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過年最熱鬧的事——磕頭拜年

2020-12-17 國學雜談

拜年是春節期間的一件大事,小時候最喜歡拜年,感覺這樣才有年味。因為各地風俗習慣多有不同,別的地方又不太清楚,所以今天就專門聊聊我們老家拜年的事。

拜年是從大年三十下午開始的,大概五點鐘左右的時候,大家就開始聚集了。本村只要是結過婚的,都要帶著老婆去給長輩拜年,孩子沒人照顧的也可以帶上孩子。但有一種例外,就是當年家裡有親人去世的,今年就不用拜年了,任何親戚、當家都不要去拜了,但是別人可以來你家拜年。

我們楊姓在村裡是大姓,當家子特別多,一般就是血緣關係比較近的聚在一起,一波總也有二三十人,然後挨個給各家各戶的長輩拜年,基本要轉完一個村子才能拜完。我們這拜年是需要磕頭的,磕頭一般都是單膝著地,有人趁著人多在後面濫竽充數,別人一看他膝蓋上沒土,就知道他偷懶了。

長一輩的一般在家等著,總得有人接頭呀,家裡準備了香菸,瓜子,糖,小輩們來磕頭,都要熱情的款待一番。拜年的人一到家裡,長輩們一般都會迎出來客氣的說:「別磕了!別磕了!今年咱們不磕頭了!」話雖然這麼說,但可不能當真,你要真不磕頭,就會被人挑禮兒了,這是不懂事。一年就這麼一個頭,有的離得還很遠,平常都不見面,大家都不認識,年底了再不拜年認認親的話,那真的跟斷絕關係沒兩樣了,走街上都不知道是一家人。

等小輩的拜完年,長一輩再出來,再給更大輩的拜年,這樣依次拜年,只有村裡輩分最長的,才不用出來拜年。這樣拜下來,總得有一兩個小時,街頭巷尾,到處是拜年的人,五人一夥,十人一隊的,像我們家族基本都是二三十人一波,規模算是最大的,大家說說笑笑,高高興興的,熱鬧非凡,過年的氣氛相當濃烈。

等天黑了以後,大多也就拜個差不多了,就該回家吃餃子,等著看春晚了,或者平常不見面的夥伴聚一聚,喝點小酒。

初一也有拜年的。村裡人住在外地的,一般都是初一回來給長輩拜年。這個人就少多了,初一主要是祭祖,三十把祖先接到祠堂,初一給列祖列宗上供燒香,磕頭拜年。

我們這裡初二是外甥拜年,結過婚的外甥都要去舅舅家拜年,沒結過婚的外甥當然也可以去,但是去了不用磕頭。舅舅家一般都是準備好豐盛的宴席,熱情款待,很多人常年在外地,一年也就這麼一次去舅舅家,所以感覺很親切。

初三是侄子拜年。姑姑、姨姨家都要去拜年,一般都是和堂兄弟們一起先去姑姑家拜年,然後再分開,各自去自己的姨姨家拜年。

初四是女婿拜年,女兒不管嫁的多遠,都要在這一天之前趕回來,初四大家團聚在一起,給父母拜年。有的自己本身是女婿,下面又有了女婿,一般又不都在一個村裡,那就把日子調開,初六拜。所以女婿拜年有兩個日子:初四和初六。

初五不拜年,老家人說初五是「窮五」,去人家拜年不吉利,不但不拜年,最好連門都不要串。

這樣到了初六,最後一波女婿拜完年,整個拜年就算結束了,有的回來晚的,沒趕上拜年的,也就補不了了,等來年吧。

大概十來年前吧,很多村裡不讓磕頭了,但是我們村還在偷偷地磕頭拜年,只是拜的範圍又縮小了,關係不是很近的就不拜了。過年嘛!總要有個過年的樣子,如果再不磕個頭,就說句「過年好」,真感覺缺了點什麼。拜年雖然是形式,但親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需要用形式維繫的,尤其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在外面打工,常年不回家,回來再不給長輩們拜個年,真的在大街上見面都不知道該叫什麼,都不知道跟誰是一家子了。

相關焦點

  • 25秒|論春節拜年習俗只服菏澤農村:排長隊逐輩磕頭
    也有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習俗的網友吐槽,自己頭一回跟對象回老家過年,到處給長輩磕頭,這讓自己很是尷尬。其實「磕頭拜年」這個話題的討論由來已久,每到過年,各大論壇、社區都會冒出不少關於「過年要不要磕頭」的帖子。最近,還有網友為了這個事情吵翻天了。起因是天涯社區的一個帖子。
  • 魯西南農村磕頭拜年從抵制到欣然前往,傳統習俗應該如何傳承?
    魯西南農村磕頭拜年從抵制到欣然前往,傳統習俗應該如何傳承?農村小小李 2019-02-07 17:24:52十七八歲年齡的時候對於磕頭拜年總是擺出一種自以為是的模樣和心態,內心的想法就是男兒膝下有黃金,我怎麼就隨隨便便就給別人磕頭那。
  • 過年給長輩磕頭,大年晚上不出門,農村這些事你經歷幾件?
    也不知從哪個年代起,過年拜年時要給長輩磕頭,不磕頭就會遭遇長輩們的挑理和不滿。我的老家在遼寧西部,簡稱遼西,是一個比較閉塞的小山村,那裡的人們窮是很窮,但是人與人的感情卻很深,父老鄉親們祖祖輩輩與土地打交道,靠種田為生,是一個比較傳統且為封閉的農村山坳。
  • 農村過年磕頭,是守住年味的儀式還是陳規陋習?聽聽當事人怎麼說
    在北方很多農村,特別是山東的農村,至今還保留著過年給親戚長輩磕頭拜年的習俗。年初一一早放完鞭炮,大人小孩就出門給村裡的長輩鄉親磕頭拜年。無論年齡大小,只要本家本院還有比自己輩分高的親人,去家裡磕頭拜年是必須的。
  • 大年初一農村跟長輩拜年,為啥非要磕頭?聽聽老農怎麼說!
    在北方農村,有很多的拜年方式,其中最為傳統的就是晚輩向長輩磕頭。這種方式已經存在了上千年,有部分地區仍然保存著這種習俗。隨著科技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條件逐漸變好,農村拜年的方式也出現了多樣化,比如打電話拜年、微信拜年、簡訊拜年等。
  • 夜讀丨農村人磕頭拜年,圖啥?
    我的家鄉是山東濟寧,和邯鄲離著不太遠,因為我們的村子小,我雖然是晚輩,但遠不至於新聞上「磕頭膝蓋磕腫」的程度。和上述某村一樣,磕頭拜年也是我村習俗。不僅在敝村,就算在濟寧甚至魯西南農村,磕頭拜年也算是大型社交派對了。每逢此時,村內「少壯派」都要給老一輩磕頭。時間一般選在天還未亮的早飯後,少者三五人,多者數十人,在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中成群結隊去拜年。
  • 農村習俗:年初二給舅舅拜年,實行磕頭禮,年輕人無法接受
    在安徽省亳州市的一些農村地區,給長輩拜年依然存在磕頭禮的習俗,特別是去舅舅家,遇到講究規矩的舅舅,不磕頭拜年就會認為對長輩不尊重,縱然拿再多的禮品,也不會讓舅舅臉上露出半點笑意。原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盛行在農村的磕頭禮現象,如今已經不多見了,但他家這位舅舅,是位極其講究的人,每年過年前去拜年,外甥們要排隊給他磕頭拜年,貌似只有這樣,他這個當舅舅的,才算找到存在感。
  • 山東過年有什麼風俗禮儀 臨沂農村過年還要磕頭
    年貨   在咱們這裡,過年之前都要置辦年貨,大年三十或者大年二十九那天,家家戶戶都要炸丸子,炸豆腐泡,炸酥肉,炸花生米,這些小時候最愛吃的美食,現如今想想都要流口水   貼春聯和年畫   小時候,最高興的便是除夕當天貼春聯還有福字了,提前去集市上買的春聯,終於可以在除夕那天貼上。   在咱們臨沂農村,本家有人去世,三年內是不能在大門上掛春聯的。但是家裡還是可以貼的,大紅紅的福字,喜慶的燈籠,還有年畫,出門見喜,身體健康等等。
  • 6歲孩子大年初一拜年跪了100多次 磕頭拜年是陋習還是傳統習俗
    大年初一當天一早,在河北省故城縣農村,全村人要早早起床,天還沒亮就開始做同一件事——拜年。拜年是當地年俗中重要組成部分,大年初一當天不管是下雨還是下雪,不管你穿著多麼名貴的新褲子,晚輩都要雙膝跪地給長輩磕頭拜年。拜年一般在早上6點左右就開始。
  • 拜年你們那邊磕頭嗎?
    給長輩拜年是要磕頭的。「給大爺大娘磕頭了!」「給叔叔嬸子拜年了!」這些話是初一串門拜年說的最多的話。在市裡,別人聽說我們拜年要磕頭的時候,他們覺得有些好玩,甚至覺得這是一種「封建思想」。看來當年他們爺爺從農村轉到城市的時候把傳統忘到了腦後。
  • 有人平時很尊敬老人,可是過年最怕給長輩磕頭,你知道為什麼嗎
    有人平時很尊敬老人,可是過年最怕給長輩磕頭,你知道為什麼嗎?在廣大農村地區都有逢年過節給長輩磕頭的習慣,一點也不像城裡人那樣,拜年見面問聲好就可以了。如果農村人不磕頭,到長輩家裡拜年只問聲好,這樣的人是不會受到長輩待見的。所以農村孩子很小就會磕頭,這樣子老人也開心,即使在從前貧窮落後的時候,也會給孩子點壓歲錢。
  • 取消「磕頭拜年」!磕頭是「陋習」?你家鄉春節要磕頭嗎?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也就是從臘月初八開始,各種過年的民俗就開始了,臘八喝粥,臘月二十三四就除塵祭灶,一路下來備年貨,貼春聯,祭神祭祖等等,最後到除夕守舊歲。從大年初一進入新的一年,許多人就開始出家門,迎來一年中最喜慶的時刻——拜大年。大多數地方拜年都在初一到初五,主要以初一最為集中。
  • 過年時給長輩磕頭的習俗應該延續還是廢除?
    她說:「我過年的時候不想磕頭。"如果是在其他地方可能就不會商量這樣的話題,可能也不會有探討這種話題的機會。但在我們老家還保留了這種拜年的習俗,老年人還是比較在乎這一點的。我不敢支持媳婦兒過年時私自違背家鄉習俗!我很肯定地回答她:「必須要磕頭!
  • 過年拜年給長輩磕頭,你還願意嗎?
    以前看到過一個笑話;就是說一個小朋友去給長輩拜年,長輩就開玩笑說磕一個頭就給小朋友100塊錢,結果小朋友就趴在地上使勁的磕,長輩扶都扶不起來,搞的長輩很尷尬。這雖然是一個笑話,但是現在給長輩拜年要求磕頭應該也很少了吧? 我從小到大去給長輩是沒有磕過頭。因為現在去長輩家裡拜年,長輩就會說不用拜了,年都跑遠了,長輩一直都是都是這麼說,至今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 過年時,你們會讓孩子磕頭拜年嗎,這是傳統禮儀還是封建糟粕呢?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大最古老的民族節日,包含了很多的優秀傳統和人文傳統,其中紅包文化便是其中之一。尤其是近年來,大人特意將號碼相連的鈔票給孩子們,是取了「好事連連」等之意。不管是壓歲錢,或者是紅包也好,都代表著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和關愛之情。
  • 鄉土散文:晚輩給長輩下跪磕頭才算拜年
    過大年過春節,除了全家團圓之外,走親訪友,互相拜年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在我們這裡,只有晚輩給長輩拜年才算是拜年,平輩彼此之間的走動不能稱之為拜年,叫什麼呢?叫串親或者走親!而且晚輩給長輩拜年是必須雙膝跪地磕頭,口裡還得叫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叔叔嬸嬸,姑姑姑父,姨媽姨夫等,我給你拜年了,祝你過年好!我出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懂事的時候也趕上了物資匱乏,因此小小的我們是最盼著過年的,因為只有過年才能穿新衣裳,吃好吃的,才能穿著洗衣裳跟著爸爸媽媽去平時很少見到的親友家串親,也才能享受到大盤小盤的招待。
  • 農村過大年,初一上午忙拜年,下午就冷冷清清,到底為啥?
    越到過年,越發的感覺到,有些事還沒做,時間就這麼過去了。去年過年般的景象還記憶尤新,恍然間,又迎來了新的一年!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兒時掰著手指頭盼過年,如今卻害怕過年,尤其是而立之年後,肩膀上的擔子越來越重,總感覺時間太短,好多事情還沒做。
  • 過年神奇的習俗之一,帶上孩子給長輩磕頭
    這幾天,有網友在網上求助,說婚後第一年回老公家過年,老公家在北方,有些過年的習俗簡直讓她崩潰,尤其是大年三十要給長輩下跪磕頭拜年領紅包。這可把她愁壞了,生在南方的她從來經歷過,在她看來,這種拜年方式很封建,她覺得有點侮辱人的意思,更讓她接受不了的是,以後自己的孩子也要跟著一起磕頭拜年。於是她便直接跟老公明確表示「要跪你跪!」弄得雙方都很尷尬。作為北方某地區的一員,說實話,我們這裡確實是有這種習俗的。
  • 過年要不要給長輩跪下磕頭拜年?網友吵了起來!
    過年要不要給長輩跪下磕頭拜年??網友吵了起來!大年初二一則9歲侄子給9個月大的小叔磕頭的視頻在網上火了,原來9歲的男孩回山東濱州老家過年,在大年初一當天要給自己的長輩拜年,而其中就有9個月大的小叔子,整個男孩拜年的整個過程中小叔子都東張西望不在狀態,男孩直說小叔太小啥都不懂!
  • 「過年在大街上磕頭」在我們這是不是怪事,過年磕頭都意味著什麼
    現在我的老家邯鄲,依舊還保留著春節磕頭拜年的習俗,磕頭拜年,在我們這裡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獨特風景線。磕頭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方式。也是許多親戚之間,鄰居之間化解矛盾的重要渠道。每到大年初一的凌晨3點,村裡就開始了鞭炮聲,孩子們就開始穿起自己的新衣服,帶上自己的新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