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上午,河北省會居住的趙先生給記者打來熱線電話。據趙先生反映,他每天要騎車經過中華大街,「寧安路至和平路一段路的兩側都被畫上了停車位,這樣一來自行車道就都只剩下了一米寬。」趙先生告訴記者,如此窄的路,只能勉強供一個人騎車通過。「不少騎車行人途經這裡時,為了方便通行,不得不騎到旁邊的機動車道,夾在汽車中通行。」(6月12日《燕趙都市報》)
為何出現了「一米寬的慢車道」?當地有關部門的回應信誓旦旦:考慮汽車停車需要,對慢車道進行了改造,在慢車道上設置了汽車停放車位。之所以做這樣的調整,是為了破解「停車難」。這樣的回應聽起來冠冕堂皇。問題在於,出行的權利是一致的,不能保障了某一方的利益,而侵害了另一方的利益。
慢車道是專門的車道,是供自行車、電動兩輪車專門使用的道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已經進入了汽車時代,但是慢車道出行方式還是很多市民的選擇。在慢車道上通行,「騎自行車的人」一般都需要「相向而行」,需要慢車道的寬度能夠「同時容納多輛自行車通行」。僅僅一米寬的慢車道,卻只能「同時一輛自行車」通行,滿足不了需要。最為尷尬的是,一些「騎自行車的人」不得不在通過這一區域時,到快車道上騎行。
「一米寬的慢車道」是一種危險因素,當兩輛自行車同時出行的時候,就很可能因為擁堵而被擠到快車道上去,甚至是在快車道上摔倒。如果因此造成了危險和事故,責任誰來承擔?關鍵的問題還是,假如「騎自行車的人」騎行到快車道上之後,是該怪他們不文明、不守法,還是該怪慢車道設置得不合理呢?
還需要看到的是,綠色出行、環保出行是社會的倡導,既然倡導大家選擇綠色出行、環保出行的方式 ,就應該為綠色出行、環保出行多做些事情,只有慢車道更加適應出行的需要了,才能促進綠色出行、環保出行。最近這幾年,很多地方都在加快慢車道的建設,為「騎自行車出行的人」打造良好出行環境,有的城市還特意設置了「專用自行車道」「慢生活道路」,這是環保時代的大勢所趨。因此,無論基於什麼考慮,出現「一米寬的慢車道」都是與時代發展背道而馳的。
更應該反思的是,這種類似的「城市基礎設施設置不合理」的現象,尤其是在老城改造的時候,這種情況尤其多發。比如,曾經出現的「半米寬的人行道」,「側著身子才能通過的盲道」,「15釐米高的休閒座椅」。
城市規劃要多些以人為本。「一米寬的慢車道」,是練雜技用的嗎?
文/郭元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