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是春節期間的一件大事,小時候最喜歡拜年,感覺這樣才有年味。因為各地風俗習慣多有不同,別的地方又不太清楚,所以今天就專門聊聊我們老家拜年的事。
拜年是從大年三十下午開始的,大概五點鐘左右的時候,大家就開始聚集了。本村只要是結過婚的,都要帶著老婆去給長輩拜年,孩子沒人照顧的也可以帶上孩子。但有一種例外,就是當年家裡有親人去世的,今年就不用拜年了,任何親戚、當家都不要去拜了,但是別人可以來你家拜年。
我們楊姓在村裡是大姓,當家子特別多,一般就是血緣關係比較近的聚在一起,一波總也有二三十人,然後挨個給各家各戶的長輩拜年,基本要轉完一個村子才能拜完。我們這拜年是需要磕頭的,磕頭一般都是單膝著地,有人趁著人多在後面濫竽充數,別人一看他膝蓋上沒土,就知道他偷懶了。
長一輩的一般在家等著,總得有人接頭呀,家裡準備了香菸,瓜子,糖,小輩們來磕頭,都要熱情的款待一番。拜年的人一到家裡,長輩們一般都會迎出來客氣的說:「別磕了!別磕了!今年咱們不磕頭了!」話雖然這麼說,但可不能當真,你要真不磕頭,就會被人挑禮兒了,這是不懂事。一年就這麼一個頭,有的離得還很遠,平常都不見面,大家都不認識,年底了再不拜年認認親的話,那真的跟斷絕關係沒兩樣了,走街上都不知道是一家人。
等小輩的拜完年,長一輩再出來,再給更大輩的拜年,這樣依次拜年,只有村裡輩分最長的,才不用出來拜年。這樣拜下來,總得有一兩個小時,街頭巷尾,到處是拜年的人,五人一夥,十人一隊的,像我們家族基本都是二三十人一波,規模算是最大的,大家說說笑笑,高高興興的,熱鬧非凡,過年的氣氛相當濃烈。
等天黑了以後,大多也就拜個差不多了,就該回家吃餃子,等著看春晚了,或者平常不見面的夥伴聚一聚,喝點小酒。
初一也有拜年的。村裡人住在外地的,一般都是初一回來給長輩拜年。這個人就少多了,初一主要是祭祖,三十把祖先接到祠堂,初一給列祖列宗上供燒香,磕頭拜年。
我們這裡初二是外甥拜年,結過婚的外甥都要去舅舅家拜年,沒結過婚的外甥當然也可以去,但是去了不用磕頭。舅舅家一般都是準備好豐盛的宴席,熱情款待,很多人常年在外地,一年也就這麼一次去舅舅家,所以感覺很親切。
初三是侄子拜年。姑姑、姨姨家都要去拜年,一般都是和堂兄弟們一起先去姑姑家拜年,然後再分開,各自去自己的姨姨家拜年。
初四是女婿拜年,女兒不管嫁的多遠,都要在這一天之前趕回來,初四大家團聚在一起,給父母拜年。有的自己本身是女婿,下面又有了女婿,一般又不都在一個村裡,那就把日子調開,初六拜。所以女婿拜年有兩個日子:初四和初六。
初五不拜年,老家人說初五是「窮五」,去人家拜年不吉利,不但不拜年,最好連門都不要串。
這樣到了初六,最後一波女婿拜完年,整個拜年就算結束了,有的回來晚的,沒趕上拜年的,也就補不了了,等來年吧。
大概十來年前吧,很多村裡不讓磕頭了,但是我們村還在偷偷地磕頭拜年,只是拜的範圍又縮小了,關係不是很近的就不拜了。過年嘛!總要有個過年的樣子,如果再不磕個頭,就說句「過年好」,真感覺缺了點什麼。拜年雖然是形式,但親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需要用形式維繫的,尤其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在外面打工,常年不回家,回來再不給長輩們拜個年,真的在大街上見面都不知道該叫什麼,都不知道跟誰是一家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