領域被引用最多,最受歡迎的行業博客書之一,很多文章在網上廣為流傳。
早期自媒體時代中,博客在2008年達到鼎盛,中國有了一億博客用戶。2009年新浪再次看準市場,推出微博。與騰訊微博廝殺兩年後,達到了巔峰期。微博邀請明星和名人入駐,對他們進行加黃V認證。藉助名人效應,吸引了大量新用戶。
此時的寫手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用戶的追星屬性也為微博未來的娛樂化飯圈化埋下隱患。近年來,微博不負當年風採,但仍有著6000萬的日活量,很多新聞爆料,娛樂消息都在微博上第一時間發布。
2012年,微信試水公眾號。一個新生事物的發展需要有成長時間,而一年後,公眾號的價值被網民發掘。3G時代的到來促進了智慧型手機的創新;微信用戶數量的迅猛增長為公眾號提供了受眾基礎;朋友圈、社群的私域流量傳播方式進一步推動了公眾號的漲粉、裂變,進而倒逼創作者提升專業水平。流量主和廣告接單為自媒體寫手帶來了月收入過萬的可能,專業領域人士和有寫作願望的人通過全職或兼職,輸出優質專業內容或迎合受眾的情緒化表達,成為了自媒體崛起年代的爆款寫手。
頭條號、百家號、企鵝號等內容創造平臺憑藉AI算法推薦獲取海量用戶;廣告、自營收入和創造扶持激勵著自媒體寫手;原創保護維護創作者權益……儘管仍出現了很多問題,但自媒體平臺的發展速度不可阻擋,自媒體寫手機制正在悄無聲息中形成。
鼎盛
自媒體如今已經是風風火火,成為網際網路產業中不可或缺的內容生產者。那些風光無限做上遊的,做入口的,早已經在行業中生根發芽,亦或落葉歸根。
中國用短短70年,完成了典型西方國家用至少250年到300年才完成的工業成就,即從原始工業化到第一次工業革命再到開啟第二次工業革命,因此也必然快速積累了250年到300年間西方國家遇到的問題和障礙。
自1978年以來的增長奇蹟是基於正確的發展戰略,即一開始依賴勞動密集型產業,而後逐漸過渡到使用資本密集型技術。
同樣,在資本的加持下,信息爆炸時代使自媒體發展到了一種巔峰時刻,如果你身邊朋友沒在做自媒體,那它一定沒跟上時代潮流。
到底是什麼讓這些人趨之若鶩呢?沒錯,這是暴富的賺錢機器,凡會寫點東西的人都想躍躍一試,那麼業界收入到底是什麼水平呢?
1. 平臺廣告收入
說到平臺賺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開通流量主。
按照目前開通流量主的說法,每次的點擊費用大約在3毛到5毛左右。那我們可以來算一筆帳:假設10萬粉,每天的頭條打開率在10%(這已經高出現在的平均水平了)。那麼相當於廣告會曝光1萬次,如果原創號的點擊率是3%(也高於平均水平)。相當於會有300次點擊,最後在乘上每次的點擊費用。每天的收入大約為90元到150元。
2. 廣告接單收入
同時一樣擁有10萬粉絲,頭條平均閱讀量最高可以3萬,但也有閱讀量在1-2k的。當然平臺上的報價僅供參考,大部份是含有水分的,基本都可以砍砍價。所以我們大概可以得知,一個閱讀量大約值2毛到1塊錢左右。如果你每篇文章都有一萬的閱讀量,那麼一條廣告大約可以賣到2k-1W之間。
3. 自有產品收入
如果你有自己的產品,或是投入電商運營的話,10萬粉能夠帶來多少收入呢?這個差距就非常大了。在前面的計算裡,我們也已經得知即便粉絲數目相同,頭條的閱讀量可能會天差地遠。比起估算每個月收入,計算每個「粉絲價值」更能夠得到我們想要的答案。
在大眾對於自媒體的印象裡,這幾個關鍵詞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視野:爆紅,流量,團隊。
1. 團隊
咪蒙原名馬凌,2002年從中文專業碩士畢業後,曾在《南方都市報》深圳雜誌部任編輯長達12年。
後創業失敗,她自我總結是太重視行政、財務,忽略了內容。因熟悉媒體運作,後建立團隊重返內容市場,於2015年9月開了微信公眾號。
公眾號通過滿足人們獵奇欲和窺探欲來吸引眼光。
一直到出事之前,咪蒙的軟文價格已經漲到了頭條65萬,二條是35萬——是省級衛視黃金時段15秒廣告均價的七倍左右。
這就是坐擁1400萬粉絲的大v公號的吃相,這就是咪蒙口中的使命和正能量!
2. 流量
山東人李傳帥一手打造的農婦新媒體村被曝光很久了。
因為他之前有編程等的底子,對網際網路並不陌生,偶然的接觸新媒體,一年左右的時候在某平臺一篇文章獲得100萬+的閱讀量!雖說沒賺錢,但讓他找到了自己想要和將要做的事。
後來自己繼續的摸索中,有一次獲得了2000多元的平臺補貼,讓他更堅定了這個信念!
然後逐步地通過招聘當地在家帶孩子閒著的農婦或者待嫁的姑娘等,讓他們主要進行「三農」方面的內容創作。當然,後面又增加了如:追劇形式的「娛樂」類自媒體等。
他們的操作形式就是簡單粗暴的每人分配三個或者以上帳號,然後就地取材,比如鄉村修路,誰家吃席等都會成為文章的內容和素材,到被曝光時,他手下有大約20多個村婦員工。
報導中,他們的員工2018年六、七月工資平均每月7000多左右!比上海平均工資還要高。
鼎盛時期自媒體行業火熱,有點寫作欲的人都想躋身自媒體行業分一杯羹。大大小小培訓機構也橫空出世,讓一些新手小白看的是眼花繚亂。培訓機構收割韭菜,新人抱怨「錢沒少花啥也沒學會」,到處踩雷。
雖然人人都有麥克風,但自媒體老手地位難以撼動。那些想在自媒體領域施展抱負的寫手被各種知識付費的培訓吸引,飛蛾撲火,助推了自媒體培訓的野蠻生長。
線上教學是最常見的方式,這種培訓公司百度一搜一大把,可實質上學員真正能學出來的寥寥無幾。
常聽的噱頭通常是以「7天免費試聽」「線上1對1指導」「視頻直播課」這種形式。
價格也是從幾百到幾千什麼價位的都有。當你真正去做的時候卻什麼也不會,根本達不到他們宣傳的效果。試問如果他們的水平真的能達到他們所說的那樣,那他們為什麼自己不去做只負責培訓別人呢?
鼎盛時期的自媒體,已經有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內容分發機制,養活了很多自媒體爆款寫手,也像網文一樣,大多數人僅是用愛發電。由此催生的亂象,日積月累下,引發了自媒體人的隱憂。
隱憂
「你弄公眾號寫文章,收益應該不錯吧?」
「我弄了半年多,文章都是多平臺發,現在只有頭條號有收益,這麼久收益也才105塊」
在許多人眼裡,自媒體寫手就像搖錢樹一般的存在,不用上班,輕輕鬆鬆就能賺到錢。自媒體仿佛是春風吹過的田地,隨隨便便撒點種子,就能得到數以倍計的回報。實則不然,如今自媒體寫手遍地開花,自媒體寫手門檻不高,無論是否懂傳媒、無論有多少知識積累,只要肯寫就行,因此文章質量自然參差不齊。
自媒體變現渠道:大V越來越大V,小嘍嘍是始終是小嘍嘍。
自媒體變現的有商業廣告、平臺收益、知識付費等模式。但前提是你的粉絲足夠多文章閱讀量高啊。
一些自媒體想要變現都會和廣告商合作,在文章內容中穿插廣告圖片,平臺會根據每篇文章的閱讀量、停留時長、廣告點擊等因素算出一定的廣告分成給到作者,同時一篇優秀的10萬加閱讀文章可以獲得幾百元甚至千元不等的廣告獎勵。
但十萬加不是每個自媒體寫手都能做到的。對於「三聯周刊」「南方周末」「南風窗」等這些原本就有一定名氣的公眾號文章,粉絲數量有紮實的基礎,十萬加不算什麼大問題,但對於一些不怎麼出名的自媒體公眾號一萬加可能已經非常開心了。
自媒體寫手看似光鮮亮麗的職業,實際上是高強度的工作、加班換來的成果。熬夜寫稿是常態,久坐電腦前引發職業病,每一個文字都是用生命和健康換來的。以至於精彩可以看到自媒體寫手轉型送外賣、擺地攤的新聞。
知識付費更加如此。大V級自媒體推出需要付費的課程學習,例如南方周末推出寫作課、評論培訓課,需要收取一定的費用,受眾才能進行學習。而小嘍嘍的課程質量再好,沒有名聲,也就只能石沉大海了,忙活了一天的文章,收益大概都沒幾毛錢。
除此之外,「洗稿」風盛行,原創權益遭破壞。
「洗稿」就和「洗錢」的概念差不多,「洗稿」通過一系列手段將稿子由「黑」洗成「白」,以此掩蓋原創以及著作權。
有些自媒體寫手就如搬運工,為了吸引更多的閱讀量,他們會不停地更新文章,而對於他們而言一篇文章就是分分鐘的事,自己「稿荒」沒關係,百度、知網搜一搜,然後通過語序調換,替換同義詞等方式,將他人的原創文章「改頭換面」,一篇「熱騰騰」的文章就這樣新鮮出爐,然後大搖大擺地彰顯自己的威風。
「洗稿」風盛行,不斷地侵犯原創作者的權益,並且維權太過艱難,訴訟費暫且不說,取證也得大費周章,這使他們創作熱情大受打擊。
《自媒體行業白皮書》得出的結論:優質的原創內容是聚攏粉絲的關鍵。像情感領域「我要What You Need」、「新世相」,娛樂領域「蘿嚴肅」、財經領域「葉檀財經」、「吳曉波頻道」,健康生活領域「丁香醫生」等大V級公眾號幾乎是每日一更,但他們有時候也會面臨稿荒問題,但所幸的是他們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團隊可以提供選題和寫作支持。
歸根到底還是許多公眾號根本就忘記自己成立的初衷,一味追求閱讀量、增加粉絲,提高收益。
自媒體經過十餘年的野蠻生長,不斷地暴露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比如文章質量低、標題黨、抄襲、造謠、胡編亂造、內容低俗色情,甚至熱衷於製造噱頭來吸引受眾,與新聞傳播的價值觀背道而馳。
一些激進的自媒體由於內容的敏感性,易導致文章被舉報,嚴重的還可能被封號。由於早期的網絡監管不夠到位,自媒體領域亂象叢生。今日,自媒體寫手下筆前都得掂量掂量,畢竟自己的號要是被封了就找不回來了。
自媒體爆款需要鼓勵的是自媒體通過更優質的內容變現,自媒體的誕生是為了表達自己,而不是為了帶貨、收益而誕生。沉醉於「養號—賣號」或者「收割韭菜」,為了賺錢而做自媒體,就如泡沫越做越大,也越容易破,美麗的背後,往往是不堪一擊。
隨著抖音、快手、B站的興起,受眾注意力逐漸分散到了視頻領域,PUGC模式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2020年,文字自媒體被喻為「古典自媒體」,閱讀量下滑,廣告收入減少,不少大號養活不了團隊自媒體寫手,宣告停更。
未來的路還很漫長,當紙媒逐漸被網絡媒體超越時,紙媒尚有一席之地。當視頻自媒體創造者衝擊著自媒體寫手時,高質量有深度的文章也還能在寂靜星空中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