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秋及她這一代國畫名家如何影響了藝術史的走向

2020-09-05 文匯網

陳佩秋《桃花鴛鴦》

普通人往往認為畫家的歷史地位取決於畫得好不好,殊不知藝術史上的坐標,或者說是否領風氣之先,才是決定一個畫家歷史地位的根本。

畫得好固然要緊,但對於畫家的歷史地位而言,有時卻未必如人想像的那麼重要。藝術史上的大家,主要體現在其改變了歷史的走向,對於引發藝術風尚變遷的畫家,人們稱之為大師。舉個極端的例子,歷史上有許多畫得很好的畫家,連名字也沒留下來,倒是有不少不善畫甚至不太畫畫的畫家,卻成了歷史上繞不開的人物,比如宋代的蘇東坡和米南宮……

前不久故世的陳佩秋先生,與她的伴侶謝稚柳一樣,都稱得上是影響藝術史走向的畫家。當然,他們非但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且畫得非常出色。本文要說的,就是陳佩秋包括謝稚柳,是如何影響了藝術史的走向。

陳佩秋《春居圖》

元明以後以文人畫為代表的中國畫醉心於筆墨,導致造型能力衰退而難以表現現實,藉助西畫的寫實主義來改造國畫的思潮應運而生

要說明這個問題,必須先對中國畫史稍加闡說。

中國繪畫史從晉到唐宋是一個階段,以畫政教體裁的人物畫為主,適合精準表現人物形象與衣紋的雙鉤技法,就成了這一時期的主流,形成了線描與彩繪的藝術高峰。用謝稚柳的話來說,這是著色畫的時代。所謂的著色畫,應對的就是後面要說到的水墨畫。

從東晉到元,因士大夫寄情山水成為風尚,山水畫迎來了發展高潮。適合表現山水的水墨畫,從五代到元漸漸發展成了畫史的主流。宋元以後,「水墨為上」成了中國畫壇的主流觀念,水墨畫也成為此後中國畫的代表。

山水畫史上豔稱的宋元究竟是什麼關係?簡單說宋乃基礎,元是在宋基礎上的升騰變化。

宋畫的特徵是形體與筆墨兼顧,完成了用筆墨來表現自然的幾乎所有任務,元畫則更直接地追求表現筆墨自身的美感,甚至因此不再像前人那樣關注形象的表現。明清人順著元人的方向繼續演進,從吳門的沈文直到後來的董其昌、四王,將元畫視為典範,元明清因而形成了完整的系統,四王正統派亦深深地影響了近代畫壇。由於對典範的模仿與反覆體認成為時尚,明末清初的畫壇形成了摹古之風,也造成了千人一面的公式化,導致至明清之交,畫壇又出現了新變——原來崇尚元畫的畫人一分為二,專注摹古的正統派之外的另一群畫家,在繼承元畫傳統的同時擁抱自唐至南宋一直潛在的禪宗寫意畫,藉此挑戰正統派的公式化,開闢了個性鮮明的寫意畫新局面,亦深刻地影響了近代繪畫。

近代繪畫循此兩大潮流而下,絕大多數畫家不是繼承四王吳惲的正統派,就是步武由青藤、八大、石濤振起的大寫意,或者說野逸派。

如果沒有近代巨大的社會變革,也許中國畫會在由正統派與野逸派構成的文人畫小圈子裡依然故我。然而,社會的激烈變革造就了新文化運動的風起雲湧,傳統文藝的遠離現實,招來了革新主義者的猛烈抨擊。元明以後以文人畫為代表的中國畫醉心於筆墨,導致造型能力衰退而難以表現現實,故有激進者必欲廢之而後快,就不難理解。因此,藉助西畫的寫實主義來改造國畫的思潮,也應運而生。

陸儼少《峒關蒲雪》

陳佩秋、謝稚柳包括陸儼少等人引發的藝術史轉折,在於重新接續起復興唐五代宋元繪畫的潮流,引導著人們完整地理解中國畫傳統

20世紀上半葉由於社會的劇烈變革與科技的迅猛發展,畫壇出現了另一大新變——清宮秘藏的古畫隨著清王朝的崩解重見天日,交通與傳播技術的空前發展,讓一些人有機會率先看到了高古時代的中國畫。

了解古畫傳統,不難理解中國畫曾經擁有過不遜西畫的造型能力,只是到元以後被醉心筆墨的文人畫家人為忽視了。恢復這一傳統,使中國畫重新具備表現現實的能力,而不必僅僅乞靈於西畫的思路,便應運而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1920至1940年代,畫壇由北而南,出現了復興唐、五代兩宋繪畫傳統的思潮。

陳佩秋與謝稚柳,及其同時代南方的張大千、吳湖帆、陸儼少,北方的金城、溥儒、於非廠、陳少梅,都是上述這股復興唐宋繪畫潮流裡的主力。

溥儒《層臺臨水》

按下更早接觸唐宋畫傳統的北方畫家不表,南方畫家從師承上來說,張大千與謝稚柳更偏向於唐、北宋及元的傳統,陳佩秋則集中於南宋與元的傳統,而吳湖帆、陸儼少則偏向於宋元特別是元畫的傳統……

這股復興古代中國畫傳統的思潮,因故宮博物院的開放,於1930至1940年代由北而南影響了全國。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學習蘇聯繪畫的寫實主義成為主流,也由於曾作為畫壇風向標的張大千渡海,復興宋元的思潮一度式微,以北方更甚。相對而言,在南方,因陳佩秋與謝稚柳包括陸儼少持續不斷的努力,這股思潮,如幽潤潺湲般綿延至改革開放,於1990年代至新千年前後又重新迸發出了活力。

復興唐宋元繪畫雖在1920至1940年代形成過潮流,但影響尚未普及便因風氣的切換而漸趨黯淡。明清正統派在新中國成立後則因脫離現實的公式化弊病,雖知者甚眾,卻不為時人所重。相對而言,明清形成的大寫意最為普通人所熟悉,甚至一度被認為是中國畫的典型代表。清末直至20世紀上半葉從趙之謙至吳昌碩,影響巨大,1950至1980年代更是風靡海內,從新中國成立後健在的齊白石、黃賓虹,到其時正當年的傅抱石、潘天壽,大師名家亦層出不窮。

正統派延續至20世紀上半葉其實也孕育著新變,其傳人如吳湖帆及其弟子輩的陸儼少等,在1930年代宋元畫重見人間後,迅速轉向師學宋元。新中國成立後,四王吳惲在相當一段時期成為非主流,後陸儼少應潘天壽邀去到浙江美院執教,改革開放後影響日益巨大,此一風氣,亦開始轉變。陸儼少的意義,實際上是在南方的浙江美院率先復興了元畫傳統,隨之亦引導了明清吳門派與正統派的復興。故宋元傳統1990年代在南方的復興,是以元畫和與之一脈相承的明清山水為先導的。

元畫的率先復興,除了陸儼少執教浙美的契機,還因為明清與元屬同一系統,人們並不陌生,只是自四王與董其昌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三四十年內曾為人所棄。相比而言,唐宋繪畫傳統要令人陌生得多,這主要是因為畫風太古,作品太少,範本難見。1990年代前,印刷技術雖較以往已有改善,但相對今天來說卻仍不發達,故古書畫的普及程度始終不曾解決,陳與謝關注的許多問題也不曾引起人們重視。

新中國成立後謝稚柳長期從事鑑定工作,釐定了元以前古畫的基本脈絡,其中對北宋畫史的朽定,貢獻尤大。新中國成立後至1980年代,謝稚柳編輯出版了為數不多但卻影響深遠的介紹與推廣宋畫的書籍畫冊,但在當時卻仍屬陽春白雪。附帶說明,陳佩秋晚年做的古畫鑑定與斷代工作,成果與貢獻同樣集中在兩宋。這是兩人一以貫之的興趣所在,只是陳佩秋到晚年才傾力於此。在其繪畫創作之外,這些研究工作無形中強化了他們的大宗師地位。也說明了這類畫家,包括此前的張大千與吳湖帆,所以善於鑑定、收藏古畫,痴迷於研究古畫,是與以往復古開新的先賢如趙孟頫、董其昌等,一脈相承,他們的著眼點,其實更在創作領域,惟曲高和寡,知音殊少而已。

約至1990年代中後期,改革開放後技術的進步與藝術市場的報復性反彈與飛速發展,令古書畫過去不為人們了解的情況發生了巨大的改變。2000年後,國內博物館特別是謝稚柳曾經供職的上海博物館率先舉辦一系列高古書畫大展,更震動了國內的藝術界與收藏界。

陳佩秋與謝稚柳,包括張大千及其背負並率先倡導的唐宋傳統,至此開始被人們重新認識與熟悉。1990年代後期,謝稚柳雖然作古,陳佩秋卻以其精深獨特的畫風震動了畫壇,2000年之後更聲名遠播,幾成畫壇絕無僅有的傳統派大師,影響日甚,更帶動了世人對兩宋繪畫傳統的認識。1990年後期至今,隨著宋元包括唐人畫風,開始在江南成為人們師學的熱點,風尚也漸影響北方。

如上所述,便是陳佩秋、謝稚柳包括陸儼少等人引發的藝術史轉折。在半個世紀之後,他們重新接續起20世紀初復興唐五代宋元繪畫的潮流,引導著人們完整地理解中國畫傳統,影響至今仍在持續之中。

張大千《愛痕湖》

色彩成為中國畫創新的一個重要突破口。無論張大千的潑墨潑彩,還是謝稚柳的落墨法,都曾在色彩上尋求突破……陳佩秋繪畫色彩的獨特性在於積墨積彩,層層積厚,墨上加彩

藉此一併紹介陳佩秋繪畫的獨創及其藝術觀。

陳佩秋以唐宋繪畫的觀念為其根本,取兩宋繪畫筆墨與造型並重的手法,強調寫生,亦吸收清代八大的大寫意筆墨,豐富其表現手法。在觀念上,她不認同西畫在造型上優於國畫的觀點,認為唐畫人物、宋畫鳥獸,造型絕不遜於西畫,而她本人亦自在寫生上痛下功夫。這一觀念,建立在對中國畫傳統堅實而深刻的理解之上,故亦與同時代很多論者大相逕庭。

然而陳佩秋從未否認西畫之長,她認為西畫的優勢在於色彩,她本人的繪畫也循此創造出了獨特的面目。

色彩是近代中國畫家在創新上的重要領域。中國畫在20世紀初之前以文人畫為主,以水墨為主,故至近代,色彩成為中國畫創新的一個重要突破口。色彩亦西畫之長,也為中國畫的創新帶來了靈感。無論是張大千的潑墨潑彩,還是謝稚柳的落墨法,都曾在色彩上尋求突破……陳佩秋繪畫色彩的獨特性在於積墨積彩,層層積厚,墨上加彩,基礎是南宋山水畫的水墨蒼勁一派,墨上加彩則源於宋人的重彩花鳥,概括起來就是在墨底子上積疊重彩,其特色是厚重響亮。色調上則多取印象派莫奈等人的意趣,開創了自己獨特而全新的面目。

陳佩秋強調中國畫傳之千年的特長,在於用筆,這是陳佩秋高於普通按部就班的美術史家之處。

強調筆墨,如前所述,是自宋至清形成的傳統與觀念,難以涵蓋唐宋時主流的雙鉤傳統。如今仍舊流行的將中國畫的特點僅僅視為水墨、生宣與筆墨,包括寫意畫優於工筆畫之類似是而非的觀點,其實都源於對史實的混淆與誤解。中國畫迥異於西畫的特色,或者說國畫之長,在於用筆,既是陳佩秋的經驗,更是其洞見,合乎「骨法用筆」的理念,彰現了其大方之家的本色。

陳佩秋是秉承六法的大家,始終強調六法並臻,乃成其為藝術。換言之,她不接受肯定兒童、動物作畫之類的白左觀念。她強調與求索的,是正常人的健康向上之美。就我個人的體會,我不反對上述的這類觀念,也承認其中有合理性,只是覺得執著於此,過於迂腐,屬超以象外卻未得其寰中。換言之,我覺得藝術應服務於人,人卻不應該受制於藝術。我認為,陳佩秋的藝術觀差近乎此,而這,我覺得正是她所以用「健碧(健康自然)」與「高花(積極向上、大器晚成)」命名本人與畫齋的原因。

作者:湯哲明,美術史論家

編輯:範昕

相關焦點

  • 國畫大師陳佩秋逝世 她和謝稚柳在天上重逢了
    原標題:國畫大師陳佩秋今晨逝世,她和謝稚柳在天上重逢了   在陳佩秋看來,選擇誰作為學習榜樣很重要。難學不易畫,易畫不難學。她乾脆回過頭來,從下而上、由近及遠地鑽研歷代大師的藝術,近乎瘋狂地從中吮吸滋養,並積極出外寫生。   1949年全國解放,陳佩秋從杭州來到上海,在市文管會工作。這也讓她有幸大量接觸到了古代字畫。看、讀、臨、摹,她像一塊海綿貪婪地吸收傳統藝術的精髓。
  • 國畫大師陳佩秋仙逝
    國畫大師陳佩秋2020年陳佩秋,女,1922年12月生,河南南陽人。字健碧,室名秋蘭室、高華閣、截玉軒。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畢業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上海中國畫院畫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2020年6月4日,陳佩秋以2019年度公開拍賣市場作品總成交額3,203萬元人民幣名列《2020胡潤中國藝術榜》第19位。
  • 國畫大師陳佩秋逝世
    原標題:國畫大師陳佩秋逝世   據上海文聯消息,6月26日,中國書畫大師陳佩秋在上海中山醫院逝世,享年98歲。   謝稚柳陳佩秋之子謝定偉在訃告中寫道:「晴天霹靂,慈母陳佩秋於2020年6月26日凌晨三點仙逝。」
  • 「紫苑墨痕」來滬,看陳佩秋薛永年等南北名家寫意精品
    當代中國畫壇四位八十歲左右的名家——美術史論家、評論家薛永年、劉曦林與畫家張立辰、姜寶林因為藝事結緣四十多年,2017年在北京發起成立紫苑書院,意在對寫意中國畫進行梳理、呈現、傳承與弘揚。9月27日,「紫苑墨痕——南北名家中國書畫作品邀請展」在地處浦東的上海金橋碧雲美術館開幕,展出了來自北京紫苑書院顧問、導師及特邀的部分江南知名畫家的200餘幅精品,與一般中國畫展不同的是,此次展出的作品大多是寫意國畫作品。
  • 昂首邁出閨閣,她們帶著才華進入藝術史
    她自幼隨父習畫,同治年間隨父寓上海鬻畫。其夫唐光照曾任江寧知府,其子唐吉生亦為書畫名家。  比吳杏芬略小的知名女畫家當推張光(1878年-1970年),晚號紅薇老人。張紅薇曾任廣東潔芳女子師範學校校長,寓滬後在各藝術院校從事國畫教學工作。張紅薇工詩詞,新中國成立後任美協上海分會理事、上海文史館館員,也是1960年上海中國畫院成立時的第一批畫師之一。
  • 近現代著名畫家陳佩秋,國畫寫意作品欣賞!
    陳佩秋字健碧,室名秋蘭室、高華閣、截玉軒。是近現代著名花鳥寫意國畫家,以擅長寫意花鳥,熱帶魚等,畫面清新談雅非常靈動,用筆老辣功力深厚,現為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下面我們來欣賞陳佩秋作品。
  • 千古賢伉儷,同為詩畫人——海派名家謝稚柳、陳佩秋夫婦繪畫藝術
    ◆ 謝稚柳 松泉圖謝稚柳、陳佩秋二位先生是享譽海內外的海派名家遊蝦圖 陳佩秋的繪畫最初傳承兩宋及元人,雙鉤花鳥直入宋人堂奧;中期醉心於八大山人,工寫兼備;同時,她對生活深入觀察,進行大量寫生,將宋人畫法融入自己的創作。
  • 「藝惠藏」陳佩秋先生被譽為當今傳統文化藝術界的標誌性人物
    作為一個傳統中國畫的繼承者,她賦予自己一個使命——對傳統國畫在現代藝術發展的貢獻作重新的定位。陳佩秋:生於1922年,字健碧,齋名秋蘭室、高華閣、截玉軒,河南南陽人,1923年生。她自幼酷愛繪畫,1944年考入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受業於黃賓虹、潘天壽、鄭午昌等大家。
  • 陳燮君:百歲鑄魂 秋蘭高華——深切懷念陳佩秋先生
    她說過:「我曾經師從黃賓虹、黃君璧、潘天壽、鄭午昌幾位老師。」五代趙幹的《江行初雪圖卷》珂羅版印本當年對陳先生產生過積極影響,江天初行寒雪,漁人辛勤勞作,水紋漁網輝映,蘆葦孤寂默立,此畫的意境和精微曾打動陳先生,令她欣喜不已,臨摹三遍。鄭午昌先生為她帶來許多明清山水畫的印刷品和照片,陳先生一見就著迷,逐一臨摹。後又從清六家、明四家,溯源宋元,她說:「幾乎每個朝代都臨摹過。
  • 「一跪跪出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 海派藝術大師陳佩秋收徒
    東方網通訊員商中堯10月23日報導:常熟籍才俊、著名鑑定家、收藏家、上海名家藝術研究協會會長曹公度10月20日在上海龍華寺虔誠地跪在聞名海內外的海派藝術大師陳佩秋的面前,拜她為師,成為陳佩秋入室弟子。
  • 謝稚柳的夫人陳佩秋走了,來看看她的畫!
    謝稚柳 陳佩秋夫婦6月26日凌晨3時,書畫大家陳佩秋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99歲。陳佩秋,1922年生,著名國畫大師謝稚柳先生夫人,字健碧,20世紀末海上畫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謝稚柳 陳佩秋 楓葉秋蝶陳佩秋 作品陳佩秋 作品陳佩秋 作品陳佩秋 作品陳佩秋 作品陳佩秋 作品
  • 陳佩秋先生的書畫藝術
    陳佩秋還認為,當代中國畫的發展處在一個開放的文化環境之中,因此,以西洋繪畫為參照系,揚中國畫之長,避西洋畫之短,取西洋畫之長,補中國畫之短,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因此,以骨法用筆為根本,如何融匯西洋畫、尤其是印象派繪畫的光色變幻之妙,成為她八十年代前後藝術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此外,在造型取象、經營位置諸方面,她對於西洋畫的有意識汲取也是顯而易見的。讀陳佩秋的作品,無論山水也好,花鳥也好,抑或規整也好,寫意也好,總給人一種玉樹臨風般的瀟灑俊爽之感。
  • 鄭午昌誕辰125周年畫展,96歲的陳佩秋專程趕到現場
    由海上蘭亭書法院主辦的《紀念鄭午昌先生誕辰一百二十五周年名家書畫展》日前在上海吳昌碩紀念館對外展出。96歲高齡的知名畫家陳佩秋專程趕到了現場———作為鄭午昌的眾多弟子之一,只要是紀念鄭午昌先生的活動,陳佩秋必定會出現在現場。
  • 曹可凡:「餘音繞梁」,成陳佩秋先生絕筆
    「陳佩秋老師千古。」知名主持人曹可凡在自己的朋友圈緬懷國畫大師陳佩秋。「九十八歲高齡國畫大師,海派畫壇巨匠,陳佩秋老師今日凌晨遠行。佩秋老師在長年藝術創作中將中國傳統繪畫和西方印象派色彩有機融合,自成一家。
  • 國畫大師陳佩秋逝世,享年98歲
    據上海文聯消息,今天凌晨3點,中國書畫大師陳佩秋在上海中山醫院逝世,享年98歲。謝稚柳陳佩秋之子謝定偉在訃告中寫道:「晴天霹靂,慈母陳佩秋於2020年6月26日凌晨三點仙逝。」他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母親的意外辭世實屬突然,她近期身體狀況良好,隔三差五還會進行創作。
  • 《花樹春風又一年》緬懷陳佩秋先生,絕版絲網印刷限量版畫
    陳佩秋,當代國畫泰鬥,生於1922年,至今已專研畫作70餘年。1944年,陳佩秋考入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現中國美院前身),在校攻讀時期,潘天壽、黃賓虹都在校內任教,她得以隨潘天壽學習花鳥畫。陳佩秋的藝術生涯,以山水、花鳥為起點,上世紀50年代後專攻花鳥,90年代開始探索細筆青綠山水。在中國傳統繪畫的水墨淺絳基礎上,吸收西方繪畫光、色的表現技巧,創新出「疊彩法」,所作作品別開生面,頗受好評。
  • 那一年,謝稚柳送給陳佩秋一把扇子……
    今年的展覽上,將展出中國畫壇著名伉儷謝稚柳、陳佩秋兩位先生創作的18把書畫扇面。其中的一把扇子,還是謝稚柳當年送給陳佩秋的生日禮物。謝稚柳送給陳佩秋的扇子正面這把扇子的正面是由謝稚柳所繪的花鳥畫:一隻喜鵲停在梅花盛放的枝椏上,中國傳統寓意為「喜上眉梢」。扇面上落款時間為「癸巳年正月初四日」,應該是1953年的春節,並寫有「為四妹壽」的字樣。「四妹」正是陳佩秋。
  • 98歲中國書畫界泰鬥陳佩秋今晨意外辭世
    疫情以來,她閉門不出,也不接待任何賓客,近期身體狀況良好,也經常進行創作。陳佩秋是聲聞全國的書畫大家,是海上畫壇的一面旗幟,更是當今國內文化藝術界的標緻性人物。她的畫作由宋元入手,更能吸取各家之長,融合中西,獨成一格。新中國成立以後,陳佩秋來到上海市文管會工作。在文管會,她有機會一睹歷代畫壇名家的大作,如魚得水。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陳佩秋成為上海畫院最年輕的畫師。
  • 今天,千餘人一起送別陳佩秋先生!她最後的筆墨留在了這裡→
    大廳外懸掛著範曾書寫的輓聯,大廳正中掛的是陳佩秋在2014年獲得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時的照片,先生的音容笑貌宛在。視頻中不斷循環播放著她在書畫、鑑定、公益方面不懈工作的身影。作為一名藝術家,陳佩秋堪能睥睨千古。
  • 當代名家陳佩秋
    陳佩秋[1]2020年6月26日凌晨三點,陳佩秋逝世,享年98歲。[2]中文名陳佩秋別名字健碧,室名秋蘭室、高華閣、截玉軒國籍中國民族漢族出生地河南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