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ibookreview
『與381000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
按:中元節作為「鬼節」,內容與具體的鬼怪(如狐黃白柳灰或畫皮一類)並不相關。這個節日中的鬼,與其說是鬼,不如說是中國文化深層結構中,原始恐懼的象徵物,這種恐懼和中國文化的特徵緊密相關。
清 羅聘 《雄鬼圖冊》
「鬼」字誕生之初,專指人的「歸宿」,也就是死亡。《禮記•祭法》云:「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萬物死曰折,人死曰鬼。」《說文解字》中解釋鬼為「人所歸為鬼」,《爾雅•釋言》中也有「鬼之為言歸也」的說法。鬼並沒有具體形象,只按照是否害人,被分化出一部分來,那就是厲鬼、冤魂。與複雜的神仙體系相比,鬼顯然單調的多,那鬼在中國文化中究竟扮演什麼角色呢?厲鬼、冤魂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中國文化有薩滿文化的特點,張光直在《考古學專題六講》中說:「薩滿式的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最主要的一個特徵。」日本學者福永光司則認為中國的傳統宗教道教是以中國古代以來薩滿式的咒術信仰為基礎,重疊複合地採入了儒家的神道與祭祀的思想與儀禮、老莊道家的『玄』與『真』的形上學、佛教的業報輪迴與解脫以及濟度眾生的倫理與儀式等。也正因為中國文化這樣的特點,所以人們對類似巫術的東西非常恐懼。
20世紀早起的薩滿巫師
詹姆斯·弗雷澤在《金枝》中將巫術分為兩大類——模仿巫術和接觸巫術:「如果我們分析巫術賴以建立的思想原則,便會發現它們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第一是『同類相生』或果必同因;第二是『物體一經互相接觸,在中斷實體接觸後還會繼續遠距離的互相作用』。」
中國人對鬼的恐懼則兼具這兩者。在中國傳統觀念中,有一套複雜的邏輯,既要用到陰陽五行,又要用到比附。比如人死後肉身歸於土,而魂是要飛到天上去的,這樣才平衡;祭祀時既要祭善神,又要祭兇神,關羽和安祿山都曾被當做兇神祭祀過。人是屬陽的,那麼人死後自然屬陰。不僅如此,一年四季、不同日子也有陰陽之分,而這個區分的根據頗為古老,是根據月亮。
關公像
月亮的陰晴圓缺,在先民們看來非常神奇,因此把月亮看成是時間、生命之神。最初,每到月圓之夜,先民們就會舉辦「跳月」儀式,這可以看做是中國最早的狂歡節,這種習俗直到遼代仍有繼承。久而久之,經過民俗的自生性篩選和人為性篩選,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日這四個「跳月」之日流傳了下來,成為節日。其中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較多的保留了祈拜月亮與生命之神的遺意,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則被賦予了祭奠鬼魂和主殺之神的主題,這又是平衡。
四季之中,春是少陽,夏是太陽,秋是少陰,冬是太陰;寒暑之中,暑是陽,寒是陰;方位之中,南是陽,北是陰。純陰之鬼與同屬陰的冬、寒、北相對應。陰之氣,主要為水氣,以五行言之,方位中之北、時令中之冬、十二地支中的亥子、五氣中的寒,都屬水。根據陰陽五行理論,天地萬物同類相應,純陰之鬼應與積陰之水相一致。而對於人們祭祀的孝順行為,鬼也以水德來報應。七月為申,申也說明鬼氣與水氣相一致。《說文解字》:「申,神也」。馬書田在《中國冥界諸神》一書中指出:「陰氣指鬼,七月為鬼節。申,就是神,在七月的時候,鬼會顯現形貌動態,吏臣們在時(傍晚)持臼,聽命神令政事」,而五行之水氣開始顯現的時間正是申。
立秋之日在農曆七月,而立秋之時,是酷熱的夏天轉換為涼爽的秋季之時,因此如果一年中陰陽之氣發生變化,那也只可能是這時候。所以一到七月,難免人心惶惶,因為人們害怕陰陽轉換會導致混亂。這種擔心在節日中被加強了。中國人重視家庭和祖先,祖先在陰間的境遇如何也關係到其後代在陽間的禍福,所以對祖先的祭祀供奉,是要格外尊隆的。但死去的人中,總有沒有家人,或因種種原因無法得到供奉的,人們猜測,這些人沒有供奉,多半會氣急敗壞,難免會破壞別人的幸福,因此也要特別為其準備貢品。但畢竟普通人能力有限,如果不能心誠,又無法將供奉送到魂靈手上,因此節日期間,就產生了分工,普通人自家供奉自家的祖先,道教「祝禱」,安撫兇神惡靈,佛教「超度」,拯救冤魂。這樣陰陽兩界相安無事,才能保一年太平。
《鍾馗嫁妹圖》中的鐘馗與小鬼
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會害人的鬼,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中,實際上代表了無序和混亂。它不屬於任何家庭,在陽間沒有歸屬,因為其沒有供奉,所以在陰間也不可能過得好,它還可能是非正常死亡(這也是一種無序),所以才會害人。古人自有一套完整的邏輯,這套邏輯將一切不符合規範的事物排除在外,視為禁忌,這正是薩滿文化的一種特徵。這一套邏輯,缺一環也不行,可嘆古人想像力之嚴謹。
本文為獨家稿件,撰文:張彰,編輯:禽禽,轉載請聯繫書評君,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挺一下堅持原創的書評君
▼
點擊以下 關鍵詞 查看精彩內容
年度好書 | 四月好書 | 紅鏡頭 | 聶隱娘 | 同性戀群像 | 馬克·吐溫 | 康夏 | 權力的遊戲 | 小王子 | 孤獨圖書館 | 黃家駒 | 腋毛禁忌 |二十四節氣 | 伍迪·艾倫 | 夏日翻書 | 禁菸令 | 瑪麗蓮·夢露
新京報書評周刊
ibookreview
投稿&合作郵箱:ibookreview@163.com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購買《夢落華枕——金代瓷枕藝術》全國獨家發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