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篇蓋全唐」的張若虛,只有兩首詩存世,卻牛到炸裂

2020-10-09 天上那些事兒

有些人,比如我們愛蓋章的乾隆爺,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卻大多數是一些狗屁不通,或者麼得感情的詩句,要麼就是打油詩之流。

有些人,終其一生寫下了不多的詩歌,最終流傳下來的卻寥寥無幾,但就憑這寥寥無幾的幾首詩,卻躋身大詩人之列,為世代傳唱。

而唐代初期,有一位大詩人,傳世的詩歌只有兩首,但他卻就憑藉其中一首,技壓群雄,奪得了「孤篇蓋全唐」的美譽。


這位詩人就是張若虛

「孤篇蓋全唐」的張若虛,只有兩首詩存世,卻牛到炸裂。

張若虛和那些動輒官居一品,成為宰相的詩人們相比,做官做的並不大,他曾任兗州兵曹,大概出生於公元670年,卒於約730年,是揚州人,因為我們的這位大詩人太低調了,所以並沒有他準確的生卒年,只能用「大概」、「約」之類的詞彙來形容。

雖然人低調,卻是一位唐朝著名詩人,儒客大家,在唐中宗神龍年間,與賀知章等人以吳越名士揚名京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


這四個人,除了賀知章流傳下來的詩稍微多一點,26首以外,其他三人的傳世之作都並不多,其中張若虛不用多說,一共就兩首,張旭有7首,而且張旭更多的是以他的狂草而出名,包融有8首,整體都不多,可以說,古代詩人的作品散失情況還是很嚴重的,可能有更多的千古名句就那麼遺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這主要是由於戰亂頻發和古代的出版業不發達,導致版刻流傳較少,更多是手工抄寫,這時候如果你出名,你的粉絲多,那麼傳唱度高,粉絲們傳抄的也多,自然流傳下來的也就多了。

但就算是李白,這種當時就有無數粉絲的流量級明星詩人,最終也只是900多首詩傳到了現在,可以說是十不存一,另一方面,詩人們也算是為中小學生減負。

像張若虛這種低調的,不張狂的詩人,能流傳下來兩首,真是不幸中的萬幸,而這兩首《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閨夢還》竟然還都是佳作,不禁讓我們遐想這張若虛的才氣到底有多大。


請來賞析一番《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這個牌曲本來是南朝陳朝後主陳叔寶所做,陳隋年間也都有不少人做過這詩,就連我們荒淫無道的隋煬帝也曾寫過《春江花月夜》,不過最終流傳下來,讓大家傳唱的就是張若虛的這首了。


春、江、花、月、夜本就是五種美好的意象,當這五種美好的事物同時出現,又層層遞進,給人視覺上的美得享受,可不是1+1那麼簡單的疊加。每一個事物在月華的照射下,景物層層遞進,便如蒙了一層層輕紗,先是月下江,然後是月下花,月下霜,月下舟,月下樹,月下人……因月的照射更添了一絲朦朧。

就這樣,江潮連海,月共潮生的畫面就被作者勾勒出來了,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一切都是那麼的幽美恬靜。

但如果一首詩做到這一步,雖然難能可貴,但還做不到孤篇蓋全唐的美譽,這首詩的厲害,就厲害在它好像穿越了一般,除了唐詩的雄渾、浪漫,竟然還有宋詩的哲思、義理。


要知道唐詩基本上把詩給寫盡了,浪漫、現實、苦悶、歡樂、邊塞、閨怨、田園、宮廷,你想寫的內容,唐詩都給你寫遍了,這樣之後的宋代文人可愁白了頭,怎麼辦?我又想不落窠臼,又不想拾人牙慧,那就得另闢蹊徑。

於是宋人寫宋詩找到了一個新的方向,那就是詩裡面要麼得飽含儒釋道的義理,要麼得充滿哲學辯證的思維,這樣才能彰顯我和唐詩的不同,舉個例子,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充滿了哲思。再比如朱熹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也是充滿了各種人生哲理。

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就是如此,他緊緊聯繫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所以問道:「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他認為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所以寫道:「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


一輪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著什麼,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江月有恨,流水無情,「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所以此詩一出,唐朝人自己都懵了,怎麼回事,好好的寫景,好好的寫思鄉不好嗎?為什麼還要思考人生,偏偏還很有道理,算了算了,打不過,打不過,你這一首,把我們都給壓過去了,服氣,認輸!


聞一多看後,沉默了許久,嘆服的說道:「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相關焦點

  • 唐代最「懶」詩人,僅有兩首詩存世,卻被譽為孤篇蓋全唐
    唐詩主要分為七言律詩和五言律詩,許多人都有幾十上百首詩篇存世,詩歌的數量和質量,成為了我們後世評價一個詩人成就的主要參考依據。到了後來,清代的乾隆皇帝一個人就寫了4萬多首詩,比整個唐朝留下的詩加起來還要多,但很可惜裡面並沒有什麼出彩的作品。
  • 孤篇蓋全唐的張若虛
    它以另一種風格,呈現於劉希夷、張若虛等人讚美青春、表現對生命永恆之渴望的詩篇中。雖然他僅只存兩首詩,但是他的名氣不輸給大唐的其他詩人。一首《春江花月夜》足以讓後世感受到他的文採,更能體現大唐的氣魄。《春江花月夜》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等名句留傳千古,其詩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 摯動人的離情 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豔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清末學者王闓運謂之「孤篇橫絕,竟為大家」。這 還不夠,他還說:「從這邊回頭一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的過程。
  •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為什麼能「孤篇蓋全唐」?
    在那個夜晚,站在江邊的張若虛可能不會想到,他的這首《春江花月夜》竟然在這個嶄新的時代無人喝彩,他更想不到的是,在一千年以後,人們又把這首詩推向詩歌的頂峰。「孤篇蓋全唐」,就是現在給這首詩的評價。一、孤篇蓋全唐是怎麼來的?《春江花月夜》如今可謂家喻戶曉,但奇怪的是,影響力那麼大的一首詩,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默默無聞的,不僅在唐代,甚至之後的宋元幾百年間都乏人問津。
  • 此人只有兩首詩流傳於世,其中一首被稱「孤篇蓋全唐」,驚豔千古
    直到明代萬曆年間胡應麟編撰的詩歌理論著作《詩藪》錄入了他的詩《春江花月夜》,他才逐漸被世人所熟悉,進而一詩成名。他便是唐代詩人張若虛,一生也只有兩首詩流傳於世,另一首為《代答閨夢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作,素有「孤篇蓋全唐」之稱。清人王闓運在《湘綺樓論唐詩》中說它「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聞一多先生說它是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 從讀者的角度剖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為什麼能孤篇蓋全唐
    唐朝最為著名的兩位詩人李白、杜甫分別留下了一千多首詩。而有一位最「懶」的詩人一生只寫兩首詩,憑其中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冠壓全唐詩人。他就是初唐詩人張若虛。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譽為「孤篇蓋全唐」。張若虛的孤篇為什麼能蓋過眾多的高產詩人?涓涓從一個讀者的角度和感受來剖析。
  • 張若虛「孤篇蓋全唐」的靈感哪裡來?來自楊廣兩首《春江花月夜》
    唐代詩人張若虛只留下兩首詩,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便是有著「孤篇蓋全唐」美譽的《春江花月夜》,千百年來,無數的詩詞愛好者為之傾倒。這首詩也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然而,你知道嗎,誘發張若虛創作出這首「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清末學者王闓運語)的名詩,卻是隋煬帝楊廣所作的兩首《春江花月夜》。
  • 《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壓倒全唐,那是張若虛與月亮的約會!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最大的評價應該就是:孤篇蓋全唐!《春江花月夜》與張若虛之間的爭議張若虛一生寫過多少詩我不得而知,但是流傳下來的只有兩首,其中一首便是《春江花月夜》,詩雖然不多,但是有這一篇足矣。《春江花月夜》被稱為「孤篇」,是因為張若虛只傳下來兩首,不知道是其他失傳了還是壓根就只有這兩首,而他的另一篇《代答閨夢談》相比較《春江花月夜》就要遜色很多,因此才有人懷疑這根本就不是張若虛所作。
  • 《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壓倒全唐,那是張若虛與月亮的約會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最大的評價應該就是:孤篇蓋全唐!>張若虛一生寫過多少詩我不得而知,但是流傳下來的只有兩首,其中一首便是《春江花月夜》,詩雖然不多,但是有這一篇足矣。《春江花月夜》被稱為「孤篇」,是因為張若虛只傳下來兩首,不知道是其他失傳了還是壓根就只有這兩首
  • 張若虛:一生只留下兩首詩,其中一首「孤篇蓋全唐」
    張若虛,初唐揚州詩人,因那一首《春江花月夜》而聞名,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他的詩作中,大部分都已流失,《全唐詩》僅存2首,但其中的一篇《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絕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
  • 唐代最懶詩人,只有兩首詩存世,但就這兩首詩卻蓋過大唐許多詩人
    唐代最懶詩人,只有兩首詩存世,但就這兩首詩卻蓋過大唐許多詩人!說起我國的古文化,那真的是悠遠流長,而我國傳承下來的文化也是有很多的,對我們影響最深的,大概就是唐詩宋詞,而且唐詩,也是中國古代文化歷史上的瑰寶。
  •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譽為孤篇蓋全唐!
    張若虛,揚州人,生平不詳,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其詩僅存兩首,其中一篇《春江花月夜》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春江花月夜》唐代: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 唐朝80歲詩人,如今只留下兩首詩,其中一首被稱為「孤篇蓋全唐」
    唐代的作詩風格迥異,根據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詩風,比如唐盛時期李白杜甫等人,既有對現實生活的細緻描寫又有激情高昂的邊塞詩,還有清新脫俗的田園詩,到了晚唐時期大多都是對於朝堂的不滿以及擔憂,有著濃厚憂鬱的「史詩」。
  •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憑什麼「孤篇蓋全唐」?
    提起張若虛,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是提起《春江花月夜》,大家耳熟能詳,不錯,張若虛正是《春江花月夜》的作者。他非詩仙亦非詩聖,僅存兩首詩中卻「孤篇蓋全唐」,下面分別來看。這首詩,光看題目,就會給人一種美不勝收的感覺。
  • 一生只留下兩首詩,百年後才被人發覺,一出場就「孤篇蓋全唐」
    張若虛,他的一生只留下來兩首詩,一首《春江花月夜》雖然作自唐代,但是卻在明朝才被人們發現亮點,而現在的很多專家學者都會稱讚這首詩,被稱為「孤篇蓋全唐」「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就是裡面其中的一句。
  • 他把懶發揮得淋漓盡致,一生寫了2首詩,其中一首「孤篇蓋全唐」
    有這麼一首詩和一個詩人被人譽為「孤篇蓋全唐」,這首詩就是《春江花月夜》,這個詩人就是一生只留下兩首詩的唐朝詩人張若虛。除了《春江花月夜》,那就是《代答閨夢還》。雖然張若虛只有兩首詩傳世,但是這兩首詩都成為了唐朝最具代表的詩作。張若虛是江蘇揚州人,曾經任職過兗州兵曹,一個很小的官職。
  • 張若虛:一生僅餘詩兩首,孤篇《春江》壓全唐
    今存詩僅兩首:《春江花月夜》與《代答閨夢還》。張若虛關塞年華早,樓臺別望違。——《代答閨夢還》張若虛雖負有盛名,但歷史上對於他的介紹是少之又少。他的生卒年早已不可考,只有少數典籍將他的生卒年定在約公元660~720年。史書上也沒有對他進行過多記載,《舊唐書·藝文志》中只在「賀知章傳」中對他一筆帶過:「若虛,兗州兵曹。」 對他介紹最多的是《全唐詩》,不過也只有短短的二十六個字:「張若虛,揚州人,兗州兵曹。
  •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為何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不過小爽對該詩來說可能並不是特別了解,雖然在課堂上老師詳細講過,不過該詩意境太高,作為理科的小爽理解還是有點難的,接下來小爽將為大家普及為何該詩有「孤篇蓋全唐」之譽?清末王闓運評價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說:「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
  • 唐朝最懶的詩人,一生僅存兩首詩,卻孤篇壓倒全唐!
    李白的一生博聞多識,寫了一千多首的詩,而流傳至今的也有九百多首,就連小學生都能隨口說出幾首。而今天小編要說的這個人,也是唐朝的一位詩人,比起李白,這位詩人做的詩就顯得有點太少了,因為他一生活了八十多歲,卻只留下了兩首詩。和當時其他詩人相對,確實是少的可憐,將他稱為唐朝最「懶」詩人,一點也不為過。
  • 《春江花月夜》:名不見經傳的張若虛,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但也是這首詩,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被新月派代表詩人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我們不必去糾結在那詩歌文人璀璨如繁星的大唐盛世,「孤篇蓋全唐——《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中《賀知章傳》雖說既然四人能相提並論,那張若虛也定有能與張旭、賀知章所媲美的才氣和名望,但令人疑惑的是,和他的事跡一樣,他所留下的傳世作品也僅僅只有兩篇詩歌,而《春江花月夜》就是其中之一。
  • 唐朝好詩那麼多,憑什麼張若虛的這首宮體詩可以「孤篇蓋全唐」?
    陳子昂一首《登幽州臺歌》震驚朝野;王翰一首《涼州詞》流芳百世;但最令人嘆服的唯有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壓倒全唐」的氣勢,使人們深深地記住了這位作品極少的詩人。他僅用了兩部作品便成為了「吳中四士」之一,與賀知章、張旭、包融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