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最懶詩人,只有兩首詩存世,但就這兩首詩卻蓋過大唐許多詩人!
說起我國的古文化,那真的是悠遠流長,而我國傳承下來的文化也是有很多的,對我們影響最深的,大概就是唐詩宋詞,而且唐詩,也是中國古代文化歷史上的瑰寶。提起唐詩,我們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李白杜甫這些大詩人,這些就是小學生都能隨口朗誦幾首他們的詩作。可見,唐詩的影響之大。
並且透過唐詩,我們仿佛也是看到了一群文人騷客聚在一起,吟詩作樂,唱個小曲……一首首詩,代表著一種情感的宣洩,一種精神的釋放。就是這樣一個文化高度發達的唐朝,在這浩如煙海的唐詩中,卻有一位最為奇特的詩人。他一生活了八十多歲卻只有兩首詩存世,依作者看來,將他稱為唐朝最「懶」詩人,一點也不為過。他就是——張若虛。
張若虛這個名字可能到現在也很少有人知道,但只要提到他的著作,相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傳世作品為《春江花月夜》與《代答閨夢還》。張若虛的這兩首詩是收錄在《全唐詩》裡僅有的兩首,第二首影響力不是很大,但一曲《春江花月夜》,令後世學者無不為之傾倒。「春江花月夜」從明朝開始就一直是眾人文人、詩人所稱讚的對象,歷來評價都非常高,清朝學者稱之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聞一多贊其為「詩中詩,頂峰上的頂峰」。
從詩的結構來看,此詩對仗之工整,韻腳之完美簡直是毫無瑕疵。全詩三十六句,句句押韻,結構嚴謹已然難到了一定的程度,更難得的是整首詩的內容與其形式完美契合,每一句都是一幅畫,又由畫產生感慨,從對生命的經歷逐漸上升到宇宙的哲學思考,充分表現了詩人極端的想像力。
說張若虛寫作此詩,還有一個玄幻奇妙的愛情故事。有一夜張若虛在明月橋邊邂逅了一位名門閨秀,名叫辛夷,二人一見鍾情,互寄餘生。可這一天恰好是上元節,是牛頭馬面出門尋鬼魂的日子,他們錯將張若虛捉回了地府。而他不願意投胎,一定要再見辛夷一面,如此幾十年,得道成仙的草娥被其真心所感便幫他起死回生,張若虛回到了27歲的模樣,而此時的辛夷已經是一位66歲的老婦人。二人再次在明月橋下相見,張若虛有感而發吟出了千古絕唱「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只是歷史舞臺上的一名小詩人,直到明朝,才流傳起來,這中間整整五百多年,才挖掘出了他的這篇作品,從此他也登上了歷史舞臺,從默默無聞到遠近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