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文學:美國文學史中的光輝一脈

2020-12-09 騰訊網

[摘要]20世紀美國黑人作家涉足各種體裁,他們的作品成為美國文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詩歌方面,黑人詩人蘭斯頓·休斯、瑪雅·安吉羅等人是美國詩壇重要的聲音,他們的詩篇大大拓寬了美國詩歌的領域。

圖源於網絡。

圖源於網絡。

圖源於網絡。

圖源於網絡。

菲麗斯·惠特利1773年出版的《各種題材的詩歌集》是第一本美國黑人寫下的作品。

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為奴十二載》,依據一部寫於150年前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這樣一部看似遙遠的作品,在今天看來,仍然讓人覺得與自己的生命息息相關,仍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為奴十二載》帶給我們一個重新審視美國黑人文學的契機——美國黑人文學不僅是各少數裔文學中實力最為雄厚、成績最為突出的一個分支,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珍貴財富。

19世紀:文學與廢奴運動的合流

美國黑人文學從一開始就是美國文學的一部分。黑人女奴菲麗斯·惠特利是美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出版詩集的黑人女詩人,也是當時出版文學作品的第二位美國女性,自1773年她的《各種題材的詩歌集》問世以來,美國黑人出版了許多獨具美國本土特色的奴隸敘事作品。所羅門·諾瑟普在1853年寫下傳記《為奴十二載》,19世紀被認為是引發了美國南北戰爭的《湯姆叔叔的小屋》中的許多情節取材於這本書。美國黑人創作的第一部小說《克洛託爾》於1853年在英國出版,作者威廉·布朗曾經是一個黑奴,出逃後成為廢奴運動的積極活動家,他在小說中描寫了黑奴混血姑娘克洛代爾悲慘的一生。弗蘭克·韋伯的《蓋瑞家和他們的朋友》(1857)是在美國本土上出版的第一部黑人作家的小說,講述北方城市裡自由黑人的生活經歷,涉及種族通婚題材。

南北戰爭結束之後,美國黑人獲得解放,但他們的生存狀況並沒有得到多大改善。19世紀末,美國南方種族關係日趨惡化,大批黑人從種植園出走,向北方城市遷徙。美國黑人作為具有自我獨立存在的自由人真正進入美國的大社會,進入都市,主要是20世紀的事情,與此相適應,美國黑人文學是在20世紀才真正得以蓬勃發展。

20世紀美國黑人作家涉足各種體裁,他們的作品已成為美國文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詩歌方面,黑人詩人蘭斯頓·休斯、瑪雅·安吉羅等人是美國詩壇重要的聲音,他們的詩篇大大拓寬了美國詩歌的領域。在戲劇方面,洛蘭·漢斯貝麗、查爾斯·福勒、奧古斯特·威爾遜等人的劇作給美國劇壇吹來一陣新風。在小說領域,黑人作家群更是群星璀璨,佳作迭出。

美國黑人文學的三次高潮

20世紀文學經歷了三次高潮。20世紀20年代的哈萊姆文藝復興運動是美國黑人「覺醒」的充分表現。當時,一批黑人詩人和小說家會集在紐約的哈萊姆區,他們從黑人生活、傳統和民間文化中汲取營養,塑造「新黑人」形象。

左拉·尼爾·赫斯頓在哈萊姆文藝復興運動時期起就開始發表作品,引起人們的注意。她的長篇小說《他們的眼睛望著上帝》(1937)從女性的視角探討婚姻主題,描寫黑人女性的精神追求。小說出版時,沒有受到當時注重種族平等、社會抗議的批評家的重視,直到女權主義運動高漲的70年代才被重新發現。

四五十年代,美國黑人文學出現第二次高潮。理察·賴特的《土生子》(1940)描述了黑人青年比格在恐慌中誤殺白人女性瑪麗後畏罪潛逃,又將女友殺死,最後被捕獲罪,終於被判電刑處死的故事。賴特以空前深刻的筆觸描述了生活在白人社會裡的黑人的緊張、恐懼和仇恨的複雜心理。拉爾夫·艾裡森代表作《看不見的人》(1952)的創作出發點則與賴特的「抗議小說」有所不同,這部小說不乏對種族歧視的揭露和抗議,然而作者著重探討的是「尋找自我」這樣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命題。小說主人公行蹤漂泊不定,讀者通過他的眼睛得以觀察社會的方方面面。所謂「看不見的人」乃是指看不見的黑人真實自我。在白人社會裡,人們對黑人黑色皮膚下面活生生的人性視而不見。詹姆斯·鮑德溫是當時美國黑人文學的另一個主要聲音,他的處女作《向蒼天呼籲》(1953)中私生子的情節具有象徵意義。在鮑德溫看來,美國黑人是美國文明的「私生子」,其本質是遭遺棄和受辱,但上帝叫黑人受苦受難,只是為了讓他能夠站立起來。

賴特、艾裡森、鮑德溫所關注的是充滿男性意識的種族衝突,對於他們來說,種族問題似乎概括了黑人民族的全部生活。美國黑人文學進入70年代以後,掀起了第三次高潮。這次黑色文學新潮的明顯特徵是由黑人女性作家領導潮流。她們從獨特的角度描寫女性經驗,在抨擊種族歧視的同時揭露了性別歧視,或主要反映黑人婦女爭取婦女平等權利的鬥爭。

艾麗斯·沃克是當代黑人女作家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她的代表作《紫顏色》講述黑人女孩西利亞在被繼父凌辱、被丈夫壓迫的逆境中努力保持尊嚴,最終成長為身心獨立的女性的故事。沃克所關注的是生活在美國社會最底層的黑人女性的痛苦和艱難。她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歌頌了她們的頑強生活能力與在逆境中奮鬥的堅強意志。《紫顏色》獲1983年普利茲小說獎。

託尼·莫裡森:黑人小說新高度

當代美國黑人文壇群星璀璨,其中最亮的一顆巨星是託尼·莫裡森,她的作品無論是在思想內容方面還是在敘述手法的運用上,都將黑人小說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最藍的眼睛》(1970)是莫裡森的處女作,講述12歲黑人女孩佩科拉把自己的不幸歸咎於自己長得醜,渴望擁有一雙白人孩子的藍眼睛,以為這樣便能改變自己的生活,她最後在無助中墮入瘋狂狀態。莫裡森在開始其文學生涯之際,獨具慧眼,發現了黑人心靈受白人文化浸染這一遭人忽視的現象。小說中,佩科拉對自己的否定,源於佔主導地位的白人文化意識對她的否定。她希望有一雙藍眼睛,這一願望象徵她接受白人文化意識,要用白人眼睛觀察世界。《最藍的眼睛》描寫了白人文化衝擊之下黑人心靈的扭曲,它告訴讀者:以白人文化和生活方式作為價值取向,會給黑人帶來困惑和錯亂,造成人生的悲劇。作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莫裡森始終是從美國黑人的歷史和現實生活中選取創作題材。她的代表作《寵兒》(1987)取材於真實事件,女主人公賽絲過去是個女奴,曾殺死自己的一個孩子寵兒,以使她免受奴隸制殘害。殺嬰事件是小說的中心情節。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並非被白人殺死,而是被黑人、被自己的母親殺害。莫裡森選擇這一不同尋常的事件,揭露了奴隸制對黑人身心的摧殘。小說並沒有按事件發生順序來講述故事,賽絲被迫殺死女兒這一慘痛事實是在小說人物的隻言片語中閃現出來的。《寵兒》裡時間錯置,對過去的挖掘斷斷續續,敘述手法奇特。20世紀90年代,莫裡森又出版了《爵士樂》(1992)與《樂園》(1998),它們與《寵兒》構成三部曲,形成一個整體,每部小說時間背景相隔約50年,勾勒出一幅美國黑人的百年歷史畫卷,贏得了評論界的高度讚揚。1993年莫裡森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位美國黑人作家,也是繼賽珍珠之後第二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女性。

歷史跨入21世紀,沃克、莫裡森等久負盛名的作家筆耕不輟,如莫裡森相繼推出《愛》(2003)、《慈悲》(2008)、《家》(2012)。新銳黑人作家作品嶄露頭角。美國黑人作家還會給美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帶來怎樣的驚喜之作,我們拭目以待。

王守仁 林懿(作者單位:南京大學英語系)

相關焦點

  • 美國黑人文學,從「寫黑人」到「黑人寫」
    來源:環球時報本報特約記者 陶短房非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被警察暴力執法致死事件,令美國社會存在已久的種族問題再次暴露出來。有評論稱,這次事件暴露出的所有矛盾和問題,都是兩百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美國「黑人文學」所寫過的題目。
  • 美國黑人文學,從「寫黑人」到「黑人寫」
    在不算長的歷史中,美國「黑人文學」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寫黑人」——作者大多數是同情黑人的白人;第二類為「黑人寫」——作者本人是黑人,其創作內容並不僅限於「黑白話題」。《湯姆叔叔的小屋》與《為奴十二年》美國獨立之初,南方各州仍實行奴隸制,即便在廢除奴隸制的北方各州,黑人地位也十分低下。在這種背景下,美國一些白人作家創作了大量以同情黑奴、反對奴隸制為題材的作品。
  • 放不進棺材的屍體:黑人文學中的美國種族衝突史
    [摘要]衝突牽涉美國南北戰爭歷史,其根源還是種族問題。黑人文學中蘊含著許多關於美國現實問題的解答,讀懂黑人文學,人們對種族問題的了解會更加深入。在8月16日開幕的2017上海書展上,著名翻譯家王家湘的兩本再版新書一起亮相。
  • 自由與反抗,美國黑人文學的底色丨單讀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白人統治著美國文學,甚至比奴役黑人的時間還要長。我們似乎也可以如此理解,擺脫精神鐐銬比擺脫物理鐐銬費力得多。自 20 世紀上葉,美國詩人蘭斯頓·休斯便投身於用文學擺脫精神鐐銬的事業中。
  • 「《美國非裔文學史》翻譯與研究」簡介
    「《美國非裔文學史》翻譯與研究」是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界第一個以美國非裔文學為研究對象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首席專家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非洲及非裔文學研究院院長譚惠娟教授。子課題負責人包括華中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羅良功教授、山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王卓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朱小琳教授。
  • 美國黑人男性首次入圍紐斯塔特文學獎
    美國黑人男性首次入圍紐斯塔特文學獎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發布時間:2013年07月18日 04:16 作者:孫行之     重要性僅次於諾貝爾文學獎的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公布
  • 託尼·莫裡森作品一覽:《黑人之書》被稱為美國黑人史的百科全書
    美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託尼·莫裡森於美國當地時間8月5日去世,享年88歲。 託尼·莫裡森 人物簡介 託尼·莫裡森,美國黑人女作家
  • 心理與文化的共鳴,美國黑人文學為何成為澳洲土著作家的榜樣?
    在澳洲著名的幾位土著作家中,其中就數凱文.吉爾伯特受的直接影響最小,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多多少少令人有點感到意外,因為他是最具有戰鬥精神的,他對美國黑人的經驗、文化興趣頗深,對美國黑人文學可謂是十分了解,在自己的著作當中也會經常引用弗裡德裡克.道格拉斯的文學作品。
  • 美國文學各時期的劃分
    H.艾布拉姆斯,傑弗裡·高爾特·哈珀姆 著,吳松江 路雁 等編譯 北大培文出品,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文章版權所有。轉載務請註明來自「閱讀培文」微信(ID:pkupenwin)將美國文學分成便於討論的歷史片段或「時期」,不像劃分英國文學時期那樣能夠獲得文學學者們的共識;參見:英國文學各時期的劃分。
  • 一部富於創新的文學史
    繼《20世紀美國文學史》和《美國文學簡史》之後,廈門大學楊仁敬教授又在2014年7月推出一部最新巨著——70餘萬字的《簡明美國文學史》(以下略稱《簡明史》)。現實主義小說家豪威爾斯在作品中指出「當個百萬富翁是美國人的理想」,商人逐漸成為小說中的主人公,而「發財夢」則成了人們所追求的「美國夢」的同義詞。經濟是發展了,但自由競爭使少數人富了,多數人窮了,勞資矛盾日益尖銳。於是,勞資衝突成為青年作家關注的新題材。20世紀初期,工業化帶來的嚴重社會問題引起各階層的憤怒和不滿,揭醜派文學應運而生。
  • 黑人文學巨匠:大仲馬和普希金
    文/賽因斯在理察·懷特、詹姆斯·鮑德溫、佐拉·尼爾·赫斯頓、託妮·莫裡森和其他20世紀的非裔美國作家之前,就有傑出黑人作家。其中最主要的是亞歷山大·大仲馬(1802-1870)和亞歷山大·普希金(1799-1837)。這兩個人都是黑人將軍的後代,他們在戰場上展現了非凡的能力和智慧。
  • 文學通史如此,在斷代文學史中亦然
    "而楊蔭深《中國文學史大綱》亦稱:"公元一九一一年,中國在政治上起了一個大變動,這便是所謂十月十日武昌起義的辛亥革命。第二年元旦,民國正式成立,在政治上是推翻了帝制,改造了共和。在文學上不到幾年,那是民國六年也排斥了文言,提倡了文體。"可見,"民元"記憶在部分文學史家心中是相當深刻的。實際上,不僅文學通史如此,在斷代文學史中亦然。
  • 跨國界反思21世紀中國非裔美國文學研究
    「非裔美國文學是指由非洲人後裔在美國以英語創作的文學作品。作為美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非裔美國文學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產生了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品,在書寫自身文化傳統的過程中,為世界文化多樣性和世界流散文學與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獨特貢獻。」南京郵電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王玉括說。
  • 從單親母親到第一位獲諾獎的黑人女作家,她讓美國聽到黑人的聲音
    離婚開啟她的文學之路1949年,莫裡森考入歷史悠久的黑人大學霍華德大學,但在這裡,她第一次真正體會到了種族主義和種族隔離。在這所招收非裔學生的大學中,學生依然被按照膚色深淺程度被分班、隔離,即使在餐館和公交車中也是如此。
  • Beyond樂隊《光輝歲月》獻給一位黑人領袖
    最近的美國發生大暴亂,起因是一家餐廳報警稱一黑人用假幣支付費用,警察到現場後,一名白人警官將這名黑人平民跪壓在地7分鐘,期間,該男子哀求:「請放開我,我沒法呼吸」,但警官無動於衷,最後致其死亡。於是示威遊行不斷升級,現已然演變成暴亂:打砸超市、焚燒國旗;各大超市、奢侈品店、甚至銀行、汽車銷售店,都被打砸洗劫,有人直接衝進4S店開走汽車……目前,暴亂已蔓延至美國33個城市,示威者稱社會矛盾早就深入人心,美國曾許諾保護黑人合法權益,但事實是仍在進行種族歧視。
  • #黑人歷史月# 黑人藝術家一直都是美國文化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
    (© Andrew Harnik/AP Images)黑人女藝術家長期以來一直是美國文化版圖裡的中堅力量。正如美國人在拜登總統(President Biden)的就職典禮上再次看到的,像詩人阿曼達·戈爾曼(Amanda Gorman)這樣的年輕黑人藝術家正在湧現,並同全世界分享他們對未來的願景。
  • 美國黑人的抗爭與宿命
    由於黑人弗洛伊德被美國白人警察暴力致死,美國部分地區發生的騷亂,已經上升為整個社會聚焦與爭鳴的問題。如果說新冠肺炎疫情的強勢襲來,是美國史上罕見遭遇的「黑天鵝事件」,那麼弗洛伊德事件及其引發的社會分裂,則在美國有著漫長而複雜的歷史原因。
  • 首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黑人女作家託妮莫裡森過世。
    8月5日,美國非裔女作家託妮莫裡森。在紐約醫院去世。享年88歲,她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黑人女作家,一生創作11部小說,5部兒童讀物,2部戲劇等。
  • 美國黑人音樂①丨夜裡的噪音:皮鞭、即興與音樂中的新黑人
    美國黑人音樂不僅僅是黑人反抗運動的背景聲音,事實上,它和黑人爭取平等的鬥爭一直共同生長。在黑人踏上美洲大陸至今的四百多年歷史中,音樂不僅催化、激發、升華,甚至發明反抗,它本身就是美國黑人最重要的反抗方式之一。
  • 黃家駒《光輝歲月》,並非情歌,而是一首寫給黑人領袖的讚歌!
    「今天只有殘留的軀殼,迎接光輝歲月。風雨中抱緊自由,一生經過彷徨的掙扎。自信可改變未來,問誰又能做到」。不錯,這是Beyond樂隊的歌,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也是上世紀90年代,非常經典的一首歌,這首歌就是大家熟悉的黃家駒作詞譜曲的《光輝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