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除《木蘭辭》這樣的敘事長詩之外,是否有敘事長詞?

2020-12-19 鈞儒說史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詩歌一直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其也衍生出了許多不同的種類,從最早《詩經》的四言詩,再到漢代的五言古詩以至於七言詩歌的出現。都讓中國詩歌的寶庫變得豐富多彩。

除了語句形式的演變之外,詩歌的內容也在不同的時代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其中在南北朝時代,敘事長詩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木蘭辭》和《孔雀東南飛》這兩首詩歌更是成為了其中的雙璧,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那麼和詩歌有著深厚淵源的詞在中國歷史上是否出現過敘事長詞呢?其是在什麼背景下產生的,對於之後中國文學的發展又有著怎樣的意義?

《西廂記諸宮調》書影

敘事長詞的雛形的出現

由於唐代的詩歌在盛唐時代發展到了極盛,這讓其後宋代詩歌的光彩被掩蓋了不少。不過在兩宋時期,詞這一文學形式卻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也讓其和唐詩一道成為了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明珠。

詞的發展和市民娛樂需求的提升是息息相關的,用於配曲延長的詞最早只有小令,並有著固定的詞牌格式。這種作品是文人聚會中消遣的佳作,但是其卻不適合被用於大規模的市民娛樂。

宋代樂人

不過在北宋時期,就已經有人開始從事長篇連詞的創作了,他們將幾首詞連接在一起,共同敘述一件事情,這便是所謂"大曲"。這種作品在當時需要配合固定的音樂來進行演唱,而一部大曲的配樂只有一種宮調,這無疑會讓其敘事節奏比較單一。

而且由於其需要配合音樂演出,因此作品中的修飾和細節描寫比較出眾,這雖然會讓表演更加生動形象,但是也會對其敘事性造成一定的損害,不過這終究是宋詞的一種突破性嘗試。

在大曲出現的年代,還有一種將詞與散文進行雜糅而創作出的文學作品,被稱為"鼓子詞",是一種單人表演的曲藝形式。

該作品雖然受到了大曲的啟發,但是成品結構卻完全不同。而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還是其表演方式的不同,大曲的表演完全依託於樂曲,是需要樂隊表演的。而鼓子詞的藝人則多為一人,他們的表演中雖然有唱段,但是其敘事才是吸引人的關鍵,因此需要在唱詞之外,穿插一些念白的散文,來推進故事的進展,是唐代變文的變種。

京韻大鼓和鼓子詞有一定的淵源

大曲和鼓子詞的出現讓詞的敘事性功能逐漸被人所重視,但是相較於敘事長詩,這兩種文體與曲藝之間的聯繫還是太過緊密,他們自身的文學性和敘事功能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之後諸宮調的出現才是敘事長詞的成熟形態。

諸宮調和大曲鼓子詞的區別

在大曲和鼓子詞出現在北宋社會上之後,詞人們便開始關注敘事詞的寫作了。大曲和鼓子詞雖然有了敘事詞的雛形,但是它們的篇幅較短,而且受到了表演方式的限制,在體制上並不成熟。

諸宮調在這個時候便出現了,其也是發源於民間曲藝形式,為一人表演的唱詞。但是和鼓子詞不同,其中並沒有散文的穿插,其敘事完全由其中的詞來推動,這就要求諸宮調的唱詞要更加注重敘事,而不能只烘託氛圍。

諸宮調的表演和說書頗為類似

而這樣的表演形式對於配樂也有一定的要求,大曲和鼓子詞都是在一個宮調中用同一曲牌來進行歌詠的,這就限制其敘事內容不能出現太大的情緒轉折,否則會與音樂的感情色彩不符。而諸宮調因為要進行長篇敘事,其情節必有波折,只使用一種宮調顯然是不合適的。因此其唱詞中的不同章節往往要配合不同的宮調來表演,這也是其名稱的由來。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諸宮調的創作打破了單一宮調對於敘事節奏和敘事情感的限制,讓它有了進行長篇敘事的基礎,而且散文念白的缺失也讓其唱詞的敘事性有了一定的提升,其內容更加世俗化和口語化。

諸宮調名作《西廂記諸宮調》淺談

雖然在宋代的時候,諸宮調的發展極為興盛,成為了十分重要的民間文學形式。但是當時的文本流傳下來的卻並不是很多,在這些僅存的殘章中,對後世文學作品影響最大的乃是董解元所作的《西廂記諸宮調》。

這部作品雖然繼承了唐代傳奇《鶯鶯傳》的故事,但是卻對故事進行了合理的補充,並將其結局改為大團圓結局,更加符合百姓的審美情趣,因而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之後元代雜劇《西廂記》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並將其完善成為著名的劇本。

張生和崔鶯鶯

在這部諸宮調中,董解元的預言風格也十分引人注目,其雖然沿用了宋詞的曲牌,但是遣詞造句更加貼近生活,這也是這部作品風靡當時的主要原因。現摘錄選段如下:

西洛張生多俊雅,不在古人之下。苦愛讀書,琴畫。德行文章沒包彈,綽有賦名詩價。選甚嘲風詠月,擘阮分茶。承平日春闈,策名屢獲科甲。家業凋零,倦客京華,收拾琴書訪先覺。區區四海遊學,一年多半,身在天涯。

從以上的選段中,我們可以看到諸宮調在宋詞的格式框架中,進行了世俗化的改良,使其能夠符合民間百姓的觀賞水平,這讓宋詞的敘事功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而在元代之後,由於音樂體系的轉變,雜劇散曲逐漸取代了宋詞,這也是諸宮調失勢的根本原因,但是其還是為雜劇的出現和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元雜劇《西廂記》作者王實甫

在我們提到中國古典文學的時候,唐詩和宋詞往往是並駕齊驅的。但是相比於唐詩種類的繁盛,宋詞似乎在文人小令之外就鮮有建樹。但是實際上北宋的文人為了提升宋詞的敘事性進行了不小的努力,還創作出了諸宮調這一成熟的文學體裁。

諸宮調和其雛形大曲和鼓子詞一樣都是民間曲藝形式的一種,但是與後兩者不同的是,諸宮調運用了複雜的音律體系,使其能夠用來表演較長的故事,並且可以配合劇情的發展來變換音樂的情緒,這讓其敘事性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與此同時,諸宮調還去掉了散文念白的唱詞,這要求它的唱詞必須更加通俗易懂,能夠完成主要敘事的職能。以董解元為首的文人們對其進行了一定的改良,滿足了其需求,使得諸宮調成為了兩宋時期最重要的曲藝形式之一。雖然後來其被興趣的元雜劇所取代,但是像《西廂記》這樣的經典故事依然傳承了下來,不失為中國文明的寶貴遺產。

參考文獻:

【1】《西廂記諸宮調》

【2】《中國文學史》

相關焦點

  • 《木蘭詩》敘事藝術初探
    《木蘭詩》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首樂府民歌,是一篇典型的敘事長詩,在敘事藝術上具有敘事完整、詳略裁剪得當、寓情於敘事、採用對話推進敘事等特點,使得《木蘭詩》這首詩作在我國敘事詩歌中佔有獨特地位
  • 宋代的諸宮調,在敘事上做了什麼改進,對戲劇的發展有何貢獻?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詩歌一直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其也衍生出了許多不同的種類,從最早《詩經》的四言詩,再到漢代的五言古詩以至於七言詩歌的出現。都讓中國詩歌的寶庫變得豐富多彩。除了語句形式的演變之外,詩歌的內容也在不同的時代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其中在南北朝時代,敘事長詩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 我國古代敘事詩為什麼不發達,只有那麼寥寥幾首?
    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孔雀東南飛》「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通過寫人敘事來抒發情感,《木蘭辭》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 中國古代最著名十首敘事詩
    中國古代最著名十首敘事詩用詩句講故事的詩,就是敘事詩。作為古代詩歌中,敘事詩相對冷門的一個詩歌類別,雖然也源遠流長,但影響力遠遜於抒情詩。因為要講故事,敘事詩往往篇幅較長。因為要講故事,敘事詩的題材大多以寫人物的愛情、家庭、命運等現實生活內容。
  • 【民族長詩】傣族愛情敘事長詩《召樹屯與喃木諾娜》
    原標題:【民族長詩】傣族愛情敘事長詩《召樹屯與喃木諾娜》 | 生活資訊 | 01 簡介 召樹屯與喃木諾娜》是一部以愛情為主線的敘事長詩:勐板加國的王子召樹屯與勐董板孔雀國的公主喃木諾娜在金湖邊相遇,獲得美好愛情,戰禍帶來災難,破壞了美好的愛情,但王子經過千辛萬苦
  • 再讀史詩《木蘭辭》,木蘭本是大同人
    我國著名學者鄭振鐸先生,在他的大作《中國俗文學史》中,從《詩經》、《漢樂府》到六朝《新樂府》都做了極為精詳的考證。鄭先生認為:「中國古代的文學,其內容是很簡單的,除了詩歌和散文之外,幾無第三種文體。那時候沒有小說,沒有戲曲,也沒有所謂講唱文學一類的東西。在散文方面,幾乎全都是廟堂文學,王公貴族的文學。民間的作品,全沒有流傳下來。
  • 電影《花木蘭》預告片引熱議 敘事詩是中國文化走出去很好的載體
    《木蘭詩》在國外的電影化對中國文化走出去有哪些思考和啟示?  外國譯者感興趣的是故事  由眾多中國影星出演、即將於2020年上映的《花木蘭》是1998年上映的同名動畫的真人版,也是迪士尼所拍攝的唯一一個中國故事,而這一故事的源頭是北朝民歌《木蘭詩》。《木蘭詩》為何會被迪士尼選中?
  • 《木蘭詩》中一語略過的戰爭描寫,是出於對敘事完整性的考量
    但是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談,拋開樂府的民間或者文人取向,從敘事詩的角度來說《木蘭詩》,能發現這些詩歌的另一種特色。敘事詩的發展有一個明顯的過程,《詩經》時代往往是一句、兩句的片段化敘事,詩人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到了楚辭時期才有了完整的敘事詩。
  • 抗疫敘事長詩《黃鶴英雄歌》雲中詩會即將舉行
    抗疫敘事長詩羊角巖抗疫敘事長詩截止目前,感染總人數已超過4000萬人,死亡總人數已超過112萬人……因為有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中國戰勝了,武漢戰勝了,這是我們身為中國公民的榮幸和驕傲。土家族詩人羊角巖從疫情開始,便高度關注著武漢抗疫。當他從網上看到武漢市第三人民醫院護士長蔡利萍身穿防護服,追趕他的丈夫、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的靈車,他的心被深深地撞擊著,巨大的疼痛使他喘不過氣來。
  • 〔詩詞國畫欣賞〕木蘭辭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 壯鄉青年的愛情 故事裡還有故事——記敘事長詩《百鳥衣》作者家鄉...
    現今,壯族著名作家韋其麟(橫縣校椅鎮文村人)根據當地流傳的「百鳥衣」故事創作了敘事長詩《百鳥衣》。2007年,民間故事「百鳥衣」被列入廣西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篇優秀敘事長詩的問世,使「百鳥衣」故事的傳承進入空前的興盛期。
  • 《木蘭辭》到《木蘭從軍》,為何我們如此喜歡花木蘭?
    從詩句再到戲劇,再到電影,直至電視劇,在一次又一次更為深入,並且不同的敘事模式之中,《木蘭從軍》的故事如此的具有生命力,並且擁有如此大的受眾群體。這些行為明顯在我國古代從不可能存在,是在不同的文化意識和背景之中,所產生的另類藝術形象,不僅超脫了男性桎梏的社會地位,更是塑造出具有著獨立意識的女性巾幗英雄的形象。展現出木蘭衝破世俗偏見,在能徵善戰的銳氣之外,實現了自我確證價值,明確的表現出女性主義所具有的鮮明男女平等訴求色彩。
  • 電影《花木蘭》預告片引熱議,木蘭住土樓化額黃妝都是詩歌翻譯惹的...
    《木蘭詩》在國外的電影化對中國文化走出去有哪些思考和啟示?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學者。外國譯者感興趣的只是故事由眾多中國影星出演、即將於2020年上映《花木蘭》是1998年上映的同名動畫的真人版,也是迪士尼所拍攝的唯一一個中國故事,而這一故事的源頭是北朝民歌《木蘭詩》。《木蘭詩》為何會被迪士尼選中?
  • 以簡馭繁,曲盡其妙——《論語》的敘事藝術
    (《微子》)這些篇章敘事的意味都很濃厚,可以看作是簡短的敘事短文。其實除了獨白式的純粹記言(如「子曰:君子不器。」)以外,人物對話都可以作敘事文來讀,因為它告訴讀者的主要是事情,人物言語也是事件的一部分。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
  • 「詩歌賞析」「北朝民歌」《木蘭辭》
    《木蘭辭》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據其最早著錄於陳釋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可證其產生之時代不晚於陳。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徵戰地點皆在北方,則其產生之地域在北朝。詩中有「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語。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去黃河不遠。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據此,《木蘭詩》中之戰事,當發生於北魏與柔然之間。
  • 《木蘭辭》中的「唧唧」是嘆息、機杼還是蟲鳴?(上)
    正因為此,不難理解,對於部分中國觀眾而言,影片中的木須龍也罷,蟋蟀也罷,均屬於編劇缺少敬意的杜撰。它們從一開始就指向了一種文化挪用——在這種論述中,中國的花木蘭被演繹為追求個人英雄主義與自我實現的西式敘事,並體現在種種增刪篡改之上。
  • 童慶炳:《左傳》,中國敘事文學的開篇
    【原題】中國敘事文學的起點與開篇——《左傳》敘事藝術論略 原載《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年5期 【內容提要】《左傳》是中國敘事文學的起點和開篇。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的要素有情節(講什麼)——演進(怎麼講)——視角(誰講)。
  • 花木蘭or祝英臺?—女孩子的不同人生
    這幾日,《花木蘭》上映,可謂是千呼萬喚始出來,我們終將在電影院相遇。去看一看這位千百年前的傳奇女子,她的所思所想、所行所為。木蘭作為一位女性,在當時當代的命運,歷史上又是怎麼記載的呢?事實上,關於木蘭的記載,是否真有其人,我們並不完全知曉,因為縱觀五千年的史料記載,唯有《木蘭辭》這首樂府民歌,用寥寥數語,記載了她傳奇的一段人生經歷。
  • 兩漢樂府敘事詩——嫻熟巧妙的敘事手法
    嫻熟巧妙的敘事手法兩漢樂府敘事詩的出現,標誌中國古代敘事詩的成熟一、創作主體在選擇敘事對象時,善於發現富有詩意的鏡頭,及時攝入畫面。(一)酒店及其女主人。相和歌辭《隴西行》和辛延年的《羽林郎》。(二)京都,《相逢行》、《長安有狹斜行》。(三)《陌上桑》以春日採桑為背景,相和歌辭《豔歌行》擇取女主人為他鄉遊子縫補衣服,引起丈夫猜忌的情節,都是以常見而又富有情趣畫面入詩。
  • 《木蘭辭》擬聲詞的「譯」聞趣談
    正因為此,不難理解,對於部分中國觀眾而言,影片中的木須龍也罷,蟋蟀也罷,均屬於編劇缺少敬意的杜撰。它們從一開始就指向了一種文化挪用——在這種論述中,中國的花木蘭被演繹為追求個人英雄主義與自我實現的西式敘事,並體現在種種增刪篡改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