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什麼樣?
是等待聖誕老人禮物的長筒襪,
還是輪放不休的鈴兒響叮噹?
是聖誕樹下高高堆起的禮物,
還是布滿聖誕大餐的華麗餐桌?
如果提起聖誕,
你的腦海中就只有這些畫面,
那麼以下關於聖誕的冷知識,
或許會讓你大吃一驚!
如今,聖誕節的歡慶氣氛,早已遍布全球。無論是擁有聖誕傳統的西方國家,還是樂於接受多元文化的東方國度,都對聖誕節敞開了懷抱。人們在這一天與親友歡聚,互送禮物,共迎新年。
然而,你也許想不到,聖誕節並非自誕生之日起,就像今天這樣廣受歡迎。它甚至一度被官方勒令禁止,彼時,它還是異教徒們藉機狂歡的酒會盛宴。
一切,皆源於公元四世紀時,基督教會宣布12月25日為耶穌誕辰,而這一天,恰巧與古羅馬異教徒所慶祝的農神節相撞。於是,幾個世紀以來,歐洲的聖誕節成為了派對的絕佳藉口。
人們在公眾場合醉酒、跳舞、逗趣、賭博,甚至還夾雜著一些教堂禮拜儀式。但並非所有人都喜歡這種喧鬧又野蠻的慶祝儀式。他們中的一些人遠渡重洋,前往美國,試圖尋找一種更加神聖的生活方式。
這些清教徒們以《聖經》為依據,指出書中並沒有明示耶穌的誕辰,更沒有說要為此大肆慶祝。於是,他們在1659年下令禁止慶祝聖誕節,擅自慶祝聖誕節的人,將被處以5先令罰款,或者可能被送去監獄蹲上一晚。
直到22年後,也就是1681年,禁令才被廢除。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突然開始慶祝聖誕了,事實上,在當時,仍有許多市民對此加以抵制。直到,聖誕老人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在眾多有關聖誕節的傳說中,聖誕老人堪稱最具代表性的人氣偶像。你以為這位樂呵呵的紅衣老人,是從數世紀前的聖典中走出來的?殊不知,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聖誕老人形象,其實是三位紐約人的創意結晶。
1809年,華盛頓·歐文對尼古拉斯的民間傳說進行了翻新,作為四世紀的希臘主教,聖尼古拉斯以派發禮物而聞名。但在歐文的筆下,他不再是一位穿著主教袍的主教,甚至看起來也不再像是一位聖人。他變成了一個穿著燈籠褲的人,坐著馬車滿天飛。
1823年,紐約大學教授克萊門特·摩爾,進一步將這一形象發揚光大。在他的長詩《聖尼古拉斯的拜訪》中,為有大果凍一般肚皮的聖誕老人,穿上了紅色天鵝絨套裝,並使其與八隻馴鹿一起在天空中飛翔。這首詩在民間受到廣泛歡迎,聖誕老人的影響力迅速擴展開來。
最後一位貢獻者,是紐約插畫家託馬斯·納斯特。他不僅畫出了民主黨的驢標,和共和黨的象標。還用自己的插畫,為聖誕老人的形象增添了更多細節:他住在北極,有一份長長的禮物名單,會有孩子們給他寫信……
儘管這個故事在20世紀初便已完成,聖誕老人的形象也幾經嬗變,並最終於1931年塵埃落定,但你一定想不到,真正讓聖誕老人風靡全球的,其實是可口可樂的聖誕廣告!
在整整34年中,可口可樂的聖誕廣告,都採用了畫家哈登·桑德布羅姆的畫。對於生活在當時的大多數人來說,只要提到聖誕老人,腦海中浮現的畫面,必定是可口可樂招貼畫上的白鬍子老爺爺。
如果說聖誕老人經典形象的誕生,多半要歸功於可口可樂,足以令你震驚不已;那麼,另一個真相,恐怕你也是聞所未聞:每當聖誕時節,大街小巷傳唱的《鈴兒響叮噹》,一開始並不是專為聖誕節創作的。
當詹姆斯·洛德·皮爾龐特寫下這首《鈴兒響叮噹》時,他腦海中閃現的,其實是感恩節時的第一場雪。在十九世紀的許多年裡,這首我們記憶中如此純淨的曲調,不過是一首吵鬧的飲酒歌:大家會起立合唱,並搖動威士忌酒杯中的冰塊。
如果你仔細閱讀歌詞的內容,會發現其中充滿了對玩樂和惡作劇的描寫:比如一位男士駕著雪橇穿過鄉間,他的懷中還摟著一位美女,卻一不小心,撞了個人仰馬翻。
只不過是因為歌中所描寫的盛大雪景,更容易令人聯想到聖誕,《鈴兒響叮噹》才被當作聖誕頌歌,廣為傳唱。
本期互動
現在,掌握了這些冷知識,
你一定會比大多數人更懂聖誕~
今年聖誕,你打算怎麼過?
重刷《真愛至上》,「沉迷」聖誕大餐,
還是擁有一顆屬於自己的聖誕樹?
不妨在評論區比一比,
看誰的慶祝方式更別致!
在此,我們也祝你:聖誕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