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的水平如何?李敖評價很犀利,不及朱清時厚道實誠

2020-12-04 瑤說娛樂

在當代文化學術界裡,有一個重量級的文化大師,其學問之大、著述之豐、經歷之奇、名聲之高、爭議之多,近百年來恐怕絕無僅有。

他是國學與佛學的雙料大師,著作50多部,足有數千萬字,其作品之豐富,內容之廣博,少有人可比;他的著作被奉為「劃時代的巨著」,不說臺灣、香港,便是大陸,每年出版就達百餘萬冊之巨,而且在他2012年去世後非但未減,反而仍呈增長普及之勢,這在當代學問家序列中,絕對鳳毛麟角;他享譽海內外,粉絲遍布全球,人們尊稱他為「哲學家」、「宗教家」、「大居士」、「禪宗大師」、「國學大師」,榮登「臺灣十大最有影響的人物」,在大陸更是擁躉無數,其聲譽之高、名頭之響、粉絲之多,一時無二。

然而,他卻又是在學術界爭議最多的人物之一,有人評他「偽學」,罵他「神棍」,「大忽悠」,甚至「江湖騙子」,可謂名極一時,毀譽參半。

他,就是中國當代文化學術界裡最具傳奇色彩,曾任過臺灣政治大學、輔仁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的南懷瑾先生。

南懷瑾先生

那麼,南懷瑾先生作為海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者、詩人、哲學家、教育家、中國文化傳播的大師級人物,為什麼會遭到那麼多質疑與批評?也就是說,他的水平到底如何呢?

小學沒拿到畢業證的大學教授

說起南懷瑾先生,真的是一生傳奇,傳奇到讓人驚奇。

他1918年生人,老家在浙江溫州樂清縣,13歲的時候,南懷瑾參加小學畢業考試,結果考了個倒數第一,學校不發畢業證,只給了他一個肄業證書,他結果成了一個小學都沒有畢業的人。

然而,別看他小學考倒數第一,沒拿到畢業證,他並沒有人們以為的那麼不堪,反而是一個極為聰明的人。肄業後,父親讓他去商店做學徒,但他打死都不去,堅持要讀書,父親便拜請曾與南鏡秋、朱毅夫等人創立過「竹林七逸社」的當地名儒葉公恕先生,請這個著名的大儒學家來當南懷瑾的家庭教師,給他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

南懷瑾少年塾師葉公恕先生

抗日戰爭爆發後,南懷瑾隻身入川,考入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畢業後任教於中央軍校、金陵大學等。1943年拜於佛學大師袁煥仙門下,成為「維摩精舍」開山首座弟子,潛心修道參禪多年,學問精進。

1949年,南國瑾到達臺灣,先後在輔仁大學、國立政治大學任教。1955年,南懷瑾出版了《禪海蠡測》一書,後又寫成《楞嚴大義今釋》《楞伽大義今釋》兩本佛學力作。1963年,舉家遷往臺北後,南懷瑾被竺可楨的門生、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校長張其昀聘為教授,併兼禮學院院長。

青年時期的南懷瑾

從此,南懷瑾一邊講學,一邊著述,數十年間,《論語別裁》《金剛經說什麼》《漫談中國文化》《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等著作紛紛出爐,著作等身,一時間聲名鵲起,好評如潮。尤其是他的著作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大陸出版後,好評如潮,多次掀起「南懷瑾熱潮」,自此,海峽兩岸三地,世界華人之間,甚至西方的東方文化研究領域,南懷瑾成了一個代表國學、佛學的文化符號,權威的象徵,讀南師、看南師,遂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

各路大神的討伐與批評

其名也大,其爭也紛。伴隨著南懷瑾在海內外,特別是在大陸的名聲高揚,那些好事的各路英豪像獵手覓到了獵物,槍手看到了靶子,終於又找到了一個話題,於是,磨刀霍霍了。

李敖先生

首先是島內罵人無數的「狂人」李敖先生,他在自己的書裡評價說:

「南懷瑾在我看起來,根本就是個騙子……什麼東西啊,完全胡說八道。」

如果是一個學者評價另一個學者的水平,首先這種態度就有讓人質疑的地方,任何學術之評,至少在態度上要公允,在語氣上要平和,你有對的,有錯的,對的哪,錯的哪,誠誠懇懇,公公正正,實誠,厚道。李敖這種「罵街式」批評,在切入的態度上就有問題了,態度粗暴(我不說粗鄙)的評價,再正確也會難讓人難受,意氣之爭,自己會有多少高明處?

你看南懷瑾在那麼多講座中,在那麼多專著中,他都是那麼溫文爾雅,謙謙如君子,他在講學中經常說:「我這輩子,一無所長,一無是處。」這一方面說明他謙虛,另一方面說明他淡定,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也未嘗不能當作他的實話實說。

李零教授

李敖先生批於臺島之後,他的本家,我們北京大學教授李零先生又響應於海峽這邊,李零借牛澤群的話批評南懷瑾的對孔子論語的解讀專著道:

「迂闊、陳腐、謬誤、悖理,一應俱在……更像是以《論語》文強為引子的蹩腳的海聊神侃大雜燴。」

而李零的理由,不過是南懷瑾在書中對論語的箋注與他的不同,或有出入而已。

然而有趣的是,學術界批評李零「讀論語」一書滿是「迂闊、陳腐、謬誤、悖理」的也大有人在。在這裡,倒不要去糾纏李零的書到底是不是「迂闊、陳腐、謬誤、悖理」,從態度上來說,南懷瑾先生以不變應萬變,對那些謾罵式批評始終沉默是金,便是最好的回答。而且,南先生最後活到了95歲高壽,或許與他這種寵辱不驚的心態不無相關。

我們都知道,在學術理解上,是沒有一個現成的標準答案的,有些東西是愈爭愈遠,甚至遠離學術本身,那就是前面所說的意氣了。或許,對於碼字為生的李零教授來說,批評一下南懷瑾或是「為賦新詞」的下意識行為也未可知,畢竟找一個話題就能成一篇文章也好,真正的對錯倒在其次了。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有時或許就是這麼回事。

南懷瑾晚年曾給自己定論說:

「以亦仙亦佛之才,處半人半鬼之世。治不古不今之學,當談玄實用之間。具俠義宿儒之行,入無賴學者之林,挾帝王縱橫之術,居乞士隱淪之位。」

南氏以此自況,既是自知之明,也是對那些潑髒水「罵街式」批評者的坦然回擊,從人格上來說,二者高下立判斷。

如何真正讀懂南懷瑾

我曾看過一次許知遠對話馬東的「十三邀」,馬東說,1949年以前,我們中國的識字率,沒有超過過中國總人數的百分之五。

著名主持人馬東

以此觀之,那些通過苦讀和聰明智慧讀岀來的大師,不單在所有的人中,即便在這僅有的百分之五的人群之中,也是極少極少,甚至就那麼幾個,當然更加稀少了。

1949年以後,就比如當下,在14億中國人中,能識字讀書的人已經早已超過總人數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了,文盲差不多已經絕跡。雖然讀書人大量增加,但文化精英卻依然很少,大師的比例,就更加少之又少了。

因此,不要期望出版了幾本書的人就是大師,天下哪裡有那麼多大師啊。同時,他是不是大師,還得你自己去閱讀他的著作,喜歡就行,倘若不喜歡,別人縱然說他是孔子轉世、老子再生,你也不會認同。但是,你如果真正在某人的著作中受益了,覺得給了你人生啟迪,幫助了你轉型上升,或者讓你克服了人生困難,華麗轉身,實現了人生夢想,那麼這個人即使是普通學者,你也會尊敬其為大師的。這裡,說的是學術的功用。

那麼,讀南懷瑾,應該如何去讀呢?我覺得應該要有一個認識:適合就讀。

打個比方,季羨林,我們從官方到民間公認的大師,但他不是文學大師,而是語言學家,他的過人之處在於「梵學」,但他的「梵學」著作,一般人怎麼能看懂呢?所以,你不一定會因為他是個大師,就去讀他那你也許不能讀懂的「梵學」著作,那他的大師所在,便不是你需要關注的地方了。

錢鍾書和楊絳夫妻

又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錢鍾書,對於一般讀者來說,最知名的是他的小說《圍城》,但這部小說不過是錢先生早年愛好文學的玩票之作,真正奠定他學術地位的是《管錐編》《談藝錄》等,然而這兩部著作,恕在下直言,非專業人士或有過專業訓練的很少能夠全部讀懂,遑論弄通悟透了。

所以,如何看待南懷瑾,如何閱讀南懷瑾,就必須搞清楚他的著作長處在哪、優點在哪、閱讀的切入點在哪。

從學術方面來說,南懷瑾是個佛學家,或者說佛教家,他1994年在廈門南普陀寺「南禪七日」講座的視頻至今還熱門得很。他先是佛學家,然後才是國學家,再是文化學家。以此路數可知,南懷瑾是一個從佛學入手,通過鑽研佛典並且經過多年的辛苦打拼才成為一代佛學大師的,再精研儒學、道學,並將儒、釋、道三家打通,又用「儒」來釋「釋」,用「道」來釋「釋」,再通過貫通之學,反及文化,追求中國文化、華夏文化的普及和傳承。

我說的可能不一定精準,但大致是這麼一個路數。

「南禪七日」中的南懷瑾先生

這是很粗淺的一個解釋,其實作為南懷瑾來說,他打通儒、釋、道三家的過程是非常複雜和特別坎坷的,他對文化普及傳承的努力是非常曲折而又異常艱辛的。

他當年在臺灣不名一文,生活困頓,左手抱幼子,雙腳推搖籃,右手乘兩個小孩不吵鬧時趕快奮筆疾書寫《禪海蠡測》煮字療飢時的窘況,就是最清晰的寫照。但他又極為聰明智慧,《楞嚴大義今釋》《楞伽大義今釋》兩本佛學力作,就是他在困境中憑著驚人的記憶和超人的領悟力完成的。

南懷瑾涉略之廣博、論述之豐富、見解之獨特、結論之精妙,都是超越世俗學術和所謂「正統國學」的。但這又恰恰成為了那些所謂「正統國學者」攻擊他的地方。說實話,其實那些攻擊他的人,並沒有讀過南氏多少著作的,因為只要讀過南懷瑾十分之一的著作,他的評價便不會如此輕率甚至粗暴了。

南懷瑾講老子,講孔子,講禪宗,講丹道,同時還講生存之道,講飲食男女,講帝王之術,幾乎無所不知、無所不包、無所不講,可以說,他是一位當代極為少見的一通百通的跨界跨領域的貫通學者。

南懷瑾先生全家福

南懷瑾的過人之處還在於,他的著作深入淺出,觸類旁通。他通過儒家學術、道家學術之酒,澆胸中那個佛系的塊壘,貫通一體,渾然天成,讓人欽佩。兼之他內外兼修,是個十分通透的人,謙虛謹慎,誠懇真誠,作風平實,幽默風趣,使得他的學術著作以非常淺顯的路徑深入而為人所接受和喜歡,並由此進入高深的堂奧。而且,一般人都能讀懂,都會喜歡,乃至愛不釋手。我想,這就是南懷瑾著作受眾多海內外讀者喜愛且風靡一時的根本原因所在。

上面是我讀了南懷瑾先生著作後的一些粗淺的理解和認識,不一定準確,只是我的一己之見。

南懷瑾一生顛沛兩岸三地和歐美之間,他一直有一個最大的理想,就是:整理國故,為中國文化復興而奮鬥!為此他朝夕惕勵,自強不息,晚年歸於故裡,傾嚢辦學,就是因為這個宏志和理想使然。

在學問上,他打破門戶之見,放眼世界,海納百川,融合東西方文化精華,或言於講堂,或付諸筆端,為人類福祉而不辭勞苦,耕耘一生。這是南懷瑾及其著作廣受歡迎至今不衰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家國情懷、文化情懷,是附著於國學上最讓人敬佩的底色!

朱清時與南懷瑾

南懷瑾一生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下,學生中多有蔣緯國、蔣彥士、白萬祥、馬紀壯、王昇、李傳洪、尹衍梁、徐芹庭等臺灣政要和文化界財經界大佬。大陸對他深深景仰的學界大伽亦不乏其人,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前校長朱清時便對他十分尊敬和佩服,曾在與南懷瑾一席談之後大發感慨道:「現在啊,再也找不到這麼博學這麼聰明的老人了!」

#遇見好書#

相關焦點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的評價很犀利,但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大家對那部《文化苦旅》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的評價很犀利,但不及金庸風趣幽默易中天是知名的作家、教育家,無數人因為他在百家講壇中的表現被圈粉。後來易中天先生還有些意猶未盡,曾經說過餘秋雨是「天下第一傻」,評價是相當的犀利了。餘秋雨水平如何?易中天的評價很犀利,但不及金庸風趣幽默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尤其是對於文學藝術作品,喜好這個東西往往因人而異,評價也是因人而異的。
  • 南懷瑾:李敖稱他騙子,朱清時尊為大師,其人如何評說?
    然而,「名滿天下,謗亦隨之」,隨著南懷瑾的聲名越來越顯,粉絲越來越多,責罵聲也從書齋裡、茶飯後、江湖上飄然而來。那麼,為什麼會有這些刺耳的異聲怪語?南懷瑾其人究竟如何評說?一生奇特,縱橫雜家,天賦異稟的學問傳奇南懷瑾一生閱歷之豐富,經歷之奇特,少有可比。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評價很犀利,但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評價很犀利,但不及金庸風趣幽默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有一個人才華風靡文壇卻深陷困境,遭遇謾罵,眾說紛紜,毀譽參半,那個人就是餘秋雨,在那時他遭受著如槍林彈雨的指責,而其中兩個非常有名的人物給餘秋雨的評價更是犀利無比,兩人究竟是如何評價餘秋雨的呢?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評價很犀利,但不及金庸風趣幽默評說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評價很犀利,但不及金庸風趣幽默評說餘秋雨近三十年間,卻有這麼一個人那麼,作為作家,餘秋雨的水平到底如何?人們對他又有哪些迥然相異的評價呢? 易中天評價很犀利 易中天先生後來還意猶未盡,曾說餘秋雨是「天下第一傻」,評價極是犀利。
  • 餘秋雨水平究竟如何?易中天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的風趣幽默
    那麼,作為一個在文壇掀起過閱讀熱潮的作家,散文家,餘秋雨的水平到底如何呢?人們對他的評價為什麼會如此針鋒相對而又各執一詞呢?我們先看看餘秋雨的水平到底怎樣,再論他為何受到那些名家如易中天、王朔等人的攻擊的。
  • 南懷瑾到底是「騙子」,還是一代「大師」?李敖:根本就是個騙子
    所以說,他是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但是臺灣名嘴李敖在解說《易經》時攻擊南懷瑾:南懷瑾在我看來,根本就是個騙子。因為南懷瑾向大眾傳播的國學經歷,都是經他自己咀嚼後的產物。一、南懷瑾和他的書南懷瑾出生於1918年,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將國學「通俗化」,並向世人大力推廣的「大師級」人物。他十七歲習武,二十歲時考入國民黨中央軍校教育隊。
  • 「南懷瑾就是個騙子」!李敖這樣抨擊國學大師,有道理嗎?
    作家李敖在國學講堂解讀文學經典時,為何要這樣評價南懷瑾?禪宗佛學、文化教育、政治行動、經濟貢獻,四個關鍵詞可以概括南懷瑾先生的一生。這樣的國學大師,世人敬仰還猶恐不及,為何作家李敖要抨擊呢?其實這並不奇怪。眾所周知,李敖的一生要麼是在懟人,要麼是在趕往懟人的路上,懟天懟地懟空氣,沒有不懟的,就連魯迅那樣的人物也未能逃過他的董狐筆、魏徵嘴,更何況是南懷瑾。
  • 南懷瑾是偽國學大師?李敖:他就是一個江湖騙子,講道理很膚淺
    李敖:他就是一個江湖騙子,講道理很膚淺 道不同不相為謀,用這一句話來形容南懷瑾和李敖一點也沒有錯,但沒有人會想到南懷瑾也同樣是受到了李敖的質疑。
  • 餘秋雨水平究竟如何?陳丹青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陳丹青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在眾多的評價中,陳丹青對於餘秋雨很不客氣,認為他更多的時候像一個官員,更是很犀利地指出餘秋雨是個無恥文人!大家都知道,餘秋雨當年和自己的原配離婚,轉眼娶了個小16歲的女演員,這樣的做法掀起了一波罵聲。陳丹青說他是無恥文人,想必也是基於這件事情。
  • 李敖評價金庸偽善,您怎麼看
    臺灣的李敖先生曾經說過一件事,就是金庸當年為了支持國民黨,親自到臺灣,並與李敖先生談了整整八個小時,金庸談到自己兒子查傳俠死後,他為了平復心靈開始研究佛法,如今已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了。但李敖卻以佛法來與金庸對質,說他根本就是偽善的,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並說金庸根本就是一個功利主義者,對其有利他就信,對其不利他就不信。其實對於上述的了解,小編認為李敖不是一個厚道人。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我們先看看餘秋雨的水平到底怎樣,再論他為何受到那些名家如易中天、王朔等人的攻擊的。因此,臺灣作家白先勇曾這樣評價說:「餘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了,他重鑄了唐宋八大家詩化地思索天下的靈魂」。
  • 李敖評價三毛和金庸,為何會如此不堪?這犀利的評語是否正確?
    李敖評價三毛和金庸,為何會如此不堪?這犀利的評語是否正確?在七八十年代的作家裡,成績顯著被大家熟知的大概就是金庸和三毛了。但就是這兩位傳奇的人物,卻被同一時代的作家做出了一番負面的評價,甚至可以說有點偏激。這個人就是李敖。李敖要比三毛大八歲,他們的人生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他們都是寫作天才,也都有一些特立獨行。其實三毛看過李敖的書,也了解過他的言論和觀點,可以說三毛對李敖世有敬佩之情的,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同是在臺灣的她準備去拜訪李敖。
  • 於丹國學水平如何?老梁言辭犀利,反觀易中天的評價,耐人尋味
    於丹國學水平如何?老梁言辭犀利,反觀易中天的評價,耐人尋味於丹是我國文化界的「大姐大」,後起之秀如蒙曼、陳果等傑出女學者,見到於丹,也要敬稱一聲於教授或者於老師。可見,於丹在國內文化界的影響力,那是相當有分量的。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王朔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我們先看看餘秋雨的水平到底怎樣,再論他為何受到那些名家如易中天、王朔等人的攻擊的。因此,臺灣作家白先勇曾這樣評價說:「餘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了,他重鑄了唐宋八大家詩化地思索天下的靈魂」。
  • 易中天評價犀利,但不及金庸評價幽默風趣,餘秋雨的水平到底如何
    我們先來看看各位名人對餘秋雨的評價。易中天評價很犀利易中天的平民立場 ,幽默語言,是他大受追捧和歡迎的主要原因。但是他卻不太瞧得上文化學者餘秋雨,他不止在一個公共場合對餘秋雨進行揶揄,嘲諷,樂此不疲。易中天先生後來還意猶未盡,曾說餘秋雨是「天下第一傻」,評價極是犀利。他甚至由此在學校演講的時候,也說了很多關於餘秋雨的事情,面對易中天的針對性,餘秋雨從沒有過回應。雖然我也很喜歡易老先生,但是對於他的這個觀點,我是不敢苟同的。
  • 朱清時卸任南科大:從躊躇滿志到身心俱疲
    該如何評價已卸任的他?  我們擷取他在南科大的幾個片段呈現。其實,正如朱清時所說,五年時間太短,南科大成敗幾何,功過是非,又何必那麼早「敲定」?  第1個瞬間 躊躇滿志  2009年9月26日,出任南科大校長不足一個月的朱清時公開出席演講。當時已63歲的他躊躇滿志。
  • 李敖去世了,如何評價他的一生?
    在一篇文章裡看到過這樣一句形容李敖的話,我覺得非常貼切。這句話說,「一個人如果只讀書不罵人,那麼他可能是個歷史學家;如果只罵人不讀書,那麼他可能是個流氓學家;而如果兩者兼備,那他就是李敖。」李敖身上具有一般文人身上沒有的痞氣,但同時他又具備非常深厚的學問,這讓他在中國文壇成為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他的筆下真的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而且文筆犀利,字字見血,句句封喉。這就形成了兩個非常極端的情況,喜歡李敖的人喜歡的不得了,為他的批判精神所傾倒,不喜歡他的人非常討厭他,覺得他毫無儒雅之氣,滿嘴跑火車。
  • 南懷瑾|如果把《金剛經》視同於佛,看國學大師如何回答
    南懷瑾|如果把《金剛經》視同於佛,看國學大師如何回答南懷瑾,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清時在一次訪談中這樣評價南懷瑾大師:「現在南老師對佛學和佛經的理解水平,國內找不到任何人可以與他相比,比如我以前跟他學過《成唯識論》,現在我正在讀《瑜伽師地論》,這兩部經書都是玄奘法師主持翻譯或總結的,當時是用唐代語言,而且玄奘法師是用直譯的,唐代的人看起來就很吃力,現代人就更吃力啦。可是南老師會給你講得深入淺出。」
  • 南懷瑾是大師還是騙子?北大教授:他的作品只適合文盲村夫看
    莫言是第一個在國內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文學水平應該是公認的很好的,可仍有許多人看不上莫言的作品;雖然與這位「大師」相比,莫言身上的爭論只能算小巫見大巫,南懷瑾先生,應該是我國最具爭議的作家之一,曾經有一位北大教授抨擊說:他的作品只適合不識字的村夫看!
  • 南懷瑾:大師or騙子?他的書,北大教授暗諷文盲才看,是不懂讀法
    不說前中科大校長朱清時等名人信徒如何五體投地了,就連央視,幾乎每年都要專門發微博,紀念他的誕辰——換句話說,這是得到官方認可的「大師」。但另一方面,至少1960年代起,什麼「神棍」、「大忽悠」、「江湖騙子」等負面評價一直甚囂塵上,伴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