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寬的慢車道」,是練雜技用的嗎?

2020-12-08 紅網

6月11日上午,河北省會居住的趙先生給記者打來熱線電話。據趙先生反映,他每天要騎車經過中華大街,「寧安路至和平路一段路的兩側都被畫上了停車位,這樣一來自行車道就都只剩下了一米寬。」趙先生告訴記者,如此窄的路,只能勉強供一個人騎車通過。「不少騎車行人途經這裡時,為了方便通行,不得不騎到旁邊的機動車道,夾在汽車中通行。」(6月12日《燕趙都市報》)

為何出現了「一米寬的慢車道」?當地有關部門的回應信誓旦旦:考慮汽車停車需要,對慢車道進行了改造,在慢車道上設置了汽車停放車位。之所以做這樣的調整,是為了破解「停車難」。這樣的回應聽起來冠冕堂皇。問題在於,出行的權利是一致的,不能保障了某一方的利益,而侵害了另一方的利益。

慢車道是專門的車道,是供自行車、電動兩輪車專門使用的道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已經進入了汽車時代,但是慢車道出行方式還是很多市民的選擇。在慢車道上通行,「騎自行車的人」一般都需要「相向而行」,需要慢車道的寬度能夠「同時容納多輛自行車通行」。僅僅一米寬的慢車道,卻只能「同時一輛自行車」通行,滿足不了需要。最為尷尬的是,一些「騎自行車的人」不得不在通過這一區域時,到快車道上騎行。

「一米寬的慢車道」是一種危險因素,當兩輛自行車同時出行的時候,就很可能因為擁堵而被擠到快車道上去,甚至是在快車道上摔倒。如果因此造成了危險和事故,責任誰來承擔?關鍵的問題還是,假如「騎自行車的人」騎行到快車道上之後,是該怪他們不文明、不守法,還是該怪慢車道設置得不合理呢?

還需要看到的是,綠色出行、環保出行是社會的倡導,既然倡導大家選擇綠色出行、環保出行的方式 ,就應該為綠色出行、環保出行多做些事情,只有慢車道更加適應出行的需要了,才能促進綠色出行、環保出行。最近這幾年,很多地方都在加快慢車道的建設,為「騎自行車出行的人」打造良好出行環境,有的城市還特意設置了「專用自行車道」「慢生活道路」,這是環保時代的大勢所趨。因此,無論基於什麼考慮,出現「一米寬的慢車道」都是與時代發展背道而馳的。

更應該反思的是,這種類似的「城市基礎設施設置不合理」的現象,尤其是在老城改造的時候,這種情況尤其多發。比如,曾經出現的「半米寬的人行道」,「側著身子才能通過的盲道」,「15釐米高的休閒座椅」。

城市規劃要多些以人為本。「一米寬的慢車道」,是練雜技用的嗎?

文/郭元鵬

相關焦點

  • 濟南大明湖路北側慢車道被「毀容」,不雅觀還影響通行
    ◥大明湖路慢車道標識去除後留下一塊塊黑斑。近日,壹粉陳先生向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反映,濟南市大明湖路北側慢車道清除了之前舊的慢行標識,對慢車道路面造成了一定的損壞,不少非機動車選擇繞開破損路面行駛到了機動車道上,十分危險,希望能夠儘快進行整修,讓市民免受顛簸之苦。
  • 走進中國雜技之鄉:杈耙鋤頭當道具 田間地頭練雜技
    走進中國雜技之鄉:杈耙鋤頭當道具 田間地頭練雜技 來源:人民圖片  2014年10月14日14:14 2014年10月13日,東北莊雜技學校的學生在用玉米棒子練手技。 點擊下載圖片 金秋,走進「雜技之鄉」——濮陽市華龍區東北莊,處處都能感受到濃濃的雜技之風,雜技已融入了東北莊人的生活。 東北莊,是豫北平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它與河北吳橋並稱為中國雜技南北兩故裡。
  • 安徽省雜技團僅招23名小學員:家長不願孩子練雜技
    在招生過程中,老師們普遍感覺到,多數家長希望孩子走「文化教育」的道路,認為練雜技太苦太累,不願讓孩子練,招生遇到很大困難。而將孩子送到雜技團的家長們,也有擔憂——擔心孩子能否成才、有沒有好的前途等等。支持孩子練雜技、主動聯繫雜技團的家長,大概只有30%,剩下70%都是招生老師親自招的。 「明日之星」宿舍,一個孩子正在練剛學的動作。
  • 失去雙臂練書法的女孩,精神可嘉,書法卻是雜技,實話實說請海涵
    失去雙臂練書法的女孩,精神可嘉,書法卻是雜技,實話實說請海涵。今天,我要談談一位失去雙臂的女孩練書法的事。失去雙臂,這個詞組比較悲情,練習書法這個詞組比較文化,悲情與文化交織在一起,讓我感覺有些為難。歷史上沒有一位真正的書法家是用嘴巴咬著毛筆寫字的,從王羲之到王獻之,從鍾繇到米芾,從蘇東坡到徐渭,歷代書法家雖然有痴有癲,有狂有瘋,有文雅有雄邁,風格是各不相同,但是書法卻是千古不易:手執毛筆手寫書法!用嘴巴咬著毛筆寫書法,嚴格上來說,並不是本質的書法體驗,而是書法雜技的一種塑造。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寫字」,與書法無關。
  • 少女疑因練雜技股骨頭壞死 家人要求雜技團賠償
    少女疑因練雜技股骨頭壞死 家人要求雜技團賠償   經過6年艱苦訓練的15歲女孩,參加過數十場表演,曾多次得獎,卻因為右側股骨頭壞死,從此與雜技舞臺無緣。
  • 濮陽雜技「活著的教科書」——喬金生精彩的雜技人生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報導:在河南省濮陽市東北莊村,流傳著這樣的俗語——「杈耙鋤頭當道具,田間地頭練雜技」。這裡的人們依靠世代相傳的雜技技藝,從走街串巷開始,登上了國際舞臺。而這一切得益於老藝人們的薪火相傳。如今,老一輩雜技藝人的人生也因為雜技而充滿了傳奇色彩,成為濮陽雜技「活著的教科書」。東北莊雜技起源於三國時期,鼎盛於清朝末期。
  • 央視春晚的美猴王 是咱商丘的雜技家
    16歲才開始練雜技在2018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少兒歌舞《旺旺年》中,郭成身披「美猴王」戰袍,在高10米、擺動距離16米、直徑只有0.6cm的軟鋼絲上「騰雲駕霧」,10秒翻36個跟頭,完成劈叉、翻身、倒立、旋轉、飛行等一系列驚險刺激的高難度動作。
  • 濟南殘疾廚師轉行練「雜技」直播 3年吸粉上百萬
    但因為腿部殘疾無法久站,辭去廚師工作後他轉而練起了雜技。臂力驚人的他能夠做出倒立、爬杆、翻滾等等動作,從2017年到現在,他的快手帳號粉絲數已達到187萬。「我剛開始是專業廚師,幹了有十幾年了。」劉京繼說,「但是因為左腿有殘疾,幹廚師要長期站著,就把右腿給站壞了。」由於身體原因,劉京繼的工作並不好找,幾次找工作受阻後,他想到了練雜技。
  • 自貢「雜技+」跨界融合 照亮未來之路
    近日,記者走進了這處富有傳奇色彩的雜技聖地。  沒有任何防護用具,他先用頭頂起一個板凳繞周;之後不斷增加板凳數量,同時還要做轉體、走動等高難度動作。最後他頂起了30根板凳,疊起來有4米多高、4米多長,總重量80多公斤,支撐這些重量的僅是一個15平方釐米麵積大小的板凳角……這就是市雜技團今年重點打造的節目《頂板凳—中國龍》,絕技的展示者是54歲的羅海斌。
  • 踢腿、頂碗、練雜技,真是全能女藝人
    作為女藝人每一個人都身懷絕技,個個都是有著自己的副業,就好比是迪麗熱巴,她的副業近日就曝光了,竟然是練雜技,據說這是她今年年會將要表演的節目,不過別玩劈腿,練雜技的樣子,真的是特別可愛。穿著一件大款的紅色衛衣,現在真的特別喜慶,馬上就要到新年了,看得出來迪麗熱巴的心情也是蠻激動的,據說她的這一個雜技表演,正是為年會做準備呢。但是從他所深深的照片裡能夠看出,真的有點搞笑的樣子,不知道年會上會帶給我們怎樣的表演呢?
  • 春晚雜技《空山竹語》獲好評 「竹子」內有玄機
    今年春晚,雜技《空山竹語》一亮相就給了人們一個驚喜,在翠綠色背景的襯託下,雜技演員李振宇如同攀爬竹子般登上了6米高的竹子頂端,並在手掌大的平面上完成了劈橫叉、倒立等高難度動作。  練雜技是個苦差事  春晚圓滿結束後,李振宇和他的團隊也鬆了一口氣。
  • 安慶舒巷菜市場機動車輛隨意進入 攤位擠滿了慢車道兩側
    原標題:舒巷菜市場機動車輛隨意進入攤位擠滿了慢車道兩側長期以來,安慶市各大菜市場多存在市場環境差、垃圾隨意丟棄、非機動車隨意進出等現象。菜市場外,水果攤、蔬菜攤擠滿了慢車道兩側,路邊的早點鋪無一不出店經營,霸佔人行道,而前來就餐的顧客將電動車隨意停放在慢車道上。一眼望去,慢車道上人車相擠,車輛根本無法正常通行。市場外雜亂不堪,市場內則地面較潮溼,部分攤位前還有少許積水,一些攤點下方堆積著塑膠袋、泡沫盒、水桶、飲料瓶等垃圾。而前排的店鋪隨意將蔬菜、塑料桶等物堆積在過道上,擠佔公共空間,影響通行。
  • 山西雜技藝人視頻裡的驚險時刻
    「難度係數在不斷增加,我們的雜技老師已經大汗淋漓了,再次為他打打氣,加加油好嗎!非常感謝!」丹妮在旁繼續帶動氣氛。在直播世界裡,劉勇的表現被立體展現出來,有人發了一條評論:勇哥真棒。2019年12月31日,街上南方家具城盛大開業,砸金蛋送福利,1.8米時尚大床只要580元。為了招徠顧客,店家在門口的人行道上搭起一個十米見方的舞臺,燈光音響齊全,上面鋪著一張沾滿木屑的紅色地毯,受地形的影響,整個舞臺約有十度傾斜,一張巨大的海報掛在一側的燈架上,風一吹,上下翻飛。上午的壺關寒冷且冷清,室外溫度零下12度,鮮有路人經過。
  • 「90後」演員苦練高空雜技21年 帶傷衝刺最高獎
    【解說】8把、9把、10把……隨著椅子數量不斷疊加,觀眾高高仰起頭,看向10餘米之上的高空。一名小夥子正在狹小的椅背上輾轉翻騰,完美地完成各種高難度動作,其表演贏得現場觀眾雷鳴般掌聲。這是中國小夥在法國明日世界雜技節上進行高空表演的一幕。這位小夥子就是28歲的濟南市雜技團青年演員孔海濤。
  • 探訪中國雜技之鄉:一村35戶27支雜技團隊
    中新社合肥電 題:探訪中國雜技之鄉:一村35戶27支雜技團隊  中新社記者 吳蘭  初冬時節,走在安徽省臨泉縣韋寨鎮韋小莊裡,有些冷清,多數家庭大門緊鎖,很少能見到村民。  見到朱秀敏時,她正將油菜苗、鋤頭等往電動三輪車上搬,準備去田裡栽種油菜。
  • 19歲小夥從廣州走向中國雜技最高...
    待三個月的觀察期一結束,這群活潑好動的孩子就迎來了真正的考驗。除了下午學習文化課程外,每天的培訓由清晨、上午和晚上3個時間段組成,完成跑步、蛙跳等肌肉強化訓練外,還要練腿、練腰等,增進身體柔韌程度。「當時身長還不及板凳,4個人就把我死死地按住,不斷將腿扳至肩膀,然後是吊腳、搬腰,臉還要貼到地面……」第一天的「地獄式」訓練一結束,唐哲便跑到電話亭,哭著懇求父母接他回家。然而,父母用鼓勵性的話語拒絕了他的請求,他雖然不情願,也只能咬牙堅持。幾個月後,他漸漸適應了下來。「其實練雜技就像寫字,一開始覺得寫字很痛苦,上手之後就沒那麼難受了。」
  • 雜技路上的追夢人
    張旭2001年進入山東省雜技團,2007年畢業,但接觸雜技時僅有6歲。「那時候上了一個業餘雜技班,類似於現在的鋼琴、舞蹈培訓班之類的,因為身體條件好被老師看中。」談起小時候的自己,張旭忍不住笑,「當年太小,看到別人在臺上蹦蹦跳跳覺得有趣,還以為雜技就是舞蹈,加上自己又喜歡跳舞,被老師選中還很高興,家裡人的勸阻也不聽,就這麼一頭扎進了這個行業。」
  • 面試官:如何用一張長寬都為1米的白紙,畫出一個4米的巨人?
    面試官:如何用一張長寬都為1米的白紙,畫出一個4米的巨人?本來三人都以為自己已經通過了面試而鬆了一口氣的時候,沒想到面試官卻是在突然之間又問出了一個奇葩的問題:「如何要用一張長寬都為1米的白紙,畫出一個4米的巨人?」而在突然之間聽到這個問題的三個面試者都愣住了。但是面試官卻是沒有給他們思考的時間,而是直接開始了詢問。
  • 怎麼把背部練得又寬又厚?四個黃金動作讓你練出倒三角!
    好了,咱們直奔主題……背部該怎麼練?背部肌肉訓練,分為下拉類動作和划船類動作兩大類。下拉類,有引體向上,高位下拉等動作。主要是將背練寬。引體向上的起始姿勢:兩手用寬握距正握(掌心向前)單槓,略寬於肩,兩腳離地,兩臂自然下垂伸直。 動作過程:用背闊肌的收縮力量,將身體往上拉起,當下巴超過單槓時,意念集中在背部,收縮肩胛骨,想像自己肩胛骨要夾住一根鉛筆。
  • 邢菲揭秘:從小練雜技 英語水平差
    上周六晚湖南衛視第四季度原創節目《一年級》大學季首播,佟大為等四位明星老師的校囧生活,一群高顏值的上戲大一新生,確實讓觀眾眼前一亮。特別是旁聽生邢菲,雖然外表清純可愛招人喜歡,但面對甄別考試中的英語考試,因為從小練雜技完全沒有接觸過英語,開口講單詞就像啞巴一樣,儘管得到了正式生高旻睿的幫助,邢菲的努力依然趕不上考試的速度。深感自己肯定在甄別考中排名會墊底的邢菲,情緒低落選擇逃避面對結果,在宣布考試成績的前一天晚上,一個人偷偷離開了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