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詩
敘事詩大多來自民間,是老百姓集體創作的一種詩歌體裁,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浪漫情懷,擁有質樸純真的特點,讀來朗朗上口,意猶未盡,一般都有一個圓滿的結局,就算悲劇也有一個團圓的結局,如:《孔雀東南飛》《梁祝》等,體現出老百姓的善良,和嚮往幸福的夙願。
敘事詩的特點
用詩的形式刻畫人物,羅敷:「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餘」 劉蘭芝:「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
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孔雀東南飛》「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
通過寫人敘事來抒發情感,《木蘭辭》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陌上桑》「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氓》「於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項脊軒志》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十五從軍徵》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與小說戲劇相比,它的情節一般比較簡單。如《陌上桑》「美女妖且閒,採桑歧路間」《十五從軍徵》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童趣》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渺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這種體裁,既用詩的形式又有故事、人物等小說的內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詩和小說的特點。如:《長恨歌》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一個迴旋宛轉的動人故事,有故事情節人物。《氓》一首棄婦自訴婚姻悲劇的長詩。詩中的女主人公以無比沉痛的口氣,回憶了戀愛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後被丈夫虐待和遺棄的痛苦。
情節完整集中、人物性格典型突出、有濃厚的詩意和簡練的故事,又有層次清晰的生活場面。
《孔雀東南飛》「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劉蘭芝回憶初嫁情景,並不是不舍,而是表達了自己無愧於心的態度。《氓》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達了她悔恨的心情與決絕的態度。
中國漢語敘事詩不發達,既有文化傳統方面的原因,又有詩歌發展的內部原因。
(1)中國的文化,有比較內向的特點,漢民族執著於人生,又非常現實,在上古和中古時期,不大可能從人生圈子中走出來,以旁觀者或接近旁觀的態度,把生活作為故事歌唱。
(2)中國古代詩歌,尤其是文人的抒情詩,不像荷馬詩歌和歐洲詩劇那樣,直接面對欣賞的群眾,需要有具體性和機動性,需要對所歌唱的事件進行加工增飾,形成情節動人的故事。
(3)可以說,中國文化一開始就沒有形成史詩——敘事詩的傳統。
(4)中國藝術不重具象重抽象。繪畫重寫意,戲劇多歌唱少對白,沒有布景。這種藝術精神體現在詩中,使得關於具體事件和人物的交代敘述一減再減,本來可以是敘事詩的寫成了抒情詩,本來可以長篇敘事的,也只剩寥寥幾句。
(5)傳統詩論強調比興。敘事詩比興用得少,主要通過賦的手法敘述故事,描寫人物。
(6)此外,入唐以後,近體詩發達,文人喜愛寫近體詩,近體詩中的絕句,體制短小,不可能構成情節曲折的敘事詩。
五千年的文化,百家爭鳴,詩、詞、曲、賦傳奇等,以氣象雄渾的唐詩,香茗清風般的宋詞,鮮明地域特色雅俗共賞的元曲,故事性趣味性文學性兼容的明清小說為主要體裁呈現。敘事詩,特別是民間敘事詩好像五千年文化海洋中的一葉扁舟,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