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雜技團僅招23名小學員:家長不願孩子練雜技

2020-12-09 安徽網

 

近日,省雜技團練功房,29歲的金子鑫正在訓練。他練雜技已有17年了。

歷經2個月的報名、招生選拔和複式篩選,1月12日,首批23名小學員來到安徽省雜技團「明日之星」雜技班,正式開始了入團後的學習和生活。省雜技團的這次招生距離上次(2003年),已經過了11年。近日,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來到省雜技團,見到了這些孩子,探訪他們的學習生活,以及這份「炫酷」行當背後的酸甜苦辣。

難度係數最高的雜技動作叫「招人」

時隔11年省雜技團再招生,首批收23人;越來越多的家長不願孩子入行

在很多人看來,雜技演員是一群相當「炫酷」的人。但事實上,如今雜技團招生已經越來越困難。在省雜技團相關人士看來,除了一些政策原因之外,家長的觀念漸漸發生轉變、生活水平的提高等,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距上次招生已過了十一年

省雜技團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說:「招收學員是分梯隊的,每個梯隊之間的間隔(一般)是七八年左右,除非是特別需要的情況下,可以破例。」省雜技團以往幾次招生,分別是在2003年、1998年、1988年、1980年……

去年11月4日,省雜技團網站公布了此次招生公告,20天後,招生工作正式開始,最終,選出了現在的23名小學員。這批小隊員中,最大的不過12歲,最小的才5歲,平均年齡在七八歲,多數是從體校、少年宮或舞蹈班招來的,少數是經推薦來的。「男女生基本上各佔一半,來自全省各地。」

很多家長不願孩子練雜技

省雜技團負責招生的相關人士介紹,目前全國雜技團都存在招生困難的情況。記者獲悉,此次省雜技團共計劃招生50~60人。「明日之星」雜技班的班主任楊光告訴記者,包括自己在內,6名招生老師要前往全省各地不停遊說,過程十分不易。

在招生過程中,老師們普遍感覺到,多數家長希望孩子走「文化教育」的道路,認為練雜技太苦太累,不願讓孩子練,招生遇到很大困難。而將孩子送到雜技團的家長們,也有擔憂——擔心孩子能否成才、有沒有好的前途等等。支持孩子練雜技、主動聯繫雜技團的家長,大概只有30%,剩下70%都是招生老師親自招的。

 

「明日之星」宿舍,一個孩子正在練剛學的動作。

春節過後將再招一批學員

雖說招生普遍困難,但在老師們看來,此次的招生「成績」在全國也是罕見的。對此,省雜技團相關人士認為,這其中有幾個吸引人的因素:首先,由於得到上級部門的支持,這次招生免收學費;其次是六年畢業後,(若自願)可以留校,再自費學習兩年就能拿到大專文憑;此外,雜技屬於一種舞臺藝術,對很多家長還是有吸引力的。

而記者還從省雜技團了解到,目前招收的23名小學員是首批,過完年後,後面的一批招生還會進行,「大概是三四月份,再招一批學員,加上首批這23人,人數在60人左右,現在預判一下,這完全是不成問題的。」

探訪)「在這裡很開心」

師兄師姐成「孩子王」

「明日之星」雜技班小隊員們共有6名老師,都是省雜技團1988年招收的學員,如今都升級成了「孩子王」。據介紹,孩子們來到雜技團後,很多人一時間難改調皮的本性,本是中午休息的時間,但孩子們根本就不休息,「孩子們都小,不懂規矩,要不停開導。」記者在省雜技團餐廳看到,孩子們吃飯時在一起推推搡搡,嘰嘰喳喳鬧得一刻也不得安歇。

楊光老師笑稱,自己早已習慣了,而這些只能算「小兒科」,「……跑過來匯報『老師誰誰誰又打架了』『老師誰誰誰又搶我東西了』。老師要不停地去勸,告訴他們道理,教他們該怎麼去做。」

入團後「轉變」了不少

記者了解到,孩子們入團後,相處得很愉快。「在這裡苦不苦啊?」記者問道,孩子們紛紛說:「在這裡很開心,這裡還有這麼多小朋友。」

楊老師說,孩子們都有一顆愛學的心,有的孩子原先在家挑食,或者是「小霸王」,甚至入學前說「要學打人」,但入團後短短十多天,已經聽話了很多。「(老師們)全天輪流值班。」而每天訓練完下課後,老師們要陪孩子們一起去吃飯,晚上則要等到孩子們全部入睡,值班老師才能睡覺。

剛來時,興奮的孩子們每晚要到12點甚至更晚才睡,而孩子們不睡,老師也不能睡覺,「孩子小啊,要等他們睡著了,看看被子是否蓋好了,東西有沒有放好。」

凌晨1點左右,剛查過房的楊光老師,準備洗澡睡覺了,「這一天下來還真是夠辛苦的。」

 

「頂板凳」這個項目,金子鑫苦練了近4年才算「上手」。

支撐他們的最大動力叫「傳承」

一個項目練4年才能上手,風險也是在所難免,雜技演員卻說「有成就感」

都說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雜技演員平時訓練到底有多苦?1月19日下午,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前往省雜技團,與演員們近距離接觸。記者了解到,為了達到完美的演出效果,他們不僅要付出辛勤的汗水,訓練中還時刻伴隨著風險。而對於雜技演員們來說,汗水、風險就像吃飯睡覺,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

傳承:小夥出身雜技世家

1月19日下午3點,記者在省雜技團練功房內見到金子鑫時,他剛拿出筆記本電腦連接到練功房音響上,為練功做準備。金子鑫今年29歲,剛結婚不久,祖籍河北霸州的他就出生在合肥,如今是省雜技團演出二團的隊員。金子鑫12歲開始練雜技,17年裡他每天都拿出固定時間訓練,「感覺這是生活的一部分,比擠公交、地鐵輕鬆多了。」他樂呵呵地對記者說。

金子鑫告訴記者,他爺爺金存厚是河北霸州人,老家就有演雜技的傳統和民風。爺爺平時種地,農閒的時候就和幾個師兄弟在一起練習雜技,慢慢組成了一個小的表演團體。解放前,金存厚跟著曹鵬飛(安徽省雜技團第一任團長)的曹家班走南闖北,曾在北京演出過。

1956年,金存厚跟著曹家班來安徽演出,當時的省領導曾希聖看了他們在江淮大劇院的首場演出後,親自上臺慰問,並指示在場的省文化局負責人,希望把曹家班底留下。最終,大夥同意留下,曹鵬飛擔任省雜技團團長,金存厚也成為省雜技團的初創人之一。再後來,金子鑫和父親金永康也傳承上輩的雜技絕活,表演至今。河北霸州老家,金子鑫只回去過一次,「去尋根問祖,同輩的老家人不多了。」他說。

艱辛:項目「上手」要四年

去年9月14日,金子鑫表演的雜技「頂板凳」,在俄羅斯莫斯科舉行的「偶像—2014」雜技大賽中,獲得了「優秀創新節目獎」,這也是省雜技團轉企改制後獲得的首個國際性獎項,金子鑫也由此獲得團裡4000元獎勵。

在光鮮的背後,金子鑫也付出了很大努力,他從12歲開始練雜技,先後練過大跳板、爬杆、頂碗、踩高蹺、手技、頂板凳等雜技項目。獲獎的「頂板凳」從2008年開始練習,到2011年年底上手,金子鑫花了近4年時間,一共二十個長條板凳,每個六七斤重,將它們疊加起來頂在頭上,還要有美感,難度可想而知。

「剛開始一點點的磨,一點一點的壓,頭特別疼,過程是很痛苦的,到現在頭上這一塊都沒有頭髮,都禿了。」金子鑫指著頭頂一塊硬幣大小的老繭對記者說。

金子鑫出身雜技世家,他告訴記者,自己選擇從事雜技行業,是想繼承家族的傳統,這也是爺爺對自己的期望。金子鑫加入省雜技團後,父親金永康更是對他嚴格要求,「有家族傳承,畢竟和外面的(學員)要求不一樣,父親對我要嚴格的多,別的學員學完下課後,我就不行,還得加大強度繼續練。」如今,金子鑫練雜技也有17年了,對於雜技,他也有自己的看法,「剛開始練時要承受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辛,但項目練出來後,每天練三四個小時就夠了,而且特有成就感。」

風險:意外總是在所難免

雜技雖然好看,但在練習和演出過程中,常常伴隨著風險。進入安徽省雜技團之前,金子鑫在廣州市雜技團待了兩年,雖然已時隔多年,但他依然記得自己在廣州練習「大飛人」的經歷,訓練中他經常從舞臺中央掉下,摔到下方的防護網裡,「雖然有防護網保命,但網很硬,比漁網還要粗一點,皮蹭到網上磨著很疼。」而表演時,演員從舞臺中央掉落也很正常,「表演時也難保說不失誤,雜技不能說百分之百的成功,有時候(一次表演)都要掉好幾次。」

省雜技團楊兵老師現年48歲,1980年省雜技團招生時,12歲的他就有幸被選上,楊老師也向記者談到一些印象深刻的經歷。他回憶,一次在有十多人參加的高空跳板演出中,要上演跳板、翻騰等動作,但保險突然出現了問題,此時觀眾們在現場翹首以待,只能堅持演下去,「保險出現問題了,是非常危險的,要萬分小心。後來一幫人齊心合力把這個動作完成,底下託的人就相當於「肉墊」,要是翻騰的演員出現失誤,必須用身體抗住他,保證翻騰者的安全。」

楊老師說,演出前檢查得再細緻,意外還是難以避免,「(保險)都是不停的在用,前面節目演出後,很可能他的保險和你的保險纏在一起,或者和木條等工具纏在一起,都是有可能的。」

 

「過來人」如是說

「練雜技無捷徑可走」

在楊兵老師的記憶裡,1980年自己加入省雜技團時,硬體設施遠不如現在。他說,現在練功房所在位置的東側,當時是一棟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木質結構練功房,西側是棟稍微新一點的練功房,後來因為訓練需要,這兩棟練功房都拆掉了,並在上世紀90年代新建了現在的練功房,一共有6層。

2010年,楊老師從雜技一線退下後,留在團裡從事教學輔導工作,隊員們有哪裡做得不好,他都會悉心指出。記者問到年輕人是否會偷睡懶覺時,他哈哈大笑道:「年輕人嘛!肯定都有,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也要督促。」

從1980年進團,到2010年從一線退下來,楊老師整整從事了30年的雜技表演,可謂經驗豐富。他告訴記者,有的人可能天賦好,反應快,對練習雜技有幫助,但總體來說,練習雜技並沒有捷徑可走:「唯一的路就是刻苦訓練,多動腦子多練,此外沒有別的辦法。通常一個動作要練成千上萬次,好幾年才能練出來。」

「正在倡導快樂雜技」

1979年出生的楊光是「明日之星」雜技班的班主任,如果不出意外,今後6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他都會帶領孩子們學習生活。採訪中,楊光笑稱,自己是70年代的人,雖然不再年輕,但從事雜技行業,又和孩子們在一起,得時刻保持一顆年輕的心。

楊光認為,練雜技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並不是說一開始什麼都不會,直接讓你開始高強度訓練,「你問我雜技苦不苦,我也會說雜技挺苦的;但你讓我說,雜技到底什麼個苦法?我還真說不出來。」楊光說,除了每天的訓練和文化課,每隔一段時間,團裡還會組織孩子們外出參觀,比如去科技館、植物園、野生動物園等等。

省雜技團隊員季曉威告訴記者,目前全團正在倡導由團長陳堅提出的「快樂雜技」,「培養孩子們把雜技當做一種興趣愛好。」

「演出不是目的,最終的目的是將這門藝術傳承下去。這批孩子們承擔著更多的使命,就是把雜技當做一種藝術事業,傳承給下一代。」談到雜技和「明日之星」班的未來,省雜技團一位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本組稿件由盛勇  本報記者 許佳/文 卞世鵬/圖

相關焦點

  • 市雜技團首批小學員迎來半年考
    6月26日,市雜技團的小學員們正在進行基本功考試。6月26日,隨著老師的一聲聲提醒,重慶市雜技藝術團首批面向社會招收的31名小學員,迎來了入團後的半年考核。此次考核的內容包括力量、柔韌、跟頭、倒立、芭蕾舞蹈等五大類基本功。   「和以往不同,這次考試就像體育項目的打分一樣,每個動作都有詳細的得分標準。可以有效避免老師給偏愛的學生打感情分,讓考試更加公平公正。」老師王漪介紹。
  • 記者走近雜技團小演員:光鮮背後的艱辛
    背井離鄉學雜技5月15日14時,記者在內蒙古雜技團的訓練廳二樓見到了6位小演員,「還有2位蒙古國的小學員,今天去辦理籤證了,我們是代培養蒙古國的小演員。」雜技團的梁老師說。看到老師帶著陌生人來,孩子們顯得很拘謹,記者注意到每個孩子面前都擺著一個長條凳,其中一個孩子的凳子上還摞著青色的磚頭,旁邊放著秒表。
  • 雜技團少年苦練5年登臺 家長不忍看孩子訓練
    6歲的孩子正是躺在媽媽懷裡撒嬌的年齡。可是有這麼一群孩子離開媽媽的懷抱,投入到雜技行業中。許薴原比韓馨慧年齡大一點,現在對雜技有了基本了解,在家裡最愛向媽媽「顯擺」學會的動作,可媽媽每次看完都會哭。一年後,媽媽告訴許薴原自己偷偷來過學校,看她們一次練習就知道遭了多少罪。  呂慧姝老師告訴記者,很多家長不敢來看孩子們訓練,必定是自己的親骨肉在忍受訓練的痛苦,他們的眼淚會奪眶而出,看一次哭一場。
  • 探訪「中國雜技之鄉」:客家孩子苦練雜技追夢
    【解說】博白縣雜技藝術團於1957年建團,成立之初只是一支僅有20名多名演員的小隊伍,經過60年的發展不斷壯大,已成為縣城雜技藝術團中的代表。2014 年,中國雜技家協會授予博白縣「中國雜技之鄉」稱號。近年來,博白雜技更是頻繁到訪世界各地,收穫美譽的同時,也贏得了海外民眾的認可。
  • 雜技童年
    在銀川市藝術劇院有限公司雜技團,有一群平均年齡只有9歲的小學員,他們大多來自農村或是單親家庭。集體的學習、訓練、生活讓這些孩子組建起新的「家庭」,多數小學員經過三四年訓練「畢業」後,便會和哥哥姐姐們一起外出表演。
  • 無聲的世界:讓我們共走近亳州市聾啞兒童雜技團
    來自全市各地的殘疾人將在這裡表演舞蹈、情景劇、繪畫和雜技等15個節目,其中6個雜技節目,出自雜技團的10幾名孩子。他們像一群靈動的精靈,展示了獨輪車、綢吊、手技、柔術等技藝,讓現場響起了一陣又一陣的熱烈掌聲。 不可否認的是,他們演出的節目並沒有太高的難度,技藝也不可能與一些正規雜技團相媲美。但是,他們專注認真;他們配合默契;他們徵服了觀眾。
  • 讀立體書、猜謎語、表演雜技 重慶31名雜技小學員這樣慶「六一」
    重慶日報全媒體訊(記者 趙迎昭)5月29日,重慶廣電監測臺聯合重慶市少年兒童圖書館、重慶視訊(嘉視晟)傳媒有線公司,在重慶雜技藝術團開展「助力脫貧攻堅、關愛雜技學員——『童心逐夢馬戲城』黨建聯合行動」,和31名小學員共慶「六一」,並為孩子們送來兒童節的祝福和禮物。
  • 少女疑因練雜技股骨頭壞死 家人要求雜技團賠償
    少女疑因練雜技股骨頭壞死 家人要求雜技團賠償   經過6年艱苦訓練的15歲女孩,參加過數十場表演,曾多次得獎,卻因為右側股骨頭壞死,從此與雜技舞臺無緣。
  • 安徽省雜技團捧回兩項國際大獎
    近日,國際雜技賽場傳來捷報,安徽省雜技團原創節目《鳥巢·蹬椅子》榮獲摩納哥蒙特卡洛國際馬戲藝術節第9屆「新一代」國際青少年雜技比賽金獎,《徽風皖韻·頂板凳》榮獲第9屆西班牙國際馬戲藝術節「銀象」獎。《鳥巢·蹬椅子》節目以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為主題,由中國傳統雜技《蹬技》和《高椅》兩個節目發展而來,改變原先高椅穩定在桌面進行表演的模式,改由一名女演員雙腳蹬起疊加的8把椅子,另一名女演員在距地面10餘米的椅子頂端完成單手倒立、平衡、劈磚、旋轉等高難度技巧表演。
  • 我們雜技的根在青島
    目前,中國雜技團、北京國際藝術學校在城陽方可藝術學校設置了省級招生點,今年從學校中挑選了5個好苗子赴京深造。明日的雜技之星有望從他們中間冉冉升起。人物故事羅鑫:首次亮相就迎來高光時刻作為青島雜技發展史的見證者之一,曾任職青島市雜技團副團長的羅鑫當年帶領著一眾從青島成長起來的雜技團員加盟天津雜技團,與之合作排演大型演出項目。
  • 雜技團孩子的別樣童年
    每天清晨5點多,當大多數孩子還在清涼的清晨熟睡的時候,大連雜技團的孩子們卻會被鬧鐘準時叫醒,來到練功房,開始一天的緊張訓練。熱身、壓腿、拉韌帶,練力量、學技巧,這些早已成了這些孩子們每天的必修課。大連雜技團的孩子大都來自偏遠的地方,從小離開家,離開爸媽的懷抱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獨立生活,他們不僅在體能上會擁有良好的狀態,在精神上也比一般孩子堅毅、獨立。板凳和繩索是他們每天訓練時要用到的道具,腰腿頂功的訓練是雜技的基本,孩子們每天都要練,往往幾個動作下來,他們已經是滿頭大汗。練功之前互相梳辮子從小過集體生活姐妹間的感情自然不錯。
  • 【關注雜技】想學雜技表演就到雜技培訓最好雜技學校
    今年的央視春晚,雜技節目給很多觀眾都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得人心驚膽戰。你想成為這樣的雜技演員嗎?現在機會來了。今日,新蔡徐家班冰上雜技培訓基地發布消息,今年將招募30名學員。這是新蔡徐家班冰上雜技培訓基地首次面對全國公開招生。
  • 安徽省雜技團舉行匯報演出(圖)
    抖空竹  中安在線7月28日訊 (記者:宋藝) 28日晚,安徽大劇院內掌聲、吶喊聲、叫好聲響成一片,一臺高難度的雜技晚會正在上演,這是由安徽省雜技團舉辦的優秀節目專場匯報演出。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劉春良,省政府副省長謝廣祥出席並觀看了精彩的演出。
  • 第五屆安徽省民間雜技藝術節在臨泉舉辦
    來源:中安在線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11月16日至18日,第五屆安徽省民間雜技藝術節在阜陽市臨泉縣長官雜技小鎮隆重舉行。來自全省26個雜技團隊249名雜技演員攜36個雜技節目參加展演活動。」為主題,歷時三天,活動最終產生了金羊獎3名,銀羊獎6名,銅羊獎9名。
  • 他們是最美的懸空舞者 濟南藝校多名雜技畢業生被中國雜技團錄取
    中國山東網11月27日訊(記者 徐從芬 通訊員 楊秀琴 高婷)還記得濟南藝術學校105周年校慶時,學生們展現的驚險與柔美並存的雜技麼?濟南藝術學校在培養雜技人才方面向來都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23日上午,濟南藝術學校雜技表演專業2014級學生赴雜技團實習大會在學校雜技班教室召開。今年,濟南藝術學校雜技畢業班中,有4人被中國雜技團錄取,8人被江蘇省雜技團錄取。濟南藝術學校副校長孟燕、招生辦及中專部負責人、江蘇省雜技團辦公室主任金重慶和演出隊副主任王碩及2014級學生家長代表出席會議,共同籤訂實習協議。會議由雜技班班主任楊秀琴主持。
  • 新疆藝術劇院雜技團39名演員25天演出104場
    新疆藝術劇院雜技團的演員們在表演雜技。  天山網訊(記者王晶晶攝影報導)2月23日,喀什地區嶽普湖縣阿拉甫鄉依來克博依村的禮堂裡,兩次加演節目後,39名新疆藝術劇院雜技團的青少年演員,結束了他們為期25天的104場演出。
  • 第五屆安徽省民間雜技藝術節今天盛大開幕
    第五屆安徽省民間雜技藝術節雜 技:《雄風-舞中幡》表演單位:安徽省雜技團別難過第五屆安徽省民間雜技藝術節第五屆安徽省民間雜技藝術節3第五屆安徽省民間雜技展演
  • 記者走進東阿雜技團 季小芳:不斷為技藝注入活力
    1981年,看到姐姐練雜技,6歲的季小芳也要求父母把他送到外公那裡練雜技。季小芳外公所在的村子叫胥寺,也曾是東阿有名的雜技村。  「覺得練雜技很苦、很累,是在1984年被送到市雜技團以後,」季小芳說。在他之前,他的舅舅、姐姐都已先後被送進聊城雜技團,而舅舅已經是雜技團的骨幹演員兼教練。用季小芳的話說舅舅做教練就意味著「練功時間更長,技巧難度更大」。
  • 探訪中國雜技之鄉:一村35戶27支雜技團隊
    中新社合肥電 題:探訪中國雜技之鄉:一村35戶27支雜技團隊  中新社記者 吳蘭  初冬時節,走在安徽省臨泉縣韋寨鎮韋小莊裡,有些冷清,多數家庭大門緊鎖,很少能見到村民。  見到朱秀敏時,她正將油菜苗、鋤頭等往電動三輪車上搬,準備去田裡栽種油菜。