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詩歌一直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其也衍生出了許多不同的種類,從最早《詩經》的四言詩,再到漢代的五言古詩以至於七言詩歌的出現。都讓中國詩歌的寶庫變得豐富多彩。
除了語句形式的演變之外,詩歌的內容也在不同的時代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其中在南北朝時代,敘事長詩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木蘭辭》和《孔雀東南飛》這兩首詩歌更是成為了其中的雙璧,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那麼和詩歌有著深厚淵源的詞在中國歷史上是否出現過敘事長詞呢?其是在什麼背景下產生的,對於之後中國文學的發展又有著怎樣的意義?
敘事長詞的雛形的出現
由於唐代的詩歌在盛唐時代發展到了極盛,這讓其後宋代詩歌的光彩被掩蓋了不少。不過在兩宋時期,詞這一文學形式卻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也讓其和唐詩一道成為了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明珠。
詞的發展和市民娛樂需求的提升是息息相關的,用於配曲延長的詞最早只有小令,並有著固定的詞牌格式。這種作品是文人聚會中消遣的佳作,但是其卻不適合被用於大規模的市民娛樂。
不過在北宋時期,就已經有人開始從事長篇連詞的創作了,他們將幾首詞連接在一起,共同敘述一件事情,這便是所謂"大曲"。這種作品在當時需要配合固定的音樂來進行演唱,而一部大曲的配樂只有一種宮調,這無疑會讓其敘事節奏比較單一。
而且由於其需要配合音樂演出,因此作品中的修飾和細節描寫比較出眾,這雖然會讓表演更加生動形象,但是也會對其敘事性造成一定的損害,不過這終究是宋詞的一種突破性嘗試。
在大曲出現的年代,還有一種將詞與散文進行雜糅而創作出的文學作品,被稱為"鼓子詞",是一種單人表演的曲藝形式。
該作品雖然受到了大曲的啟發,但是成品結構卻完全不同。而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還是其表演方式的不同,大曲的表演完全依託於樂曲,是需要樂隊表演的。而鼓子詞的藝人則多為一人,他們的表演中雖然有唱段,但是其敘事才是吸引人的關鍵,因此需要在唱詞之外,穿插一些念白的散文,來推進故事的進展,是唐代變文的變種。
大曲和鼓子詞的出現讓詞的敘事性功能逐漸被人所重視,但是相較於敘事長詩,這兩種文體與曲藝之間的聯繫還是太過緊密,他們自身的文學性和敘事功能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之後諸宮調的出現才是敘事長詞的成熟形態。
諸宮調和大曲鼓子詞的區別
在大曲和鼓子詞出現在北宋社會上之後,詞人們便開始關注敘事詞的寫作了。大曲和鼓子詞雖然有了敘事詞的雛形,但是它們的篇幅較短,而且受到了表演方式的限制,在體制上並不成熟。
諸宮調在這個時候便出現了,其也是發源於民間曲藝形式,為一人表演的唱詞。但是和鼓子詞不同,其中並沒有散文的穿插,其敘事完全由其中的詞來推動,這就要求諸宮調的唱詞要更加注重敘事,而不能只烘託氛圍。
而這樣的表演形式對於配樂也有一定的要求,大曲和鼓子詞都是在一個宮調中用同一曲牌來進行歌詠的,這就限制其敘事內容不能出現太大的情緒轉折,否則會與音樂的感情色彩不符。而諸宮調因為要進行長篇敘事,其情節必有波折,只使用一種宮調顯然是不合適的。因此其唱詞中的不同章節往往要配合不同的宮調來表演,這也是其名稱的由來。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諸宮調的創作打破了單一宮調對於敘事節奏和敘事情感的限制,讓它有了進行長篇敘事的基礎,而且散文念白的缺失也讓其唱詞的敘事性有了一定的提升,其內容更加世俗化和口語化。
諸宮調名作《西廂記諸宮調》淺談
雖然在宋代的時候,諸宮調的發展極為興盛,成為了十分重要的民間文學形式。但是當時的文本流傳下來的卻並不是很多,在這些僅存的殘章中,對後世文學作品影響最大的乃是董解元所作的《西廂記諸宮調》。
這部作品雖然繼承了唐代傳奇《鶯鶯傳》的故事,但是卻對故事進行了合理的補充,並將其結局改為大團圓結局,更加符合百姓的審美情趣,因而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之後元代雜劇《西廂記》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並將其完善成為著名的劇本。
在這部諸宮調中,董解元的預言風格也十分引人注目,其雖然沿用了宋詞的曲牌,但是遣詞造句更加貼近生活,這也是這部作品風靡當時的主要原因。現摘錄選段如下:
西洛張生多俊雅,不在古人之下。苦愛讀書,琴畫。德行文章沒包彈,綽有賦名詩價。選甚嘲風詠月,擘阮分茶。承平日春闈,策名屢獲科甲。家業凋零,倦客京華,收拾琴書訪先覺。區區四海遊學,一年多半,身在天涯。
從以上的選段中,我們可以看到諸宮調在宋詞的格式框架中,進行了世俗化的改良,使其能夠符合民間百姓的觀賞水平,這讓宋詞的敘事功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而在元代之後,由於音樂體系的轉變,雜劇散曲逐漸取代了宋詞,這也是諸宮調失勢的根本原因,但是其還是為雜劇的出現和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我們提到中國古典文學的時候,唐詩和宋詞往往是並駕齊驅的。但是相比於唐詩種類的繁盛,宋詞似乎在文人小令之外就鮮有建樹。但是實際上北宋的文人為了提升宋詞的敘事性進行了不小的努力,還創作出了諸宮調這一成熟的文學體裁。
諸宮調和其雛形大曲和鼓子詞一樣都是民間曲藝形式的一種,但是與後兩者不同的是,諸宮調運用了複雜的音律體系,使其能夠用來表演較長的故事,並且可以配合劇情的發展來變換音樂的情緒,這讓其敘事性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與此同時,諸宮調還去掉了散文念白的唱詞,這要求它的唱詞必須更加通俗易懂,能夠完成主要敘事的職能。以董解元為首的文人們對其進行了一定的改良,滿足了其需求,使得諸宮調成為了兩宋時期最重要的曲藝形式之一。雖然後來其被興趣的元雜劇所取代,但是像《西廂記》這樣的經典故事依然傳承了下來,不失為中國文明的寶貴遺產。
參考文獻:
【1】《西廂記諸宮調》
【2】《中國文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